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述题汇总.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46304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论述题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美学论述题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美学论述题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美学论述题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美学论述题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章绪论论述题1、什么是美学?答: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1)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与人文学科中的其他学科,如哲学、文艺学、伦理学、心理学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美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2)美学只与人类有关,因为只有人才会审美,动物是与美无缘的。因此,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美的事物时,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加以研究的,而不是与人无关。3)美学与人生价值有关,因为美学要研究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这些问题都与人生价值有关,因为 a 只有人的价值的实现,客观世界才能有美,也只有人的价值的不断肯定,才能促进审

2、美范围的不断扩大。比如,在远古时代,自然之所以不是人的审美对象,就因为人类还不能充分认识自然、驾驭自然,大自然对人还是恐怖的,故也无美可言。只有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自然才与人亲近起来,也才有美。后来,随着人的价值的不断实现,人的审美视野不断扩大,美也越来越丰富,从动物装饰到植物装饰,到了魏晋以后,山水花鸟画也盛行起来,如果离开了人的价值,自然界也无所谓美,更谈不到美的发展。b 美之所以有价值,也就在于它对人生有意义。从人的物质生活来看,不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物质消费,都离不开美。从物质生产方面来看,凡是真正懂行的企业领导,他们在生产中,既会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会注意产品

3、的审美功能。许多企业家都自觉地把美学引进了企业。纷纷成立工业美学公司、企业美学、劳动美学、技术美学等组织,其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统一的产品。从物质消费方面来看,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了审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消费要求,在现代社会,这种审美要求更是有增无减。衣服不仅要能保暖,而且还要讲究款式的美观。饮食不仅要能吃饱,还要“色香味”俱全。再从精神生活来看,人也要有精神上的满足。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内容。美依赖于人生,人生也需要美。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人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完善的标志,没有美的生活是十分枯燥的生活,不会审美的人是不完善的人。因此

4、,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2、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答:经历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美学思想的产生和美学学科的形成这样三个历史阶段。1)审美意识的形成。人类审美意识的诞生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在类人猿的进化中,用自己解放了的双手,对石块加以砍削凿磨,制成了第一把石刀,这就意味着人的诞生和人类社会的开始。当初,人类加工石刀,是为了好用,这是一种实用意识。后来,当他们觉得这种或方或圆或对称的几何形状不仅好用,而且好看,于是产生了惊奇感、喜悦感,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这就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再后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审美意识也得到

5、发展,人们不但美化工具、美化生活用具,甚至进一步出现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作品。总之,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它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看到了自身,从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样,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2)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审美活动的发展,使审美意识更趋深刻和细致,为美学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不过审美意识还不是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只是对审美现象的一种感性直观,而美学思想则是对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所进行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必须具备两大特点:a 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必须具有语

6、言文字的形成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B 美学思想必须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很显然,美学思想的形成还是文明时代的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在许多理论典籍中都记载着思想家对审美问题的自觉思考。如伍举的无害为美说,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庄子的虚静说等等。在西方的古希腊时代也是如此。自此以后,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美学思想显得非常丰富、深刻。3)美学学科的建立。美学思想毕竟还是一种零散的观点,缺乏严密的系统性,还不能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学科的建立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 要有代表性的美学专著,b 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750 年,德国哲学家鲍

7、姆嘉登的 美学出版了,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美学专著,书中也明确提出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这一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诞生了。后经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努力,又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德国古典美学。19 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西方现代美学的兴起,使美学又出现了新的局面。现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发显露出其勃勃生机。3、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答:美学研究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理论依据是: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美学研究必须以它为出发点。a 人的生活总要与现

8、实发生一定的关系,否则人就无法生存。b 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就构成了人与现实世界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可分两大类:物质关系.如满足人吃喝住穿需要的实用关系,这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精神关系。如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等。C 不仅不同对象可与人发生不2同的关系,即使同一对象也可与人发生多种关系。如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可以保暖,这是实用关系。对衣服的质料和制作进行研究,这是认识关系;从色彩、款式是否好看,这是审美关系.d 审美关系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它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审美关系由主客体两方面组成,因此,美学既要研究审美客体,又要研究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应具有的基本条

