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滑坡监测技术方案版权所有广州中海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与地理资讯学系2009 年 3 月 15 日目 录1.背景 .22.滑坡监测目的、方案设计依据与原则 .22.1 监测目的 .22.2 监测方案设计依据 .32.3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33.滑坡监测内容、方法和仪器 .43.1 地表变形监测 .43.1.1 常规精密大地测量技术 .43.1.2 GPS 测量技术 .53.1.3 GPS 与全站仪混合监测技术 .63.1.4 实施与规范要求 .63.2 滑坡深部位移监测 .93.2.1 深部位移监测的方法与作用 .93.2.2 测斜仪器 .93.2.3 测斜仪的布置 .103
2、.3 地下水位动态监测 .113.4 孔隙水压力监测 .113.5 支护结构应力应变监测 .123.5.1 抗滑桩钢筋应力应变监测 .133.5.2 抗滑桩侧土压力监测 .143.5.3 锚索应力监测 .153.6 水库水位监测 .163.7 地表裂缝位错监测 .163.8 宏观地质调查 .164. 集成 GPS 的多传感器滑坡自动化监测方案设计 .174.1 系统框架结构 .174.2 仪器的选择与布设 .174.3 自动化采集系统方案 .204.4 滑坡监测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 .224.4.1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224.4.2 地质地理信息管理 .224.4.3 监测信息管理 .234.
3、4.4 监测信息分析 .245.GPS 变形监测子系统 .255.1 监测模式的选择 .255.2 监测网的布设 .255.3 系统结构设计 .265.3.1 数据接收部分 .275.3.2 数据传输与数据采集部分 .285.3.3 数据处理部分 .295.4 监测设备配置及其技术指标 .315.4.1 测站设备配置 .315.4.2 监控中心设备配置 .315.5 安装与施工 .325.6 测量更新频率及测量精度 .336.总结 .33附录 1:香港理工大学安科 GPS 变形监测软件系统(GDMS) .3附录 2:多天线开关控制器 .1附录 3:滑坡监测系统的远程数据采集解决方案 .3附录
4、4:CX-3C 型测斜仪使用技术要求 .7附录 5:VI-600 型固定式测斜仪使用技术要求 .112滑坡监测技术方案2009 年 3 月 25 日(V 1.0)1.背景滑坡是指场地由于地层结构、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人工切坡几各种震动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或全部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地层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不良地质现象。滑坡是工程地质问题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在山区及河谷地带尤为常见。许多重要的工厂和居民区就建在滑坡上或是靠近滑坡的地方,滑坡引起的山体垮塌及暴雨后形成的泥石流常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我国是一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十分频繁和灾害
5、损失极为严重的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的数据,2006 年发生地质灾害102804 起,其中滑坡占 87%;2007 发生 25364,其中滑坡占61%;2008 年 1-3 月发生 3106,其中滑坡占 67.42%。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 200 亿人民币,其造成的人员伤亡高达数百人。 因此,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特别是滑坡体的监测和预警,对于有效减少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显得尤为重要。滑坡之所以能造成严重损害,是因为难以事先准确预报发生的地点、时间和强度。滑坡灾害预防,重在监测。为防患于未然,必须对滑坡进行监测,实现滑坡危害的早期预报。2.滑
6、坡监测目的、方案设计依据与原则2.1 监测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测量手段,建立地表和地下深部的 3 维立体监测网,对边(滑)坡进行系统、可靠的变形监测。主要目的为确定边(滑)坡变形动态(包括滑坡体变形方向、变形速度、变形范围等) ,并对变形发展和变形趋势作出预测,判断边坡稳定状态,给出边坡失稳预警值,指导施工、反馈设计和检验治理效果,了解工程实施后边坡的变化特征,为最优化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以处治边(滑)坡为对象的边坡变形监测主要分为:3(1)施工期安全监测 在施工期对边坡位移(地表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深部位移) 、支护结构应力应变、地下水和库水位等的监测;(2)处治效果监测 是检验边坡处
