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题:1.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学科。2.最早使用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知、情、意都应该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感性认识这门新的学科就叫做:伊斯特惕克,即美学。1753 年他在其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使用这个概念。1750 年,他则正是以“伊斯特惕克”这个术语出版美学第一版。3.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与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联系最为紧密。4.欣赏美与创造美成为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六艺:礼、乐、书、数、射和御。6.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三部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7.1844 年在经济哲学手法中提出的三个观点是: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的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也按照美的规律。8.美学研究的对象:鲍姆嘉通,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黑格尔,研究美的艺术;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审美心理学,有移情说、心里距离说等。9.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美的著作。10.丑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的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时代;古典时代;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名词解释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代表人物是立普思,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情感,因而令我们感到美。移情说过分强调也审美的情感因素,完全不顾及到对象的因素,因此这种说法有缺陷。2.美学思想:是指能够深刻揭示审
3、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3.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美“是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关于美的本质和起源的命题,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视为该命题的逻辑起点,美与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世界的产物,美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即劳动实践的本质。4.感觉:美感的起点是感受。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就在于有新鲜感。感受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功能。它不涉及到事物间的关系和概念,而只专注于事物本身所形成的影响。它是通过灵感对对象进行内部直观的能力。5.想象:就是把大脑中的记忆表
4、象进行重新组装后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它主要是受情感的影响。6.模仿说: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模仿的模仿。艺术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7.伊斯特惕克: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由此可见鲍姆嘉通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的。与美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而言,当推哲学、文艺学、心理学和伦理学。8.心理距离说:西方美学家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主张在审美时,人与对象应该保持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
5、心理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9.马克思主义美学:建立在马克思哲学基础上的一种美学理论;主要内容有: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美的规律的理论、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艺术本质理论等。10.游戏说是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他们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11.意境: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12.崇高: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情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
6、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13.优美 :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14.内在的尺度:即是人本身客观要求的尺度,一方面认识客观规律,一方面要符合人本身的需要,这两方面的结合即“内在的尺度” 。简答题: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答:( 1 )把美学问题与人类实践紧密联系。( 2 )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
7、本质问题紧密结合。( 3 )辩证、唯物地解决了美学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4 )巨大的历史感。 2.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1)在历史上,美学一直被看作哲学的一个分支,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哲学家。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可以说,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2)美学与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人文学科,都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一个侧面: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的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美学研究的则是人类的审美现象。(3 )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的主观世
