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司马迁与《史记》.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450414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司马迁与《史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案——司马迁与《史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案——司马迁与《史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案——司马迁与《史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案——司马迁与《史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案司马迁与史记教学目标:1、司马迁生平与史记的成书2、史记的传记文学成就教学重点和难点:1、史记的叙事艺术2、史记的人物刻画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8 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导言西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臻于鼎盛,文学创作也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在政论散 文和辞赋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历史散文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由司 马迁撰写的史记。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 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 第一课时 本节主

2、要讲授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体例 一、司马迁的生平1、家学渊源。司马迁(前 145?) ,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人。韩城古称少梁,春秋时先属秦,后属 晋,战国属魏,后又入于秦,屡为秦晋、秦魏战地,不少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那 里。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 ”(史记 太史公自序 ) ,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 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司马迁出生于世代史官的家庭,父亲司马谈做了三十年的太史令。当时的太史令执掌天文历算,兼管皇家典籍等事。故司马谈精通天文地理、史事典籍,且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造诣很深。司

3、马迁早年即在文史职官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与学者父亲的指导下悉心学习。据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 ,即是能阅读非汉代通行隶书所记载的籀文古籍,足见早慧与勤奋。他还转益多师,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这些,不但为他日后创作史记奠定深厚的知识积累,也有利融汇取舍各家精华,领悟独出机杼的史识。2、漫游交友。司马迁入仕之前,曾有过一次相当广泛的漫游。 “二十而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嶷) ,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对他认识社会、寻稽史事,增强感性认识极有帮助。

4、嗣后,司马迁担任郎中一职,作为汉武帝的侍从,就有更多的机会随武帝出巡或者奉命出使。他曾经出使西南,远至昆明;东达碣石,观览大海;西至空峒(今甘肃平凉) ,搜集传说;北登长城,缅怀古迹。他游览名山大川,考察风物古迹,搜求史料逸事,拜访古老遗贤。由此而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识见,辨订了真伪,也累积了他创作的志趣。今从史记各篇什中有关自述的稽考中获知,司马迁有着极为广泛的交游,与各色人等,广交朋友,特别与亲历史实和熟悉史事者及其后人多有交往,如樊哙之孙樊他广、冯唐之子冯遂、苏武之父苏建、贾谊之孙贾嘉等,从这些人处获取有价值的史料,加深对传主的理解,从而使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3、受命修史。司马谈向有

5、修史之志,他曾对司马迁说过:“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当时泛指的史书)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矣,汝其念哉!” (史记太史公自序 )然而天不假年,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 ,司马谈病重,自知不起,乃将他以前整理的一些史料,对司马迁作临终嘱托:“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含泪表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阕。 ”(史记太史公自序 )自此,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下定了修史的决心。元封四年(公元前 107 年)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 104 年) ,司马迁参与制订了

6、著名的太初历。就在这一年(太初元年) ,开始了初名太史公书后亦即是史记的创作。4、李陵之祸。正当司马迁潜心创作之时,却遭受了不测横祸。天汉三年(前 98 年) ,司马迁友李广孙李陵率孤军深入匈奴境内,而以武帝宠姬李夫人兄李广利为统帅的后续大部队迟迟未至,以致寡不敌众,虽大挫敌人而终陷于败,只得投降匈奴。消息传来,朝廷震惊。武帝焦虑;群臣忧惧,乃肆意攻击李陵。而司马迁以为,若就事论事,则李陵已功过相当;而推想李陵平生作为,以为李陵“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适当时机)而报于汉。 ”于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指朝臣攻击) 。 ”(报任安书 )谁知武帝

7、以为为李陵游说,即是委罪李广利,视为“诬上” , “卒从吏议” ,论为宫刑。而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 (报任安书 )然司马迁因为之献身的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忍受了这一奇耻大辱。就情理揆度之,似乎仅仅因为袒护李陵、指责李广利不至于获此重罪,故刘宋裴骃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卫宏汉书旧仪注说:“司马迁作景帝本纪 ,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行宫刑处) 。 ”此似较合理,至于其时景帝的本纪先成,亦不是不可能。清人赵铭提出司马迁原定死刑,因史记未成,自请就服腐刑。汉时有死刑改腐刑的先例,今细味报任安

