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形近字组词及阅读专项练习四A.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12561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形近字组词及阅读专项练习四A.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上形近字组词及阅读专项练习四A.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上形近字组词及阅读专项练习四A.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上形近字组词及阅读专项练习四A.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上形近字组词及阅读专项练习四A.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上形近字组词 四 A10 班 姓名: 分数: 芒( ) 栏( ) 浆( ) 经( ) 梢( ) 茫( ) 烂( ) 桨( ) 轻( ) 悄( ) 庄( ) 烧( ) 湖( ) 极( ) 像( ) 桩( ) 浇( ) 糊( ) 级( ) 象( ) 忽( ) 净( ) 近( ) 峰( ) 腊( ) 惚( ) 静( ) 进( ) 锋( ) 猎( ) 状 ( ) 值( ) 蜗( ) 瓜( ) 拂( ) 壮 ( ) 植( ) 锅( ) 爪( ) 沸( ) 载( ) 豪( ) 趴( ) 弃( ) 糟( ) 栽( ) 毫( ) 扒( ) 弄( ) 遭( ) 燥( ) 低( ) 招( ) 原( ) 建( )

2、 躁( ) 底( ) 召( ) 源( ) 健( ) 到( ) 疏( ) 沙( ) 带( ) 异 ( ) 道( ) 蔬( ) 纱( ) 戴( ) 导 ( ) 代( ) 根( ) 颗( ) 柴( ) 然( ) 伐( ) 很( ) 棵( ) 紫( ) 燃( ) 竖( ) 保( ) 魄( ) 梢( ) 疑( ) 坚( ) 堡( ) 魂( ) 悄( ) 凝( ) 镜( ) 漆( ) 隐( ) 园( ) 宫( ) 境( ) 膝( ) 稳( ) 圆( ) 官( ) 篇( ) 扑( ) 辉( ) 己( ) 记( ) 遍( ) 朴( ) 晖( ) 已( ) 纪( ) 汉( ) 查( ) 忽( ) 继( ) 赖

3、( ) 汗 ( ) 察( ) 突( ) 断( ) 懒 ( ) 幻( ) 该( ) 连( ) 颈( ) 既 ( ) 幼( ) 孩( ) 联( ) 劲( ) 概 ( ) 杆( ) 耀( ) 铺( ) 暂( ) 竿( ) 烁( ) 捕( ) 崭( ) 痕( ) 搜( ) 倾( ) 侍 ( ) 狠( ) 瘦( ) 顷( ) 待 ( ) 牌( ) 愉( ) 融( ) 厉( ) 脾( ) 偷( ) 触( ) 历( ) 阅读理解专 项练习(一) 姓名 一、课内阅读。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4、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 ),(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 )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 按原文填空。 2、 这段话是按照( ) 的 顺序来写的。 3、 这段话从( )、( )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4、 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 )、( )和( )。 5、 画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 二、课外阅读。 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 三峡的山好奇啊。夔

5、门像刀砍剑劈,笔直陡峭,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缭绕,有的像蘑菇, 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个山峰一个模样! 三 峡的水好急啊。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江水在山丛中七弯八拐,东闯西撞 。它撕咬崖缝,拍打岩石,涛声哗哗响。 三峡的船好险啊。江水翻卷,漩涡连漩涡,波浪推波浪,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漂。有时像要碰着山壁;有时山岩又好像要掉下来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 那是一块细长的直立在山巅的岩石,它像个仙女,头上插簪子,身上拖绿色长裙,美极了!这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民在江中捕鱼,一天,天昏地暗,风雨交加,渔民迷失了方向,不幸

6、被波涛卷入江中,一个好心的姑娘站在山顶上,日日夜夜 盼他回家。一天天过去了,渔民没有回来,姑娘却化作了一块岩石。从此,她从早到晚,不怕雨淋日晒,为过往船只当航标。 多美的神女峰,多善良的姑娘!我们的大轮船顺江而下,平安无事,原来是她在为我们指引航向哩! 1、 “山巅”的“巅”是( ) 结构,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 部,除部首外还有( )。 2、 这篇文章第 2、 3、 4 段的结构相同,都采用了 _ 的结构方式,写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_ ,二是 _ ,三是 _ ,(用两个字概括)。全文通过对 _景物的描绘,反映了作者 _ 三峡 _ 三峡的思想感情。 3、 文中的过渡句是第 _自然段,它

