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任选课答案.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21630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通史任选课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球通史任选课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球通史任选课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球通史任选课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球通史任选课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有哪些主要差异大河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由于发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两种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大河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故农业往往很发达。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民族心理也是防守型的。作为典型的大河文明,中华民族较少有拓边侵略的行径。最能体现中国人防御思想的是长城的修建。长城,不带进攻性质,完全着眼于防卫。中华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曾执世界文明的牛耳,特别是

2、纺织、造船、制瓷、造纸、印刷、火药、建筑等行业的成就,曾一度令世界各国望尘莫及。大河文明创造了灿烂而持久的封建文化,维系了长期的政治稳定。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大河文明的特点是:稳定持重,但不思变革;注重防卫手段,但缺乏出击精神;推崇道德,但轻视效率;安贫乐道,但不具冒险精神。如大河文明造就的中国的战略文化,崇尚“人之初,性本善” ,崇尚“和为贵” ,将基本战略目标定位于守国土、求统一、保和平,将“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战争手段选择的最高境界。这一战略文化传统曾经使中华民族蒙受过诸如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结局,但中华民族善良平和的民族特性并不会因此而埋没其光辉,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优秀一面也同样不应当被埋

3、没。再看欧洲人所聚居的地中海地区。地中海,处于欧、亚、非大陆之间的陆间海,被称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 。簇拥地中海的陆地,森林茂密,丘陵遍布,土地贫薄,不适和农作物的生长。但其地陆海交错、港湾纵横,海面大多是波平浪静,确为地中海人航行海上从事商贸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地中海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地处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陆路交通不方便,可耕地面积较少,农耕文明发展空间小,陆路交通的不方便,便自然选择了海洋为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滨海地区拥有渔盐之利和交通之便,工商业便应运而生。地中海文明以外向发展和商品经济为基本特征,开拓海外市场、抢占殖民地、实施海外扩张是其天然使命。地中海人的

4、航海业和海上贸易十分发达,而且形成了一种向外展拓的文化类型。地中海文明的特点是发展和变化的前沿性的跳跃性,它活力强劲,有一种勃然而发的力量,可以在短期内迅速生长壮大起来。地中海文明造就了西方近代的战略文化,它以“生存竞争” 、 “弱肉强食”作为人之本性和认知世界的基本范式,把社会达尔文主义演绎的竞争和冲突作为生存的基本法则。在这一逻辑下,侵略、扩张、掠夺是合法的,战争是必需的,世界是强者的世界。需要指出的是,大河文明与以地中海文明为标志的海洋文明尽管存在差异,但也是一种互动的和互相借鉴的关系,在整体上并没有优劣之分。大河文明的主要特点是生命力顽强,海洋文明的主要特点活力强劲。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

5、是属于海洋的,还是属于内陆的,其本质区别在于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生活,还是以海上航运、海外贸易为主要的经济生活,但最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生活决定这个民族的基本性格和文明基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国历史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彼此的互动性,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各种文明相互交融,彼此取长补短,无论是大河文明还是以地中海文明,都在推动世界文明的不断进步。2.如何看宗教的社会功能?第一、宗教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历史进程的永恒前提。在这方面,宗教这支社会力量可以发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在当今社会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竞争激烈,人

6、们的思想活跃、情绪不稳、因躁动不安、贪欲、嫉妒、烦恼、失望、愤恨、困难、挫折等引起的浮躁情绪和社会不稳定现象比较突出。宗教能在信仰者群体中通过宣传教义、举行仪式等活动,加强信众对现行秩序的认同,舒缓人的精神危机,减少社会震动。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为发展稳定社会秩序提供支持。在我国的传统宗教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和平、非暴力、自然、和谐、慈悲、中道、平等、均衡发展等观念,这些观念对今天生态恶化、冲突加剧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允许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就肯定了宗教在我国的存

7、在。 第二、宗教具有维护和平促进祖国统一的明显作用。我国各宗教历来就有热爱祖国的光荣传统,历史上具有宗教信仰的爱国主义者层出不穷。佛教把“爱别离”作为人生 8 种痛苦之一,把消除离别分隔作为人生的重要追求。 阿含经中就说:“有离别者,善为和合,使相亲敬” 。两岸佛教同根同源,法乳一脉;两岸佛教界相处融洽,关系密切。近年来,佛教在两岸关系的和谐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 2002 年佛指舍利成功赴台湾地区供奉,有 400 多万人以无比虔诚之心朝拜、瞻仰,这对沟通两岸关系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两岸佛教界的各种交流也一直持续不断,近年来更是在学术、法事、慈善、艺术、经济等各种领域全面展开,特别是 200

