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态公益林建设 技术规程 GBT1833732001Noncommercial forest construction。Technical regulation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公益林营造、经营、林地配套设施建设及生态公益林建设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二、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27721999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600019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11985
2、育苗技术规程GB79081999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T 151621994 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GBT 151631994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 157811995 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761995 造林技术规程GBT 166211996 母树林营建技术GBT 16453.116453.6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LYJ1041988 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LYJ1271991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LY1000 一 1991 容器育苗技术LYT 11861996 飞机播种治沙技术要求三、总则1、为规范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提高建设质量和成效,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3、,保护生物多样性,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林业分类经营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程。2、建设措施或森林经营活动必须有利于增强森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3、按不同区域特点、不同功能要求,分别建设区域和建设类型确定生态公益林建设模式和技术指标。4、生态公益林营造要因地制宜,封山(沙)育林(草)、飞播造林(草)、人工造林(草)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相结合、营造混交森,增加生物多样性。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充分利用外来树种,适地适树种源。禁止使用带检疫对象的
4、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5、生态公益林经营按照自然规律,按特殊、重点和一般三个建设与保护等级确定经营管理制度、优化森林结构和安排经营管护活动,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森林群落的正向演替。6、生态公益林利用以不影响其发挥森林主导功能为前提,以限制性综合利用和非林非木为主,有利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四、生态公益林营造(一)防护林营造1、水土保持林(1)树种选择选择适应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具有穿入深层土壤根系,能以根蘖和压条繁殖以及匍匐茎保护土壤,耐瘠薄、抗干旱,可增加土壤养分、恢复土壤肥力,能形成疏松柔软、具有较大透水性死地被凋落物的树种。详见附录 A 表 A1
5、和附录 B、附录 C。(2)营造方式以封山(沙)育林(草)为主,结合飞播造林(草)。当封山与飞播难以恢复林草植被或必须新造林(草)才能满足建设需要时,进行人工造林(种草)。退化草场、水土流失和风蚀严重,或乔灌树种难以成活,但地面有草类残留根茬与种子,当地条件能满足自然恢复植被需要的地区应实行封坡(沙)育草。(3)营造模式模式设计采用混交造林模式。a)混交类型优先选用以下混交类型: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深根系树种与浅根系树种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混交;保留、诱导能与更新树种共生的幼树形成人天混交林。b)混交方法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带状混交:适用于大多数立地条件的乔灌混交、阴性
