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体裁 时代 特点 代表著作语录体 春秋至战国初 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篇章 论语 、 老子 、论辩体 战国中期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仍以对话为主。但篇幅扩大,论题集中,开始向长篇议论方向发展,专题论文初步形成。 孟子 、 庄子 墨子 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 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体制。 荀子 、 韩非子 诸子散文语言的发展 论语 多为口语记录,朴实简明, “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 ” 孟子 明白晓畅,长于辩论, “渐有繁辞,而叙述时特精妙。 ”开始向书面语转化。 庄子 散文气势宏大,文辞富丽,描写传神,舒卷自如,极富情感性。文学色彩更浓。 荀子 、 韩非子 重视语
2、言的修饰和锤炼,准确生动,富于变化要,文辞丰美,含义深刻,已是纯熟的书面语。诸子散文修辞的发展 论语 修辞,手法简略。 孟子 为文,长于比喻,创造寓言式比喻,运用排偶、对比,增强气势与说服力。 庄子 修辞丰富而独具特色,灵活自如地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寓哲思于形象,仪态万方,瑰丽多姿。 荀子 擅用譬喻说理,明喻、暗喻、引喻、博喻及反正设喻,形式多样;又多用排比。 韩非子 则大量运用比喻、寓言、历史故事说理,又排比、对偶、反复,使文章形象而深刻周密,气势峻拔。 老子 成书年代:战国中期以前 道德经 语录体 李耳(老聃) 核心思想 “ 道 ” 道家代表作名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论语 一、 论语 及其成书:1、 论语 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全书共 20章。2、其作者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3、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孔子生平与思想 孔子(前 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 思想家 和 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论语 的主要思想 在政治上强调 “宗周 ”,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在思想上提倡 “仁 ”、 “礼 ”学说 “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 “温故知新 ”、 “举一反三 ”等教学方法和治学态度。孔子讲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