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科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儿科临床工作特点 宁医十男,不医一妇 宁医十妇,不医一儿 爱心,细心,耐心 吸收 口服给药 胃酸分泌 23岁达成人水平。碱性物质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吸收增加且较快;酸性物质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福平及维生素 B2分解增加,生物利用度降低。 胆汁分泌较少,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较差。 胃排空速率 68月才會 达 成人 水平, 延 缓 部分药 物到 达 最高血中 浓 度之時間 (如 地高辛、磺胺药物、苯巴比妥 ) 或降低峰 浓 度 。 胃肠道外给药 皮下脂肪少,肌肉未充分发育,疾病时末梢循环欠佳,皮下注射给药吸收不良。 皮肤角质层薄,药物、毒物易经皮肤吸收。如长期涂用肾上腺皮质激
2、素、穿戴用樟脑丸保存的衣物、有机磷农药灭虱、灭虫时也可被皮肤吸收分布 体液组成 早 产儿 80%; 足月 儿 75%, 3个 月 儿 60%; 成人 55% 体液含量大,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峰浓度降低,消除减慢,作用时间延长。地高辛、消炎痛、苯巴比妥、氨茶碱、万古霉素等需要较高的初始剂量。 脂肪含量少,使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降低,血浆中药物浓度升高,这是新生儿易致药物中毒的原因之一,如安定。 血浆蛋白低 蛋白结合率较成人为低: 浓度低; 亲和力低; 血 pH较低; 血浆中存在竞争抑制物,如胆红素、游离脂肪酸等。 即使某些药物有效血药浓度与成人相同,也较易引起中毒,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更是如
3、此,如阿司匹林、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 药物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可使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发核黄疸,如苯妥英钠、头孢曲松等。 血脑屏障发育未全 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使多种药物如镇静催眠药、吗啡等镇痛药、全身麻醉药、四环素类抗生素等易穿过血脑屏障,作用增强。代谢 有些酶发育不成熟,有些活性超过成人 肝微粒体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发育不足。地西泮、利多卡因、氨茶碱等,或氯霉素、吲哚美辛、水杨酸盐等,在新生儿体内代谢率均低,半衰期延长,若不调整剂量,可造成药物蓄积中毒。苯巴比妥、苯妥英钠、酮替芬等则需要较大量排泄 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消除药物能力较差,尿 pH较低,弱酸性药物排泄尤慢。因此,经肾小球滤过排泄的药物如地高辛、庆大霉素等,和经肾小管分泌的药物如青毒素等,在新生儿半衰期明显延长。 小儿肾功能发育迅速, 1年后甚至超过成人,这是某些药物的小儿用量相对较大的一个原 因。药 效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