9、件,审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即美感的形成过程、美感的性质和特点等等,还要研究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如美与美感、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以及研究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品、工艺品以及大量存在的包含了人类审美创造的物质劳动产品。2)美学必须要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这是因为:a 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历史演变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审美观念历史发展的轨迹,有利于我们为美学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B 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上存在的种种审美现象。3 )美学应当以艺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众多的研究对象中,必须有主次之分,这个主要对象应该是艺术,只有抓住了艺术,才能

10、进而更有效、更深刻地去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对象、审美经验等问题。因为:这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所决定的:a 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B 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行为,它最能代表审美的特点。C 艺术是高级形态的美,抓住艺术,才能更有效地去研究特定时代的审美观念。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答: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初所创立的美学理论。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之间的密切联系,使我们顺理成章地领悟到“美是人的本质力

11、量对象化”这一命题。此外,马克思还对美感的起源和发展都作了很好的论述。2)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不是任意的活动,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活动。在手稿一书中,他对比了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劳动的区别后,提出了美的规律的内涵,这就是人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人正是在劳动中运用这样的规律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这一美的规律,既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人类的审美创造作了深刻的理论概括。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

12、作过详细的研究,批判了异化劳动的严重弊病,又指出了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他们认为异化劳动既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异化劳动既制造丑,又创造美,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审美能力。4)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首先强调艺术是一种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存在着依赖关系;但是,它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又比较远,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中介,并不像政治、法律制度那么直接。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典型化的方法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5 )马克思主义美学对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的真实性、典型性、还有悲剧、喜剧等问题都有深刻的论述。5、怎样理解“ 劳动创造了美 ”这一论

13、断?答:1)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书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它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从而揭开了美产生的奥秘。2)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出现以后才有的。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可以有许多具体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劳动,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产生的终极原因也只能是劳动。对于“劳动创造美”这一命题,我们应该作许多方面的理解。1)劳动创造了人的审美器官。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的感觉既有动物性因素,又有社会性因素,美感也当如此。正是由于劳动,人脑才能有别于猿脑,才能有马克思所说的具有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

14、美的眼睛,以及恩格斯所说的能够从事绘画、雕刻和拉小提琴的手。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这个世界历史,其核心就是劳动的历史。2)劳动创造了人的审美需要。原始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审美需要。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他们最迫切的是维护自己生存的物质需要。后来通过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丰富,不仅有了物质的需要,而且还有精神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于是美感也就产生了,他们不仅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而且还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世界、欣赏世界,不断与周围的世界建立审美关系。3)劳动创造了美的对象。有了审美器官和审美需要,于是原始人就会在实践活动中自

15、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如从审美角度把劳动工具制造得更加符合形式美的要求;从野兽身上取来爪、牙、骨等作为装饰品来美化自己,他们还在实践中创造诗、歌、舞等艺术作品。此外,也正是由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认识自然、驽驭自然的能力,使原先陌生的、恐怖的自然变得亲近起来,从而渐渐成为美的对象。总之,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也创造了美。6、如何理解马克思对 “美的规律 ”的论述?答:1)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书中,对“美的规律”说过这样一段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

16、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3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2)这段话马克思的本意是要区别动物的活动与人的生产劳动的界线,但由于提出了“美的规律”的论断,因此,对美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马克思认为,动物的活动,都是按照本能来进行的,人的劳动却是按照两个“尺度”来进行的,因此,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4)那么,什么是美的规律呢?这就涉及到对两个“尺度”的理解。对此,美学界存在很大分歧,但较多的人认为,所谓“物种的尺度” ,是指客观的尺度,即人自身的目的性。人的生产劳动就是按照这种合规律性(即真)与合目的性(即善)相统一的尺度来进行的,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如造房子,既要

