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一、名词解释1. 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1)Ecology 源于希腊文,Eco-表示住所或栖息地,Logos 表示学问,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生态学与经济学(economic) 具有相同的词根。(2)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赫克尔 E. Haeckel, 1869)。研究科学的自然历 史(埃尔顿 C. Elton,1927)(3)研究生物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克什卡洛夫 , 1954)(4)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安德列沃斯 Andrewartha, 1954)(5)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
2、存条件对繁殖、存活、数量及分 布的意义(纳乌莫夫 HayMoB, 1955, 1963)(6)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相互作用的科学(Krebs, 1972, 1978, 1985, 1994, 2001) (7)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E. Odum, 1953, 1959, 1971, 1983)(8)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 Odum, 1997 )(9)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2.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经典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按组织层次(levels of o
3、rganization)划分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1)个体生态学(Individual ecology): 个体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适应。(2)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多度和种群动态。(3)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生态过程。(4)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稳态和调节功能) 。【物种:由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在形态、生理、生态等特征上相似的所有个体组成,这些个体间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而且与其它物种在生殖上是隔离的。种群:栖息于同一地域的同种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4、群落:栖息于同一地域中所有种群的集合体。生态系统: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集合体。 】第四章 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一名词解释1. 法尔规律 (Farr rule) :人口密度越大,越集中栖居在一个地方,许多流行病就越容易扩大和暴发。2. 种群生态学 (Population ecology) :研究种群内各成员之间、它们与其他种群成员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3. 进化(evolution):是种群中个体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变化过程。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阶段为物种形成(speciation)。4.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由一个合子发
5、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例如高等树木、珊瑚、薮枝螅等)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大多数动物)5. 标志重捕法( mark-recapture methods):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数的比例,估计该地段中个体的总数。6. 样方法(use of quadrats):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7. 去除取样法(removal sampling):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地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而花同样的捕捉力量所取得的效益
6、就逐渐地降低。同时,随着连续的捕捉,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如果将逐次捕捉数单位努力(作为 y 轴) ,对着捕获累积数(作为 x 轴) 作图,就可以得到一个回归线,当单位努力的捕捉数等于零时,捕获累积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8. 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 :9. 生命期望(life expentancy):进入某一龄期的个体平均还能存活多长时间的估计值10.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集合种群(matapopulation):由经常局部灭绝,但又定居而再生的种群组成的种群。二问答题1.
