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试题de答案参考.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46346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试题de答案参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然辨证试题de答案参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然辨证试题de答案参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然辨证试题de答案参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然辨证试题de答案参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 辨析题(4 道题,每道题 10 分)1、 自从古希腊的“原子论”提出之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中是一个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错。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例如,在原子论提出之后,很多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 ,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虽然还原论者看到了事物不同层次的联系,想从低级水平入手探索高级水平的规律,这种努力使可贵的。但是,低级水平与高级水平之间毕竟有质的区别,如果不考虑所研究对象的特点,简单地用低级运动形式

2、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规律,那就要犯机械论的错误,机械的还原论将事物割裂开来,缺乏对事情的整体认识,这样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固有的联系;它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大自然,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因此还原论具有局限性,并不能在自然科学中作为一种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2、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物质的运动来源于物质中内力的作用。错。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机械论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经典力学。经典力学认为,物体若不受外力的作用将处在静止或是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所有

3、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物体只有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而无质量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到数学方程式的逻辑规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存在的。3、 尿素的人工合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的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对,它们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必然。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像。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的诞生。4、 科学的本质特征在于科学是“真正的实证科学” ,其真理性是绝对的,不可证伪的,也是没有历史局限的。错。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 真正的知识” 。但科学具有可错性,即科学的真理性总是有条件的,有适应的范围,科学理论超出其适用的范围就会转变成错误。按照波普尔的观点,科学理论虽然不能被经验证实,却能被经验所证伪。科学的真理性在于它能够被证伪,不能证伪的理论是没有真理性的,一个理论或科学定律是可证伪的,是因为它对世界提出了明确的看法。证伪主义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理论应当越精确就越具有真理性。科学内在具有被证伪的可能,科学不等于正确5、 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属于直接生

5、产力。对。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6、 科学的发展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不停地革命而飞跃地发展的。错。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

6、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的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

7、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7、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因此演绎所据的一般性前提的真理性会因为“归纳问题”而得不到保证。错。 归纳 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 。演绎 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的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归纳问题只有单纯运用归纳时才会出现,只要

8、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就不会使演绎所据的一般性前提的真理性会因为“归纳问题”而得不到保证。8、 直觉思维具有直接性,迅捷性,或然性的特征。对,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的思维特性,他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特性。所以具有直接性,迅捷性,或然性的特征。9、 数学模型是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实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对,数学模型是科学抽象的一种,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数学模型是数学方法的一种形式,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10、观察室中性的,理论依赖于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错,

9、这是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10、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11、科学实验室科学理论的附属品,科学实验本身没有独立的生命。错,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是相互作用的。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验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 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12、科学与技术的伦理规范是一样的。错。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科学技术的主要伦理

11、规范有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科学精神气质有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科学的伦理规范是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技术的伦理规范是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13、科学活动不能算作社会总劳动力的一部分。错。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的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 ;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

12、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科学认识总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项基本内容。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特殊的生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科学作用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14、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标志。对,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 “科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 。在他们看来,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力,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 “并进入生产过程” “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13、15、国家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体系。错。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体系。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五)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二、 材料分析题(3 道题,每道题 20 分)1、 生态自然与科学发展观(自然观方面)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

14、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根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生态自然观主要观点: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15、2)主要特征: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3)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4)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的飞跃, (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三)科学发

16、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发展观的终极指向是:促进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之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进社会和谐,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提纲挈领的理论。2、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观方面)1)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在

17、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的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

18、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累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2)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起源于人类的需要。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

19、介因素。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 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指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经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3、 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方法论方面)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实施的基本方法。科学实验中既有观察的内容与任务,也有介入自然对象的

20、可控实践任务。它不仅提供观察资料,也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导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试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 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为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 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 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4、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社会论方面)科学技术使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个要素的变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

21、调增,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就了经济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要对异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1)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以现代科学革命和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史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型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科学开始走在

22、技术的前面,重大的科学突破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驱动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呈现升级,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3)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的人本主义批评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有机结合起来。这既不是技术决定论的,也不是社会决定决定论的。5、 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胡锦涛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

23、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基本内涵: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成为创新型国家。重要特征:1、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 2、R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系统论 整体与部分(了解)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属性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具体来说,整体

24、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关系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会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因此,在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整体突现性关系) 。即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方法论启示: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人口根源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将造成有限的土地、淡水、矿产、森林、草原等

25、自然资源和有效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对住房、食品、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保健、公共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总量造成极大的负担,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根源经济根源: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三百年间,由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消耗自然资源,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废渣、废气、废水,这些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技术根源:人类通过技术制造了自然原来没有的,而自然界本身又很难,甚至完全不能降解的有机物,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在环境中的积累会造成严重的

26、环境问题。 观念根源 人类中心主义,一是把人类视为宇宙的中心事实和最后目的;二是按照人类的价值观来考察宇宙所有事物。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又称生态中心论,是一种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生态系统的伦理学说。主要观点包括: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承认各物种及生态系统的权利,任何生命形式都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而且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平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平等;人类应该保护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完美性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指的是把自然界及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都看作是

27、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构成的整体,认为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3)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由其组成要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外,而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中,是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息息相关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人类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整体的利益高于部分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类这个子系统的利益才有保证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

28、稳定、完整与繁荣,因此,人类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对大自然负有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4)可持续发展内涵:发展;发展的可持续性理论原则:公平性原则:强调代内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意即当代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另外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它是可持续发展公平原则在空间维的要求;代际公平是指人们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意即当代人要公正地对待后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它是可持续发展公平原则在时间维的要求持续性原则: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由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29、,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必须遵从共同性原则,争取全球共同配合行动,促进人类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4、科学与技术(1)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是求真、求实的活动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