17、考虑材料的性能和施工程序,又要考虑房子的使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造成一座美的房子。5)如果人的劳动违背了这两个“尺度” ,造出来的产品就是废品、次品,就是丑,正因为人具有能够遵循事物客观规律性和自身主观目的性从事创造的本质力量,并把这种本质力量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中通过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出来,从而产生了美,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基本涵义。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答:与以往的美学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着鲜明的特点: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美和艺术的起源时,高度强调了人类劳动实践所起到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一再指出“劳动创造了美”,

18、恩格斯在论述从猿到人的过程中也强调了生产劳动对艺术起源的作用。他们一致指出了生产劳动对发展包括美感在内的各种感觉器官的影响。没有人的社会实践,就没有美和艺术,也没有人的美感。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马克思在手稿中,从本源上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 ,即劳动。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现实表现上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强调把美的本质问题与劳动相联系,其实也就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强调从人的本质出发来探讨美的本质,这样就为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3)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

19、又能通过改造自然使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从而确证和显示自己作为人的特殊本质。人既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又能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打上人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人类的审美欣赏活动、审美创造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相契合、相融合的结果。4)在美学中渗透着巨大的历史感。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种种美学问题的论述都娴熟地运用历史的眼光加以审视,处处贯穿着历史的观点。不论是对美、艺术和美感,还是对悲剧和喜剧以及各种艺术思潮,都是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进行论述,从而使他们的美学观点把历史和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强大的理论力量。8、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 ,对此应如何理解?答:马

20、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这是马克思从本源上对人的本质所作的重要论述。我们知道,人与动物都会从事活动,但人的活动要超越动物。所谓自由,就是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所谓自觉,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意思。这就是说,人的活动既能按照客观规律,又能按照自身目的。这种合规律性(真)和合目的性(善)相统一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表现。如果人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把显示自己聪明、智慧、才能的本质力量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转化成一种光辉的生动形象,这就是美。马克思正是通过人的本质来抓住美的本质。动物的活动是盲目的,既不自由也不自觉,完

21、全是一种本能活动,因此,美也与动物无缘。第二章美论论述题1、评“美在关系说 ”的贡献与不足。答:美在关系的说法,早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论述中就有所涉及,后来,苏格拉底、贺拉斯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家们也都谈到过这个问题,但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并对此作系统论述的则是 18 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他认为,在我们称之为美的一切物体中必然有一个共同的“品质” ,这个“品质”是“关系” 。他说:“是这样一个品质,美因它而产生,而增长,而千变万化,而衰退,而消失。然而只有关系这个概念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他又认为,有三种不同的关系,因而也就有三种不同的美:一是事物内部结构关系所

22、产生的美“真正的美” ;二是此事物和它事物的关系所产生的美“相对的美” ;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所产生的美“关系到我的美” 。何以有了“关系”就会有美呢?狄德罗又以“让他死”这句台词来对此加以论证。 “让他死”本是一句普通的话,当它单独出现时是看不出什么倾向的,可是,由于“关系”的不同,当这句台词分别出现在高乃依的悲剧贺拉斯和莫里哀的喜剧司卡班的诡计中时,由于语言环境的变化,就出现了不同的审美效果,前者是崇高的美,后者却是卑鄙的丑了。 “美在关系说”贡献:突破了以往孤立地来论证美的弊端,而是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中来理解美,由于“关系”的不同,事物的审美价值也就不同;不足:他所谓的“关系” ,

23、毕竟还比较笼统、抽象,未能作充分的阐述。特别是他还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关系,而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来来探讨这种关系是怎样发生和变化的。42、如何理解“ 美是生活说” ?答:这是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他不同意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说法。针对美是理念的说法,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命题,并说:“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现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那就是美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把美从虚无缥缈的理念天国拉到了我们所处的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这样,美不仅不再那么神秘,而且把它视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有血

