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世博会概述 举办国家:中国 举办城市:上海 举办时间: 2010年 5月 1日 2010年 10月 31日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吉祥物:海宝 目标:邀请 200个国家、国际组织参展,吸引 7000万参观人次 . 场地:上海世博会场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 ,沿着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 . 世博园的用地范围为 5.28平方公里 ,浦东部分为 3.93平方公里 ,浦西部分为1.35平方公里 . 上海世博会会徽 会徽图案形似汉字 “世
2、”,并与数字 “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 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 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 “你、我、他 ”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 “理解、沟通、欢聚、合作 ”的理念。 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 【 背景材料 】 党的十六大:解决 “三农 ”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 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 “统筹城乡发展 ”的思想,而且将它放在 “五个统筹 ”之首
3、。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 “两个趋向 ”论断, (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 )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上述三大概念的产生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层次,三者是一脉相承的,是战略决策思路一步一步具体化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是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 战略思路 ,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 战略取向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
4、带乡的 战略举措 , 它将战略思路、战略取向进一步具体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因此,现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十七届三中全会议题:农村改革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申论主题:农村改革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解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在于城乡统筹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
5、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 思考角度 】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角度:经济常识:国家宏观调控、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农业的基础地位哲学常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全面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政治常识:党的性质、地位、宗旨、领导; “三个代表 ”、党的执政能力、国家性质;国家 职能、国家 机构组织活动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角度:经济常识:社会主义本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发展观哲学常识:联系、全面、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观点政治常识:民主政治建设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路的角度:经济常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科学发
6、展观、产业结构调整、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城镇化、 “两高一优 ”农业发展之路、税收及其作用、财政及其作用、积累与消费、科学的消费观、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哲学常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人民群众观点、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结合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 观点、认识的秩序、创造性思维、科 学实验的作用政治常识:党的执政能力、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的思想路线、工作方法、 “三个代表 ”、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民主政
7、治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 “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 ”和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
8、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 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客观要求 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障 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是缩小城乡差距、全
9、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和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示范引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是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 全