7、简述生物因子作用的基本特点(1)通常非生物因子对整个种群的影响是相等的,而生物因子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涉及种群中一部分个体。(2)生物因子对种群的影响,通常与种群本身的密度有关。法尔规律(Farr rule) :人口密度越大,越集中栖居在一个地方,许多流行病就越容易扩大和暴发。(3)虽然有机体与非生物因子的关系也是相互的,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更加密切和复杂。(4)种内关系( 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对种群的影响(5)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对种群的影响2. 简述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意义。(1)指导实践:有益种类的利用;
8、有害种类的防治(2)理论上的意义::完全独立的典型的生态学分支科学3. 简述种群绝对密度测定的主要方法。(1)总量调查(total count ):计数某地段中全部生活的某种动物的数量。(2)取样调查(sampling methods ):计数种群一部分个体,然后用它估计种群整体数量。样方法(use of quadrats)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s )去除取样法(removal sampling)4. 简述标志重捕法使用中的假设及这些假设受到破坏时结果估计的负面影响(1)标志重捕法使用中的假设:标志个体在这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非标志个体具有同样被捕的机
9、会调查中没有迁入或迁出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2)这些假设受到破坏时结果估计的负面影响:6. 简述相对密度测定的主要方法。(1)捕捉(trapping) (直接数量指标)(2)粪堆计数(pellet count)(3)鸣叫计数(call count)(4)皮毛收购记录(pelt records)(5)单位渔捞努力的鱼数或生物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6)计数动物活动所遗留的痕迹7. 了解种群的 4 个基本参数。8. 简述种群的三种空间分布型及其判别依据。主要分布类型(1)随机型:资源分布均匀或丰富;个体间彼此独立。(2)聚集型:资源斑块状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
10、。(3)均匀型:资源分布均匀或丰富;个体间相互竞争。9. 简述典型的集合种群应满足的四个条件:(1)适宜的生境以离散斑块形式存在;(2)即使最大的局域种群也有灭绝的风险;(3)生境斑块间的距离不能太远以致阻碍个体的迁移和定居(4)各个局域种群的动态不能完全同步第五章 种群增长一、名词解释1. 猖獗:种群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称为猖獗,也称为大发生或暴发(population outbreak)2. 种群崩溃(population crash) :种群大发生后出现的大批死亡,种群数量急剧下降。3. 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某些生物,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带入某一适宜于
11、其生存和繁衍的地区,它的种群便不断地增加,分布区便会逐步稳定地扩展的过程。4. 尼科森的平衡学说(Nicholson):种群是一个自我管理系统,为了维持平衡,当密度高时,调节因素的作用必须更强,当密度低时,调节因素的作用就减弱,因此调节种群密度的只能是密度制约因素。5. 多衡点(multiple stable points )二问答题1. 逻辑斯谛模型的假设。(1)存在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K) 。(2)使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最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即,种群中每增加一个个体就对增长率降低产生 1/K 的影响,或者说,每一个个体利用了 l
12、/K 的空间,若种群中有 N 个个体,就利用了 N/K 的空间,而可供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就只有(1N/K) 了。2. 逻辑斯谛方程生物学含义。(1)逻辑斯谛方程微分式的基本结构与指数增长方程相同,但增加了一个修正项(1N/K) 。指数增长方程所描述的种群增长是无界的,或可供种群不断增长的“空间”是无限大的,是没有任何限制的。而修正项(1N/K )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residual space)或称未利用的增长机会 (unutilized opportunity)。即:种群尚未利用的,或为种群可利用的最大容纳量空间中还“剩余”的、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用的空间(或机会)(2)对修正项(
13、1N/K)的分析:如果种群数量 N 趋于零,那么(1N/K) 项就逼近于 1,这表示几乎全部 K 空间尚末被利用,种群接近于指数增长,或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能充分地实现。如果种群数量 N 趋向于 K,那么(1 N/K)项就逼近于零,这表示几乎全部 K 空间已被利用,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不能实现。当种群数量 N,由零逐渐地增加到 K,(1 N/K)项则由 1 逐渐地下降为零,这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变小,种群潜在最大增长的可实现程度逐渐降低;并且,种群数量每增加一个个体,这种抑制性定量就是 l/K。这种抑制性影响称为拥挤效应或环境阻力。3. 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五个时期。 (把图画出来)A 开
14、始期B 加速期C 转捩期D 减速期E 饱和期4.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评价。(1)一定条件下,自然种群在短期中可以出现逻辑斯谛增长,甚至指数增长;(2)逻辑斯谛增长以后,种群稳定在 K 值,对于这方面,没有充分的证据。相反,种群达到 K 值后仍有数量变动;(3) “J”型和“S ”型种群增长只能代表 2 种典型情况;(4)提供了有关种群增长的某些机制;(5)没有考虑时滞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5. 气候学派早期的主要观点。(1)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2)种群的数量大发生与天气条件的变化明显相关;(3)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认稳定性,如,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和伯奇(Birch)
