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公共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 . - 2 -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 - 2 - 二、辩证法部分(联系、发展、矛盾) . - 4 - (一)联系的观点 . - 4 - (二)发展的观点 . - 4 - (三)矛盾观 . - 6 - (四)认识论 . - 8 - 政治部分 . - 10 -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 10 - 二、邓小平理论 . - 11 - 中共党史 . - 16 - 法律部分 . - 19 - 一、宪法(人民主权) . - 19 - (一)国家机构 . - 19 - (二)公民的权利 . - 22 - (三)国家基本制 度 . - 23 - 二、刑法
2、. - 25 - (一)刑法原则: . - 25 - (二)犯罪构成 . - 25 - (三)刑罚 . - 27 - 犯罪的种类和一些重点罪名 . - 31 - 三、民法 . - 34 - (一)民事主体 . - 34 - (二)民事主体的 各项活动 . - 35 - (三)民事权利 . - 36 - (四)诉讼时效 . - 41 - 四、行政法 . - 42 - (一)行政 主体论(有权 有名 有责) . - 42 - (二)行政行为论 . - 42 - (三)行政救济论 . - 46 - 公文写作专题 . - 49 - 一、公文种类 . - 49 - 二、公文分类 . - 50 - 三、眉
3、首 . - 51 - 三、主体 . - 52 - 四、版 记 . - 53 - 材料处理专题 . - 54 - 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恶、不好的事情) . - 54 - 二、分析事物产生的影响 . - 54 - 三、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 - 55 - 四、分析评论社会现象 . - 56 - - 2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恩格斯) 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 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决定谁的问题,据此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 一性 二者有无同
4、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世界是否可知),据此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但是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特技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有直观性,非科学性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把世界本源归结为分子、原子,只承认机械运动,而否认社会运动。 辩证唯物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理 论的三大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实践性(根本特性)、阶
5、级性、革命性与科学性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例如:我、人、心等, 主观标志:感觉、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 宗教、神灵、上帝, 客观标志 天、理 - 3 - (三) 、唯物论部分(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物质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1、 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 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即一切从实际出发。 对于意识应该注意的问题: ( 1) 、意识的
6、来源 客观实在,而不来自于人脑。 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因此所有动物都没有意识。 ( 2)、意识的形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所有的鬼神都是意识对于现实的歪曲反映,但可以找到客观原型。 ( 3) 、意识的特性 意识具有社会性,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 4) 、意识的转化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 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注意: A: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辩证法)。 肯定了运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诡辩论)。 否定了静止 3、 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7、。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规律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 人破坏自然。 2、 揠苗助长。 3、 人与自然灾害,航天飞机的成功发射。 - 4 - 二、辩证法部分(联系、发展、矛盾)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联系的观点 1、 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不可以主观臆造联系。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国转移的,不是人强加给事物的。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实际上是在联系的
8、问题上坚持唯物论。 3、 联系的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全局、全国、局部、一叶障目、标志等字眼” 大体来说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 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4、 联系的条件性:联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联系不是无条件的。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联系的,并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二)发展的观点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1)注意发展 发展必须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 2)发展的本质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 3)区分新事物 - 5
9、 - 新事物 是否具有远大前途;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 4)发展的另外说法 否定之否定 规律(本质是扬弃)。 2、 量变质变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方法论】我们既要重视量的积累,也要注重质量的提高,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 ( 1) 数量词:小、细、大、开始、逐渐、积累、漫长。 ( 2) 量的增减:逐步,长期努力,事物构成要素的排列方式,“勿、勿”,分阶段,有步骤。 ( 3) 结构调整,循序渐进 ( 4) 防微杜渐,一次次,从做起,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等 量变与质变原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量变不仅包括数量和程
10、度的变化,还包括结构次序的变化。 2、 并不是所有的量 变都可以达到质变,由量变到质变需要度。由于度的存在,要求我们掌握适度原则。(分寸、火候) 3、 任何的质变都可以为下一次的量变做准备,量变和质变没有终点。 3、 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应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前进性:前进、光明、胜利、信心、信念、机会等 曲折性:曲折、坎坷、危险、困难、磨难、问题、挫折、艰苦、 忧患等。 风雨过后见彩
11、虹、病树前头万木春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前进中遇到困难与挫折,严峻挑战等 曲折性与前进性原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新事物产生之初力量弱小。 - 6 - 2、 旧事物不甘心被取代。 3、 人们接受新事物需要一个过程。 (三)矛盾观 1、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防止片面性。 关键司: 一方面,另一方面 / 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 好的一面 / 优势 /劣势 是一把双刃剑 / 正视、化解矛盾,面对现实等 矛盾普遍
12、性注意的问题: ( 1) 一分为二看问题,但不具有任何倾向性。 ( 2) 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 3) 矛盾具有两重性。 2、 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性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特殊性注意的问题: 遇到“个别”“个类”“个案”“专门”等,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 3、 主次矛盾原理: 复杂事物的多个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 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 7 - 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同时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
13、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次要矛盾。 重点工作 /抓关键 /抓中心 / 把作为重中之重 /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集中力量 /抓重点工程 /把作为第一要务 /集中优势兵力等 4、 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 方法沦: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以 为主体 / 以为主导 /总体是好的、主流是好的 / 利大于弊大于利。分 清主流和支流等分析形势;巨大成绩存在不足 总体上、总的来看,还有问题;公有制为主体;评价人的功与过;评价工作的得与失 如何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 1) 主次矛盾注意的问题 主次矛盾针对的是多个事物。 矛盾的主次方面针对一
14、个事物。(评价人的好坏,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判断事物的性质。) ( 2) 矛盾的主次方面注意的问题 矛盾的主次方面针对一个事物。(给事物定性) ( 3) 关于一个事物的理解 牵牛要牵牛鼻子(这是多个事物,抓主要矛盾) 弹钢琴(这是多个事物,也要抓主要矛盾,右手是主旋律是主要矛盾,左手是副旋律是次要 矛盾。) ( 4)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另一种说法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5、 内外因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8 - 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性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
15、合的观点。 自力更生(内),走出去,引进来(外),进朱者赤(外)。 (四)认识论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1、认识 ( 1)、认识的种类 感性认识(表面的认识):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的成分。 理性认识(本质规律 的认识):理性认识也包含感性认识的成分。 理性认识不等于感性认识的简单相加。 ( 2) 认识的飞跃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 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认识的根本目的) 2、 实践 ( 1)实践的种类: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基础)、社会实践(高级) ( 2)实践的特征: 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物质的。 自觉能动性:目的性,意识性,实践的主体必须是人。 社会历史性:任何的实践都不可以超越当时的社会状态和历史状态。 3、 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 与实践。 方法论:我们要积极的实践,促进认识的发展,同时也要不断的扩展认识,指导实践。 实践是如何决定认识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有直接认识,间接认识之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际出现了问题需要新的认识去解决。 - 9 -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任何的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