7、所起的作用是 _ 。 4、 作者把山比作 _ 、骆驼、 _ ,把水比作 _ ,还用 _ 、 _ 来比喻船。 三、口语交际。 如果你是鸟的天堂中的鸟,你会怎样赞美这南国风光,感谢这里的村民呢?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二 ) 一、课内阅读。 (一)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1、 按原文填空。 2、 圈 出第二 句的动词。 3、 你认为这些动词之间是什么关系? 4、 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 爬山虎的脚上的细丝触着墙后先是( )的,后变为( )的了。 (二)

8、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在 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 着 外面,触须轻微 地 摆动。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 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 )、( )、( )、( )、( )。 2、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3、 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 )和( )。 4、 填写 恰当的关联词 A:蟋蟀的出名( )由于它

9、的唱歌,( )由于它的住宅。 B:( )它的工具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C:蟋蟀( )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肯随遇而安。 二、课外阅读。 茉莉 茉莉的茎细长而挺拔,那碧绿的叶子是椭圆形,叶脉呈白色,清晰可见。远远望去,茉莉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楚楚动人。 茉莉一般在夏季开花。它刚长花苞时,人们只能看见龙爪一样半开半合的萼片,而小小的花苞却常常是藏而不露 。后来萼片长到了一定程度,慢慢扩散,花蕾便露了出来。这时的花蕾长得很快,不出几天就会慢慢开放。完全开放的花朵很像荷花的花朵,只是很小,花冠比一分硬币还要小。茉莉的花朵雪白雪白的,花瓣尖尖的。 茉莉的花朵寿命极短,开了

10、一天后,它就会慢慢变红,变黄而脱落了。 茉莉把自己的芳香和生命无私地献给了人们,人们常常称赞他的心灵像它的花朵一样美丽纯洁。 1、 用文中的词语 填空。 ( )的叶子 ( )的花苞 ( )的茎 ( )的心灵 ( )的花瓣 ( )的花朵 2、 文中描写颜色的词有: 3、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别用直线和曲线画出来。比喻句中把 比作 。 拟人句中把 当作人来写。 4、 写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短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 自然 段写 。 第二自然段写 。 第三自然段写 。 5、 面对如此美丽纯洁的茉莉,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样的道理呢? 阅读 专项(三 ) 一、课内阅读。 “喂 !你赶快滚出去 !” 巨

11、人大声叱责 。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 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 马上 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 噢 !是这么回事呀 !” 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 、 的心啊 !要不是你 ,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 1、 按原文填空 。 2、 “凝视 ”的 “凝 ”字用 音序查字法 应 先 查: 用 部首查字法 应 先 查 ,再查 画。 3、 我能找到巨人明白了什么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在读时注意读出巨人 的语气。 4、 我会照样子写词语。 火

12、辣辣 5、 “喂 !你赶快滚出去 !” 巨人大声叱责 。 读了这句话,你能想 象 巨人说这句话时心里 是 怎么想的吗? 6、 小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仿佛在对巨人说 7、 学习了这篇童话,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课外阅读。 _ 在大森林里,一只豹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伤得很厉害。他一连好几天躺在床上, “哎哟哎哟 ”地叫着: “我不能再捕猎了,得赶快想个办法,我要饿死了。 ”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豹装出快要死的样 子,对树上的猴子说: “亲爱的猴子,你快去通知所有的动物,就说我得了重病,快要死了。让他们一个个来看我,我想和他们作最后的告别。 ” 猴子把豹的口信很快传

13、给了森林里的动物们。大家都可怜豹,便一个一个地去看望豹。 鹿去了,袋鼠去了,野猪去了 乌龟 住得远,走得又慢, 落在了后边。当他慢慢地爬到豹的家门口的时候,突然发现地上动物们的脚印都朝着一个方向 -只有进去的,没有出来的。他想了想,一下子明白了: “噢,原来豹的家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呀!哼!我还是别去看他吧! ” 躺在床上的豹听见 门外轻轻的脚步声,心里暗暗高兴。但是,过了一会儿,脚步声越来越远,终于听不见了。 1 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2 在 “ ”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 短文中共讲了( )个动物,分别是 _。请你结合故事的内容,选出两个动物,分别对他们说一句话。 对( )说 _ _ 对

14、( )说 _ 4 如果你也是森林动物中的一员,遇到这种事,你会怎么做?把你的做法写下来。 _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四 ) 一、课内阅读。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鹅的叫声,音调( ),似( )。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 ),不亚于狗的狂吠。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 ( cn cn)容,大模 ( m m)大样的,颇像 京剧里的净角 ( jio ju) 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 走 来也( );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

15、来咬你一口。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 )。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 ),( )。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 它一定( )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1、 给文中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 ”划出) 2、 按课文内容填空。 3、 读二至四自然段,用“ ”分别划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4、 读句子“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既是全文的 句,又是 句,