6、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块状(局部)混交:适用于树种间竞争性较强,或地形破碎、不同立地条件镶嵌分布的地段;株间混交:适用于瘠薄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在乔木间栽植具有保土、保水的灌草,或在灌草中稀疏栽植耐干旱、瘠薄的乔木。c)混交比例混交比在 30以上。立地条件差的地方,混交比应大些,并以灌木树种为主;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加大灌木树种、草本的比重。模式配置以小班为单位配置造林模式。地形破碎的山地提倡采用局部造林法,形成人工林与天的混交林分。种苗播种造林执行 GB 7908 的规定;飞播造林(草)执行 GBT 15162 和 LYT 1186 的规定;裸根苗执行 GB 6000 的规定;容器苗执行 L
7、Y 1000 的规定;检验林木种子质量执行 GB 2772 的规定。未制定国家标准的苗木类型和树种,以及有条件或需特殊处理的种子、苗木另行规定。5、营造技术封山(沙)育林技术要求执行 GBT 15163 的规定;飞播造林(草)技术要求执行 GBT 15162 和 LY/T1186 的规定;人工造林整地、造林密度在满足下列要求的同时,具体执行 GBT 15776 的规定。整地禁止采用全面整地方法。具体视立地、树种等情况确定是否整地或适宜的局部整地方式,一般采用:a)鱼鳞坑整地适用于陡坡、沟头或沟坡造林。鱼鳞坑为半月形坑穴,外高内低,长径 O.81.5 m,短径 0.51.0m,埂高 O.20.3
8、 m。坡面上坑与坑排列成三角形,以利蓄水保土。b)水平沟或竹节沟整地适用于土层浅薄的丘陵、沟壑山地。沿等高线布设,品字形或三角形配置。沟长 46 m,沟底宽 O.20.4m,沟口宽 O.51.O m,深 0.40.6 m。沟内留档,档距 2 m。种植点设在沟埂内坡的中部。c)反坡梯田适于地形破碎程度小、坡面平整的造林地。田面向内倾斜 315 反坡;宽13 m,长度不限,每隔一定距离修筑土埂,预防水流汇集;横向比降保持在1以内。d)两次整地适宜于降雨量稀少、土层薄、半风化母质的山地。在上年的干旱季节,先整成一个浅坑,等到浅坑内积存了雨水,使土壤和半风化母质变松软时,再进行第二次整地达到要求深度。
9、2、造林密度根据建设类型区、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水土保持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不同造林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参见附录 D,原则上:南方水热条件较好地区可比北方水热条件较差地区大些;同一地区立地条件较好地段可比立地条件较差地段大些;灌木树种比乔木树种大些;针叶树种比阔叶树种大些。(二)水源涵养林1、树种选择选择树体高大、冠幅大,林内枯枝落叶丰富和枯落物易于分解,具有深根系、根量多和根域广;长寿、生长稳定且抗性强的树种。详见附录 A 表 A2 和附录 B、附录 c。2、营造方式同水土保持林。3、营造模式以营造混交且垂直郁闭好的复层群落结构模式为主。混交类型、方式和混交比基本同水土保持林,但应根据具
10、体情况尽可能增加阔叶树的比例。4、种苗同水土保持林。5、营造技术封山(沙)育林的技术要求执行 GBT15163 的规定;飞播造林(草)的技术要求执行 GBT15162 和 LY/T1186 的规定;人工造林的整地与造林密度在满足下列要求的同时,具体执行 GBT15776 的规定。整地严禁采用全面整地。具体视立地、树种等情况确定是否整地或适宜的局部整地方式,一般采用:a)穴状整地一般在降水量集中、洪水危害较重、河川上游的水源区,以及融雪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分水岭和山体,上部地段采用穴状整地。穴的口径 5060 cm,深度 30cm。在多草地带,整地规格可适当大些:b)带状整地沿等高线进行,每隔一定距
