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1 完全竞争厂商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需要花钱做广告来获取更大利润吗?答:因为完全竞争本身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完全的信息和知识,无需做广告。厂商做广告只会增大产品的成本,使所获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完全竞争厂商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能按照市场决定的价格卖出他愿意出卖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不愿意做广告。2 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答: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供给曲线具有特殊的形状,一般说来,它向后弯曲。 (1)劳动的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劳动工资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劳动者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供给的劳动数量取决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和闲暇所带来效用的评价。消费者
2、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所提供。收入通过消费品的购买为消费者带来满足: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效用满足越大。同样,闲暇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闲暇时间越长,效用水平越高。然而,可供劳动者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 (2)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也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
3、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供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 (3)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
4、后弯曲的形状。3 什么是帕累托最优?满足帕累托最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第一,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 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二, 帕累托最优状态要满足三个条件:(1)交换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来说, 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2)生产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两个生产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3)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相等。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帕累托最优最优的三个条件均能得到满足。4 用需求价格弹性和销售收入的关系分析如何增加农产品生产者的
5、收入?5 简述无差异曲线及其基本特征,并分析在序数效用论下如何实现消费者均衡?答:答:(1)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U=f(x1,x2),其中 1X 和 2X 分别是商品 1 和商品 2 的数量。如图 3.14 所示,横轴与纵轴分别代表 A、B 两种商品,它们有四种不同的组合,其坐标点分别为,。I 表示由 1 个单位 A 商品与 6 个单位 B 商品组合;表示由 2 个单位 A商品与 3 个单位 B 商品组合,等等。连接 、形成的曲线 L 便是无差异曲线。 图 3.1
6、4 无差异曲线 (2)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所有这些无差异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图 3.20 中,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于 a 点,这种画法是错误的。其理由在于:根据无差异曲线的定义,由无差异曲线 1I 可得 a、 b 两点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由无差异曲线 2I 可得 a、c 两点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于是,根据偏好可传递性的假定,必定有 b 和 c 这两点的
7、效用水平是相等的。但是,观察和比较图中 b 和 c 这两点的商品组合,可以发现 c 组合中的每一种商品的数量都多于 b 组合,于是,根据偏好的非饱和性假定,必定有 c 点效用水平大于 b 点的效用水平。这样一来,矛盾产生了:该消费者在认为 b 点和 c 点无差异的同时,又认为 c 点要优于 b 点,这就违背了偏好的完全性假定。由此证明: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的画法是错误的。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不仅向右下方倾斜,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值,而且,无差异曲线是以凸向原点的形状向右下方倾斜的,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这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
8、律。(1)序数效用论是指用人们对某种商品的主观评价的先后顺序或优劣对比来表示与分析效用的理论。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用来表示个人的偏好的,但个人偏好是心理的活动,因此,效用的量在理论上、概念上和实际上生来就是不可计量的,只能根据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将它们排列为第一、第二、第三等顺序,而不能用基数(1,2,3) 来表示它们量的大小。 (2)序数效用论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将无差异曲线作为分析工具。此外,序数效用论又提出预算线,预算线表明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可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全部数量组合。 将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结合,就可以说明消费者的均衡:只有既定的预算线与一组无差异曲线簇中一条无差
9、异曲线相切的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即消费者的均衡条件是 MRS12=P1/P2,这个式子表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的 价格之比。也就是说,在消费者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去交换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6 用需求价格弹性原理说明“谷贱伤农” (丰收悖论)的道理。(“谷贱伤农” ,粮食丰收反而会带来农民收入的下降,请分析背后的经济学原因,并说明政府在农业领域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答:“谷贱伤农”指风调雨顺时,农民粮食增收,粮价却下降,卖粮收入反而比往年少的现象。(1) “谷贱伤
10、农”的经济学原因分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相反,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呈同方向的变动。其原因在于: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需求量的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并不能全部抵消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所以,降价最终会使销售收入减少。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以图2.7 来具体说明。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 D 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