8、5 年 4 月在海南三亚召开的两岸及港澳佛教圆桌会议,两岸四地佛教高僧齐聚一堂,是因为同根同源,大家都有“和”的血脉;佛教最讲平等、和合、圆融、圆满,大家都有“和”的精神;多年来,两岸四地佛教交流交往、自然亲切,佛指舍利赴台、赴港供奉,两岸佛乐联袂赴台港澳和美、加展演,大家都有“和”的行动。 第三、宗教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科技、政治、文明的现代化,还是人的现代化、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的道德素质的现代化。研究表明,宗教是道德教育最有效的力量之一。一方面宗教教义和宗教历史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内容,长期以来已成为人的心理和精神的组成部分

9、。另一方面各宗教场所负责人一般都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在信徒中有较高的道德威望,他们的榜样作用对信徒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第四、宗教具有很强的为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之间的和谐推动作用。与世界各主要国家相比,我国在宗教方面有三大主要特点:一是宗教信仰比较淡漠,真正信仰宗教的人始终是少数。所以,宗教信仰者与非宗教信仰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国社会形态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各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作用并有广阔的空间。二是在我国至今没有出现一种宗教可独霸天下的局面,从古至今,不同宗教在我国的土地上同时并存。所以,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各宗教都处在构建和谐社

10、会的前沿。三是我国传统宗教,也就是儒、释、道三教,都是一种提倡圆融、主张和平、注重道德、乐于兼容、善于互补的宗教。我国历史上各宗教之间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之间,基本没有极端化的冲突,总体上看,始终保持着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历史遗产,需要我们继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五、宗教具有独特的文化展示作用。我国宗教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方式发挥着积极作用,佛教与道教场所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家指定的旅游景区,每到节假日,吸引了众多的观光游客。一方面,宗教活动场所为人民群众的游览休闲提供了去处;另一方面,广大群众于游览中受到了宗教文化的熏陶;再一方面,地方政府和群众也因其

11、获得经济效益。这是解释我国宗教发展原因的一个重要视角。 第六、宗教具有心理慰藉作用。宗教研究表明,宗教在与个人的关系上,它是心理健康甚至身体健康的一个可靠根源。它不分年龄、性别和种族、民族,对人们有着舒缓精神危机,宽慰人心,缓和情绪,化解矛盾的镇痛作用。 总之,我国的宗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同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由于宗教教义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和理论机制,蕴涵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资源,因此,积极发挥宗教和谐共处的优良传统,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1500

12、 年的世界诸传统文明的特点及关系?中华文明(儒家文化圈)延续性,中国土壤和气候条件的结合特别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并不优越的自然条件促使了中国人的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农业发达,集约而纯粹,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儒学;科举制度在人格模式上中华文化普及了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中华文化普及了礼仪之道;在思维模式上中华文化普及了中庸之道。虽非最古老的,却是最长命的,是上古时代人类文明的硕果仅存印度文明(印度教佛教文化圈)印度-雅利安文明时代(公元前 1400 年-公元 7 世纪 ) 。又称吠陀文明。该文明是雅利安入侵者的文化和印度土著文化的混合为印度文明的发展定下结构性的基调印度教文明时代(公元 7 世纪-

13、1206 年)公元 13 世纪伊斯兰教文化的入侵,遭到印度教文化的顽强抗拒次大陆的矛盾复杂化,社会发展受到阻碍经济上农工商并重伊斯兰-印度文明时代(1206 年-1757 年)三个文明都不曾统一过整个次大陆1.村社制度 2.种姓制度 3.印度教中东文明(伊斯兰教文化圈)迎合的主要是当时半开化的沙漠游牧民贝杜因人的精神需要具有一定的原始平等的色彩相当重视商业特别重视对知识的追求,为保存古希腊罗马濒于灭绝的科学文化作出过重要贡献但伊斯兰科学成就限于一种“量的积累” ,对科学的探索不成系统扩张性极强欧洲文明(基督教文化圈)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三面环海 耕地缺乏,土地贫瘠粮食不能自给海外贸易多山人口与

