1、科 目: 数 学 年 级: 五年级 备课教师: 樊 艳单 元: 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内容: 小数除法预设课时: 预设完成时间: _月_日至_月_日单元教材分析1、新课程标准对本单元训练重点的目标要求:(一)以解决问题为载体,探究算理,掌握方法,实现算理算法的有机融合 以例 4教学为例,“编一个中国结用 0.85 m丝绳。这里有 7.65 m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经历这几个过程:根据情境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估计编“中国结”的个数;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计算方法,必然有学生想到将“米”转化为“厘米”来计算,将问题转化为“765 里面有几个 85”来解决;也有学生会想到“利用商不变
2、性质,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 100倍”这种方法;适时引导“这两种方法有联系吗”,展开交流算法,体会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共同点,都是“将除数转化为整数”。显然,整个过程将“怎样算”与“为什么这样算”有机融合起来。学生也不只是盲目地记住怎样操作,而是充分地理解算理之后进行算法概括。(二)以计算教学为媒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每一个例题,其实都可以理解为“计算”与“解决问题”两个目标并重的达成过程。引出算式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让学生经历“整理信息: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分析数量关系:怎样列式,为什么?列式计算:怎样计算?检验反思:这样做对吗?方法是怎样的?”
3、的全过程。显然,例题引出算式,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就有必要分析已知量之间、已知量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选择算法。在这个过程中,“以用促算”“以算促用”,既充分彰显新课程“算用结合”的编写特色,也更注重具体数量关系的分析与积累,为分析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也有利于学生迁移到其他的、更为复杂的问题解决之中。(三)重视技能的形成,更重运算能力的培养按照运算法则进行运算,这是针对运算技能而言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正确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具体的条件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算”,更应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为什么这样算”“还可以怎样算”“怎样算更好”等一系列问题
4、,并将这些问题通过适当的练习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与行为习惯。2、学生对本单元相关内容已储备的知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小数除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对笔算除法比较熟悉,也基本有了从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到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其次,学生已经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这些知识正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对学生而言,单独拿出某一个知识点,他们基本都能对答如流,只是要解决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就要把以上几个知识点综合到一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3、本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
5、索规律、解决问题。小数除法可以根据小数点处理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内容,教材在编排时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都是进一步研究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商,并认识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既可使学生学习借助计算工具探索数学规律,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
6、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并学习了商的近似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结合现实情境进行计算,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取商的近似数。其中包括了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 1取整数的进一法,及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的去尾法。在学习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掌握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而且要使学生明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取商的近似数。w W w .x K b 1.c o M单元教学目标1 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3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4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单元教学重点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 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3. 会求出商的近似值 ,初步认识循环小数。单元教学难点1. 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 2. 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3. 能求出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单元教学小结与思考常规检查审核评价备课组长:_月_日教研组长:_月_日学科分管领导:_月_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