11、 的位置向右平移至 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S度地由 下降为 。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1P2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 和 的面积1OPEQ2之差。图 2.7 谷贱伤农(2)政府在农业领域可以发挥的作用由于农产品是缺乏弹性的商品,农产品的丰收反而会降低农民的收入,这会降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保证农民的收入,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第一,政府保护价收购。即在农业丰收时,为了避免价格大幅度下降,政府设定农产品收购保护价,这就保证了农民可以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农产品,从而使得农产
12、品丰收时农业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保证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第二,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政府可以采取直接补贴的形式,对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财政补贴,这种补贴实质上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农民不会因为农产品丰收反而收入减少,这保证了农民未来农业生产队积极性。7 一个企业主在考虑再雇用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更关心哪一个?为什么?答:一个企业主在考虑再雇佣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更关心劳动的边际产量。因为在厂商的理性决策在劳动的第阶段,在这个区域中,劳动的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都是递减的。但是,其中却可能存在着使利润极大化的点,劳动第阶段的右界点是使劳动的边际产量为
13、零的点。因此,如果增雇这名工人的边际产量大于零,即能够带来总产量的增加,企业主就可能雇佣他。8 为什么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而在垄断市场上却不是?答:(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按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产品,而且个别企业销售量的变动, 并不能影响市场价格,故价格 =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2)在垄断市场上,每一单位产品的卖价也就是它的平均收益,故价格等于平均收益。边际收益,而是平均收益大于边际收益。由于收益变动规律与产量变动规律相同,因此根据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当平均产量或平均收益下降时,边际产量或边际收益小于平均产量或平均收益。9 画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证明如下两种情况会
14、对市场均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1)需求虚线向右移动;(2)供给曲线向左移动。10 在什么情况下生产一种产品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存在明显的区别?什么情况下消费一种产品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存在明显区别?举例说明。11 为什么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的相交点位于平均成本最小的产出水平点处?12 为了增加销售收入,是应该提高产品的价格还是降低产品的价格?答:为了增加销售收入,厂商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生活必需品应该采取提价的办法;而对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奢侈品应采取降价的办法。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见下表:1 ed=1ed 0 1ed涨价 收益减少 收益不变 收益增加降价 收益增加 收益不变 收益减少
15、13 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经济成本和会计成本有何联系和区别?答:西方经济学是从稀缺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研究生产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支付的代价的。这意味着必须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研究厂商的生产成本。经济学上生产成本的概念与会计成本概念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不是从机会成本而是从直接各项费用的支出来统计成本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生产 A 的真正成本,不仅应该包括 A 的各种费用支出,而且应该包括放弃的另一种用途(生产 B)可能获得收入。经济学上成本概念与会计学上成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会计成本=显明成本 生产成本=机会成本=显明成本+ 隐含成本 厂商在计算利润时,用总收益减去显明
16、成本,剩下的部分就是一般会计意义上的利润,但是,经济学上的成本概念与会计学上的成本概念不一样,那么,经济学上的利润概念也就也就与会计利润不一样。一次,在西方经济学中,隐含成本又被称为正常利润。如果将会计利润再减去隐含成本,就是经济学上的利润概念,这种利润被称为经济利润。经济学关于利润的概念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说明: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明成本 正常利润=隐含成本经济利润=总收益机会成本=总收益(显明成本+ 正常利润)14 哪些因素会导致市场失灵?答:是指市场无法引导经济走向社会最优化、无法有效率地配置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一、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包括:垄断的市场结构、公共
17、物品的存在、外部性影响、不完全信息四个方面。 二、四种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产生的影响; 垄断造成的影响: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下,一种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是均衡点,在它对应的产量下生产,供需双方的收益最大,市场是有效率的。由于市场势力的存在,垄断者不会按照均衡产量进行生产,他们生产时选择边际收益(而不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相等时的产出量,垄断直接导致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和导致市场低效率,社会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 外部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影响到其他人的福利,并且这个人得不到其他人的补偿也不向其他人支付。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
18、收费的现象;负的外部性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这种影响不能反映在市场价格中, (通俗解释就是本能赚的没赚,本该赔的没赔) ,导致市场无效率。 公共物品的存在的影响: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搭便车问题指的是对个人的一种诱惑,既让别人去提供公共物品。一般来说,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纯粹的个人主义的机制不会产生最优数量的公共物品。在公共物品的这种情况下,完全竞争(私人决策)不能达到帕累托效率,因为此时生产的数量少于最优的数量。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的信息呈不均匀、不对称