24、有肉的、可亲可爱的现象,这是一大功绩。同时,这也可以使人更好地去珍视生活、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特别还可以提醒艺术家们更好地去了解生活、表现生活,保持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但是,他的理论虽然是唯物的,却不够辩证。1)生活中既有美,也有丑,我们只能说美在生活中,却不能笼统地说“美是生活” 。2)他一方面说,凡是显示出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又说只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都是美的,那么,究竟以哪一个为准呢?如果已经显示出生活,可又不是我们理解的生活,这究竟美不美呢?如果说不美,就违背了前一条,反之,则又违背了后一条。显然他的说法是矛盾的。3)他特别强调把人的喜欢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而这种

25、喜欢又不外是生理上的健康、愉快之类原因,这样,就容易滑到唯心主义的庸俗生理学的观点。4)他强调生活美,却又轻视艺术美,不能处理好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总之,此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3、如何理解人是 “世界的美 ”?答:这本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颂扬人的价值的一句台词,原译为人是“宇宙的精华” ,现直译为人是“世界的美” 。此说引用到美学研究中可作为以下的理解:1)美离不开人,美是对人而言的,有了人及人类社会才有美。2)人何以会成为 “世界的美 ”?这就涉及到人的本质问题。人是有意识的,能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其中包括审美关系,这是一种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

26、的利害要求,而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的审美关系之中。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这样的审美关系,因此保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3)美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个人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人,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人,作为人的活动也不是一种个人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之中,人才能创造美的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4、如何理解“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答:1)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说,人身上有物质性、动物性,故有自然力量的一面,但人身上还有精神性、社会性因素,故人还有思维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的一面

27、。这样,人不仅能从社会角度去感受世界,还能创造世界,美化世界,因此,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所谓对象化,就是说人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消极地适应世界,而是能按照客观规律和自身目的能动地创造世界,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本质力量灌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因此, “对象化”就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 ,既有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也有人本身的性质和特点。2)对象化可以是抽象的、概念的(如各种科学著作) ,也可以是感性的、形象的。只有当人在感性活动中,把自己充满生命活力的本质力量在具体的对象中显现出来,使对象

28、具有动人的光彩,这个对象才是美的。比如演员演戏,人的服饰打扮,布置房间,建造大厦等都是一种具体的感性活动,也都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因此,我们说艺术的美、服饰的美、居室的美、大厦的美,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在人与现实所发生的审美中形成的,在这里,a 涉及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b 作为客体的对象要具有审美的属性。C 主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指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美的形象。5、为什么说美是自由的形象?答:1

29、)凡美都是形象的,但形象也不一定都美,因为美除了给人带来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谐感以外,还应当给人带来自由感。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也应当是自由的形象。2)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必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3)从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来说,美的形象更是自由的形象。只有当主体在一般感受的基础上,经过自由的想象,把自己感受到的新内容转化成一种自由的形式,才能使形象活起来。总之,美的理想是自由的理想,美的规律是自由的规律,美的内容和形式是自由的内容和形式。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却离不开自由,因此,美是

30、自由的形象。7、如何理解“ 美在创造中” ?答:1)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美,永远处在创造之中。随着历史条件和时空结构的变化,时时呈现出恒新恒异的形态。所谓创造,总是离不开“出新” 。一个人的创造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新鲜感。如果要在美的创造上有所作为,就要对现实、人生、自然和艺术始终保持新鲜的感觉,层出不穷地发掘出日日新、时时新的意义和意蕴。2)美的创5造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的创造有所不同,它涉及到人类精神世界中独特的高峰体验。美的创造还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心理的各种系牢和各种因素,因此每一次审美创造,都是一次神奇的人生体验。3)我们说,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其基本含义在于:a 从

