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uthor-Jeremy Rocjack 简答题自然地理学 第 1页 ,共 17页 Short-answer item Year 2001 1. 简述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 答 :由于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的巨大作用,使得在同一纬度带内,在海洋条件下和在大陆条件下的气候具有显著地差异。前者称为海洋性气候,后者称为大陆性气候。 区别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指标很多,最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 1)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较小。由于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的大, 因此在夏季的时候气温没有内陆那么高,冬季的时候没有内陆那么低 。另外,海上的云量一般也比陆地上多
2、,风速 较陆地答,这也能减少海上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2)海洋性气候区的最冷月 ( 2 月) 和最热月 ( 8月) 均比内陆落后一个月。 3)春温与秋温差值,气候学上通常以 4月和 10月气温分别代表春温和秋温,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缓和,春来迟,夏去亦迟,春温低于秋温。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急剧,春来速,夏去亦速,春温高与秋温。 4) 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比同纬度大陆性气候的多,其一年中降水的分配比较均匀,而以冬季为较多。气旋雨的频率为最大。 降水的变率小,大陆性气候以对流雨居多,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变率大。 5)海洋性气候的大陆度比大陆性气 候的大陆度小。 2.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各有什么基
3、本特征? 答 :共有 3种类型 1)拉张型边界 :又称分离型边界 ,主要以大洋中脊 为代表。它是板块生长的场所,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基性、超基性岩浆涌出,并伴随有高热流值及浅源地震。如大西洋中脊、东非大裂谷等。 2)挤压型边界:又称汇聚型边界,主要以岛弧 -海沟为代表。在西太平洋这种类型最为典型,如日本岛弧 -海沟。这里是 2 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对冲的地带。还有像喜马拉雅山系这样的地缝合线型边界。当两个大陆型板块汇聚时。由于发生碰撞而褶皱 成巨大的山系。 3)剪切型边界:又称平错型边界,这种边界是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亡,只有剪切错动的边界。转换断层就属于这种性
4、质的边界。 3. 依据湖水与径流的关系,湖泊是怎样分类的,并各举一例说明。(用我国的湖泊) 答 :依据湖泊与径流的关系 ,把湖泊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 ,内陆湖完全没有径流入海 ,常属非排水湖。 如我国的青海湖,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以冰川补给为主 ,由于没有径流流出 ,故其盐分比一般的湖要高 ,因而形成咸水湖。 外流湖以河流为排泄水道又称排水湖,湖水最终注入海洋。如我国的 洞庭湖、鄱阳湖等,洞庭湖有 河流径流流入,又有径流流出,经长江最后注入到东海。 4. 我国水资源有哪些主要特征。(本题答案参见赵济中国地理) Author-Jeremy Rocjack 简答题自然地理学 第 2页 ,共
5、 17页 答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径流量年内分配集中于夏季。 2年际变化显著,旱涝年份交替出现。东部地区秦岭淮河以北的诸流域降水变率最大,南方诸流域年降水变率相对较小。 3地区分布上,东南部多、西北部少,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丰水带、多水带、过渡带、少水带、干涸带。 5. 影响土壤发育及其特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土壤发育及其特点的因素 主要 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1) 母质因素:首先, 母质的机 械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其次,非均质的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较均质母质更为复杂。第三,母岩种类、母质
6、的矿物与化学元素组成,不仅直接影响到土壤的矿物、元素组成和物理化学特性,而且对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速率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2)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在一定气候条件下产生一定性质和类别的土壤。 3)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最 后再以有机残骸的方式回归土壤,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展。 4) 地形因素:地形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表现在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交换。 5) 时间因素:时间可以说明土壤 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 。 Year