10、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动力支撑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重要组成部分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 1)自然村分散布局,城乡资源难以整合 欠发达地区:自然村落大小不等,分散布局,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肢解规整的地块,制约农业集约化经营,阻碍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难度 发达地区:村与村之间已经连成一体,但由于各个村镇行政分割,各自为政,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难以共建共享,搞 “小而全 ”,导致村镇建设一方面整体投入不足,一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村镇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城乡交
11、流通道不畅: 村镇基础设施薄弱。国道公路大部分日通车量已达 5000辆以上,但公路等级大部分还处在 2-3级之间,路面狭窄,质量较低,且由于大吨位货车急剧增加,路面破损加快,维修改造跟不上;村镇内车道狭窄,人车混行,停车场地缺乏 体现现代文明的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简陋甚至缺少 代表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在村镇特别是落后地区的村镇微乎其微,难以适应城乡交流的需求 小城镇人口、产业结构不合理, “ 关节点 ” 的纽带作用不强: 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与乡村的 “关节点 ”,起着以城带乡的纽带作用,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的有效载体。 目前多数小城镇仍以农业人口为
12、主,非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 46%;现有的工业则与城市工业高度同构,其相似系数高达 0.87,而与农业的关联度却不高,起不到后向拉动效应;第三产业比重也很低 ,从业人员只占镇区从业人员总数的 16%,且行业组成单一,大多从事餐饮零售业 。现有产业结构既制约了小城镇自身的经济发展,也难以对农村地区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 村镇统一规划缺失,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 现阶段,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热情很高,不少村镇二三层的小楼比比皆是,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 “绿树掩映红砖楼,污水充道四处流,垃圾粪土随处倒,苍蝇蚊虫嗡嗡叫,交通道口拴住牛,粪便拦路难行走 ”是不少落
13、后地区村镇环境的真实写照 农村地域类型多样,面临的发展问题各异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 1)新农村建设以农村为中心的建设新村庄建设 ( 2)跳出农村思考农村建设,站在城乡一体化高度开展新农村建设运动地域 农村人口为主 城市人口为主聚落稀疏区域 西部地区分布的小型、零星村落新开 发 区分布的工 矿镇和零星村落聚落密集区域 农业发 达、人口密集区域分布的村落大都市地区分布的村 镇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其内涵主要
14、体现在以下方面 :( 1)城乡空间融合,即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连续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 可渗透的 “区域综合体 ”( 2)功能结构互补,一体化不等于中心 -外围经济的消失 ,仅意味着二者相互依赖( 3)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快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联系方便密切( 4)城乡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动高度通畅( 5)城乡生态环境协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共同提高 不同类型小城镇的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方向卫星镇 专业镇 普通镇形成模式 自上而下的城 镇 化 自下而上的城 镇 化 自下而上的城 镇 化形成目的 解决大城市 经济 与人口 过 密 问题经济 和人口集中,需 进 一步
15、推 动技 术 和 产业发 育解决 经济 与人口 过 疏 问题推动机制 政府推 动 市 场 推 动 市 场 推 动经济类型 行政命令 驱动 和政策引 导 的市场经济自主性市 场经济 , 经济 要素流 动活 跃 、 竞 争力 较 强自然 经济类 型、市 场经济 不活 跃产业影响 工 业 基 础 好、城市 产业扩 散 产业 集中度高、 产业 与市 场 功能都 发 达商 贸 流通功能不 发 达、 产业 集中度低、 农业 比重大发展方向 加 强 市 场导 向,提高 专业 化水平,增 强 小城 镇 的独立性加快 产业 升 级 、技 术 升 级 和企 业规 模 扩 大提高 专业 化水平,增 强 小城 镇 的
16、凝聚力和 资 源集中与 动员 能力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 基层农村建设应实现鼓励与约束并重的方针,强化分类指导 农村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新农村建设必须实行鼓动与约束并重的方针,以调动发展的积极性 对农村进行分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加以指导和支持 不同类型农村建设方向 城乡整体规划,构建城乡空间融合的 “区域综合体 ” ( 1)大都市地区和城镇密集区 按照城区卫星城独立社区(街道办)的结构安排市域居住空间 工业空间集中于各级产业开发区 农业空间和植被绿地构成生态空间 农业空间以现代都市农业为主,具有生产、生态和休闲游憩功能 实施 “区街道办居委会 ”管理体制集镇(乡镇) 中
17、心村 基础村建设重点 发 展 乡镇 工 业 ,采用先 进 技 术 ,建 设标 准住宅和生活福利 设 施基 础设 施建 设 , 发 展多种 经营 ,增加 农 民收入改善生活 环 境,培养自主自助精神产业依托 一 乡 一 业 一村一品 自 给 自足发展方向 专业镇建制 镇基 层 社区 兼村并点减少数量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 (2)县域范围 “以城促乡 ”,突出以县城促乡村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聚落体系 重点开展兼村并点规划 “以工带农 ”,构建县城经济综合体 构建县域基础设施体系、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 实施 “县乡(镇)办事处村委会 ”管理体制 建设模式创新( 1)体制创新 村镇合并,机构重组,功能简化,人员分流,减少支出,提高效率 按地域就近原则,村镇合并,减少数量 精简机构,减少财政供养 撤销乡镇政权组织,改设派出机构(乡镇公所、党工委)( 2)制度创新 大量低价征用、高价招拍和转让耕地,致使大量农民成为无班可上、无地可耕的 “下岗工人”,是典型的城市对农村的剥夺、农村对城市的再输血,必须改变 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征用和流转制度,促进土地产权保护的法制化,真正体现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的发展新思路( 3)地域组织创新 地域组织集中企业集中(工业小区)、居民集中(居住社区)、市场集中(集贸市场) 基础设施共用以分摊建设和使用成本 产业合理分工,适度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