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边缘区域同构摘要:边缘区是物质与能量互换活跃区。城市的边缘区是城市生态的保护屏障,却往往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被蚕食。本文以成都十陵片区为研究对象,剖析边缘在动态发展中,应用区域整体同构、体验式业态,构建生长在中的绿色屏障网络,发挥边缘区生态效应。 关键词:边缘区 ,生态, 动态 ,同构 ,业态, 生长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fringe area of matter and energy are interchangeable active area. The edge of the city zone is urban eco
2、logical protection barrier, but usually in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was fretting gradually. This paper ShiLing in chengdu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edg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overall regional isomorphism, experience in the industry and build the gree
3、n barriers grows in the network,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ge area ecological effect. Keywords: fringe area, ecological, dynamic, isomorphism, industry and growth 引言: 城市代表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以及社会自身最生动的写照。回顾各地域、历史文化的特点不难发现,历史脉络下的城市空间体现着社会各阶段的世界观和社会伦理。 伴随着
4、城市的产生,人们便有了城市规划的意向。城市规划从最初的体现权威、等级,希波丹姆方格网、中世纪广场文化,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再到后现代城市规划中空中城市、拼贴城市、紧缩城市,城市规划从最初的至上而下、个人主义、解决阶级矛盾趋向于全民参与性、社会性、生态性、可持续多元混合发展模式。人们开始尊重人性的精神追求和环境的适应性,而非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伴随着全球化、新技术产生、城市的进一步区域巨化和全球生态环境的意向,社会学的思维方式被引入城市规划领域,城市从单一的关注核心区的发展,逐渐向城乡一体化的视野过渡,原始的二元体制束缚被打破,城市与乡村形成区域层面的异质 同构。在乡村城市化的动态进程中,城市边缘
5、区如同生物膜既相互衔 接又过滤隔离,是物质以及能量交换最活跃的地带。 在城市化进程中,盲目的房地产开发,逐渐蚕食边缘绿地,如何建构网络化的绿色屏障,延续城市生长轴线,成为边缘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成都东部新城十陵片区调研,研究边缘区景观重构,激活边缘生态效应,构建生长的绿色屏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模式。 一、地理区位 十陵片区位于东部新城东北角,区内分布着明代的数座王陵墓群而得名“十陵” ,是成都市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规划建设用地总量约 2 km ,生态绿地约 8 km 作为城市大型生态绿地和开敞空间,对于提高成都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建设的品位和丰富其内
6、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现状 东部新城十陵片区规划用地主要是绕城高速以内,城市区域之中唯一的大面积生态湿地,有面积达 107 hm 的青龙湖和水量充沛的东风渠。其间零散分布有小块生态水域,城市景观特质明显,错落有致现状开发强度不大,有较多的农业用地,少量的工业仓储用地,闲置地较多 地貌以浅丘台地为主,部分地势较为平坦均为川西林盘形态,形成以村落为中心,周边高大的乔木与低矮的竹丛相互环绕的居住单元。在生态湿地中的住宅和农田,由于缺乏系统整体的规划,使得地块被分割、布局零乱,景观破碎化严重。 三、问题矛盾 1片区景观孤立,对外延伸性较弱 现状环绕中心青龙湖生态湿地以农田、村庄、墓陵为主,景
7、观各种独立相关性不强,面临未来东部文化创意定位,面临传统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的转型需求;景观服务从地块本身扩大到东部新城。 2与城市生活隔离,缺乏业态的对接 片区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目前零散分布农家乐,主要服务对象成都大学学生以及周末度假休闲的中心区中端人群。业态缺乏系统规划,区域优势尚未凸显,导致未能形成与城市生活的衔接过渡。 3资源环境单一,参与体验不足 墓陵文化、村落、湿地公园以原始的观光旅游为主,缺少游客参与体验,资源开发模式亟待升级。 四、解决策略 1.建立区域层面的城市边缘整体规划 边缘区整体规划与城市核心区、与相邻区域关系紧密。与地域腹地相比,边缘地处关联地域间的信息、物质、能量