31、美的形式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和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B 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一旦各种主客观因素融合在一起,美就突然被你感受到了。4 )生活是发展的,人的本质力量也在不断丰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美也自然永远处在生生不息的创造之中。只要你做一个审美的有心人,只要你对自然界、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保持新鲜的感觉,都会层出不穷地让你感受到你原先没有感受到的新的美。8、运用“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理论,来分析中山陵和夏夜星空的美。答:美不是某种单一的实体,而是多种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因此,我们必须多层次、多侧面来探讨美的形成和创造。A

32、 先以中山陵为例。人们来到南京中山陵,一眼望去,气象万千,美不胜收。这种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中山陵是一个完整的、气势恢弘的形象,它的美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它离不开紫金山的苍翠背景和头顶的蓝天白云,离不开石级、白墙、青瓦等物质材料,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设计者的匠心,还有孙中山这位伟大人物的历史地位、观察者的心灵和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等等,这种内外因素共同融合一起,从而创造出中山陵美的形象。我们可据此推论,天安门广场和万里长城的美,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B 再来看看夏夜星空的美。这是一种自然界的美,它的构成因素也是多方面的。1)要有光彩熠熠的满天星斗,这是美的客观物质基础。2 )要有文化历史

33、积累下来的有关星空的神话传说,这能使星空的美更有神奇色彩。3)观赏者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文化修养,这能让他更好地品味出夜景特定的韵味和美。4)观赏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影响下的特定情绪,也会在欣赏时感受到特定的人生意味。显然,夏夜星空的美也是多种因素的层层积累,到了条件具备时,这种美才会突然地被创造出来。据此类推,自然界大山名川、太阳雷电的美,也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9、在对美的本质的界定上,为何要采取集合化的方式?答:从现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从那股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思潮的积极面来看,如今我们再来探讨美的本质问题,如果还是采取简单化的原则,给美下某种单一性的定义,其困难重重的程度是可想

34、而知的。为了在美的可定义性问题上实现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并把这种追求具体化,我们一定要采取集合化的方式,以由几个具有逻辑联系的子命题所组成的命题群来对美的本质加以界定。这样,在对美的本质的界定上,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要着眼于主体与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通过对下列子命题的表述,来从每个角度对美的本质作系统的界说。 “人是世界的美”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两个命题,主要是侧重于从审美主体方面来立论的。强调美是对人而言的,是人的本质决定了美的本质,是人在生命实践活动中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显现出来,使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此,美不在自然而在于人,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美是

35、自由的形象”这一命题,则是侧重于审美客体方面来立论的。强调美都是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人的本质力量只有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力量,在“人化的自然”中实现出来,对象化为自由的形象,这时才美。 “美在创造中”的命题,则侧重于从美的创造过程中来把握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强调美处在不为的创造之中,随着历史条件和时空结构的变化,宇宙在创造中,人生在创造中,美自然也在创造中。10、美的形成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次?答:我们必须从多层次的角度来探讨美的形成和创造。这些层次主要有:1)自然物质层。 美虽然不是某种固定的客观物质的属性,但又离不开物质属性。梅花的美离不开它的形状、颜色、姿态、香味等;建筑艺

36、术离不开建筑材料所组成的实体;文学离不开语言。审美的各种物质属性的复合,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美也就无法存在。2)知觉表象层。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知觉表象是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它把个别与一般感觉的知觉与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现实与主观的感情统一的起来,使客观的、本来只具有自然物质属性的感觉形象转化成为人化了的感觉形象。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把原先分散的水、月、花等自然现象,经过作者的感受和知觉,不仅把它们连为一体,而且还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情思,从而转化成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艺术形象。3)社会历史层。人类的审美感受既离不开历史的文化传统

37、,又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因为生活中的人不仅是个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因此,人类的审美活动不但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传统,而且还与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社会历史层也是制约和影响美的形成和创造的一个重要环节。4)心理意识层。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 ,既有个人的心理意识,又有社会的心理意识。美的形成和创造都离不开意识和无意识,它们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承载着这些因素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特定的条件和时空作用下相互交融和渗透,于是就形成和创造了美。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美的多层次积累所造成的一个开放系统。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