7、 2002 1. 潮汐有哪三种类型?( 6分) 答 : 共有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 3种。 1)半日潮 在一个太阴日( 24 小时 50 分)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且两相邻高潮或低潮的潮高几乎相等,涨落潮时也几乎相等 . 2)全日潮 半个月内,有连续 7 天以上在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 高潮和一次低潮。 3)混合潮,又包括不规则半日潮和不规则全日潮两种。不规则 半日潮 在一个太阴日内,也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潮差不等,涨潮时和落潮时不等; 不 规则全日潮 在半个月内,较多天数为不规则半日潮,但有时一天里也发生一次高潮、一次低潮的现象,但全日潮不超过 7天。 2.什么叫径流模数?其单位是什
8、么?( 8分) 答 :径流模数 (M)指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常用单位 m3/( s km2) 。 M=Q/A。流量常有洪峰流量、年平均流量、多年平均流量之分。故径流模数相应有洪峰模数、年径流模数、多年平均径流模 数等。 3.波浪是如何形成的?包括哪四个要素?( 8分) 答 :波浪是指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 ,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波高等四个要素。 波峰 :波浪静水面以上的部分 波谷 :波浪静水面以下的部分 Author-Jeremy Rocjack 简答题自然地理学 第 3页 ,共 17页 波长 :两相邻的波顶或波底间的水平距离 波
9、高 :波底和波顶之间的垂直距离 4.地下水的总矿化度与硬度是如何定义的?( 8分) 答:总矿化度是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通常以水烘干后所得残渣来确定,单位为 g/L。 根据矿化度的大小,天然水可分为 5类:手写 硬度:水中钙、镁离 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 硬水按照德国度来表示可分为:手写 5.根据组成海岸物质进行分类,海岸有哪几类,海岸带分成哪几个部分?( 8分) 答 :根据海岸物质组成可将海岸划分为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1.基岩海岸由岩石组成,有的岸线曲折,有的岸线平直,岸坡陡峭。 2.沙质海岸可分为海滩海岸、沙堤 -潟湖海岸和沙丘海岸 3.淤泥质海
10、岸是由粉砂和淤泥堆积的低缓平坦海岸 ,海岸线多平直 ,但也有在海港内发育的岸线弯曲 ,岸坡平缓 ,浅滩宽广 ,受潮流作用较大的海岸。 4.生物海岸:有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分为海岸、潮间带与地下岸坡三个部分。 海岸是岸线以上狭长的陆地部分;潮间带位于高、低潮间;水下岸坡则指低潮线以下直到破浪有效作用的下界。 6.什么叫雪线?影响雪线高度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什么?不同纬度的雪线有什么变化规律?( 12分) 答 :雪线 -在气候年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 ,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 ,这一高度的界线称为雪线。 决定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有温度、降水和地形
11、。 1 温度,形成多年积雪区,首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是否 长期保持在 0摄氏度以下。气温随高度和纬度而 变化,低纬雪线位置较高,高纬雪线位置较低。 2 降水量,根据地球上的现代雪线高度来看,雪线位置最高不在赤道,而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附近降水量多,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少,但这两个地区的温度对雪线的影响不如降水量影响大。 3 地形,雪线的高度还受到地形的坡形和坡向的影响。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雪线的高度比 北坡的低。 由于影响雪线的因素不只有温度还有降水,所以全球雪线的纬度分布规律为:从赤道到副热带高气压带雪线高度逐渐升高,再向两极逐渐降低。 Year 2003 1. 简述自然土壤剖面构
12、造及其特点。 Author-Jeremy Rocjack 简答题自然地理学 第 4页 ,共 17页 答: 土壤剖面构造: 又称“土体构型( profile construction)”在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具体说来,有三个基本的土壤发生层,即A(表土层 surface soil layer)、 B( 心土层 subsoil layer)、 C(母质层 parent material horizon)层。 A层: 是有机质的集聚层和物质的淋溶层。 B层:是由从 A 层下淋物质所形成的淀积层或聚集层。 C层:为轻微风化的基岩层。 在同一土壤剖面中的每个土层与其上下相邻的土
13、层之间,在土壤颜色、结构体、质地、有机质 含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也是逐渐变化的。但是对某一类型的土壤而言,它具有特定的典型土壤剖面构型。 2.陆地生态系统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分布特点 答:陆地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主要因素的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从南往北,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 陆地生态系统的经度地带性:以水分为主要因素的沿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植被或生态系统由沿海到内陆依次更替。以 北美大陆为例,从大西洋沿岸的森林带向西,经