15、对蓟马的研究。6. 自动调节学派的三个共同特点。(1)自动调节学派强调种群调节的内源性因素;注重种群内个体质的差异。(2)种群密度自身影响本种群各种特征和参数。种群的自动调节学说是建立在种群内部的负反馈理论的基础上。(3)种群自动调节是各物种所具有的适应性特征,它对于种内成员整体来说,能带来进化上的利益。7. 简述温爱德华(Wyune-Edwards)学说的主要内容。社群等级和领域性等社群行为限制了生境中的动物数量,把剩余的个体从适宜生境排挤出去,使之成为“游荡的储存者” (floating reservior)或者剩余部分(surplus) 。这部分个体不能进行繁殖,或者繁殖行为受到具领域者
16、的限制,或者缺乏营巢繁殖场所。这部分个体由于缺乏保护条件,也最容易受捕食、疾病、不良天气条件所侵害,死亡率较高。种群的上述社群行为限制了种群的增长,并且这种作用是密度制约的。8. 对内分泌调节学说的批评主要有那些方面?(1)笼养密度在自然条件下不大可能达到;(2)野外调查结果不十分一致;(3)仅适用于兽类,对其它类群是否适用还不清楚;(4)是否错误的将已经死亡的个体(而不是死亡前的个体)作为采血对象;(5)密度的影响往往具有时滞9. 种群调节与种群限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限制过程使种群数量减少或不致出现过渡上升;(2)调节过程是当种群偏离平衡密度时使种群回到平衡密度。(3)气候学派讨论的是
17、种群限制和限制因素问题;生物学派讨论的是种群调节和调节因素问题。第六章 种群遗传与进化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 基因库(gene pool):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 (gene pool);一个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总和则称为基因组(genome)。2. 哈文定律(Hardy-Weinberg law):指在一个巨大的、随机交配和没有干扰基因平衡因素的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而且 x=p2, y=2pq, z=q2。3.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变异(variation):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
18、上的差异或区别,通常指遗传变异。4. 渐变群( cline):选择压力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变异梯度,称为渐变群。渐变群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基因频率梯度变化的陡度是否与生态选择压力的梯度变化的陡度正确地平行5. 地理亚种:是指一个种内的亚群异域分布,不存在生殖隔离,但有可辨的形态特征差别,在分布区的交界处存在过渡类型,这样的亚群称为地理亚种。6. 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y):生活史对策 life history strategy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7. r-K 连续体( r-K c
19、ontinuum ):r-选择 和 K-选择是两个进化方向的不同类型,从极端的 r-选择到极端的 K-选择之间有许多 过渡类型,有的更接近于 r-选择,有的更接近于K-选择,两者间有一个连续的谱系, 称 r-K 连续体。8. 杂草对策:R-选择(杂草对策):在资源丰富的临时生境中的选择,主要将资源分配给生殖。C-选择(竞争对策):在资源丰富的可预测生境中的选择,主要将资源分配给生长。S-选择(胁迫-耐受对策):在资源胁迫的可预测生境中的选择,主要将资源分配给维持。9. 协同进化(coevolution):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
20、状的反应而进化。因此,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可产生在捕食者与猎物物种之间、寄生者与宿主物种之间、竞争物种之间等。二问答题1. 自然选择模型预测的步骤。(1)t 世代各基因型的个体数量;(2)各基因型个体存活到交配时的数量;(3)t+1 世代各基因型个体总数的估算;(4)t+1 世代 A1 和 A2 基因的总数的估算;(5)t+1 世代基因库中 A1 和 A2 基因频率的估算2 .试比较两种进化动力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进化动力: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A.选择系数(s):相对适合度(w) 间的最大差值。s=1-wB.遗传漂变强度:种群大小的倒数。C 如果选择系数 s 大于遗传漂变强度 10 倍或更多,通
21、常遗传漂变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反之亦然。3. 关于遗传变异进化动力的假说。(1)中性说: 认为遗传变异完全是突变和遗传漂变的结果,不包括自然选择。 (2)筛选说:认为遗传变异是突变、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联合结果。 (3)平衡选择说:认为遗传变异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 简要介绍三种自然选择的类型。(1)稳定选择(2)定向选择(3)分裂选择5.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的三个步骤。(1)地理隔离;(2)独立进化;(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6. 试比较 r-对策和 K-对策的优缺点。 (参考书上的表格)(1)r-对策的优缺点:优点:生殖率高,发育速度快,世代时间短,因此,种群在数量较低时,可以迅速恢复到较