14、土地矛盾 海外殖民殖民扩大,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吸收外部文化,为创造独特的文明奠定基础。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文化认同;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繁荣4.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回答下列问题来理解鲁迅的话:(1)罗盘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在材料中鲁迅揭露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3)为什么四大发明在中国去无法发挥它的威力,在欧洲去能起到这么大的影响?答:(1)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当时旧中国的封建主义思想

15、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导致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沦丧,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取决于所处在的社会环境.(2)揭露了旧中国的愚昧落后,由于封建社会后期的腐朽,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电的利弊是鲁迅写的一篇杂文,写的是中国长久以来未能解决的愚昧问题,反映了当时整个中国麻木、盲目、愚昧的社会现象。(3)中国 政治:强化专制统治 经济:自然经济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思想:儒家思想 大兴文字狱等严重束缚 文化:愚昧落后欧洲 政治:封建势力较弱 经济: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5.新航路开辟带来了

16、哪些影响?第一,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经济生活发生变化,从此使欧洲的市场扩大,发展到世界范围,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如后来中国的丝绸,瓷器和珠宝等流入欧洲市场。第二,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变动,主要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意大利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个原因。同时,它也使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等国的商贸经济繁荣起来。第三,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各国加入了殖民行列,西欧殖民者从殖民地大肆掠夺财富,欧洲各国迅速富裕起来,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第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既破坏了中

17、国主权,又给沿海居民带来深重灾难第二,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一方面迫使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等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也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些西方先进科技知识,但是因为文化冲突和传教士借机干涉中国内政,导致中国政府进一步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6.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而中国明朝时的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要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没有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两者航海目标不同:

18、哥伦布的航行是西欧中世纪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品与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对东方的香料和金银的需求所刺激,是被一种内在的经济力量所推动。郑和 7 次下西洋活动的动力是政治的而非经济的。郑和远航本质上看是为了强化和巩固明初中央集权统治,出使他国目的主要是为了确保南洋海道的畅通,是秦皇汉武的封建王权顶峰的威力显示。两者身份不同:郑和是以官吏身份、奉皇帝圣旨、代表国家出使亚洲南部,非洲东部沿海地区,其远航的经费由国家承担。包括“宝船” ,携带的贸易物品都由政府提供,参加的人员也有政府委派,因此,郑和下西洋完全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行动。哥伦布则是个私人航海家,远航资金部分靠自筹,其余由西班牙政府支付或向富商募捐,

19、他的航海活动是个人、社会和国家三者结合的活动。3、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中国当时传统的封闭式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已发展到顶点,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尚处在萌芽的前夕。西欧处于封建制度开始瓦解和资本原始积累初期,西欧各国的封建王朝把开辟新航路同开拓疆土、扩张领土相结合,货币和黄金是驱使欧洲人远渡大洋的动力。两者有共同点,即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其远航的目的,性质和影响各不相同两者所处的社会经济结构不同:中国当时明王朝仍处于农业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迟缓,尚无大规模进行海外贸易的迫切需要,当时明统治者“重本抑末”的传统,严禁“私

20、出海”和“私自下番” ,限制民间对外贸易,压制了发展海外贸易的社会需求。西欧当时的商品货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并迅速发展,琳琅满目的商品购买,货币地租的交换,使得西欧社会各个阶级、阶层无不对黄金充满渴求。社会经济体制不同:西欧中世纪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对商品和市场的需求,东方香料与金银尤为诱人。航海探险家作为一种新的,拥有创新精神的社会力量应运而生。西欧封建君主因封建领主经济结构多方面限制了其对财富的榨取。而议会又限制了其征税能力,这就决定了他们对国内外贸易和海外扩张的极力推崇的特点。对航海家的探险活动采取支持和鼓励政策。主权意识和领土观念不同:1492 年西班牙国王同意哥

21、伦布的航海探险请求时,不仅封他为贵族暨大西洋海军元帅,更准他担任未来所发现的岛屿和陆地的总督,而且这些头衔都将世袭,哥伦布船航行到哪儿,就把政府管辖权划到哪儿,他们每发现一块新的陆地,一座新的岛屿,就给予命名,并划入本国的版图。而郑和航行只为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共享天下太平之福。7.商业革命的直接后果与间接后果是什么?直接影响 欧洲:葡萄牙垄断贸易导致商业革命 西班牙掠夺黄金导致价格革命 亚洲: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 世界:世界开始成为有机整体 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 间接影响 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开阔了眼界,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一起,拓展了人