14、草原带、荒漠带到太平洋又出现森林带。 3.海岸带的动力作用类型及其与海岸地貌的关系 答: 海岸动力作用有波浪、潮汐、海流、河流等。其中以波浪为主,潮汐作用只在有潮汐海岸的地方对地貌起塑造作用。海流作用对海岸的地貌作用不如波浪和潮汐那样显著,河流作用只局限在河口地带。 1破浪作用与海岸堆积地貌间的关系 1)泥沙横向移动及其形成的海岸堆积地貌 当外海波浪作用方向与海岸线直交时,海底泥沙在波浪作用力和重力的切向 分力共同作用下做垂直与岸线方向的运动。形成水下堆积阶地、水下沙 坝、离岸堤、沿岸堤、潟湖、海滩、等海积地貌。 2) 泥沙纵向移动及其形成的海岸堆积地貌 当波浪的作用方向与岸线成斜交时,泥沙沿
15、着岸线方向移动,形成海滩、沙嘴拦湾坝、连岛坝等海积地貌。 2.海岸侵蚀地貌 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最为明显,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穴、海蚀平台等 4.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及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答: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已经写出。 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地质因素。 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岩溶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压等 方面。温度对岩溶作用的影响比较复杂,一方面,温度高水的电离度大,水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增多,另一方面,温度高,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溶蚀作用减弱。降水量多的地区溶蚀作用强。而气压和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成正比。
16、 2生物作用,生物对岩溶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动植物能给土壤提供大量有Author-Jeremy Rocjack 简答题自然地理学 第 5页 ,共 17页 机质,而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课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 3.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石成分(是否为可溶性岩石)、岩石结构(和岩石的溶解度有关)和地质构造(如岩层的产状和节理等)等三个方面。 5.河流水位,流量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河流水位 :指水体某地某时刻的水面相对于某一基 面的高程。 河流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 流量和水位间的关系:河流水位的变化从本质上看是河流流量的变化,流量增大,水位升高;流量减小,水位降低。因此水位
17、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流量变化的外部反映和表现。另一方面,流量大小可以通过水位高低反映出来两者呈某种函数关系式 Q=f( H)。 Q=f( H)为单调递增函数。 Year 2004 1. 举出陆地生态系统的三个主要类型并简述其主要特点。 答: 1)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地区。以南美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 域和东南亚热带地区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特点:这些地区年均温度在 26 摄氏度以上,年降水量一般超过 2500 mm,土壤多为砖红壤,物种极为丰富。群落结构十分发达 ,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在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南部、美国东南部等地。特点: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
18、雨,冬季少雨不甚寒冷。年均温一般为 16-18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在 800-200mm。土壤为红壤和黄壤等。常绿阔叶林的 植物种类虽较复杂,但是,比不过热带雨林。 3) 北方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北纬 45度 -70 度的寒温带气候区,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 北部,形成一条完整的针叶林带。特点:这些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短促,年均温在 0 摄氏度上下,年降水量为 400-500 mm,动植物种类比较贫乏, 2. 影响土壤发育及其特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2001 3.河流阶地类型及形成原因。 答: 依据组成物质和结构,阶地可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极地三大类。 1.侵蚀阶地,多发育在山
19、区河谷中,并由基岩构成,其阶地面为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切平面构造。 2.堆积阶地,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全部由冲积物组成,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未达到冲击层底部的情况 下形成的。 3.基座阶地,形成条件与堆积阶地相似,区别在于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因此阶地上部有冲积物组成下部则为基岩。 4.简述淤泥质海岸的形成条件及其发育过程 答:形成条件: 由粉砂和淤泥堆积的低缓平坦海岸 ,海岸线多平直,但也有在港湾内发育的岸线弯曲、岸坡平缓,浅滩宽广,受潮流作用较大的海岸。从陆到海由三部分组成。沿海为冲积平原,平原外围是潮间带浅滩,又称潮滩,潮滩以外Author-Jeremy Roc
