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本科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思考.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33505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类本科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经济类本科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经济类本科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经济类本科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经济类本科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经济类本科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思考【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经济类本科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课程定位偏误、教学手段单一和缺乏实践、案例教学等问题,然后分别从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如何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问题;思考 一、引言 自 1926 年挪威经济学家 R.Frich 仿照“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提出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 、1933 年Econometrics杂志创刊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以来,计量经济学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实际经济生活中,成为经济学家验证经济理论、经济政策评价,各国分析

2、和预测经济运行、拟订经济发展计划等的重要工具。同时,在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得到了极大重视著名计量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 Klein:“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成为经济学课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 ”在中国,计量经济学的一经引入即得到了迅速发展:1998年 7 月,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 8 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邱东,李子奈,肖红叶(2007)的调查表明,设置有经济类和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中分别有 98%和 60%的学校都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 。应该说,这么多年来,国内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3、如笔者在执教中发现,不少学生,特别是文理兼收的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在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甚至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且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尽管都学习过计量经济学 ,但只有不到 20%的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应用于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由此,对如何做好经济学类各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效果、促进学生能够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研究问题进行探索,显然具有非常意义。本文将立足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从分析现行经济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分别从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思考。 二、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

4、科,计量经济学以经济理论为依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基于实际经济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手段,定量分析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证实/证伪和发展经济理论,对经济运行进行预测,为微宏观经济管理奠定依据。因此,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应用”的学科。然而,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往往忽视该课程的方法性和工具性特征,造成“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特别是对于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本科生,由于文理兼收,部分学生在本课程的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等课程的学习中,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再加上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导向性的偏误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畏难、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效果较差等后果。总结而言,在经济学类各专业本科

5、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定位偏误,造成教学“重理论,轻应用”问题 尽管计量经济学具有理论课和实践课并重的双重性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囿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更多地将该课程视为了理论课,因此,教学中将大量的课时都用于介绍理论方法偏重介绍参数估计和各种计量检验的原理与方法,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并重视数理推导,而将以案例教学为手段、与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计量模型应用的实践教学的授课时数尽量压缩,由此导致学生在需要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处理数据、如何将模型运用于所研究的问题、如何解释计算结果等。课程教学的这种导向性偏误,最终导致计量经济学丧失

6、了其对于经济问题分析、管理的工具性作用,使之成为一门理论课和数学课。 2.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单一 有调查显示,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五大问题之一是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模式的灌输性、填鸭式特点突出,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交流、讨论不够。此外,对于期末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对公式、方法和理论的掌握,而较少考核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应用的掌握。 3.缺乏实践和案例教学 尽管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安排了实验、作业等实践性教学内容,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结合不够,二者之间往往是分离的,且时间衔接上往往脱节,导致二者独立而非协调一

7、致的两个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立足于实际经济问题的适宜案例较少,且受学时限制,案例分析的过程过于被简化和压缩,导致学生在应用模型分析问题时,计量模型建立、数据搜集和处理、模型计算和诊断等每一个建模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由此,难以实现以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目的。 4.计量软件操作训练薄弱 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实践课程,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必须包含相关计量软件操作的训练,如 Eviews、SAS、SPSS 等。对于学生计量软件操作技能的训练,包含在上机实验环节,而实验学时的安排往往较少,如大多数高校,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时安排为 64 学时左右,而其中实验学时只

8、有 6-8 个,时间安排上的先天性不足,难以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计量软件操作的训练,最终导致学生计量软件操作技能较差,在毕业论文环节难以运用计量模型来分析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5.教学内容安排缺乏前沿性和时代性 在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偏重介绍 20世纪 70 年代以前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包括最小二乘估计、经典假设被违背时的检验和修正等,几乎不涉及现代计量经济学中分支之一即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而言,其应用计量经济学的主要领域是微观和宏观经济问题分析,所依据的是时间序列数据,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与否除了可能导致对经典假设的违背,更对于实证结论的可靠性具

9、有决定作用。但在现今的教学中,基本不涉及该内容的学习,其他协整、Granger 因果检验等时间序列计量模型的内容更加不被涉及,由此导致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欠缺前沿性和时代性。 三、提高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思考 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本身对于学习者的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统计学等偏数学的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较高要求,而经济类的本科生数学功底往往不够扎实,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畏难情绪,再加上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偏向性错误等问题,必然导致经济类本科生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因此,要搞好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先对课程

10、的教学目标界定清晰。具体地,对于经济类本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定为为学生能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熟练操作一门计量经济学软件,并基于软件操作能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该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思考如何提高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妥当,并适当向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拓展 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安排,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为主,重点在违背经典假设的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等的检验及修正,同时,要增加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中关于数据序列平稳性及其检验的内容,以避免学生在运用计量模型时由于所采用数

11、据序列不平稳造成“伪回归”问题,还可以增加协整和 Granger 因果检验等内容。此外,对于这些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的介绍,其目标定位应该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而不必“知其然” ,即要使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计量方法和指标来解释、分析计算结果,而不必必须明了相关计量指标背后的数学原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尽量简化和减少数学推导,而对于数学功底较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鼓励其了解相关数学公式的推导,且在考核中不要求学生对于数学推导的掌握。 2.重视应用,加强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的联系 理论和方法是应用的基础,应用是对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对于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来讲,教学中必须重视如何运用

12、相关计量模型来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而现实经济问题,往往也脱离不了微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金融学等经济学课程的范畴,这些课程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因此,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和方法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就必须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加强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的联系,加强经济思维的传输和经济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3.增加案例,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教学 在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最终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模型去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具体地,所选择的案例一方面要能够被相关经济理论所解释,即具有理论基础,另一方

13、面,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是经济社会的热点,这样可以便利地引导学生思考计量模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统计替代指标如何选择,并最终加强学生对计量模型应用能力的培养。 4.加强计量软件操作训练 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的便利,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对计量软件如 Eviews 的操作示范,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课程作业环节,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熟练计量软件的操作。此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验课的学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计量软件操作的训练。 5.完善考核方式 对于课程的考核,以往重点考核学生对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方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多采用测验考试的考核方式,从而不利于学生应用计

14、量模型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完善的考核应重点考核学生对计量模型应用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改变和完善以往的考核方式,改为“作业+测验+课程论文” ,并赋予三个环节不同的权重,如作业 20%,测验和课程论文分别占 40%。测验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作业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计量软件的操作能力,而课程论文部分则可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雯.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3(3):159-160. 2李双成,张宏伟.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

15、报(综合版) ,2004,4(4):101-102. 3李晓鸿,王群.影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4):105-106. 4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比较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2):11-15. 5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6马成文,金露,魏文华.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265-268. 7刘发跃,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3):15

16、-18. 8刘家树,江伟,刘立平.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9(3):138-139. 9庞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4(3):9-11. 10邱东,李子奈,肖红叶.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17-20. 11王智波.从本科毕业论文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方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9(6):194-195. 12姚寿福,刘泽仁,袁春梅.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2):45-48. 作者简介:李松华(1978) ,男,河南南阳人,经济学博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讲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