7、治设计与施工效果,是判断处治后边坡稳定性的最具说服力的手段;(3)长期动态监测 结合施工期监测结果,保持监测数据的连贯性,在防治工程后期开始,对边坡体进行动态跟踪,以掌握处治边坡稳定性的变化情况和特征,据此评价和预测处治后的边坡长期稳定性。2.2 监测方案设计依据监测工作主要依据以下技术规范和资料:(1)技术规范1、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 8-2007) ;2、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2005) (征求意见稿) ;3、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02) ;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F10-2004) ;5、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J 06498)
8、;6、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 ;7、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51782003) ;8、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83142001) ;9、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2)勘察、设计资料工程地质勘察、整治工程设计资料2.3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1) 监测工作的布置应基本上能控制整个边坡可能的变形,监测设施的布置应考虑长久、稳定、可靠、不易被破坏,测量基准控制点应在边坡范围以外稳定的基岩上。(2) 方法和仪器的选择要能反映出边破的变形动态,且仪器维护方便、费用节省的原则。监测仪器的选择原则是:仪器性能可靠、精度足够、使用简易4且不易损坏。(3) 施
9、工前监测、施工期监测、处治效果监测和长期监测相结合的原则。(4)避免或减少施工干扰。应尽量采用勘探洞和排水洞预埋仪器;施工活动应各方通气,进行文件会签;应尽量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仪器,保护设施力求可靠。(5)监测设计应留有余地。监测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如地质条件不十分清楚,随施工开挖可能发现一些地质缺陷、设计时未估计到的不稳定契体,即可能出现一些设计中未能考虑到的问题,那时,需要修改和补充。3.滑坡监测内容、方法和仪器滑坡稳定性的监测涉及到一系列特定的参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量,如降雨量、土壤湿度、地下水位及移动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参数是地下水位和移动特征。滑坡的移动特征由滑动面的深度
10、、方向、移动量和移动速度来表征。通过监测这些参数中的一项或多项就能达到监测滑坡的目的。根据有关规范,对滑坡危害程度属于一级的滑坡,应建立以地表变形、裂缝位错、深部位移、地下水位、库水水位、支护结构应力应变变化的立体监测系统,监控滑坡整体变形。3.1 地表变形监测 3.1.1 常规精密大地测量技术用常规精密大地测量方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时,一般是在滑坡监测区外建立平面控制网,使用精密测距仪、电子经纬仪或电子全站仪进行观测,以获取滑坡平面位移监测的参考基准。平面控制网一般包括基准网、校核网、监测网,控制点分为基准点、校核点、工作基点、监测点等,为了保持点位的稳定性,均需要建造一定尺寸的钢筋混凝土墩标
11、。首先对基准网进行观测,在判断基准网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对监测点的多期观测,可计算监测点的坐标变化量,进而分析监测点的滑移量、滑移方向、滑移速度等。常规精密大地测量方法测量精度高,观测量通过组网,可以进行5测量结果的校核与精度评定该方法灵活多变,适用于不同形状、不同精度要求和不同外界条件的滑坡监测。用常规精密大地测量方法进行滑坡监测,通常布设测边测角控制网。常规精密大地测量方法监测水平位移,技术手段成熟,适应性强,但有时网形复杂,观测条件较多,观测周期长、费用高、工效低,适合中小型滑坡的水平位移监测。通常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对滑坡进行垂直位移监测,又称沉降观测,该方法属于一维变形测量。根据监测精度
12、要求不同,通常采用一等水准测量或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或电子水准仪,配用因瓦水准尺。进行沉降监测一般是须设置基岩标,作为地面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再在沉降地域布设沉降观测点,以一定周期重复进行水准测量,经过多期水准测量和地面沉降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计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各期沉降量、累计沉降量、沉降速率等数据,从而为沉降区域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3.1.2 GPS 测量技术GPS 在测量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方式: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差分相对定位至少需要两台接收机,差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除接收机钟差、卫星钟差以及削弱空间相关的大气延迟误差,通过相应得 GPS 后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13、可使 GPS 测量精度达到毫米级,这种模式称为静态测量模式。Real Time Kinematic (简称 RTK)GPS 定位技术是一种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相对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这种模式成为动态测量模式,其测量精度约为 12 厘米。与常规的方法相比,利用 GPS 进行变形监测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能在台风、大雾、暴风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全天候进行工作; 监测点与已知参考点间无需通视; 能够直接测定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值;6 自动化程度高,能够进行实时动态监测; 不同监测点可以进行同步测量。作为一种全新的自动变形监测方法,GPS