20、jack 简答题自然地理学 第 6页 ,共 17页 为广阔平缓的水下岸坡。 5.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讨论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答 : 1)地带性分异规律, 地带性规律总的表现为形成一系列 东西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展布的自然地理区域单位。 总的来说,它有以下特点: 第一,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第二,由宇宙 -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 第三,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全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第四,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1、 是指全球构造运动因 素造成的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不沿纬度方向分布的地域分异规律 。 它包括 : 海陆 分异、陆地上大至沿海 -内陆间的分异,小至区域地质、地貌分异、高山高原的垂直分异。 Year 2005 1. 举出几种主要温室气体并简述温室效应。 答 :自然界中 ,主要的温室气体有 :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对太阳的短波辐射进入地球影响不大,却能强烈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从而在地球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温层,使地球所接受的太阳能不是马上就散失掉,而是在其返回宇宙空间之前反复地加热地球,使地球像 温室一样温暖,这种效应称为“温室效应”。 2. 水圈中的陆地水主
22、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并简述其主要特点。 答 :陆地水主要由 :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 组成 。 1)河流:河水是陆地表层唯一畅流的液态水,它的水循环动力机制既受热力因素的影响,又受重力作用的控制。它在地表水循环过程中起着上接大气水,下承地下水。 2)湖泊:湖泊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洼地的蓄水体系,是湖盆、湖水、以及其中物质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湖泊具有调蓄水量、供给水源、航运、灌溉和调节气候等功能。 3)沼泽:地表有多年积水或土壤处于过湿状态,主要生长着沼生植物和湿生植物 。 4)地下水:地下水是以不同形式贮存于地表以下岩石中的水的统称 ,是 地球水体的一部分 .其主要源于大气降
23、水和地表水的下渗。根据埋藏条件的 不同地下水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5)冰川: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候寒冷,故水以固态的形式贮存在地表。 3.大气环流对高低纬之间的能量传输机制。 答 :大气环流对高低纬之间的能量传输主要通过经向三圈环流来实现 . 1)低纬环流圈,又称哈得莱环流圈,它是一个直接的热力环流,暖空气在热带辐合带上升,到高空向高纬输送,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向东偏转出现西风。Author-Jeremy Rocjack 简答题自然地理学 第 7页 ,共 17页 空气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分为两支,一支流向赤道在低纬形成闭合环流。大气环流将热量 从盈余的热带地区输送到高纬地
24、区。 2) 高纬环流圈,由副热带高压带流向极地的气流在纬度 60度附近遇到从极地而来的极锋,暖空气沿极锋向极地方向滑,最后在极地下沉,在 60 度和极地间形成极地环流圈。 这样,极地干冷的气流通过大气环流的形式流向低纬。 大气环流通过热量的传输使得地球热量的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4. 河口分段和主要动力作用 答 :河口区可划分为 :近河口段、河口段和前河口段。 1)近河口段,从潮区界到潮流界的河段,称为近河口段。 2)河口段,从潮流界到门口界称为河口段。 3)前河口段,门口到口外海滨段。 主要动 力作用:既有河流作用又有海洋作用。 涨潮时,潮流方向与河流流水方向相反, 双方的流速都有一定程度的减
25、弱。落潮时,潮流方向与河流方向相同,双方的流速都加快。 5.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 (未完) 答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它是指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其在地球表层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等各圈层之间,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的变化过程。 Year 2006 1. 简述水循环类型及意义。 答 :水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 态的水 ,在太阳辐射 、 重力等作用下 ,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主水循环按其规模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