8、界的最普遍的规律,而美学则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因此,哲学与美学的关系乃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3.西方美术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其中有哪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答:(1)从精神上探索(主观)。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A.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 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B.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康德,“美” 只能是主观的。他的分析都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A. 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B.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看,理念是内容,感性先显示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C.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指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
9、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作用。(2)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 是根本不存在的。肯定了美在事物的形式、比例。达芬奇,比例和谐。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博克,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忽视人的具体的历史发展。狄德罗,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直觉地,就是美。他把美分为实在美和相对美。(3)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尼尔雪夫斯基,完美生活。4.中国美术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答: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美学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即艺术哲学。美学研究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
10、术。这种观点试图从美感经验出发综合前面两种观点。 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5.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答:人的本质:人是社会的,有意识的,自然的存在物,是“世界的美”。美的本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自由精神及其化身的形象,美在创造中。二者关系:美的本质始终离不开人的本质。因此,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有赖于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把握,对美的逻辑性建构应奠基在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逻辑界定上。作为审美关系的主体的人,包括自然性与物质性、社会性与精神性以及历史性等几方面的基本属性。换言之,人的本质属性的系统化预设,就表现为自然精神、个体社会、历史文化这样三个主要逻辑层面或逻辑要素之间的整
11、合。6.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答:(1)生产劳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 )在生产物上必然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 3)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劳动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生活需要,是有益有用的;而且能在它的静的存在状态,他的感性的形式特征和状貌中看到人类的创造劳动,看到作为自由创造的人自身的力量、智慧与才能。美就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的生动表现。7.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首先美与善的关系: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美一善为前提。区别:(1)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衡量一件事物是否是善,是以社会功力作为客观标准,而美和功力是一种间接联系,功力是潜伏在形象中。(2)从内容和形式
12、的关系上看,善虽有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也可以不顾及形式,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解释对象的功利性质。(3)善是意志活动的对象,而美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美与真的关系:真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真理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区别:(1)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并不就是客观规律本身,客观规律可以脱离人的实践、主体而独立存在,而美却不能离开人的实践,不能离开主体的功利目的和生动形象。(2)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3)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们去追求真理
13、,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它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总之,美不能离开真和善,但又有不同。8.丑的本质是什么?答: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形式凌乱,不能怡人。9.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答:(1)、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2 )、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 3)、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4 )、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10.美感反映形式有什么特征?答:(1)、美感中的感性和理性;(2 )、美感中的情感体验;(3)、美感中的想象作用;(4 )、美感中的社会功利。11.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14、的统一?答;(1)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统一,也就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如果说意境是寓情于景,传神则是寓情于人。而要做到传神,就要求在实践中熟悉人、理解人。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理解了人物的性格才有依据去辨别人物外部表现中哪些是本质的,哪些是非本质的,进行提炼取舍,没有对人物的理解,仅凭感觉、印象,则只能反映现象,而不可能去掌握体现人物本质的外部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最多只能做到形似。从认识论上看,形似所体现的还是感性认识的水平。(2)传神中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在传神的人物形象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是通过鲜明的个性反映出人物的社会本质。既是典型,又是“ 这一个” 。这里所