19、的分布状态,也就是说,有些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得更多一些。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1.逆向选择:发生在交易之前,是指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后果的交易对象,往往最积极寻找交易并有可能被选中。它会导致一些市场的消失,以致市场经济不再充分有效。例如:不当的保险金额的设计导致最后购买保险的人都是健康状况非常差的。2.道德风险:是一种事后行为,指交易达成后,交易的一方(通常为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倾向于从事交易另一方并不希望发生的高风险活动,从而可能给交易的另一方带来巨大的损失。道德风险的产生原因:(1)在交易契约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的行为,最多只观察到行为产
20、生的不利后果。 (2)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无法确定这种不利后果的产生是否与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的行为不当有关。 3.委托-代理问题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处于信息劣势的委托人难以观察、知道代理人的全部、真实行为,代理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实施违背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条件:(1)委托人与代理人追求的目标不一致(2)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委托人难以监 督代理人的行为.(3)代理人的业绩不仅取决于其活动和努力程度,还取决于一些其它的不可预测、不可抗拒的因素。(案例 股票自营买卖中的 “花头”) 三、解决措施: 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
21、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 解决外部性的问题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政府征收庇古税;第二种企业合并(两家人变一家人) ;第三种规定财产所有权。通过严谨的数学验证证明这三种方法都是可以达到帕累托有效的。 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可以由政府运用“维克里-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要求每个人如实汇报自己的保留价格,并按此保留价格来决定收税的数量。政府来决定到底如何生产和生产多少公用物品。还可以运用中央集权制和投票的方法。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的方法 ;第一种,缓解或控制逆向选择的办法主要有两种:(1)政府履行其管理经济的
22、职能,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干预。(2)利用市场信号,通过信号显示和信号甄别方式来缓解逆向选择问题。市场信号甄别在进行市场交易之前,信息劣势方首先以某种方式使得信息优势方不得不发出表明自身特征、品质、类型等的信号,以供信息劣势方辨别、解读,从而改变自己在市场交易中所处信息劣势地位的行为。市场信号的有效性应建立在对市场中的假信号坚决清除基础之上,而法律的有效性是能否清除假市场信号的关键;第二种道德风险的应对:风险分担。第三种:委托-代理问题的应对:激励机制的设计。例如:效率工资和分成制。15 简述生产函数三个阶段划分的意义。简述生产函数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1 以生产弹性为 1 和 0 为转折点,将连续
23、投入变动资源的整个生产函数划分为三个阶段,生产函数三阶段的划分是确定生产资源投入量合理区间的重要依据。各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一阶段,是生产弹性大于 1 时,即从原点到平均产量最高点为止。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因而引起平均产量逐渐提高,总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投入资源增加的幅度,因此,只要资源条件允许,就不应该在这个阶段停止投入资源,否则,会是固定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个阶段被称为生产的相对不合理阶段;第二阶段:生产弹性大于 0 小于 1 时,即从平均产量最高点到总产量最高点之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际产量低于平均产量,因而引起平均产量逐渐降低,总产量增加的幅度小于资源投入增加的幅度即
24、出现报酬递减,在这个阶段内,总产量按报酬递减形式继续增长,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在一定限度内,继续投入资源仍可以获得收益,资源投入量的最高点,既可以获致最大收益的点,就在这个阶段内,因此,称为第二阶段为生产的合理阶段。第三阶段,生产弹性小于 0 时,即在总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以后,也就是边际产量转为负值以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内,越增加资源投入越减产,这是生产的绝对不合理阶段。16 简述需求规律的含义和特征。答:(1)一般说来,需求规律的含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即需求量越小;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满足需求规律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5、。(2)需求规律给出了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基本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消费者的行为都严格服从这一规则。下面的两种情况可以作为需求规律的特例:吉芬物品:是一种劣等品,其价格上涨时,由于替代效应远远低于收入效应,导致人们对它的需求反而增加,如马铃薯;炫耀性物品:指的是那些用来满足人们虚荣心的物品(如钻石等) ,这类物品常因其价格上涨,愈能显示出其珍贵及拥有者的社会地位,因此往往价格愈高,对其需求量反而愈大。17 简述无差异曲线有哪些性质。18 生产的三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厂商通常会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答:(1)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在假定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劳动投入可变的条件下,以劳
26、动投入多少来划分的生产不同阶段。 具体而言,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如图4.10 所示: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即平均产量从 0 增加到平均产量最高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 AP、MP 曲线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 O 到 L3 的区间。第二阶段,平均产量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仍然大于 0,所以总产量仍然是递增的,直到总的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 AP、MP 两曲线的交点到 MP 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 L3 到 L4 的区间。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的产量也是递减的,这一阶段是 MP 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
27、阶段,即劳动投入量 4L 以后的区间。 图 4.10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 (2)首先,厂商肯定不会在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因为这个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其次,厂商也不会在第一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厂商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继续扩大可变投入的使用量从而使产量扩大是有利可图的,至少使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时为止。因此厂商可以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下降,但是总产量还在不断增加,收入也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直到停止增加时为止。19 如何评价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