11、离应保留 O.51.0 m 自然植被带。华北石质山区一般采水平沟法;西北黄土高原区采用反坡梯田法;南方低山丘陵区采用水平阶法、竹节沟法等。造林密度根据建设类型区、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水源涵养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不同造林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参见附录 D。(三)防风固沙林1、树种选择树种选择抗干旱、抗风、抗寒、耐沙压、耐瘠薄的树种,海岸线上选择耐水浸、耐盐碱、抗风、耐旱树种;同时,能改良土壤,有效提供燃料、饲料、木料、肥料,耐平茬、热能高、耐啃食、适口性好的树种。不同生态公益林建设区防风固沙林的适宜造林乔木树种见附录 A 表 A3,适宜造灌草种见附录 B,适宜播种乔灌草种见附录 C。2、营造方
12、式封山(沙)育林(草)、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种草相结合。内陆风沙区一般分为干旱草原风沙区、干草原一荒漠草原区和干旱荒漠区三种类型。干旱草原区应加大封沙育灌(草)、飞播造林(草)的比重,荒漠区以宜林(草)荒沙人工造林(草)为主,封育和飞播结合。沿海风沙区一般分为沙滩沙丘、盐碱滩地、农用地和丘陵山地四种类型,前三种类型以人工造林为主,后一种类型以封山(沙)育林为主。3、营造模式内陆风沙区防风造林固沙模式a)生态经济圈 在半干旱草原区,选择地下水位高、沙化危害小、近期易于治理、开发潜力大、交通较便利的山丘间低地或沙丘起伏较小的平缓沙地,实行水、草、林、机、粮(料)等配套措施,综合治理开发沙区。b)绿洲
13、农田林网在绿洲内部农区,为改善绿洲内部小气候条件,结合田、路、渠配置完善的农田防护林网。c)退耕还林还草对风沙危害严重的沙质旱作耕地退耕后造灌草或农经作物与草带间隔耕作。d)生物沙障固沙在半干旱地区低缓流动沙丘,以及平缓起伏的流动沙地上,选用萌蘖性强的灌木树种进行高密度扦插造林,形成活体沙障固沙。e)流动沙丘造林固沙在流沙风口地带,为堵塞风口、阻滞沙源营造固沙林,并就地取材,设置防风栅栏,栽高立式、低立式或半隐蔽式机械沙障,或铺粘土和石块压沙等工程防护措施。f)防风阻沙林带 在绿洲农田与灌草固沙带之间,为消减风沙流动速度,阻挡沙丘沉降剩余沙粒,栽植乔灌结合、多种种混交的防风林带。g)沙漠沙源封
14、育灌草固沙带在沙漠边缘,为防止风蚀、就地起沙和减少地表风速,截留风沙流,采用封育措施,建立宽阔的抗风沙、耐干旱、耐沙埋的灌草类生物固沙带。沿海风沙区防风造林固岸模式在沿海风沙危害区,实行田、路、河、渠、堤、林配套,带、网、片相结合,建设以沿海基干林带为主体的综合防护林体系。a)海岸防护林带沿沙质、泥质海岸线,为防止海风长驱直入并阻隔流沙移动,以及保护农耕区,采用人工造林的方式,结合农田防护林建设营建防护林网。b)海岸沙地造林沿沙质海岸线,选择耐水浸、耐沙压、耐瘠薄的固沙树种,采取人工造林方式营造防护林带。c)海岸盐碱地造林沿盐碱质海岸线,选择耐水浸、耐盐碱、耐瘠薄的乔灌树种,采取人工造林方式营
15、造防护林带。d)红树防风固岸林在热带和南亚热带的陆海交界处,包括河口水域、滩涂的各个潮带及潮上带的部分宜林陆域,以消浪、促淤、造陆和护堤为主要目的,采取封滩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方式营造红树林。4、营造技术封山(沙)育林(草)执行 GBT 15163 的规定;飞播造林治沙执行 GBT 15162 和 LYT 1186 的规定;小面积人工治沙造林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生物治沙技术a)生态经济圈以住户或居民点为核心,分圈(层)构建具有不同生态、生产作用的功能区,由核心区和保护区构成,在营建防护林带防治草场沙化、治理流沙的基础上,恢复和建设草场植被,发展农牧业生产。治理面积一般 3.37.7hm 2,
16、按以下程式:机械围栏:生态经济圈外围采用机械围栏,桩距 3m,用横向或网格状刺线封闭;沿机械围栏,四周边界乔灌结合营造防护林,外围种植灌木,一般选择带刺树种,35 年后替代机械围栏,区内实行封育、栽植灌木、种植牧草;核心区内修建房舍、棚圈、水井等;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建设饲料基地。b)绿洲农田林网详见农田牧场防护林。c)退耕还林还草风蚀严重的轮歇沙丘地,进行人工造灌植草;风蚀严重的平地,实行农作物和草带间隔耕作,农作物宽 1020 m。草带宽 l2 m。农作物横主风向种植,秋收后留茬 1020 cm 高度,防止冬春土壤风蚀。留茬直至翌年春翻耕播种时止;覆沙梁旱地,实行封育或人工造灌种草。d
17、)生物沙障固沙树种选择:选用萌蘖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的优良沙生灌木。沙障规格:以 4m4 m 为宜。沙丘顶部可适当缩小,较高丘顶可不设。设置方法:扦插造林。10 月中下旬,就近选取枝干木质化程度较好的灌木枝条作插条,随采随造。划好网格线,挖栽植沟深 6080 cm,插条株距 5lO cm,直立于栽植沟内,湿沙回填一半时再踩实一次,填满湿土后再踩实一次,最后培 510 cm 湿沙。地上部分留 2030cm其余剪去形成疏透度 O.20.3 的矮立式紧密结构沙障。沙地固定后网格内可再行营造其他乔灌草值物。e)流动沙丘造林固沙丘间低地造林造林场地:选择沙丘背风坡的丘间,留出一定间隔(春季造林离沙丘 34
