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导论金融:凡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以及以货币与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金融学:金融学(Finance)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传统金融学理论和演化金融学理论两大领域。投资:投资指的是用某种有价值的资产,其中包括资金、人力、知识产权等投入到某个企业、项目或经济活动,以获取经济回报的商业行为或过程。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储蓄: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一种存款活动。又称储蓄存款。收入:收入(英文:Income)是指某一个体,包括个人或者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转让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
2、的总流入,通常包括商品或劳务的销售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股利收入等。融资:从狭义上讲,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第二章 货币与经济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实物货币:以自然界中存在的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充当币材的货币形式。实物货币是最早的货币形式,种类繁杂,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其弊端是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价值不稳定。信用货币:能够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包括商业票据、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
3、和可以进行转帐结算的银行存款等。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具有派生功能,是现代各国采用的货币形式。价值尺度:货币表现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流通手段: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的职能。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的职能。银本位制:金属货币制度的一种,其基本内容包括:白银为货币材料,银币为本位币,可自由铸造无限法偿,银行券可自由兑换白银,白银可自由输出输入。金银复本位制:银本位制之后的金属货币制度。
4、内容是:白银和黄金同时作为货币材料,金银铸币都是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无限法偿,自由输出输入,金银铸币之间、金银铸币与货币符号之间都可以自由兑换。金银复本位制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 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之间不规定比价,按照各自所包含的金和银的实际价值流通双本位制:国家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两种货币按法定的比价流通。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的金属货币制度。金本位制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特点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无限法偿;辅币和银行券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货币发行准备为黄金。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
5、定的货币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金币本位制: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金币,作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限制其它铸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是一种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亦称金条本位制。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持有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
6、换成该国货币的金本位制。在该制度下,国内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块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国际储备除黄金外,还有一定比重的外汇,外汇在国外才可兑换黄金,黄金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要使其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块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率,通过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来维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劣币驱逐良币: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货币制度: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7、无限法偿:法律赋予本位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有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无限法偿的对称,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第三章 信用信用:经济范畴中的信用主要指借贷活动,这种借贷行为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高利贷:以高额利息的获取或支付为条件的一种借贷行为。特点是高利率、非生产性、寄生性、保守性、破坏性信用制度:是指关于信用及信用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对信用行为及关系的规范和保证,即约束人们信用活动和关系的行为规范。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提供的,以商品资本为对象的信用。包括商品赊销、分期付款、预付贷款、委托代销等。银行信用:
8、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国家信用: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借贷行为,是以国家为债务人,从社会上筹措资金来解决财政需要的一种信用形式。基本形式:政府债券、专项债券、银行透支或借款。消费信用:指为消费者购买各种消费资料而提供的信用,包括分期付款、信用卡、消费贷款等。国际信用:指跨越国界的信用活动,本质上是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的输出与输入。利息:是使用借贷资本的代价,或是借贷资本的增值额。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超过本金部分的报酬。利率:是一定时期收取的利息同借出的本金数额的比例,它是决定利息数量的因素与衡量标准。现值:知道在未来某一时点上有一定金额的货币,按照现行利率计算出的要取
9、得这样金额的本例和在现在所必须具有的本金,这个金额就是现值。 终值:现在一定量的货币在未来一定时间后的价值名义利率:指银行的挂牌利率,是银行对外开展业务时采用的实时利率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短期利率:指融资时间在一年期以内的利率长期利率:融资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利率固定利率:利率在整个借款期间内固定不变,不随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和市场利率波动而发生变化。浮动利率:又称可变利率,是指利率随着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定期调整变化的利率。官方利率:是指政府货币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确定发布的,各级金融机构都必须执行的各种利率。市场利率:是在金融市场上由借贷资金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
10、由议定的利率。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工会、协会按协商的办法确定的利率。存款利率:是指客户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所取得的利息额与存款本金的比率。贷款利率: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所收取的利息额与贷款本金的比率。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是指金融机构对同类存贷款制定的不同的利率标准。后者贷款利率往往低于前者,而存款利率往往能高于前者。基准利率:指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性地位、起决定性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基本利率。平均利率:不是独立、实际存在的,是一个计算利率。用来衡量各种利率的一般水平,或预测利率变动的趋势和幅度。利率期限结构:利率期限结构是指某个时点不同期限的即期利
11、率与到期期限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市场分割:市场分割理论(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 )即将具有不同期限债券的市场完全独立和相互分割,认为长期债券与短期债券是在不同的相互分割的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它们各自达到平衡。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其实质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第五章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直接融资:是指资金盈余单位与资金短缺单位相互之间直接进行协议,或者前者在金融市场上
