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态度和价值观一、态度: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三、价值观:态度的核心部分1 态度: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例: 一次裁员引起的不同反应 在公司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营业收入连续下降之后,特别是面临着外部市场的压力,管理层决定进行一次裁员,具体的裁员方案还没有公布,员工们已经得知了这个消息,他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反应:小赵一直是部门中绩效较好的员工,而且生产力不断上升。听到裁员的消息他 很高兴 ,因为他觉得管理层一定将能力差、绩效差的人员裁掉,这样自己会得到重用,公司整体的人员素质也会提高,于是他 比以前更努力工作 了。 老钱是公司的老员工了,他的妻子已经下岗,一听说裁员就 非常担心
2、 ,因为他认为公司一定会将年龄大的员工裁掉,于是他 整天十分焦虑 。小孙本来就对自己在公司中得到的待遇感到不满,听说裁员,他还 巴不得自己被裁掉 ,这样他既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补偿金,又可以 换一个更好的工作 。 大李听到裁员的消息后也 非常焦虑,她看到什么都不顺心 ,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与周围的同事 发生争吵 。一、态度的含义及构成所谓态度( attitude),在心理学上是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对所处环境中各种人物和事物的较稳定的认识、评价和行为倾向性。 认知因素 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评价 情感因素 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绪体验 意向因素 是个人对态度对象产生了看法和情感体验的同时
3、所产生的行为准备状态 二、态度的特性1、态度的社会性。2、态度的指向性(针对性)。3、态度的协调性。4、态度的稳定性。5、态度的间接性(内隐性)。三、态度的社会功能1、适应功能。2、自我防卫功能。3、价值显示功能。4、认识或理解功能。 四、态度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1、态度影响社会知觉与价值判断。2、态度影响工作绩效。3、态度影响学习的效果。 4、态度对忍耐力和相容度的影响。 2 态度的形成1、学习理论: 强化和模仿2、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u顺从(服从) u认同(同化) u内化 一、态度形成的理论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2、知识(社会认知)。3、团体(规定)。4、个体心理特征。5、偶发性经验。 3 态度的改变1、强度的改变。 这时态度的方向没有变化,只是改变态度的强度,即量变。也称为一致性改变。 2、方向的改变。 是指以一种态度取代另一种态度,即质变。这时态度的方向发生变化,态度的强度也可能改变,也称为非一致性改变。 一、态度改变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