8、流作用的通道区,可便捷获取异质信息,中转或承接物质、能量流。 “边缘区具有控制无能流的半透膜作用,能对进入和离开的地域的流进行过滤 。城市与乡村的同存,相互之间的多样性协同作用所产生的边缘效应,是城市系统实现超循环自组织的外在表现。 “超循环是一个自然的原理它使一组功能上耦合的自复制体整合起来并在一起进化” ,而城市中各类边缘效应正是用地间的“互补性“会聚,产生超循环作用的结果。城市生态系统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不同的性质的土地利用系统的穿插、叠合、会聚,产生的边缘区,是系统间产生有机的相干协同的联系纽带,具有整合信息能力和自促进生长性质,使得城市构成部分相干地生长、稳定,受控的共存。 城市的发展
9、并不是受到单一元素的影响,而是各种矛盾的综合体。这种现象直接反映在城市形态与城市布局上。带状城市线状分布,紧缩城市高密度竖向形态,生态城市绿色低碳覆盖,城市规划惯性的对于城市开展宏观的统一规划,通过整合经济、人文及周边环境资源等,却缺少对于边缘的区域统筹规划;规划师更加关注城市中心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却忽视了构建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内部与外部,边缘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与发展轴培养的重要性。 边缘整体规划思想,边缘区域的界定不仅局限于城市与乡村,它收益于相邻地域单元环境资源的相互补充与组合,景观生态学反映在空间斑块性和空间梯度构成的空间异质性。微观上城市内部街道、建设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宏观
10、上乡村、铁路、江河流域、国家边界区域等都是边缘区域的反映。边缘区是区域对外开发、协作的作用门户,必须树立全局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与构成边缘的地区规划相协调,重视与腹地之间的交通换乘与衔接,以“大思路” “大区域”视域审视边缘,注重沿边地区与沿海边缘区、沿江边缘区的联动,形成对外开发的窗口,推动全方位的战略发展。依据自身现状条件,结合相邻资源优势和生产力现状,建立针对性的特色与深度贸易,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关系。区域性边缘整体规划不仅是针对区域性边缘区用地本身的规划,经营城市中得“体郭经野” ,围棋中的“金角银边” ,都体现了边缘与区域中各组成部分的高效协同与整体的紧密关系,边缘区域整体规划站在生
11、态视域的角度重新审视“集聚化”与“分散化”的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问题。 2.激活边缘效应 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城市规划更加强调城市和四周影响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强调环境与城市的依存关系,强调区域整体发展。 在区域城市规划中,需建立城市边缘区整体规划的思想,关注不同功能性质、城市与乡村、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等异质之间的边缘区域。有意识的关注边缘区的存在,通过各种类型边缘区与这一地区间联系纽带的规划,建立地域间及城市与环境间的联动关系,增强地区间分工协作,在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的同时,发挥每个地方的最大潜力,同时对于介于地区之间的边缘地带生态资源给予合理的保护,发挥边缘区边缘效应的最大
12、化。 3.生长脉络延续,绿色屏障渗透(图 1-3 脉络生长构想图) 以城市边缘生态环境为本底,建立区域之间相互贯通的景观廊道,构建城市开敞空间的网络系统联系,形成城市、边缘区、乡村三者延续生长轴线,使得农田、果园、公园等不同的生态景观相互渗透,相互穿插,满足城市生活的同时融入田园风光,形成“城在田中,田在城中”的城市田园模式。 4.业态转型升级,强调体验参与 边缘区面临城市化的进程,业态服务升级能与周边区域形成优势互补,激活边缘效应。体验式的转型,要求在满足传统点站式需求的同时升级,增加体验式消费,融合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四大功能,突显运动、娱乐、休闲相关比率,营造休闲与社交结合的环境氛围。
13、 五、归纳总结 城市边缘区处在过渡、转化的动态过程,需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边缘区,建立区域整体层面的系统策略,通过产业的升级以及体验模式转型,激活边缘活力,发挥边缘效应。 六、结语 城市边缘区已渐渐演化为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最复杂最迅速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实体空间 对城市边缘区生态规划的研究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城乡结合地域的生态环境,推动城乡结构的重构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城乡生态景观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边缘区整体规划、生长脉络延续、边缘效应等强调生态本底规划构思的引入,构建生长中的绿色屏障网络,实现城市边缘区域同构。力寻求一种重构生态景观的规划尝试,以期为其他城市边缘区的生态景观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边缘区与边缘效应一个广阔的城乡生态规划视域 邢忠 科学出版社 空间规划体系论模式解析与框架重构王金岩科学出版社 中国城市圈经济规模效应研究.王永刚耿乃国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农村与城乡统筹发展理想空间 同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