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一节 发热 主讲 周毅 课时安排:2节教学课型:理论课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发热定义及六种热型的特点及 其临床意义 熟悉:伴随症状 了解:发病机制、问诊要点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六种热型的定义和临床意义 难点:六种热型的区别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一节 发热 P16一.发热的定义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 范围,称为发热(fever)。 二、发热的发生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 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 发热 (一)致热源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源: (1)各种病原微生物 细菌及其毒素 病毒: HIV 流感病毒 麻疹病毒 柯萨奇病毒 真菌 钩端螺旋体 (2)炎性渗出出物和无菌性坏死组织(3)抗原抗体复合物(4)某些类固醇物质: 17 酮类固醇(5)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 外源性致热通过激活血液中的N、E、M 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 发 热 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 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 代谢增加,产热增多 骨胳肌阵缩(寒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