16、在文中起到了 的作用。 5、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 法来突出鹅 的特点。如,用鹅的 与狗的 对比;用鸭的 与鹅的 对比。(用文中的 词语 概括)再细读二、三自然段,并用“ ” 划出文中具体表现白鹅高傲的句子。 6、 鹅需要 、 、 这三样东西下饭。它的吃相令人发笑, 用文中的词语 概括 它的特点 : 二、课外阅读。 小刺猬 夜幕降临,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小刺猬 。 这只小刺猜足有一个皮球那么大。它浑身长满了坚硬无比的刺,有棕色的,也有乳白色的 .它的肚皮毛绒绒的,与长满尖刺的背截然不同。小刺猬脸上也长满了细细的绒毛,绒毛里面有两个小孔,仔细一看,小孔深处还藏着一对小眼睛,忽闪忽闪的,鬼精

17、鬼精的。 我知道刺猬向来是喜欢吃瓜果的,就削了一块梨放到它跟前。只见它慢慢地向梨子靠近,只嗅了嗅 .并不吃。我想,可能是因为它初来乍到,还缺乏安全感的缘故吧。它只是忙着东张西望 .也许正在伺机逃跑呢。于是我把它装进一个桶里 。 放到灯光下,果然,这个昼伏夜出的小东西一下子就停 止了所有活动,静静地待在那儿。 我还觉得不尽兴,又把它从桶里倒出来,用竹子轻轻地碰碰它,它立即蜷成一个团,并紧张得“呱呱”直叫,看着小刺猬那可怜巴巴的眼神,我决心放它回家去。 我把它送到大门口,轻轻地说 :“去野外吧,不中用的小家伙。”它像是听懂了似的 ,慢慢地 .慢慢地,终于消失在夜色中。 我会永远记着你 可爱的“小客

18、人”。 1、 “速”的音序是 ,音节是 ,字典里的解释有: 1、快; 2、邀请。在“不速之客”这个词语应选第 种解释。 2、 根据提示,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我家跑来一只小刺猬,它有 那么大,背上长满了 ,肚皮 ,脸上长满了 ,一对小眼睛 ,它向来喜欢吃 ,放在灯光下就立刻 ,碰它就立刻 。最后我将它送回 。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五 ) 一、 课内阅读。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 名的饿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 700 多米长,分成 273 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

19、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 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 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 立在半山腰上,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 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 ,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 楼 和城里的白塔。 1、 第一自然段写了长廊的 和 两个特点。 2、 用 “_”画出文中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

20、3、 阅读第三自然段,这段话中,作者写了 、 、 、 、 、 、 、 、的景物,最详细写的是 ,它的特点一是 “静 ”, 作者用 “ ”来比喻它;二是 “绿 ”,作者用 “ ”来比喻它。 4、 理解句子。 ( 1)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 273 间。这句运用 的 说明 方法,突出长廊 的特点。 ( 2) 一座八角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个三层建筑是 。作者抓住了 和 两个方面来写这个三层建筑。 5、 读完了颐和园片段,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写 二、 课外阅读。 秋天的香山公园,以它独特的美迎接着众多的游人。 走进公园大门,放眼望去,峰峦重叠,挺拔壮观。山上长满

21、了各种树木,树叶浓密,人走进去,便淹没在其中了。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漫山遍野的红叶。近看红叶的形状不一,有长圆、扁圆、扇形,还有三角形的。远看,山坡上树树交错,叶叶相连,层层叠叠相互辉映,映红了半边天空。在大片大片的鲜红中夹杂着深黄、褐色 就像千万只彩蝶上下飞舞,真是姿态万千,绚丽多彩。一阵爽人的秋风吹过,传来柔和的 “沙沙 ”声,枝摇叶摆,像是 在 向游人频频招手。人们不由赞叹: “多美呀!香山的红叶。 ” 香山公园里潺潺的流水也很动人。小路旁,石缝里,溪水愉快地流淌着。阳光洒在水面上,闪着耀眼的光芒。有时,溪水聚在几块碎石中间,静静地躺着,小鱼儿在你追我赶地嬉戏。 再看,路旁的花坛里,花儿展

22、开笑脸,争芳斗艳。一串红连成片,鸡冠花顶起了花冠。那品种繁多的菊花,伸开了蜷曲的花瓣;没有开放的花瓣紧缩着,像一个个彩球。不管是什么花,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1、 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 1)鲜花色彩灿烂美丽。( ) ( 2)遍布山野,形容很多。( ) 2、 “爽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再查 画。字典中的解释有: 明朗,清亮; 率直,痛快; 舒服; 违背。 “爽人的秋风 ”中的 “爽 ”应取第 种解释。 3、 用 “_”分别画出概括第三、四、五自然段意思的中心句。 4、 第三段中作者是从 、 、 三方面来描写红叶的。 5、 在这篇短文中,作者主要写了以下几种景物: 、 、 、 。 6