22、高的水平;后代数量多,通常具有较大的扩散迁移能力,可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因此,常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由于高死亡率、高运动性和连续面临新环境,可能使其成为物种形成的新源泉。缺点:死亡率高、竞争力弱、缺乏对后代的关怀,高的瞬时增长率必然导致种群的不稳定性,因此,种群的密度经常激烈变动。(2)K- 对策的优缺点:优点:种群的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 K 值附近,但不超过此值,因此,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小;具有个体大和竞争能力强等特征,保证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缺点:由于 r 值较低,种群一旦遇到偶然的灾难,种群恢复困难,有可能灭绝。7. 物种形成的三种方式。第七章 行
23、为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 自私基因(selfish gene):是指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绝对自私性,是对动物行为功能的基本解释。2. 广义适合度( inclusive fitness ):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播自身基因的能力。这种传播不一定是通过自身繁殖实现的,当遗传上与某一生物有亲属关系的个体存活并进行繁殖时,该生物便会得到繁殖上的成功。3. 进化稳定对策(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凡是种群中大部分个体所采用的,其它策略与之相比是较差的某种最佳策略就是进化上的稳定策略。4. 隐蔽(crypsis):动物通过伪装使得自己身体与背景环境相接近,使得自己不易被捕食
24、者发现。如保护色、行为伪装、警戒色、拟态5. 婚配制度(mating system):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婚配包括配偶如何获得,配偶的数目,配对联系的特征,配偶的持续时间,以及每一性别对后代的抚育等。6. 领域行为(territory behaviour):领域的占有者向入侵者显示其领域的方式以及驱赶入侵者或抢占领域的争斗。7. 家区(home range )和领域( territory):家区(home range):能够保证单个动物或家族的生活需要,并且动物经常在该空间中进行日常活动的区域。领域(territory):家区中受到严格保护,不允许同种其它个体入侵的核心部分。8. 利它行为
25、(Altruism):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的适应。9. 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有利于近亲(包括子代和非直系亲属)存活的行为特征会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10. 回报( reciprocity):无论何时只要利它行为者给予接受者的利益大于其损失时,并且这个帮助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能够得到报答,这样两个参与者都可以得到好处,那么这种行为在进化上可以得到加强。二问答题1. 成为自然选择单位的要素。(1)这种单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2)新产生的单位数超过其替代的需要;(3)它们的存活决定于某些具有遗传传递机制的特征。2. 性选择的特点。(1)性选择与为了获得资源
26、而进行的生存竞争无关;(2)竞争的结果不是使失败的个体死亡,而是使其繁殖较少或者不繁殖;(3)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性选择;(4)性选择中,通常最强壮的雄性最适应其生存环境,它们留下的后代最多。3. 集群反捕食对策的优点。 (参考笔记)(1)集群以抵御天敌(2)不易被捕食者发现(3)及时发现捕食者(4)集体防御(5)减轻捕食压力:稀释效应(dilution effect)集群行为的好处:发现好的觅食地点(红嘴奎利亚雀)对付难以捕获的猎物有利于繁殖有利于防御捕食者有利于营造适宜的小环境集群行为的弊端:容易招引捕食者;容易引起传染病的流行;容易在捕食中相互干扰;面临配偶与邻居通奸的危险;面临后代被邻
27、居吃掉的危险。4. 迁移的生物学意义。(1)防止近亲繁殖;(2)使种群适应有季节性不宜气候条件的地区;(3)维持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的种群;(4)扩大种群分布区;(5)保持种群稳定。5. 雌雄繁殖策略。(1)雄性繁殖策略:通过与多个雌性交配而增加其繁殖的成功。(2)雌性繁殖策略:选择具有好的资源或好的基因的配偶,使子代具有性的吸引力,尽快地生殖并培育后代。6. 多配偶制(pologamy )的主要类型。(1)一雄多雌(polygyny)A.保卫资源型一雄多雌;B.保卫雌性型一雄多雌;C.雄性优势型一雄多雌 艾草榛鸡的求偶集会(lek)(2)一雌多雄(polyandry ):比较少见,雌
28、性从孵卵和育幼束缚中解脱出来,雌性比雄性个体大或者更具进攻性或者羽衣更鲜艳。A.保卫资源型一雌多雄;B.雌性控制型一雌多雄;(3)混交制:无论雌雄都可以与一个或更多的异性交配,而不形成相对固定的婚配关系。(爆发性繁殖集会:蛙类的合唱会)7. 动物通讯的主要方式。视觉通讯(visual communication )化学通讯(chemical communication )听觉通讯(auditory communication )触觉通讯(tactile communication )第八章 种群间相互作用一、名词解释1. 偏利共生:偏利共生:对一个物种有利,对另一个物种无关紧要(海产蛤与豆蟹)
29、 ;原始协作:对双方都有利,但是这种协作又不是必需的,即离开协作,双方仍能独立生活(食虫鸟与有蹄类动物 ) ;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而且已经发展到彼此不能独立生存的程度(白蚁与鞭毛虫 ) ;2. 他感作用(allelopathy):又称异种抑制作用 ,植物分泌一种能抑制其它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的现象。抗生作用(antibiosis):一种微生物产生一种化学物质来抑制另一种微生物的过程。3. 似然竞争(apparent competition):竞争作用不是由于共用相同的有限资源而产生的。4. 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生态位上相同的两个物种