18、 m,秋季造林离沙丘 710 m)后种植乔灌草,次年在沙丘前移的退沙畔再造林草,连续 34 次,将沙丘拉平。造林密度:以维持沙地水分平衡为准。干旱荒漠地区,无灌溉条件、地下水又不能为树木根系利用时,要稀植,株距可稍小,行距则要宽,并横对主风向成行种植(一般 3000 株hm 2);半干旱草原地区,沙地水分尚好,灌木固沙宜密株距、宽行距,以后在灌木行间营造乔木树种,乔木不宜过密。造林季节:植苗或插条造林以春季为主,解冻早的沙丘地先造,丘间地后造,或将苗木冷窖存贮,延长造林时间或在秋季土壤封冻前 10 天左右定植后随即用沙全株覆盖,次年春季扒掉覆沙。栽植技术:深栽、实埋、少露苗,根系深埋到湿沙层,
19、剥离表层干沙,阔叶乔木树要修剪枝叶,可能时灌水。萌发力强的灌木可插条栽植,枝条紧贴地面或外露不超过 35 cm,带根苗木不宜深栽。沙丘固沙造林设置沙障(详见工程治沙技术)。造林场地:选择迎风坡中下部造林,丘顶让风蚀不断削平沙丘。造林密度:横对主风方向,成行栽植固沙植物,宽行窄株,丛植,株距 11.5 m,行距 24m。栽植方法:对高不足 7m、水分条件好的沙丘,在迎风坡基部犁耕促进风蚀,使沙丘矮化后造林草,或采用固定一部分流动沙丘,让另一部分沙丘继续流动的方法,选择奇数排(或偶数排)作为需要固定的沙丘,设立沙障或造林迅速固定沙丘流动,对其余沙丘,不加固定措施,使其迅速移动,直至沙丘移动到被固定
20、的位置,扩大平坦丘间低地,再行造林或开辟农田、果园。具体栽植方法同丘间低地造林。f)防风阻沙林带造林场地:绿洲外围与沙漠、戈壁、风蚀地相毗连的地带,实行片林、块状和带状错综分布,以紧靠绿州的沙丘丘间低地、风蚀地、平缓沙地造林为主。先在绿洲的周边造林,逐渐向外扩展加宽。沙丘地段,先在丘间低地造林,前挡后拉,以丘间团块状林木分隔包围沙丘,随着沙丘前移和丘顶被风力削平,在退沙畔再行造林,扩大丘间林地,形成较为稠密的防风阻沙林带。林带配置:实行乔灌草、行间混交,越接近外缘灌木比重越太,形成紧密结构。在大面积流沙侵入的前沿地区,林带宽 2001000 m;流沙迫近绿洲,前沿沙丘排列整齐地区,贴近沙丘边缘
21、造林,林带宽 50100 m;绿洲与沙丘接壤地区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林带宽 3050m;绿洲与沙丘源毗连地带,缓平沙地或风蚀地,林带宽 1020m,不超过 3040m。 栽植方法:同丘间低地造林技术。 g)沙漠沙源封沙育灌草固沙带 封育场地:沙漠化严重、对绿洲生存构成威胁的最外层地段实行封育灌草固沙。封育规模:根据绿洲迎风侧沙源状况和残留物质、风力强度、绿洲规模、绿洲水源和植被破坏程度,确定封沙育草带的宽度与规模。沙源广(流动沙丘高大,连绵分布),残留植物少,植被覆盖度低(10%),封育宽度可为 5001000m。封育方法:严禁滥垦、滥樵、滥牧、滥挖,实行全面封禁。当植被盖度达到 30以上后,
22、可实行半封,利用强度控制在天然草场能良性循环范围。在春季或雨季可进行人工撒播沙生灌草种,促进植物繁衍;条件许可或立地条件较好地域,采用飞机播种;有条件地段可以利用绿洲灌溉,改善封沙育灌草环境。工程治沙技术在生物治沙难以满足治理要求时,结合采用各种机械工程手段进行工程治沙或称机械治沙。a)草方格沙障场地选择在风口或除主风外尚有较强侧风的沙区,用麦秸秆、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入沙层内,直立于沙地上,呈方格状半隐蔽式沙障。方格规格以 1 m1 m 为宜。在地势不平坦的沙丘坡面上确定沙障间距,要根据沙障高度和沙丘坡度按式(1)计算:D=Hctga (1)式中:D沙障的障间距离;H沙障高度;a沙面坡度。
23、设置方法在迎风坡横对主风方向(主带)直线平铺麦秸或稻草,用铁锹在草中部压入沙内约 15 cm,地上露出 1520cm,草厚 56 cm,再向草带壅沙加固草带。主带完成后,与主带垂直铺设竖带,竖带草的厚度可稍薄,要与主带衔接好,需要固定落沙坡时,从顶部依次向下作业,先做竖带,再做主带。b)高立式沙障场地选择在固沙带前沿设置高立式沙障,阻拦前移的流沙,使之积在其附近,达到切断沙源、抑制沙丘前移和防止沙埋危害的目的。一般在沙源丰富的地区或草方格沙障的外缘,阻截流沙,作为保护草方格沙障的屏障,还用于流沙危害的农田、渠道、交通线等地段。高立式沙障一般设在沙丘顶部,而不在沙丘下风处。沙障结构高立式沙障按空隙程度分为三种结构类型,以小空隙度(0.250.35)的疏透结构为宜。1)紧密型,迎风侧积沙范围一般为其高度的 23 倍,背风侧为 45 倍;2)空隙度 O.25 左右,迎风侧积沙不多,背风侧为 78 倍;3)空隙度为 O.5,迎风侧积沙很少,背风侧为 1214 倍。沙障阻沙量按式(2)计算:V=4.5H2sina (2)式中:V阻沙量;H障高;a沙障设置方向与主风方向的夹角。设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