8、书 ,亦合情理,可备一说。5、任中书令。三年以后,司马迁才遇赦出狱,改任中书令,忍辱含垢,继续他史记的创作。在报任安书 (其作时有公元前 93 年与公元前 91 年两说)中,有“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 ”可见其时,司马迁之于史记 ,是基本写完了的。6、自隐而终。司马迁大约死于此时之稍后的公元前 87 年左右,与汉武帝约略相始终。而其卒年的确切时间,则尚难论定。二、史记的体例史记是通史,“上计轩辕(传说中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下至于兹(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计三千年。史记的体例是全新的,是由司马

9、迁一手创制的。此前的春秋、左传为编年体,国语、战国策是国别体;而史记则为记述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司马迁根据历史人物对历史所起作用的大小,分为“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三个档次;“表”十篇是按世代年月谱列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作为本纪记事的补充;“书”八篇则是记载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典章制度的专篇。全书计凡五十二万余字。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十二本纪按帝王 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 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 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在体例上冲破

10、了以往历史 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 貌。此五种体例,除了表以外,在篇末一般均有以“太史公”领起的一段评赞。这些评赞,有的是补充自己调查得来的史实的说明,有的是用传说异闻加以印证,更多的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褒贬的评述。第二课时 本节主要讲授司马迁的史识与史记的思想内容。一、司马迁的史识是欲借史记以“立言”史书的思想内容由史识决定,史识又由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决定。 史记的思想内容极为繁富复杂,这既与通史的客观要求有关,也与私家著述、作者的生平际遇、作者的学养世界观有关。第一,私家著述。作为私家著述的史记 ,本拟“藏之名山” ,未必即为当代君王作鉴,因

11、此少有官修史书的正统观念,在采取史料、选择传主、臧否评述诸方面可以有相当的主观色彩与自由度。叙事即秉笔直书,评论则不隐善恶。这在传主的选择上,尤其明显。本纪本是帝王君主正传,项羽本是秦末义军中的一支,且为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对立面,司马迁见到他在推翻暴秦中的作用,于是置于本纪之列。陈涉向被认为“才能不及中人”的“氓隶之人,迁徙之徒” (贾谊过秦论 ) ,司马迁亦因其推翻暴秦的首功而将其列为与圣人周公孔子、公侯张良萧何并列的世家。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的吕后亦列为本纪。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不尚虚空的名位,具有以历史作用分类的素朴的唯物主义史学观。由于私家撰述,还可以将正史所鄙弃的小人物如优伶、游侠

12、,不能登上正史殿堂如酷吏、佞幸亦以作传。这里可以看出,在细小方面,已经不再以历史作用作为取舍的标准,而是以“趣味” 、审美作用作为取舍的标准。今人读来,具有一定的野史意味。这显然是与私修有着因果关系的。第二,生平际遇。司马迁正在写作史记而牵累遭受李陵之祸,蒙受奇耻大辱的腐刑,这也对创作动机、目的带来重大影响。从父亲处接受遗志,乃在“今汉兴,海内一统” ,为“明主贤君”颂德,为“忠臣义士”歌功,为他们治国作鉴,这也应当是司马迁的初衷。然而他后来顿遭横祸,倍感怨愤,影响着修史的动机。这在他遭受腐刑以后写的报任安书中有鲜明的表示: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13、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 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 逊 为凡百三十篇。因此,司马迁在受腐刑后“终不可用”的情状下, “述往事,思来者” ,即写史记确实有“发愤”而作以及“思垂空文以自现”的意味。正是这一变故引起的思想转折,使得司马迁把目光更关注悲剧人物,并赋予深切同情,借此表达自己的心中郁愤。第三,司马迁进步的世界观。紧接以上引文的,还有有一段著名的话,这就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里可以理解为

14、所以修史的夫子自道。 “究天人之际” ,指的是探求天意与人事、人道的关系, (这里大的指朝代的兴替,小的指个人的成败际遇)司马迁在叙写“史记”的过程中,虽然免不了采用一些在“天意” 、君权神授思想影响下的传说与荒诞故事,而评述史事时,对当时盛行的“天人感应”每持怀疑的态度。在项羽本纪的“太史公曰”中,对项羽把失败归为“天之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则以“岂不谬哉”予以否定。在伯夷列传中亦有“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等等,表明着对天意天道的怀疑。所以, “究天人之际”不是已有的结论,而是表示作者探究的“预设目标” ,天人之间是否有感应?假如有,是怎样的关系?抑或并