15、说的典型,并不是指某种抽象的类型,而是指在作品中要表现人物的本质特征。(3) 传神与技巧。艺术家认识了对象的本质特征,而且对人物产生了强烈的感情,这还不等于创造了传神的人物形象,要达到传神还需要艺术家拥有高超的技巧。12.崇高的本质及特征是什么?(1)、崇高的本质: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2 )、崇高的特征:1) 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如巍巍泰山、滔滔长江等。2) 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如火山、雷电等。3)在心理反映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4) 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
16、力量,引人赞叹,催人奋进。崇高和优美是美的基本形态。两者的关系是并列的,而不是对立的。13.优美的特征是什么?答:(1)、首先,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优美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2 )、其次,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柔媚、安静、秀雅、圆润、舒缓、清新、渐次等品格。14.试谈康德对崇高的看法? 康德把关于美和
17、崇高的思考,纳入了他的先验论的领域。 美和崇高有普遍的有效性。美和崇高有两个方面是相反的:美联系于形式,因为它所关涉的是有限的对象;而崇高则涉及到的是有关无限的经验。美建立在对象的合目的性上面。崇高则为对象所刺激。 美和崇高都能引起快感,符合了我们的主观目的,能引起普遍有效的快感。这种快感是先天的,人人相同的。 优美给我们带来的完全是一种单纯的合目的性的怡悦。崇高只能凭借超感官的理性,在心灵的想象中来把握。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的感性形式里,只能涉及理性的观念。 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主要指体积的大。力学上的崇高,主要指威力而言。 对崇高主观的抵抗力量,乃是来自理性观念的力量,
18、它同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有关。15.简述黑格尔的崇高观 答:( 1 )黑格尔的崇高观是从他的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观出发,把崇高看成是绝对精神运动和历史进程的一个阶段。( 2 )认为崇高是表现在作为“艺术前的艺术” 的古代象征型艺术中的。( 3 )崇高在于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了无限的理念内容,引起感性形象的变形和歪曲,从而在有限的形式中显示了无限的力量,于是引起崇高感。16.悲剧的四大要素:答:悲剧主人公: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悲剧冲突: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悲剧结局: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悲剧效果: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心灵得到净化、精
19、神得以提升。17.什么是悲剧?悲剧的本质何在?答: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 陶冶”作用。18.“寓庄于谐”为什么是喜剧艺术的本质?答:“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在喜剧中 “庄” 与“谐” 处于辩证的统一,失去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喜剧.不过由于时代不同,“ 庄
20、”与“谐” 的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喜剧中的“庄” 与“谐”的结合,一方面是解决“庄”的问题,也就是要求作者真实地反映生活。喜剧性艺术中“庄” 的含义,除了指作品内容真实地反映生活本质外,还指艺术家在创作中的严肃认真的态度。19.什么是美感?美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答: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批评。美感产生的社会根源(1)人类的诞生是美感产生的前提;(2)从快感中发展而来但有超越了快感;(3)劳动创造了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美;(4)劳动时间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产生美感。20.试论美感的产生。答:(1)、 美感的产生
21、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2 )、 人来源于动物,人的美感是在动物的快感中发展起来的,但超越了动物,从兽性发展到了人性。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 3)、 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 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人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即把主体的意识,灌注到客体的对象中去,从而使对象成为主体意识的自我实现,或者对象化,这就是美。(4 )、 美感是在劳动实践把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产生的。人从观照和欣赏对象到自我的创造,都感到了自我不同于
22、动物并超越动物的本质力量。从而产生了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也就产生了美感。21.简要分析美感的深层心理特征。答: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既是情感的,也是理性的;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人是矛盾的集合体,美感欣赏受这些矛盾的影响,呈现出一系列矛盾统一的内在心理特征,具体包括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矛盾的统一。论述题 1.试比较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的论述的优缺点。答: 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们从美学的基本问题,即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出发,提出了自己对艺术美的见解。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