12、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实现资金从盈余单位向短缺单位的转移,从而完成资金融通。间接融资:指资金盈余单位和资金短缺单位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发生独立的交易,即资金盈余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资金短缺单位使用,从而完成资金融通的过程。发行市场:又称初级市场或一级市场,是票据和证券等金融工具最初发行的场所,是筹资者和初始投资者之间进行金融交易的场所。流通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是已经发行的票据或证券等金融工具
13、转让买卖的场所,是投资者之间进行金融交易的场所。柜台市场:又称场外交易市场,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证券交易的广泛市场,是未上市股票和大部分企业债券交易的市场。第三市场:是指对已上市的证券进行大宗买卖的场外交易市场。第四市场:是指机构投资者及大客户之间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自动报价系统进行股票买卖的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成本低,效率高、发展潜力巨大。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资金交易市场,主要功能是满足短期流动性需求。同业拆借市场:拥有超额准备金的银行设法将其拆出,以增加收入,准备金不足的银行设法拆入资金形成的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指买卖由业绩卓著而极有信誉的工商企业所签发的期票的市场
14、。资本市场:指以中长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交易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第六章 金融工具金融工具:也称信用工具,是进行资金融通的一种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及所有权关系的合法凭证。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凭证并据以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的,并且承诺按规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或投资制度。是汇集不特定多数且有共同投资目的的投资者的资金,委托专业的金融投资机构进行科学性、组合性、流动性投资,借以分散与降低风险,共同受益的一种投资方式或制度。衍生金融工具
15、:又称衍生证券、衍生产品,是指由原生金融工具或基础金融工具创造出的新型金融工具,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等,一般表现为一些合约,合约的价值由其交易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决定。期权:是指金融期权赋予其购买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按双方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权力。欧式期权:是指在规定的合约到期日方可行使权力的期权。美式期权:指在规定的有效期限内的任何时候均可以行使权力的期权。互换:指交易双方通过远期合约的形式约定在未来某一段时间内互换某种金融资产的交易。利率互换:是根据交易双方的信用等级、筹资成本和负债结构的差异,利用各自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的相对优势,将同一种货币的不同利率的债务进行对双
16、方有利的安排。货币互换:指双方按固定汇率在起初交换两种不同货币的本金,然后按预先规定的日期,进行利息和本金的分期交换。第七章 金融市场机制证券价值评估:转换价值=普通股票市场价格*转换比率市盈率:股票价格/每股收益有效市场:指市场上证券价格能充分的、及时的反映完全信息。完全市场:以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为前提条件证券组合原理:投资者对于投资活动最关注的问题是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的大小,他们尽可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组合,使单位风险水平上收益最高,或单位收益水平上风险最小。系统风险性:系统性风险即市场风险,即指由整体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对证券价格所造成的影响。系统性风险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
17、、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等。这种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加以消除,因此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不确定性:其指的是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收益与损失的分布范围以及状态不能确知。最优资产组合:投资者以自己不同的风险偏好所形成的最优证券组合,就是使其效用最大化的证券组合。第八章 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是专业化的融资中介。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直接面向社会企业、单位和个人,以经营存放款和汇兑为主要业务的信用机构。专业银行:是专门经营某种特定范围的金融业务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储蓄银行:是专门办理储蓄业务的银行。开发银行:是专门为满足某种经济社会发展长期
18、投资需要而设立的银行。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的金融管理机构。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现代金融系统的中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政策性银行: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而成立的专门承担政策性信贷业务的银行。证券公司:是专门经营证券业务,具有独立企业法人地位的金融机构。第九章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是其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基础。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自有资本、各项存款和借款等,其中存款和借款业务属于吸收的外来资金。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将其形成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中介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从中收取
19、手续费的业务。资产负债管理:是从资产和负债的两方面综合考虑,对照分析,根据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协调各种不同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方面的搭配,做出最优化的资产负债结构,以满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第十章 中央银行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演进型中央银行:从众多的商业银行中分
20、离出一家商业银行,逐步演变为中央银行, 通常称为演进型中央银行创设型中央银行:是指为适应客观需要而设立的银行。放款业务:(1)对商业银行的放款(2)对财政部的放款(3)其他放款最后贷款人:又称最终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 ,即在出现危机或者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时,负责应付资金需求的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 。第十一章 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包含两个基本因素(1)必须持有货币的愿望(2)必须持有货币的能力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定量的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货币数量论:是一种以货币数量来解释货币价值、一般物价水平的理论。剑桥方程式:M=kPy M 为货币数量;k 为以货币形
21、式持有的收入与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即所谓的现金余额,实际上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P 为一般物价水平;y 为不变价格计算出的实际产出。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为应付意料之外的支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对闲置货币余额的需求。流动性陷阱:当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的平行部分相交时,利率将不再变动,即无论怎样增加货币供给,货币均会被储存起来,不会对利率产生任何影响。平方根公式:M=K/2=(26T/r) 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次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因此,货币数量论所要研究的是影响人们货币需
22、求的各种因素。恒久性收入:是指过去、现在乃至将来一个较长时期中的平均收入水平。权变法:通过国家干预,运用可自由支配的需求管理政策使国民经济维持在较高且稳定的就业水平上的方法。在财政政策上,主张补偿性财政;在货币政策上,主张采取相机抉择的办法。规则法:是指只要货币管理当局按照一个固定的比率供应货币,就可以保持经济稳定,即最适货币只能是按固定的比率计算出来的。1:8 经验数据:每 8 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 1 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符合这个标准,说明货币流通正常,不符合这个标准,如 1:7、1:6 ,则说明货币供给超过了需求。三相挂钩法:让货币需要量与经济增长、物价变动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挂钩。单项
23、挂钩法:是指对货币需要量增长率进行单项指标跟踪,即只与经济增长率一个指标挂钩。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量: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狭义货币:通常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货)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广义货币:(1)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认为除了 M1 之外,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应包括在货币的范围内,以 M2 表示(2)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而具有的高度流动性的特性。除了 M1 和 M2 之外,货币还应包括一些同样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其他金融资产,以 M3 表示
