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学习材料 2丛 山北京师范大学沈阳附属学校- 1 -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有效使用丛 山内容提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要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统揽全书,宏观把握;研究知识的内部结构,做到认真研读,微观吃透;研究知识的外部联系,做到整合资源,建立链接;研究知识的编排层次,做到有机梳理,主线教学;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做到明确目标,化归转化;研究教材的例题习题,做到注意四度,拓展延伸,达到懂、透、化三个层次。关键词:教材、课程、教材观、课程教材、授课教材、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递进教学、整体教学、备课、教育价值、学习过程、知识结构、核心知识、思想方法、国家课程校本化。一、问题的提出苏
2、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在学校工作了 33 年的历史学科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 2 -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 15 分钟” 。一辈子与 15 分钟,苏霍姆林斯基用案例的形式,道出了教师在备课中处理教材的真谛。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意义的劳动,获得成就的前提是教师要把教材弄懂、弄熟、研究透。有位著名特级教师在谈到优秀教师的成功条件时,非常推崇在备课上的功夫,他认为:“教师备课
3、,要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放在深入研究教材上” 。他说, “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作为教师,要想教育教学有所成就,必须在教材深入研究上花大力气,只有把教材分析透、整合透,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也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要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统揽全书,宏观把握;研究知识的内部结构,做到认真研读,微观吃透;研究知识的外部联系,做到整合资源,建立链接;研究知识的编排层次,做到有机梳理,主线教学;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做到明确目标,化归转化;研究教材的例题习题,做到注意四度,拓展延伸,达到懂、透、化三个层次。但是,在现实中的课堂教学,经常看到一种现象:教学脱
4、离课程标准要求,教材被边缘化,学习法八股化,课程呈习题化。为了应付考试,盲目作大量、机械地考试训练。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忽视学生科学的学习,没有做到在“授人以鱼”的同时, “授人以渔” ,严重阻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 -那么,如何发挥好教材的应有的功能呢?教师加强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是基础,提高教材使用的有效性是关键。二、教材1.教材所谓教材,就是以教科书为主体、包括其他教学配套资源在内的课程资源。教材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识形态、教育理念和一个国家、地区基础教育的水准。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内容呈现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2.教材的功能(1
5、)信息源功能:教材为学生选择与传递有价值的真实信息和知识;(2 )结构化功能:教材的信息组织是体现一定基本思路的结构化体系,以帮助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3 )指导性功能:教材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引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三、教材观1.几个“不等于 ”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不等于“圣经” ,教材不等于教科书,教材不等于课本一类的印刷物,教材的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等。教材所选取的知识,基本上是本学科基础的、主要的、已经定论没有争议的内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完全以编选好的教材为中- 4 -心,且局限于与考试有关的教材内容,忽视、忽略、冷落有利于学生心性提升、人格塑造、素养积淀的材料的补充和选
6、取,那么势必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封闭、能力低下,注定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与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启蒙教育无缘。学生唯考试、唯教材,成为崇尚教材、应付考试的“奴隶” ,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对教材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到“读书不为书所累” ,达到辛弃疾“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的境界。2.课程教材与授课教材日本学者伊藤信隆,分别从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角度,对教材的界定:教材,可以从“课程教材”与“授课教材”两个维度来认识;既有“静态”教材,也有“动态”教材;既有“显性”教材,还有“隐性”教材。四、合理优化教材的基本策略1.树立新教材观基
7、于新教材观,教师研究和优化教材要从授课教材、动态教材、授课教材自然事物与现象课程材料教学媒体社会生活经验实验观察等材料课程教材课程标准内容教科书学术概念单元素材教案- 5 -隐性教材上多下工夫,弥补原有教材的不足,使教材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立体感” ;让教材更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丰满度” ;同时,教材的深入研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机遇。2.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建设课程教材是优化教材的知识转型时代的选择。(1 )动态形象:信息技术展示的形象具有动态特征,活化了教材中抽象、较难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节约了教学时间。(2 )时空开放:网络资源可以克服纸
8、质教材的局限性,拓展学习时空、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材和提高新颖性。(3 )即时互动:运用信息技术让授课教材体现教学活动,不仅是即时的问答与合作,而且还可以进行问题探究和细节再现,提升互动的深度和效度。五、深入研究教材的基本视角深入研究教材,首先要研究教材的编制思想,编写者将其所采纳的课程思想融于教材,隐含着相应的教育功能,使用者就需要将这些思想要素予以挖掘,融会贯通,方能将其教育效益发挥出来。教材的教育功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价值教材的教育价值具体体现是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后与没有学习之间存在的差别。它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德、智、体、美等诸方面。- 6 -我们更为关注的还有教材成为社会一员