30、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由于剧烈的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它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高斯假说:由于竞争的结果,两个相似的物种不能占有相同的生态位(niche),而是以某种方式彼此取代,因此每个种各具食性或其它生活方式上的特点。5. 性状替换(character displacement):两个亲缘关系密切的种类如果异域分布则特征往往相似,而同域分布时则区别明显,彼此之间必然出现明显的生态分离6. 中度干扰假说:如果扰动速率太低,少数竞争力强的物种将在群落内取得完全优势;如果扰动速率太高,只有生长速度快、侵占能力强的物种才能生存下来;只有当扰动率中等时,物种
31、生存机会才最多,群落物种多样性才最高7. 理想自由分布(Ideal Free Distribution):每一资源斑块里的觅食者数量最终形成一种平衡,使得任何一个觅食者无论走到那个斑块都只能获得同样的适合度收益,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理想自由分布。二问答题1.自然种群中捕食者和猎物的数量动态关系的主要类型。 (洛特卡沃尔泰勒捕食方程)(1)捕食者对猎物种群具致命性影响(吹棉介壳虫-澳洲瓢虫)(2)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没有多大影响(麝鼠-鼬类)(3)捕食者种群数量稳定(小型哺乳类-灰林鸮)(4)捕食者与猎物种群联合性周期振荡( 旅鼠-北极狐;美洲兔- 猞猁)2. 洛特卡沃尔泰勒模型的结论和评价。3. 微寄
32、生物传染病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及各个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Rp =N B f LRp= 平均每个染病个体在传染期内能传染其它寄主个体数;N=易感群体密度;B=疾病传播速率;f=存活到传染期的寄主比例;L=感染者的平均传染期NT =1/(Bf L); NT=宿主临界种群密度第九章 群落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 群落(community):特定时间和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这种多种群的集合称群落。2. 生长型(growth form):根据植物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生长型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33、,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这是趋同适应的结果。生态等值种(ecological equivalent ):由于趋同进化,世界各大洲相似环境区域生活着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这些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3. 群落交错区(ecotone ):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边缘效应(edge effect):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交应。4. 个体论学派(individualistic school): 群落在自然界中并非一个实体,而只是生态学家从一个呈连续变化着的植被中收集来的一组生物而已。5. 机体论学派(organismic school):群落是一个真实的、有机的实体
34、,它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的有组织的集体6. 同资源种团(Guild):以相同方式利用相同资源的物种集团。二问答题1. 简述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实践意义。 (1)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的特在种;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比较复杂,两类群落中的生物能够通过迁移而交流,能为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地和隐蔽所。(2)边缘效应原理的实践意义: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动物的产量。人类活动形成的交错区有的有利,有的是不利的。2. 简述群落的时间格局。 (参考顶级群落的三种学说 :单顶级群落学说、多顶级群落学说、
35、顶级群落格局学说)3. 试述 Mac Arthur 的岛屿平衡理论(p431)Mac Arthur 的平衡说:岛屿上的物种数目决定于迁入物种和迁出物种之间的动态平衡,即不断灭绝的物种由同种或异种的迁入而得到补偿,从而岛屿上的物种数目保持相对稳定(1)岛屿上的种数不随时间而变化。(2)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绝物种不断被新迁入物种代替。(3)大岛比小岛能维持更多的种数。(4)随岛离大陆距离的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第十章 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 生态系统(ecosystem ):一定空间内栖居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 营养级( tro
36、phic level):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阶层或营养级,即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3. 生物量(biomass):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的有机体量(个体数量、重量或含能量) ,因此它是一种现存量(standing crop)。通常现存的数量以 N 表示,现在的生物量以 B 表示4. 生产量(production) : 是在一定时间阶段中,某个种群或生态系统所新生产出的有机体的数量、重量或能量。通常以 P 表示5. 生态平衡(ecosystem stability):生态系统处于成熟期(顶级群落)的相对稳定状态6.下行控制(top-down control):顶级以下的各营养级多受捕食者所控制,即上一营养级控制着下一营养级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