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90853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三、简答题 一、 举例说明情绪的基本状态: 1.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 1)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的事物。 ( 2)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如在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作用下 ,人会产生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如狂等情绪反应。 ( 3)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当人们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 二、 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 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使中学生在思想

2、品德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或培养规格。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 ( 1) 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 3) 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 ( 4)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能力、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三、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教师在制订辅导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时要考虑 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 (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 则。预防是为了帮助学生 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会人际交往;发展是指导学生树立有价值的学习和生活目标 ,承担生活责

3、任,发挥个人潜能,使生活过的健康、充实、有意义。就整体而言,在预防的同时要追求发展,可以说,发展是一种积极的预防 (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力;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所思所感,所作所为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 ( 4)学生主体性原则。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 5)个别化对待原则。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 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 ( 6)整体性发展原则。心理辅导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从社会价值取向看,他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他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

4、。 四、 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 : (1)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 德育过程 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五、 简述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以这个 印象为中心而形成的总体印象,从而掩盖了他的其他特征,这个以点概面的偏见叫做晕轮效应。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是片面的往往会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 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教师

5、掌握学生的信息很少而做出总体的判断的结果,它使教师难以正确地 了解学生和公正的评价学生。克服晕轮效应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实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切忌一目障叶。 六、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 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 度时 ,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得连续性。 ( 2) 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6、也是不可逾越。 ( 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 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始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进程不同;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征 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 ( 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的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由于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因此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七、简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生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动因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

7、神疾病的发生。学校是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之前,要经历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人生课题,儿童所经历的心理冲突、矛盾和困扰是比较特殊的。儿童迫切希望教师在尊重他们日益增长的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他们人生之旅以真诚的指导和帮助。从更积极地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 3)对学校 日常教育教学 工作的 配合与补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而且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动机和人格特征,可以间接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并最

8、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发展潜力。 八、简述精细加工策略中常 用的记忆术 记忆术是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记忆方法。常用的记忆术有以下几种:( 1)位置记忆法;( 2)缩减和编歌诀( 3)谐音联想法;( 4)关键词法;( 5)视觉联想法;( 6)语义联想。 九、 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 ( 1)目标明确。教师上课时应该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 ( 2)内容正确。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做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 ,如果不正确要 及时加以纠正。

9、 ( 3)方法得当。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式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 4)表达清晰。教室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生意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和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 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课的进程要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 6)气氛热烈。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十、剑术增强心理健康的方法 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每个人都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要能够

10、做到: ( 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调整心态,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 2)开发潜能,培养爱好,提高工作于生活的质量。 ( 3) 激发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 ( 4)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 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 6)家庭、学校、社会等应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等方法,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理疾病,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一、简述心理毕业发展观的主要内 容。 ( 1)人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之外,还包括心里的成熟与发展。人的行为变化过程贯穿于从胎儿期到死亡的一生中,行为变化过程反映了个人的不同行为表

11、现增强和减退的情况。 ( 2)人的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发展的方向也应以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 ( 3)发展有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并非意味着增长。 ( 4) 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 ( 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十二、关 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四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和相互作用论。 ( 1)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泰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个体心理的发展

12、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 (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个体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 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 3)二因素论的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二因素论的观点是,个体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 ( 4)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其理论观点是,遗传对个体心里的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即“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十三 、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关系。 教材是跟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直接用于

13、教与学的书籍和工具。可以将教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学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 ;另一类是音像教材,包括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目前,教科书是中小学生使用最多的 教材,他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具体来看 :(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2)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十四、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 1)善于学习。作为教师,通过学习

14、可以了解教育教学的要求,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明确教师自身的角色和定位。 ( 2)恒于研究。通过科研,教师可以发现规律,根 据规律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 3)勤于反思。反思是人类个体或群体以自身为对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积极的和仔细的审视与思考活动 。通过反思,即可以总结经验、坚定信念,也可以发现自己完善自己。不仅要反思自己的语言、行动而且要反思自己的经验和思想。 ( 4)勇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有实践的意识和勇气,及时捕捉机会,将自己新颖的想法转化为实践活动;其次要讲求实践的方法,对新想法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行动方案,然后进行实践。 十五、简述性格的结