28、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市场是最有效率的。自由竞争是实现基本经济目标的最好手段,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劳资双方的积极性。但其缺陷在于:第一,小规模的企业未必会使用大规模的先进技术; 第二,无差别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第三,由于信息是完全和对称的 ,所以不存在对技术创新的保护从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来看,它是一种有许多缺陷的市场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成立 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成立,因而,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也必须在具备了严格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在现实经济实践中,难以全面具备完全竞争市场的所有前提条件,因此,实际上完全竞争市场在现
29、实经济实践中很难出现。完全竞争市场只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市场经济理论过程中的一种理论假设,是他们进行经济分折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这样,没有实践意义就成了完全竞争市场形式的最根本的缺陷。在这种根本缺陷的条件下,完全竞争市场还具有其他许多与前提条件相对应的具体缺陷。 (二) 完全竞争市场不适用在现实经济实践 完全竞争市场所必须的有大量小企业存在这个条件既不可能也不适用在现实经济实践中,即使进人市场非常自由,由于其他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影响,进入市场中的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多。即使市场中已存在有大量的企业,这些企业也只能是小企业。在有着大量小企业的情况下,市场中的商品价格就可能相对较高。因为:第一,小企业
30、的生产规模较小,不能进行规模生产,存在着规模不经济,生产成本高,因而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高。第二,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潜力小,这是因为小企业无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生产的效率难以有较大的提高,这样其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就难降低。即使能够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也无法达到规模生产,这时其生产成本不仅不能下降反而还会上升。(三)完全竞争市场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自由进人使效率更高、产品更能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企业不断涌进市场,而那些效率低、产品已不能适应消费者需要的企业叉不断地被淘汰退出市场。小企业在进步和外来干扰的冲击下很容易在竞争中失败,成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正常的和经常的
31、现象。那些因在竞争中失败而退出市场的企业,其整个企业的设备与劳动力在仍然可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被迫停止使用,这样,不能不造成宝贵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完全竞争的市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同时,完全竞争市场也并非是一个高效的充满竞争的市场,它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它是一个非个性化的市场结构,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相同的,没有任何差别和优势,相互之间并没有太强的竞争意识,激烈的竞争也就无从谈起。 三、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竞争策略 在大多数行业中,都有强大的竞争力量促使经济利润的减少。这些竞争力量意味着许多战略优势都不会持续长久。如果市
32、场条件近似于完全竞争模式,迅速调整以争取短暂的竞争优势是很重要的。另外,潜在的进入者还应当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流逝,目前行业中可观的经济利润很有可能会消失。这种考虑会影响企业长期资本投资和进入决策。在竞争性市场中,企业还必须力争提高效率和控制成本。那些低效率的企业会亏损,并强迫退出市场。20 绘图并简要说明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21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什么?结合图形加以说明。22 说明并论证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均衡原则?说明厂商均衡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用图示分析厂商在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过程及其条件。(20 分) 答:(1)厂商均衡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在此条件
33、下,厂商不可能通过改变产量来实现更大的利润。此原则不仅适用于完全竞争厂商,而且也适用于垄断厂商。特别地,在完全竞争下,MRP,因此,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均衡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为:PMC。 (2)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指在长期中,厂商通过改变所有要素的投入数量,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达到的一种均衡。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短期均衡分析中,厂商在短期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只能调整可变要素的数量,因此,厂商只能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变动产量所引起的短期可变成本的变动来实现 MR=MC 的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而在长期中厂商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具体地说,可以进行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
34、厂商对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调整;另一方面,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调整,即厂商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厂商的长期均衡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调整实现的。 厂商对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的调整。在长期内,厂商为使其利润最大化,必然会调整其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在某一生产规模和产量水平上,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厂商便会增加产量,扩大规模;而当市场价格低于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时,厂商便会减少产量,缩小规模。 行业长期调整。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因此,只要一个行业有利可图,新厂商便会进入,增加供给,使市场价格降低,直至长期利润为零;若 行业中有亏损,一些厂商便会退出,供给减少,价格提高,
35、直至行业亏损为零。 长期内,厂商在上述两方面的调整是同时进行的,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LAC=SAC 。 (3)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如下:图 4 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 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厂商根据市场的均衡价格调整厂房设备规模,与此同时,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和亏损厂商退出该行业,当该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在某一价格水平上如图 4(a)中的 PO达到均衡时,如果这一价格水平等于厂商的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则该产品的价格、产量和留存下来的厂商人数不再发生变化,因为每个厂商既没有超额利润(从而不再扩大产量,新
