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灸学基础,新津县中医医院 康复科 雷潇潇,目录,经络学说腧穴十四经脉(1-8),第一节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张从正:“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李梃:“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一、经络的概念,经络,即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的通路系统。区别,经脉与络脉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经脉与络脉的区别与联系,联系:二者密不可分,故常合
2、称经络 经与络相互贯穿,交叉穿插,共同构成人体经络系统,完成体内气血的运行、联络、沟通的作用,并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密不可分,故常合称经络,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三、经络的分布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十二正经 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内为阴,外为阳;上为手,下为足;脏为阴,腑为阳,十二经脉分布,(一)四肢部的分布规律:以大指向前、小指向后的体位描述,其中,需注意的是内踝尖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十二经脉分布,(二)头面部分布规律六条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故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1.手足阳明经脉面部
3、、额部2.手足少阳经脉侧头部3.足太阳经脉头顶部、后头部4.手太阳经脉头颊部,十二经脉分布,(三)躯干部分布规律1.手三阴经均起于胸部,从腋下走出2.手三阳经经过肩部,颈部而上达头面3.足三阳经:阳明经行于前,太阳经行于后,少阳经行于侧4.足三阴均行于腹胸5.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表里配合(脏腑络属),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与脏腑有相应的表里相合关系。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有表里属络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十二经脉走向与交接规律,(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
4、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二)十二经脉交接规律1.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2.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3.不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接,十二经脉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流注顺序,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按十二经脉的前后衔接的顺序,依次流注而循环往复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流注次序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循,三、经络的分布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概念“奇”有“奇特”、“奇异”之意,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十四
5、经发挥认为:“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奇经八脉循行和功能,(一)督脉循行:人体后正中线基本功能: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与脑,脊髓,肾关系密切(二)任脉循行:人体前正中线基本功能: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奇经八脉循行和功能,(三)冲脉循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基本功能:十二经脉之海,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冲为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四)带脉循行:绕身一周基本功能:约束纵行诸脉,奇经八脉循行和功能,(五)阴跷脉、阳跷脉循行: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上至头面、眼部,交会于足少阴肾经;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上至肩部、头部,交会于足太阳经及足少
6、阳经基本功能: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之功。“分主一身之阴阳”(六)阴维脉、阳维脉循行: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第三侧线和颈部,交会于足少阴经、任脉等;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部,交会于足太阳经及督脉等基本功能:阴维脉“维络诸阴”,主一身之里。阳维脉“维络诸阳”,主一身之表,四、经络的作用,1、沟通联系作用2、运输渗灌作用3、感应传到作用4、调节平衡左右,经络的作用沟通联系作用,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的作用主要表现:1.脏腑与外周肢节的联系经筋、 皮部2.脏腑与五官九窍的联系经别3.脏腑之间的联系(1)十二经脉分别络属一脏一腑,加强了相为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的联系(2)有的经
7、脉联系多个脏腑,如足少阴肾经贯肝入肺络心(3)有的脏腑又有多条经脉循至。如联络肺的经脉有手阳明经、足厥阴经、手足少阴经4.经脉之间的联系(1)十二经脉之间的表里阴阳相接,并与督、任二脉相连(2)十二经脉之间通过经别、别络联络(3)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密切联系(4)奇经八脉之间亦彼此相互联系,经络的作用运输渗灌作用,经脉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的作用灵枢脉度:“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脉度:“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经络的作用感应传导作用,经络系统对针刺或其他刺激具有传递和通导作用感应:又称“得气”,刺激穴位,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的感