26、是指发生在全球海洋与陆地间的水交换过程。 小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循环。 (画图来说明。) 意义: 第一,水循环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第二,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分配,使不同维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到缓解。 第三,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纽带。 第 四,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第五,由于存在水循环,水才能周而复始地被重新利用,成为可再生能源。 2. 列举影响海平面变化因素。 答 :海面变化是指周期性的海面升降变化,这种变化有潮汐、风暴和海啸等引起的短期海面上升和回落。也有地质时期如第四纪由气候变化
27、、构造运功、均衡作用、沉积物堆积等原因引起的长期海面升降的变化。 1)气候因素,气候对全球海平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引起海洋Author-Jeremy Rocjack 简答题自然地理学 第 8页 ,共 17页 水体的增减而导致海面升降变化。冰期时,气候变冷,引起大陆冰盖扩展,导致海平面下降。间冰期时,气候变暖,大陆冰盖消融,导致全球海 平面上升。 2)均衡作用,冰期和间冰期的变化不仅使冰川积累和消融,而且使得地壳发生均衡作用。当冰期冰川扩大,负载增加,地壳缓慢下沉,而负载区边缘地壳则缓慢上升。使得冰川覆盖区海平面上升,负载边缘区海平面下降。间冰期则相反。冰川融化区海平面下降。 负载
28、边缘区海平面上升。 3)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对海平面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海底构造扩张和火山喷发隆起使海盆体积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变化。另一方面,海岸陆地的构造升降运动形成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构造抬升,则相对而言,海平面就下降。 4)沉积物的堆积,海洋沉积物的堆积使海盆 容积减小,可使大面积海面缓慢上升。 综上所述,可以看得出海平面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形成的。 3. 简述泥石流形成条件并分析我国泥石流发生的时空差异。 答 :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 形成条件:充足的固体物质补给、泥石流水体的补给和泥石流形成的沟谷条件。 1)充足的固体物质补给,如构造破碎带、岩石风化所形成的
29、大量碎屑物质、高山地区的冰碛物等。 2)泥石流水体的补给,如降水、快速冰雪融水和冰湖溃决。 3)泥石流形成的沟谷条件,泥石流形成的沟谷比降为 10%-30%。 除此之外,泥石流的形成 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 由于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以及地势西高东低,且山地主要集中在西南部。故我国泥石流发生的地区主要为西南地区,时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 4. 简述气候分异规律并举例说明。 答 :气候分异规律 可分为 :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非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带性 分异规律。 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
30、状分布的特征。 热量是其主要的分异因素。如低纬地带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半干旱气 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冰原气候和极地长寒气候等。 有的贯穿全球,表现为全球性的气候带。 2)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东岸的差异。如同属亚热带纬度的亚欧大陆自西向东依次出现四种不同的气候类型 ( 亚热带夏干气候 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高原气候亚 热带季风气候 ) 。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一起成为水平地带型分异规律 . 3) 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分异
31、规律,有一定高度的山地 或高原,其气候具有垂直地带性特征。其成因主要为气温、降水等。其分异规律为:从赤道向两极垂直带谱由繁变简。 5. 简述沙尘暴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Author-Jeremy Rocjack 简答题自然地理学 第 9页 ,共 17页 答 :沙尘暴: 大风扬起的地面尘埃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000m 的恶劣天气现象。 沙尘暴的形成过程 :在干旱地区 ,由于其下垫面有较多的松散沉积物 和岩石碎屑物。 当大气系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的时候 ,尤其是当暴风或风暴来临的时候。 刮起地面上的松散沉积物和岩石碎屑物。当刮起的数量足够多,以至于空气的能见度低于 1000mm 时便形成了所
32、谓的沙尘暴。 影响因素: 第一,沙尘暴的形成 需要地面干燥,并且地面上要有比较丰富的碎屑物质。 第二 ,具备特定的大气环流条件。 第三,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人类不合理地开垦和过度放牧,导致一些地区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化,从而给沙尘暴提供了物质基础。 Year 2007 1.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答 :2011 2. 简述径流的形成过程 答 :按其发生时间的前后 ,通常可分为大气降水过程、流域蓄渗过程、坡面汇流过程、河网汇流过程等四个过程。 降雨初期,除一小部分降落在河槽、湖泊、水库等不透水面上的降水直接形成径流外,大部分降水不并不立即产生径流,而 是消耗于 2植物截流、下渗、填洼