36、厂商也不再加入该行业) ,也不亏损(从而不再缩小生产,原有厂商也不再退出该行业) ,于是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23 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有何影响?如何解决?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Externality)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他人的福祗,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 它可能是好事,叫作“正面外部效应” ,正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有利的影响,但是产生有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得到有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支付成本的情形。比如修缮
37、一个鸟语花香的花园,可以直接让邻居心旷神怡;但很多情况下它是坏事,叫作“负面外部效应” ,负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产生不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支付成本,遭受不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比如放高分贝的音乐会吵着邻居的休息,再比如化工厂的污染会直接使周围的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当然,外部效应不包括间接影响,比如某人“割肉”卖股票,使得该股票跌了 0.00001,进而影响其他持有该股的股民。所有只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他人的行为都没有外部效应。 按照外部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外部效应有可耗尽(Depletable)和不可耗尽(Nondepletable)之
38、分。对于不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用不影响其他人可享用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用使得另一个人可享用的数量或质量下降。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公共交通,不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国防,污染,等等。 外部效应直接影响供给。一般“好”的外部效应供应得“少” ,而“坏”的供应得“多”。如果我只考虑我的快乐,我只会把花园修缮到我的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和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相当的程度,但是如果我也考虑邻居的快乐,并“快乐着他的快乐” ,我和邻居合起来的边际快乐就会大于我一个人的,于是我就愿意把花园修得更好。同样的,如果考虑到邻居的痛苦,并“痛
39、苦着他的痛苦” ,我就会少放高分贝音乐;如果化工厂考虑周围居民的健康损失,并且“损失着他们的损失” ,它们也会少排污。总之,供应的“多”和“少”都是相对于社会最优供应量而言,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一致使得“坏”的供应得多, “好”的供应得少。 政府的一个作用就是纠正这种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一致,把供应量增加或减少到最优。当政府对化工厂的排污收税,然后用之于周围居民,化工厂立即会“损失着他们的损失” ,减少排污量。另一个常见的政府的纠正行为是拍卖“排污牌照(pollution licence)”,它能达到和排污税收(pollution taxation)同样的效果,而且一般认为更容易实行。 交
40、互的外部性的一个特例就是双向外部性。双向外部性是指两个经济主体彼此都存在外部性,主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甲方和乙方相互之间的外部经济;二是甲方和乙方相互之间的外部不经济;三是甲方对乙方有外部经济效应而乙方对甲方有外部不经济效应,或者反之。例如,养蜂人与荔枝园园主之间的关系,蜜蜂要酿蜜,离不开花粉,也就是说荔枝园园主对养蜂人具有外部经济效果;相反,荔枝花开后要结果,离不开蜜蜂传授花粉,这时,养蜂人对荔枝园园主具有外部经济效果。当然,养蜂人与荔枝园园主之间给对方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大小是不一定相等的。如果两者正好相等,就说明外部经济效果相互抵消。如果两者不相等,说明有的经济主体从中占了便宜,有的经
41、济主体从中吃亏了。 负外部效应的影响会导致生产化工产品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因此,化工产品的社会生产最优的产量应该小于厂商私人的均衡数量,即市场量。 由此,当负外部效应引起市场机制达到一种无效率的资源配置,出现市场失灵时,政府可以用行政命令也可以用市场激励的办法控制整个经济活动。这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办法解决: 1、 管制 2、 庇古税和补贴 3、 科斯定理24 根据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的含义。答:(1)需求富有弹性的 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 “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 , “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 “薄利多销”是指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降价使
42、需求量较大幅度增加,而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谷,即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很小,在粮食丰收、粮价下跌时,需求增加得并不多,这样就会使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损失。25 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根据这一关系确定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1)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3)平均产
43、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4)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在使平均产量最大和总产量最大之间。26 商品有害的外部性会对市场供给造成什么影响?并说明如何矫正这种外部性。27 简述实施支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答:当政府以支持价格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时,意味着农民出售粮食的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尽管从私人部门来看,粮食产品存在过剩,但加上政府的收购,从整个市场来看粮食是供求平衡的。相关的福利效应可从图 2.14 来分析。图 2.14 保护价的福利效应分析
44、图如图 2.14 所示,原均衡价格为 ,作为福利的衡量,原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 的1P1WQP面积,原生产者剩余为三角形 的面积;当政府实行支持价格 后,消费者(不包括QG2P政府)剩余为三角形 的面积,减小的福利为 的面积,生产者剩余为三角形2WDQD12的面积,增加的福利为 的面积且大于消费者的福利损失,就此而言有福利EGP2 EP1的净增加,数值上等于三角形 DQE 的面积,因而对于生产者即农民而言是有收益的;然而考虑到政府因此而不得不有大笔的支出,支出额在数值上是大于上述的福利净增加值,这种支出可能导致政府在其他领域的支出减少或采取增税等政策,因而社会总福利并不一定有所改善。由上面分析可知,就这种政策的积极意义来讲,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增加了农民的福利。此外,由于粮食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在年成好的时候农民收入反而减少,因此支持价格保证了农民的收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