23、美的看法:他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肯定现实美及其生动丰富性。他对当时费肖尔责难现实美的种种观点,逐一批驳。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 我们无法根据经验来说明绝对的美会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印象,”并提出“ 个体性的美是最根本的特征。”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1)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 他批驳了唯心主义美学所提出的这种观点,即人不能在现实中,寻找出真正的美来,于是“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美的观念,要由艺术作品来实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生活本身完全能够满足人的美的渴望。但为什么需要艺术呢? 因为现实中的美并不总是显现在我们眼前,他认为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有如印画与原作的关系。他还把艺术美和现实美比作
24、钞票与黄金,艺术美好似钞票,而钞票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它代表黄金。(2)在艺术中创造想像的作用是有限的他认为想像中的美不如生活中的美,而完成的作品中表现的美,又不如想像中的美。(3 )艺术形式本身带来的局限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看法:(1)他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生活。他不仅否认现实美,也否认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他认为生活现实本身就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因此他提出真正的美是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也就是艺术美。只要是心灵的产物,哪怕是无聊的幻想,也高于自然。(2)他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强调想像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他认为“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他认为想像与被动的幻想不同,“想像是创造性的” 。利用自然界丰富多
25、彩的形形色色,而且还可以用创造的想像自己去另外创造无穷无尽的形象。 ”再次,他反对机械模仿自然。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了现实美,认为艺术美只是现实美的粗糙、苍白的反映。黑格尔强调了艺术美,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 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从根本上说,他是完全否认社会生活的。由此看来,二者都有片面性。2.试论西方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思路及其各自的核心内涵。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a.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b.亚里士多德、古罗马折中主义美学西塞罗、中世纪阿
26、奎那、文艺复兴时期塔塔科维兹: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c.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神圣的比例” 上;d.威廉 荷加斯美的分析:蛇形线最美;e.英国经验派美学代表博克:事物的光滑、变化、娇弱、颜色鲜艳等; f.19 世纪实验美学费希纳: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a 柏拉图: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 的人。b 罗马普罗提诺:称理念为理性或理型,开启中世纪神学唯心主义美学思想。c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按照逻辑辩证法不断发展创造。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其核心内涵就是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愉快说美在愉快
27、(伊壁鸠鲁派,康德,英国经验派休谟,美国“快乐派” 马歇尔、桑塔耶纳等);无意识欲望说美在无意识的欲望(弗洛伊德、阿德勒权力欲望,荣格集体无意识)。从事物的关系中探讨美。(核心内涵: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核心内涵: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其核心内涵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从人的审美关系和审美实践活动出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主要代表人物马克思。 3.艺术为什么要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答:艺
28、术分类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艺术分类的意义和目的,在于寻找和发现各门艺术反映现实的审美特性和特殊规律,自觉地掌握它们、认识它们,它对于促进艺术的发展、繁荣艺术的百花园地具有特殊意义。如果不按各门艺术的特殊规律办事,就都违背了各门艺术在反映生活时固有的审美特性,都违背了各门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而这也一定会导致创作的失败,从而不仅不能使艺术发展繁荣,而且还会导致艺术的枯萎和死亡。因此,艺术分类并不仅仅是美学理论问题,它对各门艺术的发展与繁荣都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艺术分类的问题,在美学史上早已为人们所注意。如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分类问题就有很深刻的见解。就摹仿的方式来说,有的用叙述手法,如叙事诗
29、;有的用动作手势来摹仿,如戏剧。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分类的观点很朴素,对后世影响很大。其后对艺术分类划分较有影响的则是黑格尔的思想。黑格尔依据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相统一的原则,对艺术作出了逻辑的历史的分类,即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三大类。象征型艺术以建筑为代表,其特点是理念的感性形式压倒内容,即理念内容十分勉强地被纳入感性形式里。黑格尔对艺术分类的方法,是从历史的逻辑上来划分,在艺术史上有一定价值,但其分类的哲学基础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近代艺术分类方法,有的从艺术存在的外部状貌出发,把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联合艺术。有的从主体对艺术的感受出发,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想像艺术等。这些