33、和蒸发。随着降雨的持续进行,满足填洼后的水开始产生地面径流部分水继续下渗。在土壤中形成壤中径流,继续下渗的水分到达地下水面形成地下径流。满足流域蓄渗后的降水沿坡面流动。 即进入漫流阶段。 来自破面的水流,首先汇入附近的小河,再汇入较大的支流,最后汇集到干流到达流域出口断面,形成径流。 3. 地球表层系统中,碳是 如何循环的 答 :碳的主要循环形式是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开始 ,植物经过光合作用 ,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有机物中 ,包括合成多糖、脂肪和蛋白质而贮存于植物体内。食草动物吃了以后经 消化合成,通过一个又一个营养级,再消化再合成。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碳又通过呼吸作用回到大气中,另一部分成为
34、动物体的组分,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残体中的碳, 一部分经 由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再回到大气中。另一部分以煤的形式贮存在地壳当中,经过燃烧,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 另外,海洋中也含有大量的碳,在水体中碳同样经由食物链、呼吸作用等会到大气中。 陆地上的石灰石经过风化也有碳的参与。火山爆发会使岩石圈储存的释放到大气当中。 (看图) 4. 简述地球对气候,植被,土壤的影响作用 答 :地球对气候的影响, 首先,地球距离太阳 1.5*108km,这样的距离不近也不远,因而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进而导致地表的温度适中。其次,地球为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这就直接导致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能量是不均的,赤道
35、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多,两极地区得到的少,从而导致了从低位到高位的大气环流的产生。再加上地球的自转,形成经向的三圈环流。并在此基础上形Author-Jeremy Rocjack 简答题自然地理学 第 10页 ,共 17页 成洋流,进而对全球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 地球对植被的影响 ,首先,地球岩石圈的板块运动,导致全球的海陆格局的变化,海陆的变化又会对气候产生影响,气候的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发育。 其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 会对植被产生影响,地球自转过快,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时间会缩短,影响植物有机物的累积。地球自转过慢,又会导致植物夜间的呼吸作用时间过长。 5. 简述水资源评价的主要范围和内容
36、 答 : Year 2008 1. 简述气候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答 :气候 直接影响着土壤物质迁移转化的过程,并决定着母质风化、成土过程的方向和强度。其 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降水和风三个方面。 1)气温,气温及其变化对土壤矿物体的物理崩解、土壤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化学反应速率具有明显的作用,气温及其变化对土壤水分的蒸散、土壤矿物的溶解 与沉淀、有机 质的分解与腐殖质的合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2)降水,气候的湿润状况决定土壤水分状况。水分是许多矿物风化过程与成土过程的媒介与载体;年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还决定着土壤中淋溶 淀积过程。如干旱地区的土壤 Na 离子、 Ca 离子等很少淋失,而湿润地区
37、则完全淋失。另外,土壤的水分状况还通过影响土壤的通气状况来制约土壤有机质的转化的强度。 3)风,风对成土过程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风力导致土壤表层风力大量流失,其次,风力堆积作用常造成土壤物质组成的变化。 2. 简述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形成条件 答 : 3. 简述海蚀地貌主要包括哪 些 答 :海蚀地貌 :波浪对海岸的动力侵蚀作用形成各种海蚀地貌 ,如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海蚀穴等 1)海蚀崖,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基岩不断崩塌后退,形成高出海平面的基岩陡崖。 2)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岬角如同时受到不同方向的波浪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穿而成拱门状,称为“海蚀拱桥” 3)海蚀穴, 海蚀崖的下部,大致与海面高度相等处,在波浪的不断冲掏下形成凹槽。 4)海蚀柱,海蚀拱桥崩塌后,留下的岩柱。 5)海蚀平台,海蚀崖逐渐后退, 波浪不断冲刷磨蚀位于海蚀崖前方的基岩面,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4. 简述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 :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