15、构 性格的结构可分为态度特征、 认知特征、情绪特征和 意志特征四个方面。 ( 1)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 ( 2)性格的认知特征。认知特征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 3)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绪表现方面的心理特征。 ( 4)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十六、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途径主要有: ( 1)在社会上和校园内,必须树立尊师 重教的良好作风。 (

16、2)在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 ( 3)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 教学效能感产生积极影响。 ( 4)要形成科学教育观, 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 ( 5)注意向他人学习,如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学习其他教师的好经验,增强教师的自信心。 ( 6)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 自己的教学。 十七、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 1)综合性。体现在学科综合、时空结合、

17、学习方式方面的综合 ( 2)实践性、活动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通过“做” “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3)开放性。课程的时空是开放的,同时不是单一的学习方式,学生必须从观察中学,从访问中学,从劳动中学,从画中学,从唱中学,也就是在生活中学。 ( 4)生成性。生成包括学生生活主题的生成、活动过程的生成。但是要注意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5)自主性。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力方案的制订,再到活力的实施,都应让学生自主活动。 ( 6)课程性。这些特点体现在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地位

18、和管理等方面。 十八、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性格是后天的,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第二,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不容易改变。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第三,气 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是它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 行 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 2)气质 与性格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先从气质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上来看。首先,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

19、的形成。其次,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使性格特征具有独 特的色彩。 最后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的速度。再从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来 看,性格也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十九、简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育科 学研究主要是以学生为具体研究对象,所以教育科学研究不能违背教育性原则。研究者在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为“育人”服务的思想,所从事的一切研究必须符合我国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要求。 (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采取严格的客观态度,实事求是,全面系统地占有材料,忠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过程和研

20、究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 (3)系统性原则。研究中学教育时,要考虑教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分析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更要和其他层次的教育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要考虑到社会、其他层次 的教育对中学教育的影响。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指教育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理论的指导,又要重视实践,将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起来,密切联系教育教学实际,使一切科学研究的结论都建立在广泛的严格的科学实验基础之上。 (5)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是指教育科学研究要有新意,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探索出别人没有实践过的富有创意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措施等。 (6)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在教

21、育科学研究中,同样应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砑究的结合,使科学研究规范化,使研究结果精确化 。 二十、简 述程序教学及其原则 程序教学是指一种能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程序教学以精心设计的顺序呈现主题,要求学习者通过填空、选择答案或解决问题,对问题或表述做出反应,在每个反应之后出现及时反馈,学生能以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这种程序能够融入书、教学机器或计算机。 斯纳金认为程序教学 的关键是程序的制定,他提出制定程序的五个原则;小步子、自定步调、积极反应、及时强化、低错误率。 二十一、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

22、学习迁移能力的 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精选教材内容;( 2)合理组织材料;(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5)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二十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那几个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足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 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义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0 1.5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 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避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2)自主感对羞耻感、怀疑感( 2 3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避免羞耻 感和怀疑感

23、,体验意志的实现。 (3)主动感对内疚感( 4 5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勤奋感对自卑感( 6 11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 2 18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 (6)亲密感对孤独感( 18 25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7)繁殖感对停滞感( 25 50 岁)。该阶段的发展 任务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5 0 岁以上) o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二十三、简述 智力 群体的差

24、异 智力群体的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目前研究的基本结论如下: ( 1)男女智力总体水平大体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 2)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二十四、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主要包括: (1)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之后逐渐 变慢。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遗忘得越快,材料越少,则遗忘越慢。 (3)学习的程度。在识记材料时,如果达到恰