24、。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包括接受存款的其他金融机构)必须保有的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实际保有的准备金总额减去法定准备金所得的余额。通货: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基础货币: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构成: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通货。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之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包括接受存款的其他金融机构)必须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对其存款负债总额的比率。定期存款比率:是指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
25、通货比率:是指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决定的变量,不为政策所左右。外生变量:又称政策性变量,指在经济机制中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由非经济因素决定的变量;是能够由政策决策人控制,并用做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货币均衡: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必需的货币供给量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非均衡:如果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货币需求 Md 不等于货币供给 Ms,即货币失衡,亦即货币非均衡。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 1 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
26、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出口需求构成。社会总供给: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 1 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供应型调节:是指中央银行对失衡的货币供需进行调整时,以货币需求量作为参照系,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相应调整,使之适应货币需求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货币供需由失衡状态到均衡状态的调整。需求型调节: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增加货币需求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供给量;反之,在货币供应量小于相应货币需求量的失衡时,则从减少货币需求量入手来使之与货币供应量相适应。混合型调节:是供给型调整和需求型调
27、整的有机结合。逆向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货币供需失衡状态时,中央银行并不是通过压缩货币供应量,而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的途径来促进货币供需均衡。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现象。第十四章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央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规定的比率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提取一定的金额缴存中央银行,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
28、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再贴现: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央行所作的票据转让,称为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指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主要是买卖政府债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道义劝告:也称君子协议或窗口指导,指央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的方向。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又称中间目标、中间指标,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作为调节对象和监测货币政策效果的金融指标。广义的中介目标包括操作目标。第十五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金融风险:指经济主体在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
29、性。市场风险:指由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导致的金融风险。国际收支风险:指国际收支失衡引发的风险。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指债务人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偿付债务而使金融资产遭受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客户提现或贷款需要的支付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引发清偿债务的可能性。资本风险:指银行资本金过小,不能抵补亏损,难以保障银行正常经营的风险。操作风险:指金融机构因不正确的或错误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风险转移:通过合同或非合同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另一个人或单位的一种风险处理方式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
30、金融管理的合称。广义:除包括一国或地区的央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体系的监管之外,还包括各金融机构的内部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后者仅包括一国或地区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金融监管体制:是有一系列监管法律法规和监管组织机构组成的体系,在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多样性的特征。第十六章 外汇与国际收支外汇:动态: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以清偿因经济贸易等往来而形成的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实践活动或过程;静态:指为清偿国际债权债务关系而进行的汇兑活动所凭借的手段和工具。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即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折算比率。直接
31、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美元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美元折算成若干数量的各国货币来表示各国货币汇率的方法。国际收支:是以统计报表的方式,系统的总结特定时期内一国的经济主体与他国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各项经济交易、对世界其他地区的金融债权和债务的交易以及单向转移。国际收支平衡表:指按照一定的编制原则和格式,将一国一定时期国际收支的不同项目进行排列组合,进行对比,以反映和说明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的表式。是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国际收支行为的具体的系统的统计与记录。经常账户:
32、指对实际资源在国际上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入以及经常转移等子项目。资本和金融账户: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上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由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两部分组成。内部均衡:指国民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外部均衡:是指内部均衡下的国际收支均衡。第十七章 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即国际货币安排,是由国际资本流动及货币往来而引起的货币兑换关系,以及相应的国际规则或惯例组成的有机整体。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牙买加体系: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推行黄金非货币化、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增加成员国基金份额、扩大信贷额度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欧洲货币市场:指经营欧洲美元和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境外货币交易的国际资金借贷市场。 国际金融机构:广义:是指在国际范围内,运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通信工具进行资金融通、证券买卖及相关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或网络,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国际黄金市场、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等。狭义:仅指从事国际资金借贷和融通的场所或网络,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