30、分法的共同特点是:只注意不同艺术的形式特点,而没有注意到与艺术内容的相互联系及其依存关系,所以这些观点的片面性是很明显的。艺术主要是人们的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从内容上看,物化形态的内容是认识与情感的统一,也就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这是艺术的一般特点。认识与再现是基础,情感与表现是主导,没有认识与再现,则情感与表现无以寄托,也就没有了艺术。没有情感与表现,则认识与再现只是依样画葫芦的模仿,也不成其为艺术。认识与情感、再现与表现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
31、过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中有不同的融合而已。有的艺术侧重于认识与再现,有的艺术侧重于情感与表现。在侧重于认识与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也有情感与表现,在起主导作用;在侧重于情感与表现的艺术作品中,也有认识与再现,以寄托情感与表现,把情感与表现的主导作用通过对再现的加工与提炼,夸张与虚构以便它充分地发挥出来。从构成作品的形式看,在审美感受物化过程中,有的作品用声音和语言,有的作品用线条和色彩,有的作品用动作和物质,有的作品综合利用才构成作品的形式。根据作品的再现与表现,和所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艺术可分为:再现的艺术、表现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再现的艺术有雕塑、绘画、摄影、戏剧、电影等;表现的艺术有工艺、建筑、
32、音乐、舞蹈等;语言艺术有文学等。4.悲剧的客观效果是什么?你怎样理解悲剧对人生的积极意义?答;艺术中的悲剧是现实中悲剧的能动反映。由于在悲剧艺术中反映了先进社会力量在严重实践斗争中的苦难或死亡,美暂时被丑压倒,因而悲剧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情,即在审美愉悦中产生一种痛苦之感,并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这就是悲剧中的崇高感。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止不住流泪,因为在悲剧中美受到摧残,同时由于美在受到摧残时显示其光辉品质,又使人在道德感情上受到“陶冶 ”。在审美感的各种形态中,悲剧所引起的美感最接近道德的判断和实践意志。在悲剧的美感中显示着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的理性力量,伦理态度非常突出。悲剧必然会使人悲痛,但革
33、命的悲剧却能使人从悲痛中产生力量,使人们从先进人物的苦难和毁灭中认识到真理,它能唤醒人们,鼓舞战斗,从而使我们受到教育.( 1)、认识生活道路上充满了矛盾、曲折、艰苦的斗争,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经常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2 )、学习英雄人物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3)、激起对丑恶事物的憎恨。悲剧不但在毁灭的形式中肯定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是对丑恶事物的揭露。悲剧则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在悲剧中丑恶的事物是作为美好事物的敌对力量。 悲剧从两个方面揭示矛盾冲突:一方面正面的事物在毁灭中显示其价值,在暂时失败中预示着未来的胜利;另一方
34、面反面事物在其暂时胜利中暴露了它的虚弱和必然灭亡。如果说真正的喜剧接近悲剧,那么真正的悲剧则同时预言着旧事物最后喜剧的到来。5.怎样理解艺术各个部门的美的特征?答: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指造型艺术,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自然事物、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感情的艺术,主要包括建筑、雕塑和绘画。主要审美特征有 :直观性,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受到,直接诉诸感官,欣赏者可以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瞬间永固性,空间艺术本质上都是静态艺术,不适合于表现事物的运动过程,但它通过抓住事物运动最具暗示性的一瞬间,用物质材料固定下来,并表现运动发展的趋势。如何选取瞬间直接关系
35、到空间艺术作品价值的高低。 建筑:建筑本质上是人类居住的场所,实用在先,审美在后。而作为艺术作品的建筑则首先考虑审美价值,较少考虑实用价值。建筑艺术主要以巨大的形体和严密的数理结构来表现一定的精神内容。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为其造型高度符合形式美规律,如对称、平衡等;其次,建筑艺术的造型体现一定的精神与审美理想,如埃及金字塔以巨石堆砌的几何形体肯定法老的专制权威;第三,建筑艺术的造型与时代有密切的联系;第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民族的审美理想。雕塑:与绘画不同,雕塑主要通过形体造型来进行表现,而非色彩。雕塑的审美特征表现在:首先,形象单纯化,凝练、概括、集中;其次,雕塑要选取最有意义最具暗
36、示性的瞬间,并且能使人展开联想。第三,雕塑所传达出的意味或是寓意性,是其审美价值的中心所在。因此,雕塑要选取最能表现人的生活而且最具概括性和寓意性的形象,而其中人的形象最为合适,因为人本身最能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第四,雕塑作品还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避免孤立性。 绘画:绘画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它可以揭示视觉不可见而实际存在的事物,时间艺术的审美特征:又称动态艺术或表现艺术,它首先具有时间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因为声音只能在时间中存在,而舞蹈也以动作过程为主体;其次是具有强烈的表情性和抒情性,人的情感与时间艺术都在时间中运行,因此能引起更大的共鸣;第三,具有表演性的特点,这与作家直接创造的文学形象
37、及空间艺术形象都有很大不同。表演这一环节对于时间艺术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时间艺术的传播效果。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中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旋律、节奏、调式等都是音乐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不同的旋律、节奏和调式是音乐塑造出不同的形象,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情感。音乐以其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来塑造音乐形象,创造音乐意境。音乐形象不具有空间性,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具有时间性,在时间的流动中存在,需要调动欣赏者的感受力去想象和体验,在内心中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从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舞蹈: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塑造直观与动态的感性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