38、知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社会历史层决定了美的生6活内容和文化深度;心理意识层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第三章美感论论述题五、论述题1、美感产生的历程是什么?(或美感是如何产生的?)答:1)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A 人源于动物,是以动物性本能为基础的。人永远与动物的本能有一定的联系。人的美感虽不同于动物的快感,却和动物的快感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动物的快感中发展起来的。B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超越了动物,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差别,从兽性发展到了人性。通过制造工具

39、,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从猿到人的关键一步在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而人类美感的产生也同样开始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人类从动物祖先那里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基本的本能欲望,包括生存欲望和生殖欲望。美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由动物的快感进化而来的。就生存欲望来说,人与动物为了生存,都必须有先天所具备的形状、颜色和声音等来适应环境的选择和需要。而动物自己对于这些形状、颜色和声音,则不能加以欣赏。人则不同,人的生存是有意识的。他不仅同动物一样,适应环境的选择,而且能通过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有意识地改造环境,能动地使环境适应自己

40、的需要。就生殖欲望来说,动物是通过“性的选择”来达到这一目的的。但它们的“性的选择”也完全是无意识的、本能的。人也有动物性的本能,也有“性的选择”但这种“性的选择”在人那里经过社会化的装饰和打扮,在形式上转化为有意识地对于形态美追求,在内在含蕴上升华为爱情。3 )美感的历史起源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 a 美感是适应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B 审美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审美的实践活不需要改变客观对象,不必满足我们的特定的实际需要,而只是欣赏它由多种形式所组成的形象。美感所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C 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人类的

41、美感活动也会不断扩大和发展。2、试论美感产生的逻辑因素。答:从逻辑上看,美感是由多种因素汇合的。1)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所谓审美能力不外是审美感受力、想象力、领悟力和创造力的综合。因此,这种审美能力一方面包括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的颖悟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包括整个人类的学习和实践,与特定个人的学习和实践。审美能力既决定于整个人类文化水平所达到的高度,也决定于每一个人各自在审美上的修养和造诣。2)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美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心理的结构和因素,必然对于美感的产生和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地域来说,如

42、中国人以红色象征喜庆,西方人以白色象征圣洁。从人群来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喜欢梅、兰、竹、菊;一般老百姓喜欢牡丹和鱼;帝王则喜欢龙凤。从个人来说,由于各人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不同,更有千差万别的喜好。美感的诞生,与人们的审美心理的不同结构和不同层次密切相关。3)美感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在审美活动中,由于不同的人对对象所持有的主观态度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审美态度是人超越了对象物质本身的追根究底,超越了直接的物质利益关系,于是从对象上领略到一种精神的愉快。美感的发生必须摆脱一般的认知关系的实用关系,而进入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才行。4)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每个正常的孩子,社

43、会环境都可以培养起他们的审美能力,并展开多姿多彩的审美活动,一旦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连起码的审美能力也不能获得。在原始社会中,由于审美环境还处于初级阶段,原始人的审美能力也就显得十分单调和粗陋,往往是具有更多的共性,而缺乏鲜明独特的个性。到了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人就不仅有社会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人类的审美能力方才把千差万别的富有个性特征的美当成对象。3、为什么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答:人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动物却不能,之所以会有这种区别,就因为人的感觉有动物所没有的特长。1)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它们不仅可以

44、不完全沉缅于对象的束缚之中,而且能够从对象中超脱出来,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旁观者的态度对对象进行观照和欣赏。比如,面对一条游鱼,人可以超脱实用的束缚,自由自在地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这时他所产生的愉快和满足,就是美感,它的基础就是感觉的自由性。动物的感觉完全是一种自然禀赋,它只能依附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建立对象性关系。2)美感既是感性的又是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动物的感觉只能是感性的,而人的感觉却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因此动物不能有美感,而人的感官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在审美活动中,人不仅能看到对象的外形、听到对象的声音,而且还能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角度去感受对象,进而做出好坏美丑的判断。3