9、的以品行道德为核心的人格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或称育人功能。教材的育人功能是客观地与课程教材整合在一起的。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所呈现的各种知识,而知识其实是一种社会科学文化的外显形态,因此,知识的背后是文化。教材中文化层面的知识,必须涉及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结构和知识的应用等整体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来源的探索、知识结构的解析,以及知识应用的实践,无一不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做人。在分析教材时,如果教师忽略这部分内容的分析,教材研究就没有“到位” ,教学设计就会“只见地,不见天” ,教材的核心功能就会缺失。对于教材中某个单元的教育价值研究与分析而言,主要是通过认识该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
10、位、以及比较与其他单元的关系来进行的。一般来说,教材的单元设置与布局总是为特定的课程目标服务的。由于每门学科的教学时间都十分有限,所以绝没有无缘无故设定一个单元的做法,教材编写者在设计与编制教材时的这种思想应该是清晰的,其教育价值也是可以想见的。教师备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教材编写者的思想(教育价值)分析出来,并体现到教学设计之中,否则,课堂教学将留有遗憾。2.学习过程教材在编写时,不仅规范学科知识的阐述和科学的编排,而且设计了很多不同形式的“栏目” ,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科学、- 7 -合理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教师要充分认识教材的这
11、种特点,发挥好它的功能。教师在作教材分析,进行备课时,不能只注意每个知识的分析,还要重视不同知识之间的关系分析,注重单元结构的分析,以及教材中学生“活动栏目” 、 “思考与探究” 、 “参考资料”等内容的合理使用。建议教师在备课时,通过做教学“内容结构图”或“教学路线图” ,把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展示教学内容、学与教的活动展开及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经历设计。教师长期坚持这项工作的好处就是把学与教、教材的结构与指导功能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流程和教学体系。 3.核心知识核心知识是指在一个单元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重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定理等。在教学设计时,核心知识多数属于教学重点、
12、难点,即教学中必须要落实的重要概念、原理、定理等知识。确定核心知识的依据是以整个单元内容的深入研究为基础,在整体视野和过程中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从本质属性上展开分析,认识核心之所在。核心知识具有:(1 )基础性,凡是核心知识,必然是属于该学科知识体系中最为基础的知识,即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8 -(2 )关键性,凡是核心知识,必然是在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中能起关键作用的,即由其可拓展其他相关知识组成有联系的知识整体;(3 )关联性,凡是核心知识,必然是属于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关联点,即掌握了这些核心知识,就能基本了解甚至掌握一个学科最为本质的要义和最为主要的价值。六、有效处理教材,抓三个方面在充分
13、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需要对照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实际,联系其他相关的教学要素,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地处理。有效处理教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根据学科体系,抓住教材的主线教材,包括整个学科、每一册教材及每一单元都有以突出学科的性质和功能的主要线索。教材主线所体现的是一门学科的基本理念、学科思想方法,例如地理学科教材的主线是“人地关系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材就体现了这个精神;物理学科主张“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教材就贯彻了这种思想。各门学科的理念在课程标准中都作了一定的阐述,同时隐含在教材的内容之中,教师应该以此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师在处理教材,进行备课、教学
14、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程标准“内容与要求”为依据,按照“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安排有序”的指导思想,有效处理教材的具体内容。抓住主线处理教材的目的要求,一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9 -使得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知识与最为基本的思想方法,促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建议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遵循教材主线的精神,对教材进行合理加工与提炼,体现“线索清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 。让“新课”不新、 “旧课”不旧,帮助学生在符合其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学得和习得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达到一定的要求,使教材处
15、理实现有效性。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将教材线索、教学过程联系制成一个课堂教学的“流程图”或“程序表” ,包括主题流、信息流、问题流、学习流、教学流和相关的目标要求,横向沟通,纵向衔接,形成系统,逐步形成教学模式(规律) ,发展教学特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与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教师与学生一种“沟通”与“合作”的和谐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而这种对话和交流的过程就需要抓住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五点”:(1 )衔接点。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延伸和发展而来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2 )转折点。它往往是教学的难点,转折得好,有利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转化、思想的提升。(3 )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积极的思考和交流,形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