23、、 摘抄你最 喜欢的一个句子: 并写出你喜欢的原因: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六 ) 一、课内阅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 ,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 不能突然止步。如果 前面的人突然 停住,后边 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桥,俩人再说上几句家

24、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 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 缩句。 一排排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 用“ ” 划出 文中的一句俗语,并说说它的意思。 3、 “搭石”要“紧走”的原因是 4、 文中划 “ ” 的句子写得美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 、 第 二 段 通 过 描 写 走 搭 石 的 两 种 情 景 来 反 映 乡 亲 们 的 感 情 , 这 两 种 情 景 分 别是 和 。 二、课外阅读。 一天早上,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

25、蛋卧上边,一碗上 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有蛋的那一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爸吃那一碗有蛋的吧!” 父亲说 孔融七岁能让梨 你 10 岁啦 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 我是我 不让 儿子态度坚决地说。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给咬了一半。“别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有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荷包蛋告诫儿子。儿子显出一脸无奈。 第二 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一碗蛋卧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孔融让

26、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在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孔融让梨,儿子让面 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那就不客 气啦!”父亲端过上边卧蛋的那一碗,儿子发现了自己碗里面也藏着荷包蛋。“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你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1、 我读懂了短文,我会写出一个合适的题目。 2、 我会在缺少标点的地方,正确地加

27、上标点。 3、 文章写了父子 次吃荷包蛋面条的经过,使儿子从 变成 。 4、 我会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父亲借用 “孔融让梨”这一典故的 用意 是:( ) (1)教育儿子像孔融一样学会让”面”。 (2)教育儿子学习孔融的谦让精神,不要贪便宜。 (3)教育儿子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要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一点小利。 5、 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七 ) 一、课内阅读。 叶老先生见了 我,像 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

28、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 ( chng chn)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 糊糊( m m)懂得了 : 作家就是这样做的, 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 15 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 给文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上 “ ” 。 2、 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 ( ) 3、 用“”划出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 比作 。 4、 从以上片段

29、中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 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用“ ”划下来。 5、 作者认为“ 15 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非凡”的意思指 ,意义非凡的原因是 。 6、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的含义是( ) 、爬山虎的颜色很绿,让人难以忘怀。 、叶圣陶先生接见我,教诲我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激励着我努力学 习、刻苦写作。 7、 你喜欢叶圣陶先生吗?为什么? 二、课外阅读。 华罗庚 那是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信的大意是 : 我读了您写的堆叠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 个问题

30、的计算错了。这好比是在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见完全正确,他很有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写信的青年也被邀请来参加会议。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1、 根据 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的相符。( ) 、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有关内容的错 误。( ) 、不停地称赞。( ) 2、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普通( ) 错误( ) 3、 陈景润写这封信的时候,华罗庚是一位 ,陈景润

31、一位 。 4、 读第三自然段,“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中“明珠”指 ;“一粒微尘”指 。 5、 用“”标出下面正确的答案。 、本文歌颂了华罗庚虚心接受批评,善于发现人才的精神。( ) 、本文赞扬了陈景润钻研学问,认真严密的精神。( )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八 ) 一、 课内阅读。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 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 数千万年后 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 )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 重达数十吨 有些恐龙则( ),体重不足几十公斤 有些恐龙( ), 是 ( )的食肉动物 有些

32、恐龙则( ) 以植物为食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 ),身体( ) ;脑颅膨大, 行动( );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 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有一点无庸置疑 , 原本 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 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1、 我会在括号里按课文内容 填空 。 2、 给划线的句子 填上正确的标点。 3、 我能从文中找出下列词 语的近义词。 繁殖 ( ) 飞翔 ( ) 猜测 ( ) 渐渐 ( ) 4、 我知道第一种恐龙出现在( )年前,我还知道( )恐龙变成了鸟类。 5、 恐龙飞向蓝天所具备的条件是 二、课外阅读。 基因指纹 破案新线索 众所周知,指纹是手指端的皮肤花纹,它看上去差不多 ,实际上却千变万化,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有两个人的指纹完全相同。正因为指纹的这种特点,警察可以通过鉴定罪犯在作案现场留下的指纹痕迹,确认出罪犯是谁。 指纹很容易理解,可基因指纹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一种遗传学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