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社会救助条例广东第十二届.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408491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社会救助条例广东第十二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广东社会救助条例广东第十二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广东社会救助条例广东第十二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广东社会救助条例广东第十二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广东社会救助条例广东第十二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 1 - 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广东省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 85 号公告) 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告 (第 85 号) 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于 2017年 7月 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 2017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 年 7月 27 日 - 2 - 广东省社会救助条例 ( 2017 年 7月 27 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 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

2、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展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及其走失人员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适用本条例。 法律、法规对社会救助制度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 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

3、协调机制,整合优化社会救助资源,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政府安排的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 3 -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筹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前两款所列行政部门 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 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受理社会救助申请、调查审核,具体工作由其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经办人员承担。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 第七条 社会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

4、位或者个人不得挤占挪用。社会救助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规划,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管理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并加强与 其他社会救助管理部门的协作配合,整合联通社会救助信息,规范系统的查询、录入和访问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其他社会救助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社会救助信息的收集、分类、编辑、录入、核对、更新和保存。 第九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慈善组织- 4 - 根据职责或者章程参与社会救助,开展社会帮扶活动。 鼓励和支持自

5、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社会救助。 第十条 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社会救助活动和有关 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政策 。 第二章 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省户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城乡低保)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每年根据各地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财力等因素,分区域制定城乡低保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差水平最低标准。 省城乡低保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差水平最低标准公布一个月内,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本行政区域城乡低保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差水平最低标

6、准。 第十三条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包括: (一) 配偶; (二)父母和未成年子女; (三 )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包括在校接受本科及以下学历教育的成年子女; - 5 - (四)其他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关系并长期共同居住的人员。 下列人员不计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一) 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宗教教职人员; (二)在监狱内服刑的人员; (三)户籍管理部门登记在同一户口簿中,但与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人无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关系的人员。 第十四条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应当以家庭为单位,由申请人携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 户口本、身份证等证件原件,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

7、、街道办事处提出申 请,书面申报人口状况、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并签署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 家庭成员 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 家庭任一成员的 户籍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 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脱离家庭在宗教场所居住三年以上(含三年)的生活困难的宗教教职人员,父母不能履行抚养义务的儿童,可以单独提出申请。 第十五条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分属不同户籍地的,可以向任一成员的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 第十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申请人签署申 请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的两个工作日内,开展家庭-

8、6 - 经济状况信息化核对。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户籍地不同的,按照申请受理 地城乡低保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规定, 开展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化核对。 经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化核对,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规定及认定标准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予以受理,并在两个工作日内出具受理通知书;不符合规定及认定标准的,不予受理,并在两个工作日内告知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和核对报告。 申请人对核对报告有异议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申请人提出异议 的两个工作日内重新进行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化核对。 第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出具受理通知书后的十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家庭情

9、况入户调查核实,提出初审意见,并将调查核实结果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置的村(居)务公开栏、社区公开栏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大厅进行公示,有条件的还应当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公示,公示期为七日。 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于公示期满后的三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材料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公示期间有异议且能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 处应当组织民主评议,并将民主评议结果和相关材料一- 7 - 并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民主评议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村(居)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和村(居)民代表等参加。 申请人户籍所在地与居住

10、地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受理最低生活保障申请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委托申请人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入户调查核实。 第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送的相关材料、民主评议结果的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申请,根据当地 城乡低保标准和城乡低保 补差水平最低标准 确定保障金额,发给低保证;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在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三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将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 通过政务公开栏、村(居)务公开栏、社区公开栏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大厅、网络平台等予

11、以公布。公布内容包括申请人姓名、家庭人数、保障金额等。 公布后有异议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异议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组织调查核实,并将调查结果予以公布。 第二十条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 况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三十日内告知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 8 - 对已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定期复核。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化核对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入户调查核实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每年对已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

12、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随机抽查。 第三章 特困人员供养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省户籍的以下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十六周岁的未 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 (一) 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 (二)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 第二十二条 特困人员供养的内容包括: (一)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燃料、服装、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二)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日常生活、住院等必要的照料; (三) 全额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 (四)全额救助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

13、商业保险等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 (五)集中供 养的特困人员死亡后的丧葬事宜由供养服务机- 9 - 构办理,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死亡后的丧葬事宜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亲属办理; (六)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其余必要的丧葬费用按照特困人员六个月基本生活供养标准从基本生活供养资金中核销。 第二十三条 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省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 特困人员供养应当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福利等制度相衔接。符合相关条件的特困人员,可同时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 社会保险和高龄津贴等

14、社会福利待遇。 第二十四条 鼓励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供养人员在家分散供养;完全或者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供养人员选择在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的,供养服务机构不得拒绝。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府设立的供养服务机构运转费用、特困人员供养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强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接收安置特困供养人员的供养服务机构,支付特困供养人员生活、医疗和照料等费用。 第二十六条 供养 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安全管理和服务管理等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特困供养人员提供日常生活照料、

15、送医治疗等基本救助供养服务。有条件的,- 10 - 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可设立医务室或者护理站。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和服务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形式,引导、激励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医疗等服务机构,为特困人员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第 四章 受灾人员救助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对遭受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鼓励并组织受灾人员自救互救和恢复重建。 自然灾害救助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第二十九条 自然灾害多发易发且交通不便地区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点。 第三十条 自然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根据情况紧急疏散、转移、安置受灾人员,及时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用电、临时住所、医疗 防疫等应急救助,抚慰受灾人员,处理遇难人员善后事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