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峡”文物保护不容有失(视域)两岸文博专家重走三峡考察纪实本报记者杨雪梅 人民日报 ( 2012年12月21日 19 版)原址围堰保护的石宝寨远景。本报记者杨雪梅摄图为三峡文物抢救中出土的代表文物,从左至右分别为:商代三羊尊、虎钮錞于、战国青铜鸟形新尊、大溪文化石雕人像。重庆巫山博物馆与三峡大坝隔江而对的凤凰山古建筑群。在忠县抢救出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丁房阙现已搬迁至忠县新县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物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动见证。文物保护,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峡文物保护被称为是一场世纪大抢救,峡江两岸的文明以另一种形式得以传承。随着三峡工程建设阶段顺利结束,三峡文物保护也进入了“后三峡”时期。“这一次重走三峡,心情与20年前那次完全不同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