45、)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他可以把感受到的众多事物,进行去粗取精,选择概括,把原先错综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组合、创造成一个富有生气的画面。因此,人的感觉能够产生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4)动物的感觉只能局限于眼前的事物,人的感觉却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他可以从眼前感受到的事物出发,通过丰富的想象,超越时空的7限制,把古往今来东西南北的零散事物联系起来,组合成一个新的形象。美感必须有这种自由的想象。5)动物的感觉是单一的、机械的,而且与生俱来,代代相传,很少变异。人的感觉器官却经过长期的训练和锻炼,在社会实践中使它变得非常丰富、多样,变得非常灵敏、灵活。现代人由于掌握了语言和

46、其他符号形式,可以非常全面地通过各种直接间接的途径去感受对象,表现对象。特别是一些艺术家,他们的感觉与常人相比,更显得敏锐和熟练。4、试论审美欣赏活动的深层心理特征。答:在美感欣赏活动中,人的心理必然会受到上述矛盾的冲击和影响,并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表现出如下特征:1)生理与心理的矛盾统一。生理是物质的,心理是精神的,两者是矛盾统一的,因为美感欣赏就是通过生理上的感觉器官来与客观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并对客观现实做出审美评价。一件事情之所以能够使人产生美感,首先就因为它能使人在生理上带来快适,但仅仅是这些形式因素还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显示人的本质力量,从而使人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才行。这种生理和心理的统

47、一都会在创造和欣赏中得到表现。因此,从事审美活动,既要有完善的生理条件,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 )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美感欣赏与创作一样,都是一种个人活动,都是个人的爱好,而不能用行政命令统一规范。因此,审美最具个性色彩。但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都要打上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职业的等等社会烙印。因此,审美既有个人的异,又有社会的同,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3)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美的对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抽象的概念不是审美对象;但美的对象又不会是十分精确的,又必须有朦胧含蓄的一面,其中包含着深沉、丰富的意蕴。因此,审美活

48、动中,既能直接感受到具象的一面,又能领悟到抽象的一面,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间。因此,审美是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4 )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如苦心构思,耐心品味。另一方面却又常以不自觉的形式出现。如偶然获得灵感,产生创造欲望。或不由自主地感受某一对象的美,甚至不自自主地陶醉其中,难以言传。审美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统一。审美归根到底是自觉的,是有理解因素的。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功利性有狭、广二义。狭义的功利性是指物质上的实用功利,它能满足人们在吃喝住穿方面的需要。从这方面来说,美感欣赏很难得到这样的效果。池塘里的鱼固然是可以吃的

49、,但从美感的角度来说,还是在于欣赏它的美。正因如此,历史上的美学家们往往都强调审美是一种非实用功利活动,美感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丰富人的生活,拓展人的视野,优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就是广义功利性。审美就是物质上的非功利性和精神上的功利性的矛盾统一。第四章审美范畴论论述题1、试论崇高的本质。答:崇高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又称壮美,有人也称它 “阳刚之美” 。崇高是美好的一种基本形态,是整个美的领域中多种美的的形态中的一种。崇高的形象,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精神振奋,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畏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因此,崇高感的由来总是离不开对象。人们面对崇高的对象,无不会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动和惊骇,它始终高高地踞于我们之上,像李白诗中所写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样,但人毕竟不是动物,他有整个人类文化所蓄积起来的精神和人格理想,他以文化人的本质力量和外界粗野的自然力量相搏斗,结果是他自己得到舒展和发扬。这时,外在世界对他来说,已经不再是可怕的,而是成了一个庄严的崇高世界了。因此,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由对象的震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