14、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它克服了传统的变形监测方法的众多缺陷。由于滑坡的变形比较缓慢,所以 GPS 用于滑坡变形监测常采用周期性重复测量和连续静态测量方式。前者按照一定周期(如:一月一次)进行野外采集数据,然后回到室内下载数据并进行静态后处理;后一种方式则是从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全部自动处理,一旦系统建立,无需人工到现场进行作业,非常适用于处于危险期或在恶劣天气及监测环境条件下的滑坡监测,达到近实时的监测要求。3.1.3 GPS 与全站仪混合监测技术用传统边角测量方法的地表位移监测一般需要在稳定的地段,设置测量基准点,布设基准网,并在被监测地段设置若干监测点,利用基准点监测监测点的位移,所
15、以要求监测点与附近基准点应通视。有时很难在边坡附近稳定区域内找到通视条件好的位置布设基准点,基准网难以采用常规的边角网进行布设;另外边坡位移监测点之间通视也很困难,常规边角网形式的变形监测网也难以布设,交会法与极坐标法也因基准点及监测点的通视条件限制而无法应用。而GPS 静态测量无需基准点与工作基点间相互通视,只需要每个观测点上空有较大的可视天空即可,基准点可选在远离变形影响范围的稳定区域,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故可考虑采用整体大范围内布设 GPS 变形监测网,局部小范围内用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的综合监测方法,既方便了监测工作的开展,又极大地减少了监测成本。由于边坡坡度较大,采用水准测量进行垂直
16、位移监测有较大难度,在满足精度的前提条件下,用静态 GPS 测量和电磁波三角高程测量进行监测。边坡的监测内容包括滑坡水平位移、垂直位移以及变化速率,达到监测地表位移目的。3.1.4 实施与规范要求一、变形监测布设原则: 监测网基准点是进行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的工作基点,应布置在7稳定的地区,远离滑坡体。 监测网基准点的数量在满足控制滑坡范围的条件下不易过多;图形强度应尽可能高,确保监测网基准点坐标误差不超过 23 毫米。 滑坡体上监测点的布置应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尽可能在滑坡前后沿、裂缝和地质边界线等处设点。当滑坡上还有深部位移(如钻孔测斜仪、多点位移计等)测孔(点)时,也应尽量在这些测孔(
17、点)附近设点,以便相互比较、印证。 监测点应布置在稳定的基础上,避免在松动的表层上建点,且测点数宜尽量少,以较少工作量,缩短观测时间。 监测垂直位移的水准点应布置在滑坡体以外,并必须与监测基准点的高程系统统一。二、滑坡观测点位的标石、标志及其埋设,符合下列要求: (1)岩体上的 GPS 基准点及监测点,可现场浇灌混凝土标石。根据观测精度要求,顶部的安装强制对中装置,保证对中误差小于 0.5mm,标石顶部须露出地面 100cm120cm,其埋设规格见图 1(a)所示。(2)土体上的 GPS 基准点及监测点,可现场浇灌混凝土标石。根据观测精度要求,顶部的标志采用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活动标志。标石埋深
18、不宜小于1m,在冻土地区,应埋至标准冻土线以下 0.5m。标石顶部须露出地面100cm120cm,其埋设规格见图 1(b)所示。(3) 抗滑桩顶面的监测点,采用砂浆现场浇固的混凝土桩,并安装强制对中设备。凿孔深度不宜少于 10cm,观测视线离结构物顶面要高于 2030cm。8图 1 基准点、工作基点的观测墩埋设规格三、GPS 基准网观测采用 GPS 静态相对定位方法。采用 GPS 接收机同步观测,观测时段长为 3h,采样间隔 15s,截止高度角 15,有效观测卫星数5颗。基准网基线解算与平差计算采用商用 GPS 静态后处理软件(如:中海达GPS 解算软件) ,最弱点精度(相对已知点)M P1.
19、0 mm,M H1.7 mm, (设计的 MP2.0 mm,M H4 mm) 。当观测条件较差时,观测时间长度需要提高到 46 小时;若基线长度超过 5 公里,需采用 Bernese、Gamit 或 GIPsy 等精密解算软件进行结算。四、滑坡观测点平面位移的监测精度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所列二级精度指标施测,垂直位移的监测精度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所列三级精度指标施测,具体精度指标见表 1 所示。GPS 位移监测网观测时段长为 2h,采样间隔15s,截止高度角 15,最小卫星数 5 颗。基准网基线解算与平差计算采用商用 GPS 静态后处理软件,其内符合精度平面位移精度优于2.5 mm ,垂直位移精度优于3.2 mm。抗滑桩顶面监测点的监测是在其附近的 GPS 位移监测点上设站,用极坐标法进行监测,其观测的技术要求见表 2表 4 所示。表 1 本次监测的精度要求沉降观测 水平位移观测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观测点坐标中误差(mm)适 用 范 围1.5 3.0 场地滑坡测量注:1、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几何水准测量测站高差中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