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区的影响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39605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区的影响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区的影响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区的影响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区的影响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区的影响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区的影响研究【摘要】本文针对合肥滨湖生态区随着城市发展扩张,经历从生态保育区到城市建设用地,最后规划成为合肥新的城市生态建设区这一过程进行评析,旨在对以后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区的建设提出指引。 【关键词】滨湖;生态区;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况 合肥滨湖生态区,位于合肥市区的东南进风口处,既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合肥未来滨湖发展的核心建设片区,承载了生态保护和产业集聚的双重功能。 2006 年,合肥市总体规划正式将滨湖生态区作为城市建设区纳入“141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2011 年行政区划调整,巢湖拆分并入合肥后, “环

2、巢湖地区”被正式提出。滨湖生态区,作为合肥通江融入长三角地区的纽带,其区位重要性被再次强调。 根据 2012 年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 合肥将沿“合巢芜发展轴”向南拓展,作为“合巢芜发展轴”上的核心节点,滨湖新区将成为城市南部门户,打造环巢湖经济圈的关键所在。 2.滨湖生态区的发展演变 2.1 早期的生态绿地 合肥夏季盛行东南风,为保持城市通风,调节城市热岛效应,合肥在早期的城市规划中就确定了东南侧的引风口。另外,由于滨湖区汇集了合肥的主要湿地资源:南淝河、十五里河、塘西河、派河等,对于修复和培育环巢湖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合肥的东南侧一直保留有农田保护区,即滨湖生态保护区,承担着

3、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在2006 年以前,这一格局被历次规划修编所保留,并加以技术控制。 2.2 近期的发展用地 2002 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中,合肥市的行政区从原来的 3 个增至 4 个,滨湖生态区中的城市楔形绿地变为城市发展用地。由于开发成本低,环境好,在 2002 至 2006 年间,这一地区变成了即生态、又便利,适合城市建设的“风水宝地” ,原有规划已很难控制该地区的建设行为。 直到 2005 年,合肥滨湖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台以前,这一地区已先后建设了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小区及工业区等,原有的村庄内部农民自建房也大量增加。没有规划的控制,不但影响了引风口的环境调节作用,也极大地破坏

4、了城市面貌。原有滨湖区的城市生态机能正在逐渐丧失,并且这样的无序开发也使得南淝河和巢湖的水质污染迅速加重。2.3 规划的滨湖新区 2006 年,合肥市总体规划将滨湖生态区规划成为合肥未来省级行政中心区。在规划中,提到滨湖生态区为夏季东南风时藻类的集中地,而且该区地势低洼,堤岸阻隔视线。 应从“沿湖建城”变到“引湖入城” ,沿南淝河两岸建设。 规划中充分考虑滨湖区内良好的自然资源,如:水系、植被、圩区等要素,结合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形成城市公园、广场、道路绿化、滨湖绿化、生态廊道、现代农业观光园、湿地等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网络。 规划沿主要的城市道路两侧都保留了一定宽度的绿地,形成了道路绿地网

5、络系统,沿巢湖滨湖绿化则根据环巢湖大道的线型进行多种方式的设计,力图打造环巢湖水绿结合的优美环境。 3.城市建设中的生态问题 3.1 湿地系统破坏 滨湖区是国家 “三河三湖”治理的重要片区,作为合肥的生态保育区,承担着维系城市生态平衡作用。其生态景观格局呈现典型的湿地生态景观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其生态因子包含了水体、湿地、耕地、植被几项生态因子。滨湖区的生态基质主要由圩区湿地、农田和巢湖水面构成,地质条件较好,地势低洼。滨湖区的生态斑块植被以耕地、果林为主,由于人工开垦的原因,原生植物正在逐渐减少。另外,近些年来合肥向南部扩张,大量的工业以及生活配套

6、设施在滨湖生态区中建立,人为的开垦,工业和生活垃圾污水的排放,使得这个自然生态区不堪重负,被破坏和污染程度已经相当严重。 3.2 生态绿地减少 通过比较测算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79) 和滨湖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 中滨湖区的土地利用图,生态绿化面积减少了36.7%,超过了 1/3。除绿化以外,还有很大一 部分的生态因子在城市建设中消失。如果继续进行高强度的城市建设,除了生态绿地面积减少量将会超过一半以外,滨湖区的生态系统也会面临崩溃。 届时,滨湖生态区将无法承担城市东南引风口和生态环境调节等功能,会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3.3 水体富营养化 巢湖流域约 2500