22、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互相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回首近代四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你有何启示?白春礼表示,五次科技革命中两次是科学革命、三次是技术革命。随后,技术革命又带来了产业革命。第一个启示就是科学先导,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和源泉。第二个启示是双轮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内在矛盾是科技和产业革命两个强大的驱动力。第三个启示是科技强国,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往往导致世界中心的转移,同时伴随着大国的兴衰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大调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多点、群发突破的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形成历史性交汇,呈现四大新特征:需求引领

23、更加明显,创新驱动更为迫切;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群体突破态势初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创新格局深刻变化;组织模式持续变革,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研发工具和前所未有的创新平台,使得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白春礼说。新一轮科技革命会在哪些领域有新的突破呢?中科院组织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普遍认为新的突破可能正孕育在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先进材料和制造、农业、人口健康、基本科学问题等六大领域。白春礼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一方面,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引发产业技术和组织的深刻变革,为后发国家赶超跨越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另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也面临诸

24、多问题和挑战。比如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弱,总体处于国际分工低中端,一些重点领域还处于跟踪模仿为主的阶段。白春礼表示,面对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必须做好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而创新战略顶层设计需要解决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在思想理念上理清科学、技术、工程,解决分类定位、分类管理、分类评估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二是解决管理体制多头分散,缺乏统筹协调的问题。三是在科技计划方面,解决名目繁多,自成体系,各创新链各环节相互脱节,无序发展的问题 8.现代文明最本质的方面是什么?为什么?就其最本质的方面而言,现代文明是广义上的“科学化” 、 “工业化”和“民主化”这三个概念的统一(三位一体)这个

25、概念主要讲的是现代文明的文化层面,但它实际上是现代文明全部内容的基础和灵魂,因为它包含有“理性化”或“世俗化”的意思,强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为任何虚无飘渺、虚幻不实的东西牺牲实际利益,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实条件,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收益。这一现代观念主要源自以牛顿的名字命名的那场伟大的科学革命。这个概念涉及的主要是现代文明的经济层面,但也并非仅仅局限于此。工业化是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但工业革命的后果并不只是生产力(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一般说来,工业革命创造的工业社会有四大特征,即生产机械化、劳动分工化、经济市场化和管理科学化,而其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还是经济的市场化它

26、意味着现代文明需要以市场经济为主要舞台。这是现代文明在政治层面上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它的确立主要应归功于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这三大民主革命,以及在其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启蒙运动。这种民主化须以大国众民的民族国家为基本依托,它体现的主要是这样一些理念: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享有各种天赋人权,其中包括政治参与权,任何政府都必须以人民多数的同意为合法性来源,但也并不因此剥夺与大众意愿相左的少数人的任何正当的个人权利。9.举例说明科学革命与产业革命之间的关系。从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系来看,产业革命同技术革命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技术革命是指新技术原理及其物化形态所引起的技术体系的根本变革,它是人

27、类改造世界的飞跃,是技术发展进程中的质变,是旧技术体系的扬弃、新技术体系的确立。其实质是在技术原理、技术手段上的新发明,引起整个技术体系结构的变化。产业革命是生产体系中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根本变革,由此带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飞跃,它是生产体系中一般生产方式的革命,是直接改变社会面貌的重大突破。其实质是通过一般生产方式的革命所完成的社会生产力的重大飞跃。一般来说,技术革命为产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是产业革命的直接诱因,也是产业革命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并不意味着立即会引起产业革命。我国四大发明堪称科技发展史上的革命,但它们并没有迎来产业革命;欧洲科技史上的哥自

28、尼学说也是如此。只有科技方面的重大突破带来了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只有科学技术的革命成就广泛应用于产业,并直接改变社会生产关系,才称之为产业革命。所以 18 世纪出现了比较众所公认的产业革命并不在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而是在于瓦特蒸汽机一经被广泛应用于当时的社会生产,而引起了整个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产业革命的发生,还必须有相应的社会经济需求和必要的社会经济环境。10.分析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文艺复兴促进了欧洲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启蒙运动则推动了以法国大革命为核心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概述这两次运动的联系和区别,结合背景说明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联系: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都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 都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制度及中世纪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近代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