38、感情。舞蹈以人的动作来塑造形象,舞蹈的审美价值在表演中生成并体现出来,舞蹈中动态的舞步最集中地体现出舞蹈特有的韵律。 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综合艺术的共同特征首先在于其综合性,它将各种艺术元素统一到一起,产生了一种崭新的艺术,而且各种艺术元素在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中也产生了新的特质和审美价值。如电影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其次是情节性,戏剧的情节性表现为冲突,而电影的主干是文学叙事,同样具有情节性。第三是表演性,戏剧与电影都需要演员的表演,而且表演的环节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戏剧:首先要考虑舞台演出的特点,即剧场性,这要求戏剧的时间适度,地点变换受到限制,如古典主义的“ 三一律”。其次,戏
39、剧的审美价值集中体现在表演上,这使戏剧表演极其重视形式美。中国戏曲所具有的重要特点是“虚拟性”,即戏曲的时空所表现往往不是真实世界中的客观时空,而是通过演员的唱腔、念白和动作,以虚拟的手法来表现时空,具有极高的自由度。电影:电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为“蒙太奇” ,既根据情节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为许多镜头,然后按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如爱森斯坦。因此,电影是一种充满情绪的叙述,是在再现的基础上达到了最大的表现。最主观的表现通过最客观的、似乎是现实的方式传达出来,是电影传达思想、表达情感极有成效和最具说服力的重要原因。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以文字语词为物质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即文学。语言
40、艺术的审美特征表现为反映生活、塑造形象的全面性、间接性和深入性。全面性指反映生活现实的全面性,文学以语词作为物质手段,而语词与现实世界有着最广阔的联系因而文学可以传达世界上一切可以纳入想象的内容。间接性指文学塑造的形象诉诸于想象而非诉诸于感觉直观,都是想象中的所见。深入性指文学反映生活的深度。文学语词具有确凿性,这使文学具有明确的知性理解性质,因而较其他具有更大的理性力量,更易于达到深刻、明确的思想高度,也使人更易理解,更容易对现实进行理性的深入把握。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强烈的抒情性,通过诗歌抒情所营造的诗歌意境是其审美价值最集中的体现。如枫桥夜泊中传达的羁旅之情,惆怅、忧郁,这种情感回响的影
41、响力至今不减。散文:自由灵活,表现为题材的广泛性、手法的多样性及风格的个性化。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优秀的散文具有深刻的意蕴和凝练的主题。小说: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小说的审美价值集中体现在结构和文采上。结构指文学作品对语言的组织,其任务是突出重点,表现主题,并且使文章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好的结构能是文学作品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6.美感有无客观标准?试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答: 一个民族由于生活习惯、地理环境不同于另一个民族,他们所认为美的,所引起的美感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民族的审美判断的差异和不同,是由民族社会生活不同所致。主要是
42、个人的出身、经历、,陛格等等的不同,因而个人的爱好和趣味不同所致。审美爱好和趣味的多样性虽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却是客观的现实的,而且社会实践是惟一检验的标准。社会实践不是僵死的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作为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就一切思想、理论和审美的真实性,都必须由社会实践来检验这一点来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局限性,还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审美的真实性这一点来讲,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今天社会实践证明不了的问题,以后实践终究会证明它的。关于社会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的统一的辩证观点,使得任何思想、理论和审美感,都毫无例外
43、地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的真实和客观的美;同时又使人不要以为实践作为标准是不发展的,思想、理论和审美观点也是不发展的,以便避免僵化和绝对化。事实是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思想、理论和审美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也是不断发展的。新发展的思想、理论和审美观点是否是真理,是否符合客观的现实美,还得接受新的实践来检验。思想、理论和审美观点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反过来又接受实践检验,这样一次比一次高级,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实践是检验审美观点的惟一的客观标准,第一,这就是说审美观点不经过实践检验,是否真实,是否符合客观现实美,就不得而知。第二,不经过实践检验,这样的审美观点就像空中楼阁,也就无从发展
44、。关于在审美爱好和趣味问题上有没有客观标准,否定审美的客观标准不仅在美学史上有,在当前的美学讨论中也有。对于不存在的东西,否定它是没有意义的。美感虽不是人有计划地制造出来的,但它的产生是与劳动和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如果真有把丑“ 作为美感对象的人”,那么在他身上所产生的美感难道不是虚假的吗? 事实是,那只能是虚假的,而不能是真实的正确的美感。至于说:“他的美感,总是美感,一种心理状态具有了美感特征,那么它就已经是美感了,既已存在的东西,并不因为你不承认、不认识,而不存在,谁也无法来否定它。”问题不在于无法否定它,而是美感有没有真假、善恶、美丑之别。即使“一种心理状态具有了美感
45、特征”,都是美感吧 ?那美感也有真假、美丑、善恶、先进与落后之分,也不能是一样的。美感既有先进与落后、真与假的区别,那么社会的客观的标准就总是存在的,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如果把丑作为“美感对象的人” ,与把美作为美感对象的人,具有同一心理特征,都是美感的话,又没有社会的客观的标准来对真实与虚假、美好与丑恶加以区别,那不成了美丑不分、混沌一团了。那就是取消了审美欣赏、审美享受了。美感即审美的爱好和趣味虽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却是客观的,是有客观标准的,这就是检验美感是否符合客观的现实美的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此可以得出,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即根据社会的实践对美感的检验,使我们的主观爱好和趣味,与客观的现实美相一致起来。这样的主观爱好和趣味才是真实的、健康的和高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