25、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之为 过度学习。实验证明,低度学习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记忆效果要好一些。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回忆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做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做首因效应 。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做系列位置效应。 (5)识记者的态度。研究表明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事物,遗忘得较慢。另外,经过人们的努力、积极加工的材料遗忘得较少,而单纯地重述材料,识记的效果较差,遗忘得也较多。 二十五、心智技能形成理论包括哪三个阶段? 安德森提出,心智技能的发展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原型定向

26、。所谓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或操作活动程序 ,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 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2)原型操作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一句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想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 內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划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 二十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

27、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鼔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可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 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常用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和头脑风暴训练等。 二十七、简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1)初中课程设置的要求: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体现均 衡性、综合性 和选择性;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 (2)高中课程设置的要求:符合时代

28、性、 基础性和选择性;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设置 ;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十八、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位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 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和技能。

29、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勤于动手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展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十九、如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完全 接纳自己。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5)指导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三十、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

30、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 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有以 下基 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观摩 可 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 观摩,一般来说,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 进行组织化观摩; 非 组织化 观摩要求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否则难以达到观摩学习的目的。 (2)开展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 5 20 分钟)尝 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

31、教 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进行专门训练。要想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也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化训练。有人曾 将某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教给新教师,其中的关键程序有:每天进行回顾;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布置家庭作业;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4)反思教学经验。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商理念、教学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评价、反馈、控制、调节、分析的过程 。 三 十一、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是什么? 我国中学德育的原则主要有: (1)导向性原则。贯彻这一的基本要求是:

32、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 ,循循 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 (5)因 材施教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33、是: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 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三十二、 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得教育意义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他们进行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是 一个动 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 理发展,

34、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2)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称为敏感期。关健期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所以,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十三、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 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谭时分配,并对学期、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

35、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2)课程计划的制订依据是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三十四、简述人格的特征 .。 (1)独特性。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这是因为不同的遗传、家庭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人格是 一种稳定的特点,在个人行为中偶然出现的、一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人格。当然,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能产生变化。 (3

36、)整体性。人格受意识的支配,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常常标志着一个人的心里是否健康。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个体的生活方式及身心状态,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因而是人生成 败的根源之一。 三十五、情绪、情感有何作用? (1)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积极的动力(或增力)作用与消极的阻力(或减 力)作用;肯定与 j 否定作用;紧张与轻松作用;激动与平静状态;情绪、情感的强弱两极状态等。 (2)情绪、情感对身心的影响作用:同身心健康关系密切(如长期焦虑、忧愁、悲伤、恼怒、压抑能导致许多心因性疾病);同智力发展关系紧密,对人的智力发晨、认识活动有积极的动力作

37、用与调节作用;同人的思想品德健康关系密切,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的一个重要成分,高尚情操(情感和操守)是良好品德的基础;对人的行为的动力作用、对人的智力行为和工作行为起着组织与协调作用,直接影响人的工作与学习效率;可以协调人的社会交往与人 际关系,情绪、情感通过表情传送信息,彼此共鸣,达到促进人际互动的作用。 三十 六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0 2 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等活动来探索周围世界从而获得动作经验。

38、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同时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 2 7 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 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具备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 7 11 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另一个特征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 11 l5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三十 七 、简述学科中心课

39、程论的基本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就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 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遗产。 特点是: (1)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做准备的要 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 (2)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 发展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

40、循序 渐进地进行教学; (3)强 调教材内部伦理精神和智力训练价值。 三十 八 、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仪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足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

41、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三十 九 、什么是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如何解释系列位置效应? 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回忆序列呈现的材料时,开头和结尾的材料回忆的效果好,中间的材料回忆的效果较差。 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与不同位置的材料受其他材料的干扰程度有关。开头部分的材料只受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即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的材料只受前面学习材料干扰,即只 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分的材料既受倒摄抑制卫受前摄抑制的影响。 四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1)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 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 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 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3)学生观。学生是 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贮存和提取的过 程,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的意 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