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政策平时作业主观题( 2016 上 半年) 公共政策平时作业主观题( 2016 上 半年) 公共政策平时作业主观题(每题 25 分,共 100 分) 1、 试述公共政策生命周期理论。 答: 公共政策生命周期理论即政策过程模型,它试图通过阶段性描述,对政策进行程式化的分析。 该理论认为公共政策的过程大致如下: ( 1)社会问题的出现:公共政策的制定就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出现是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 ( 2)社会问题的确认:社会问题的确认是发现社会问题的内涵和界限、界定社会问题性质的过程,以此使之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 ( 3)政策议程的建立: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
2、环节,当新的问题出现时,政府部门就需要建立新的政策议程。 ( 4)政策规划:政策规划是指政策方案策划、设计、评估和选择的过程,政策规划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 5)政策方案的执行:政策执行是把政策方案的内容转化为客观现实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执行者要动用各种资源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 6)执行效果的评估:为确定政策的实际执行成效和评定政策的价值取向,需要对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判断。 ( 7)政策调整与改变:通过执行效果的评估,会发现一些政策的不足和弱点,这就需要对此作出必要的调整。政策执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学习、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
3、8)政策的终结:当政策已经达到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使命或者失败、无效时,就应当停止该政策的执行,推动政策过程进入新一轮的循环。 2、 论述团体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缺陷。 答: 团体理论:公共政策实际上是团体斗争中相互妥协的结果,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 的一种平衡产物,制约这种平衡的力量来自不同利益团体的相互影响。 团体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上存在着非常庞大的、极为普遍的、潜在的社会团体,它拥护和支持国家的宪法体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运行机制; 团体间成员资格的相互重叠会使任何孤立的团体难以偏离社会的基础价值观,从而对平衡的维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团体之间的竞争能够让任何单个团体的势力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使
4、所有团体能够在相对基础上做到势均力敌,形成相互制约,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体系的平衡; 团体理论的缺陷:把注意力集中在政策制定过程那些重要的能动因素的同时 ,似乎过分夸大了团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而低估了政策制定者在政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的且富有创造性的作用。 3、 试论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及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功能。 答: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政策宣传。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起始环节和一个重要的功能活动。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 (2)政策分解:
5、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途。应遵循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 (3)物质准备。物质准备是保证政策执行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4)组织准备。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目标的实现方式。它主要包括确定政策执行机构,选人用人和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这三项内容。 (5)政策实验。它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政策实验既可以验证政策,及时反馈信息,又可从中 得到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东西,为政策的全面实施取得经验。政策实验一定要按照科学方法来进行,其步骤大致包括
6、选择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案和总结实验结果三个阶段。 (6)全面实施。政策的全国实施是政策实施过程中操作性、程序性最强、涉及面最具体、最广泛的一个环节。全面实施政策要求严格遵循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执行的功能要素,以保证政策目标的圆满实现。 4、试述政策终结的障碍。 答 : 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 (或政策 )行为。 1) 相关者的心理抵触 这种心理上的抵触往往在政策面临终结时会表现得尤为明显。对政策终结存在抵触心理的主要有三种人: a政策受益者。政策受益者不愿意既得利益受到
7、损失。 b政策制定者。政策制定者不愿意承认他们制定的政策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更不愿意承认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c政策执行者。政策执行者不愿意看到政策被终止。 2) 现存机构的持续性 。 政策执行机构寻求生存和自我扩张的本性给政策终结带来很大的困难,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机构的惯性。当不同的机构相互配合并开始执行某项政策时,一种惯性就产生了。机构的惯性使政策执行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如果要想修改其方向或让其停下来,必须从外部施加很大的力量才能做到。 b机构的生命力。机构生存的能力很强,当政策终结危及到组织机构的生存时,它会千方百计地减轻所面临的压力,或改变策略,或调整结构,想方设法地延续
8、政策终结的进程,给政策的及时终结带来消极影响。 c机构的动态适应性。机构本身有一种动态的适应性,可以 随着环境和需要的变化而产生变动,甚至能针对政策终结的各种措施来调整自己的方向,使终结计划夭折或破产。 3) 行政机关的联盟 。 执行某项政策而获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往往会在政策面临终结时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政策终结。这些反对终结的行政机关,一方面会要求其内部成员齐心协力共同抵制终结;另一方面则互相团结、拉拢和接近政府内外有影响的人士抵制终结。这种执行政策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一旦它们结成一个共同体,就能有效地威胁政策终结行为”,使政策终结无法进行。这是因为行政机关比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更有便利的条件进
9、行政治活动,它们可 以利用自身有利的地位影响公共政策。 4) 利益集团的阻碍 。 由于公共政策大多涉及利益与价值的分配,因而各利益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努力影响公共政策。当政策终结迫在眉睫时,反对政策终结的利益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必然会采取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如游说或行贿等,以阻止政策终结。西方公共选择理论证明,利益集团的力量很大,他们总能左右公共政策,他们和政治家、政府官员互相利用,形成一个“铁三角”。利益集团的存在,使得公共政策终结更加困难。 5) 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 。 任何政策的确定和组织机构的建立,都是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的,同样,政策的终止和组织机构的撤销,也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来办理
10、。政策制定要通过法定程序,政策终结也要通过法定程序。程序上的复杂性往往影响政策终结的及时进行。立法机关在考虑终止某项政策或法律时,往往顾虑重重,举棋不定。因此,许多政策的终结行为常受阻于法律的滞后性。 6) 社会舆论的压力 。 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所形成的社会公共舆论,会对政策终结产生影响。在当代,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公共舆论借助于新闻传播媒介可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和每一个角落,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社会冲击力。因此,西方国家称公共舆论为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种权力”。 7) 高昂的成本 。 政策终结的成本有两种: a终结行为本身要付出的成本。有时,在短
11、期内终结一项政策的花费要比继续这项政策的花费要多。 b现有政策的沉淀成本。沉淀成本是指投入决策、某个计划或某个项目的时间、资金或其他资源的无法弥补的花费。它限制了目前投入的选择范围,即已经在政策上投入的资金、人力制约了决策者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这是错误政策终结的障碍。现行的政策或组织机构已经投入了巨额成本但没 有得到回报,政策决策者面对投入的沉淀成本,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而政策投入的成本越高,终结者下决心终结的难度就越大。此外,终结有风险,对终结一项政策后的结果不确定,也是政策终结的障碍之一。 综上所述,政策终结的障碍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不可避免的障碍 (逻辑上的障碍 ),包括人们害怕变革的心理、沉淀成本的存在、政策受益者的心理抵抗、机构的持久性、政策终结自身的成本和法律程序上的障碍;另一类则是政治上的障碍 (非逻辑上的障碍 ),包括政府决策者责任的缺失、利益集团的寻租、舆论的被操纵。这种障碍可以通过提高行政者的素 质和责任感,加强立法和监督的努力来降低其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