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原则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院发表的关于骨质疏松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共识,认为本病的特征是骨强度的损害,骨折的危险性增加。骨强度主要反映骨密度和骨质量的整和。骨质量包含骨结构、骨转换、损伤的积累(如微骨折)、骨矿化和骨材料即胶原及矿盐的特性等。骨质疏松症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一个愈来愈突出的问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病日益增多。骨质疏松症是老年病中的常见病,1996年起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如何早期防治本病已开始被医学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关注,今后会越来越受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原则目前对骨质疏松症的骨小梁变细、变薄,可以使其改善、增粗和变厚,从而增加骨量,增强抗骨折的生物力学强度,但尚不能使已断裂的骨小梁再连接,一旦骨小梁明显纤细而断裂,就难以使其连接复原。因此对本病应及早预防,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和实际。骨质疏松症防治的最重要目的是防止骨折的发生,如何预防脆性骨折的发生,主要抓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