7、家工矿企业,年排放各类废水 2.5 亿吨,沿湖城镇人口排放生活污水 3.57 亿吨,污水中氮、磷含量分别为 6869t/a 和367t/a。大量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重地污染了湖水,破坏了巢湖原有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平衡。 另外,沿湖农田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上游水源林地的乱砍滥伐,水土流失的加剧,暴雨期泥沙的淤积,不但加剧了其衰亡过程,造成其水体内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初级生产力不断提高,以致其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TN、TP 含量严重超标,水生动植物日趋减少,湖滨生态带萎缩,湖底抬高,湖泊加速走向老龄化。 依据湖泊生命周期理论,现在的巢湖已进入老年期,其自然演化的方向是沼泽化乃至最终消亡。一些科

8、学家已经对此发出过警告。富营养化会加速湖泊的死亡,届时滨湖生态区也将不复存在。 3.4 水土流失 巢湖位于丘陵地带,由低山、岗丘和冲积平原组成,水系发达,河流上游地段沟谷纵横,且当地变质岩的片岩、片麻岩等地质年代久远,极易风化剥蚀,致使巢湖土质疏松。 从上世纪 50 年代至今,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巢湖周边区域植被大量砍伐。另外,由于人口的增加,滨湖区内农耕生产用地不断扩大,毁林开荒严重,岩石的裸化风化和土壤的瘠化砂化日益加剧,致使巢湖流域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 3.5 水交换量剧减 在上世纪 60 年代的时候,巢湖是与长江、淮河相通的过水型湖泊长江入湖水量多年平均为 136 亿 m3其吞吐水量较

9、大,补给部分占总入湖径流量的 98。在上世纪 70 年代以后,随着裕溪闸的相继建成,巢湖与长江的自然水体交换量大幅减少,自净能力下降。现在长江入湖交换水量约为 1.6 亿 m3,巢湖已基本不再进行水交换,流域内各水系主要由雨水补给。 水文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封闭的环境。加速了敏感生物物种的消亡和耐污藻类的繁衍,使巢湖发展成为蓝藻型的严重富营养湖泊。 4.反思 回顾合肥滨湖生态区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从初期的维系合肥生态平衡的生态保育区,到前期由于城市扩张导致无序开发的发展用地,再到规划建设和治理结合为一体的滨湖新区。在城市的每一次发展和规划中,滨湖生态区都作为一个配角,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自身却遭到了

10、严重的破坏,难以维系。 对于滨湖生态区而言,难以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应将目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重新扭转,抛开面子工程和 GDP 工程,将曾经被砍伐的树木进行补种、被污染的水体进行治理,调整巢湖水岸周边的产业结构,避免滨湖区的高强度开发等等。采取措施先将巢湖生态区的生境进行恢复性治理,再考虑滨湖区的大量开发建设,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合肥未来的城市生活环境和竞争力。 5. 滨湖生态新区展望 在生态敏感区进行城市建设,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双重影响。即使是进行滨湖新区的生态工程建设,在保护巢湖自然生态环境、着力恢复滨湖生态湿地的同时,也会由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及人类活动,

11、带来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一面。因此,在已经进行的滨湖新区项目中,应尽量多的保留生态区域的完好性。 滨湖新区一旦快速开发建设,所保留的生态绿廊或生态斑块,容易成为招商引资焦点。高强度的开发利用,虽然会给滨湖经济带来繁荣,但是生态湿地系统将很难维持,城市的生态环境可想而知。 此外,巢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是合肥滨湖新区建设的重要依托。由于巢湖污染极其严重,需要长期治理。在未来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保护巢湖自然生态环境,恢复滨湖生态湿地是改善滨湖生态区环境,打造滨巢湖的美好城市新区,达到真正的城湖共生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朱艳、王捷、谢永沛, 合肥滨湖新区地质生态环境简析,2010 2王庆, 合肥滨湖新区建设对巢湖的影响 ,2007 3王方, 营造滨湖概念,构建生态合肥 ,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