8、觉传导:又称“行气”,得气的感觉沿经脉走向传导,经络的作用调节平衡作用,经络通过接收、传递信息,调节气血运行,协调阴阳、脏腑关系,使人体机能协调平衡当气血不和,阴阳偏盛偏衰,发生疾病时,可运用针灸治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实验证明:针刺穴位,对相关脏腑有调节作用,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阐释疾病病理变化(一)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1.经络是外邪侵袭人体的重要途径2.经络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二)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1.脏腑病变通过经络反映在体表相应部位2.脏腑病变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官窍(三)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1. 互为表里的脏与腑病变之间的传变2. 非表里关系的脏腑病变的传
9、变,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指导疾病的诊断:(一)循经辨证,判断病位(循经诊断)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所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诊断的依据,辨别疾病所属脏腑和经络肝胆疾病两胁疼病肺脏病变缺盆中痛前额阳明经两侧少阳经后头项太阳经巅顶厥阴经,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指导疾病的诊断(二)按察腧穴,判断病位(按穴诊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或经气聚集的穴位上,有明显的压痛点或有结节状、条索状反应物,或皮肤形态变化,都有助于疾病诊断。如:肠痈(阑尾炎):阑尾穴压痛消化不良:脾俞穴(十一胸椎棘突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处)异常变化,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指导疾病
10、的治疗(一)循经取穴主要用于针灸与按摩疗法。在病变周围或经络循行的远隔部位取穴,称为“局部取穴” 和“远端取穴”。注意“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二)分经用药“归经”是指某药对某经或某一脏腑有特殊选择性的作用。本草纲目指出:太阳经头痛羌活 少阳经头痛柴胡阳明经头痛白芷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第二节 腧穴,一、腧穴的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疗法施术的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凡属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经外奇穴十四经穴以外,临床逐渐发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称“经外奇穴”。简
11、称“奇穴”。阿是穴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为腧穴,“以痛为腧”。还有“天应穴”、“不定穴”等之称。,三类腧穴的特点:,第二节 腧穴,三、腧穴的主治规律近治作用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点。 远治作用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甚至对全身有影响。特治作用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第二节 腧穴,四、特定穴的意义特定穴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因其作用不同,分布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一)五输穴(首见于灵枢)1、十二经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
12、方向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2、古人以自然界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3、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大 由浅深灵枢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第二节 腧穴特定穴的意义,(二)原穴(首见于灵枢)1含义: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 位。共十二原。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2分布:腕踝关节附近3应用:帮助诊察疾病 脏腑有病 可反映到原穴上 治疗脏腑病变。灵枢五脏有病当取十二原,第二节 腧穴特定穴的意义,(三)络穴(首见于灵枢)1、含义: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共十五络:十二经络穴、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2分布:十二经络穴分
13、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位于腹部的络穴鸠尾散于腹部督脉位于尾骨下的长强穴散于腹部脾之大络大包穴分布于胸胁3应用:十二经络穴治疗相表里两经的病变任督络穴、脾之大络治躯干前后病变;脾之大络还可治全身的关节痛、四肢 无力,第二节 腧穴特定穴的意义,(四)郄穴(首载于甲乙经)1含义: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郄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2分布:肘膝关节以下3应用: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第二节 腧穴特定穴的意义,(五)俞穴(首见于灵枢)1含义: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 的腧穴。十二俞穴。2分布:背腰部,均在膀胱经第 一侧线上3应用:治脏腑病变以及与脏
14、腑相关的五官、皮肉、筋脉病变多用于脏病(从阳引阴),第二节 腧穴特定穴的意义,(五)募穴(首见于素问)1含义: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 的腧穴。十二募穴。2分布:胸腹部,与其所属的脏腑部位基本相一致,分布于本经,也有分布于他经。3应用: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从阴引阳),第二节 腧穴特定穴的意义,(七)八会穴首载于难经)1含义: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2分布:躯干部和四肢部3应用: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 (八)下合穴 (始见于灵枢)1含义: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穴位(六腑经气在下肢足三阳经汇合的部位)。2分布:膝关节附近3应用:治疗六腑病变,第二节 腧穴特