30、的统一;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2) 科学的发展模式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 科学知识是真命题的集合,源于经验事实的归纳。 科学发展是知识的渐进积累,没有中断、革命。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陈述的经验内容。 经验、观察、事实是中立和客观的。 累进理论不能说明被摒弃的科学理论,如地心说和燃素说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划界的标准=意义的标准:可证实性 科学发现和科学辩护的区分:科学哲学不关心科学实际发展的历史,只关心科学的逻辑重建 逻辑和数学:无经验内容的重言式,真值传递。 形而上学和宗教:无意义的命题,概念诗,只表达情感,无认识意义。 可证实性标准,即过分严格

31、,排斥了许多公认的科学命题;又过分宽松,容纳许多公认的非科学命题.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假设和不断证伪的过程合理因素:动态分析,强调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把“问题”看成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 ;主张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要求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主义;强调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包含错误,可误论。局限:强调否定,无视科学知识的继承的积累,否认量变渐进;强调猜想、灵感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忽视逻辑思维在假说中的作用;反归纳主义,推崇演绎法时,却片面否定归纳法的作用;在证伪与证实的关系上,以证伪为绝对,忽视在实践检验中两者的对称性与复杂性。课

32、本上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飞跃式就是科学的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的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累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

33、学事实、已有的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3) 技术发展的动力模式在不同的动力机制作用下,技术体现出以下发展模式 科学理论导向型:即先有基础理论的解决,然后有应用的研究才导致技术问题的突破。换言之,技术的发展需要科学研究为技术解决、克服相应的难题社会需要导向型: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社会的需求,这些需求在技术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需要主要是:经济发展与竞争、军事、市场等领域。现象发现导向型:技术发明并不都是自觉地应用科学理论的结果,机遇和重大现象

34、、事实发现也可以成为技术发展的契机。日常改进型:技术的发明过程还受到来自技术自身的推动。技术发展,很多都属于不断改进的技术发明。主要依靠来自技术自身积累的知识与日常的经验知识。5、归纳与演绎(1)结论属性归纳法:是从个别事物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它是在考察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基础上,抽取其共性并推广到该类的全体,从而形成关于该类对象的一般性认识。特点:从个别一般;结论是未经证实的,具有或然性结论属性:归纳问题在逻辑上无解演绎法: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 ,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2)对待归纳法的态度: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因此,对归纳结论一定要小心,必须要对它进行严格的

35、检验,尤其是要经实践检验。归纳推理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的结论。虽然归纳结论不是必然性结论,但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一种可供参考的意见,大大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 在科学认识中,科学工作者不是单独地使用归纳方法,他们往往把归纳法和其他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克服单独运用归纳法带来的局限(3)演绎法的局限性演绎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受前提制约,前提的可靠性在演绎逻辑的范围无法解决;演绎方法是一种创造性较小的方法,结论包含的前提中,结论所提供的知识不会超出前提的范围。(4)两者的关系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归纳获得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的前提;演绎是归纳的指导,演绎得出的结论可以成为进一步归纳的事实来源。恩

36、格斯:“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依赖着的。人们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设法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人们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 ”6、观察与理论 (1)观察、实验、理论的关系;纯观察说中性观察说观察渗透理论:观察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特定观察者的背景理论知识,特定时期的科学发展;理论渗透在观察陈述的表达之中,观察陈述是用语言表述的,而语言总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观察依赖于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

37、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2)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对机遇的理解:机遇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机遇的出现反应的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机遇往往只为最后的科学发现提供线索而非完整的答案。把握机遇的条件:深厚的理论功底踏实的工作作风开阔的头脑、自由的心灵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7、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研究目的不同 科学的首要目的乃是“求知” ,它探求真理,尝试认识自然界或现实世界的事实与

38、规律,以获得人类知识的增长技术的基本目的是“求效用” ,它通过设计与制造各种人工事物,来达到控制自然、改造世界的目的(2)研究对象不同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科学需要研究自然界的规律,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工自然系统,例如人工物理系统、人工化学系统和人工生物系统以及社会组织系统等(3)研究核心不同科学的理论与规律告诉我们事物是“如何的” ,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理论化的知识,与实验研究密切相关技术的知识则告诉我们“如何做” ,应当怎么做 。技术与经验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人类学会使用工具,制造人工物品,大多得益于经验、实践的积累(4)社会规范不同科学是无国界的

39、,它的知识是公有的、共享的,属于全人类的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泄漏技术秘密、侵犯他人的专利与知识产权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技术是有国界的,未经公司或政府的许可是不能输出的8、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经济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的现象,需要对异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1)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着整个人类物质生产的迅猛发展作为强大精神力量的科学技

40、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有力影响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解放的杠杆的科学技术,能够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呈现升级和调整原有产业部门得到改造,新的产业部门和朝阳产业开始出现,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大,而第一产业和第二的比重减小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社会的关注点,拼资源、拼人力、拼消耗的粗放式经济逐渐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

41、、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被提出并得到贯彻实施(3)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技术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既压榨、剥削、奴役工人,又压榨、剥削、奴役自然,成为人自由发展的桎梏。9、创新型国家的体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在 21 世纪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1)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

42、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2)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R&D 投入占 GDP 的比例较高;外技术依存度较低 自主创新能力较强(3) 创新型国家的创新体系 是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五个部分构成(4)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中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在创新活动作用,为此要通过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行为有所规定或限制和制定正确的政策,加强以市场换技术的效果。还要使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社会建制变革等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迅速完成由模仿创新向率先创新的转变(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战略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保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关键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