15、定穴的意义,(九)八脉交会穴1含义: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2分布:肘膝关节以下3应用: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十)交会穴始见于甲乙经)1含义: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2分布:头面、躯干部3应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第二节 腧穴,五、腧穴的定位方法体表标志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第二节 腧穴腧穴的定位方法,(1)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以人体自然标志如五官、毛发、关节、肌肉等定取穴的方法固定标志法: 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部、骨节的凹凸、肌肉的隆起等。如膻中、天枢、太溪、昆仑背部的标志: 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16、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活动标志法: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才能出现的标志。如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凹陷、皱纹,第二节 腧穴腧穴的定位方法,(2)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第二节 腧穴腧穴的定位方法,指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手指比量法)以患者手指的某部折作一定分寸来定取穴位的方法 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横指同身寸法: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
17、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寸。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第三节 十四经脉,一、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通过膈肌,属肺,至喉,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主治概要】主治喉、胸、肺病,如咳嗽、气喘、胸部胀满、胸痛、喉痛、肩背痛等。,一、手太阴肺经本经腧穴,尺泽合穴【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咳嗽、咯血、潮热、气喘、咽喉肿痛、胸胁胀满、小儿惊风、肘臂挛痛。【操作】直刺0.5-1.0寸,泄热可用三棱针出血。
18、【附注】止咳平喘的要穴。,一、手太阴肺经本经腧穴,孔最郗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太渊与尺泽的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主治】咳嗽,胸痛,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操作】直刺0.5-0.7寸,可灸。【附注】止咳平喘的要穴。,一、手太阴肺经本经腧穴,列缺络穴 八脉交会穴 通任脉【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主治】咳嗽,气喘,咽喉疼痛,偏、正头痛及项强,口眼歪斜。【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可灸。【附注】五总穴哥歌中谓:“头项寻列缺”。,第三节 十四经脉,二、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部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
19、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与督脉交会,再折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到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交于足阳明胃经。【主治概要】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痛、齿痛、鼻塞或鼻衄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等。,二、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腧穴,商阳井穴【定位】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颔痛、手指麻木、热病、昏厥。【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附注】治疗咽痛喑哑的要穴。,二、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腧穴,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二
20、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咽喉肿痛,指挛,臂痛,口眼歪斜,热病无汗,闭经,滞产,痢疾,小儿惊风。【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孕妇禁针灸。【附注】五总穴哥歌中谓:“面口合谷收”。,二、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腧穴,曲尺合穴【定位】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风疹,上至不遂,腹痛,吐泻,热病。【操作】直刺1-1.5寸,可灸。【附注】退热、降压的要穴。,二、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腧穴,肩髃【定位】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风疹。【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可灸。
21、【附注】治疗肩痛要穴。,二、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腧穴,迎香手、足阳明经交会穴【定位】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主治】鼻塞、鼻衄、口角歪斜、面痒、腹痛。【操作】斜刺或横刺0.3-0.5寸。外台秘要谓此穴不宜灸。【附注】治疗鼻炎要穴。,第三节 十四经脉,三、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发际到达额前。 分支: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到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穿过膈
22、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从膝下三寸处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主治概要】主治胃肠病及头面部疾病,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口渴,消谷善饥,咽喉肿痛,口眼斜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及热病,发狂等。,三、足阳明胃经本经腧穴,地仓【定位】在面部,口角旁开o.4寸(指寸)。【主治】口眼歪斜,面肌痉挛,流涎,三叉神经痛。【操作】斜刺或横刺
23、,针尖向颊车1.0-1.5寸。可灸。【附注】治疗流涎,面瘫的要穴。颊车【定位】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主治】口眼歪斜,齿痛,颊肿,口噤不语,痄腮。【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横刺,可灸。【附注】治疗牙痛的要穴。,三、足阳明胃经本经腧穴,下关足阳明、少阳的交会穴【定位】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主治】耳聋、耳鸣、耵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附注】治疗下颌关节炎的要穴。天枢大肠经募穴【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癥瘕。【操作】直刺1.0-1.
24、5寸,可灸。【附注】调理胃肠的要穴。,三、足阳明胃经本经腧穴,足三里合穴【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3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腹胀、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操作】直刺1.0-1.2寸,可灸。【附注】强壮保健的要穴,五总穴歌中谓“肚腹三里留”。丰隆络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狂,下肢痿痹。【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附注】祛痰降脂的要穴。,三、足阳明胃经本经腧穴,内庭荥穴【定位】在足背,第2、3趾间,
25、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咽喉痛、鼻衄、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热病。【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附注】通降胃气的要穴。,第三节 十四经脉,四、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主治概要】主治脏腑病症,如腹胀、胃脘痛、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肿胀,厥冷等病证,兼治妇科病及前阴
26、病。,四、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三阴交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主治】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阳痿、遗精、癃闭、遗尿、水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操作】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针。【附注】健脾、补肝、益肾的要穴。阴陵泉合穴【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痛经、膝痛。【操作】直刺1-2寸,可灸。【附注】健脾利湿的要穴。,四、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血海【定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疹,丹
27、毒。【操作】直刺1-1.5寸,可灸。【附注】调和气血的要穴。,第三节 十四经脉,五、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主治概要】主治心、胸、神志病,如心动过缓或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失眠,癫痫以及昏迷,上臂内侧痛等。,五、手少阴心经本经腧穴,少海合穴【定位】在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主治】心痛、肘臂挛痛、头项痛、腋胁痛。【操作】直刺0.5-1寸,可灸。【附注】治疗网
28、球肘的要穴。,五、手少阴心经本经腧穴,神门输穴 原穴【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主治】心痛、心悸、心烦、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掌中热,目黄。【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附注】安神益智的要穴。,五、手少阴心经本经腧穴,少冲井穴【定位】在手指,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厥。【操作】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附注】泄热开窍的要穴。,第三节 十四经脉,六、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于肩胛部,交
29、会于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 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主治概要】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如少腹痛、耳聋、耳鸣、颊肿、项背肩胛部疼痛以及肩臂外侧后缘痛等。,六、手太阳小肠经本经腧穴,后溪输穴 八脉交会穴 通督脉【定位】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主治】头项强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癫狂,疟疾,腰背痛,盗汗,热病,手指挛急,麻木,肩臂疼痛。【操作】直刺0.5-1寸,可灸。【附注】治疗颈项、腰部活动不利的要穴。
30、,六、手太阳小肠经本经腧穴,听宫手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主治】耳鸣、耳聋、牙关不利、齿痛。【操作】张口,直刺1-1.5寸,可灸。【附注】治疗耳鸣、耳聋的要穴。,第三节 十四经脉,七、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下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再下行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下行,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 分支:从项
31、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经【主治概要】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头痛,目疾及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症。,七、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腧穴,精明【定位】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目眩,近视。【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轻推眼球向下侧固定,右手持针,紧靠眶缘,缓缓进针,直刺0.5-1寸。不作大幅度捻转、提插,出针后按揉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本穴禁灸。【附注】治疗近视要穴。,七
32、、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腧穴,攒竹【定位】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主治】头痛,眉棱骨痛,口眼歪斜,视物不明,迎风流泪,目赤肿痛,面肌痉挛,腰痛。【操作】横刺0.5-0.8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禁灸。【附注】治疗呃逆的要穴。大杼骨会 手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主治】咳嗽、发热、项強、肩背痛。【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不宜深刺。【附注】治疗骨关节病的要穴。,七、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腧穴,肺俞肺的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33、附注】治疗肺病的要穴。脾俞脾的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主治】腹胀,泄泻,痢疾,胃痛,黄疸,水肿,便血,月经过多,食欲不振。【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附注】治疗脾病的要穴。,七、足zhi太阳膀胱经本经腧穴,肾俞肾的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主治】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腰膝酸软,腰痛,耳鸣,泄泻。【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附注】治疗肾病的要穴。次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遗精,阳痿,疝气,腰痛,下肢痿痹。【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34、。【附注】治疗妇科病要穴。,七、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腧穴,委中合穴 膀胱经下合穴【定位】在膝后区,膕横纹中点。【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丹毒。【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附注】五总穴歌中谓“腰背委中求”。承山【定位】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主治】腰痛,腿痛转筋,痔病,便秘。【操作】直刺1-2寸,可灸。,七、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腧穴,昆仑经穴【定位】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头痛,项強,目眩,鼻衄,腰痛,足跟肿痛,难产,癫痫。【操作】直刺0.5-1寸,可灸。【附注】舒筋健腰的要穴。至阴井穴【定位】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
35、1寸(指寸)。【主治】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胎位不正,难产。【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附注】纠正胎位的要穴。,第三节 十四经脉,八、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主治概要】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手臂挛急,掌心发热。,八、足少阴肾经本经腧穴,涌泉井穴【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主治】头昏、头痛、目眩、咽喉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惊风,癫狂,昏厥。【操作】直刺0.5-1寸,可灸。【附注】滋阴降火的要穴。太溪原穴 输穴【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秘,消渴,耳聋,耳鸣,气喘,咳血。【操作】直刺0.5-1寸,可灸。【附注】滋阴补肾的要穴。ya,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