15、没有关系?“通古今之变” ,即是该篇中“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另本为纪为理 ) ”,从朝代兴替的史实中探求某些必然的规律,以达到“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的目的;“成一家之言” ,亦即儒家所崇尚的“立功、立德、立言”中最难、最高层次的立言的问题。这里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他创纂的叙史新体制,有他的史识,有他的政见,亦即政治理想,等等。假如概而言之, “成一家之言” ,是他希望自己写的史记 ,能犹如孔子写春秋一样成为后世为人、处事、治国的宝典。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道:太史公曰:“ 先人有言: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 诗

16、、 书、 礼、 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人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 “夫 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际,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这里已把司马迁写史记以“立言”的用意说得十分明白,他自许是很高的,把自己看成五百年出一个的、与周公、孔子相仿佛的圣人,能承担撰写如春秋一般不朽经典的学者。二、 史记的思想内容从史学的角度说,是客观地再现了我国古代三千年的文明史;从文学的角度说,是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本质。第一、 史

17、记首先是筚路蓝缕地整理记载了从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黄帝到他那个时代即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内容涉及朝代兴替、政治军事、天文地理、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少数民族、域外风情,为后人留下了一部让人较为可信的历史,或者可供参核的史料。虽然早期的历史是粗线条勾勒,但弥足珍贵,其保留史料的贡献,功德无量。而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则详尽真实,足称信史。第二、客观再现“英雄”与“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的真理。此前的史籍,是朝廷史官所修,是统治者的历史, “英雄”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 ,除了记述帝王将相在更迭政权中的事迹与作用以外,还叙写了贩夫走卒、辩士刺客、医师儒生、优伶术士、屠夫游侠等底层百姓。叙写了他们的智慧机巧,以及

18、在重大事件中不可或缺的功用,客观说明他们也是创造历史的力量。 史记刘敬叔孙通中说道:“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信哉!夫高祖起细微,定海内,计谋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輓輅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这正是司马迁看到下层百姓的智慧及其作用。把佣耕的戍卒陈涉推上世家的地位,当然是更能说明问题的。第三、 史记还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品格,记述与保留了中华民族先祖的文化、文明。 史记八书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先民百科知识以及国家典章制度、民间风俗礼仪的变迁。司马迁是太史令,是历法专家,参与制订太初历。在天官书里记载了许多星体、星座,并说明它们出现的时

19、间与运行的情况;平准书记载了西汉币制的演进;河渠书记载了兴修水利及与自然灾害斗争的情况;礼书记载了礼仪的变化过程。在史记里出现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意识,认识到匈奴民族寻找水草而迁移的习性及其由此而得出匈奴民族擅长攻战本领的原因。 史记首创的货殖列传不但为工商业者列传,还记述了经商交易的情况,乃至商业活动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四、 史记能以较为客观平等的态度记述当时的少数民族,展示我国古来就是多民族国家这一史实;还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大一统的主张。 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在七十列传中达六篇之多,即分别是匈奴列传 、 南越列传 、东越列传 、 朝鲜列传 、 西南夷列传 、 大宛列传 。记载了这些民族的风

20、俗民情,记载了他们与汉民族的关系,还表达了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不断融合的关系,甚至都是黄帝子孙的意思。例如, 六国年表有“禹兴于西羌”而后为夏之祖的记载;秦本纪中的先祖大费,其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对于非中原地区的列国,如南方的吴国, “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 , (吴太伯世家 )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 , (越王勾践世家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 (楚世家 )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 。 (东越列传 ) 史记的这些记述,显然表明中国本来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意思。三、 史记的进步倾向第一,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入史传者讳;记述君王

21、,不但隐其恶,还当虚其美。这就是史记以外的其他史书的共同倾向。但是史记却不是如此,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所持的褒贬尺度,能以较为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的视角,展示传主的“真人”面貌。平民百姓是如此,帝王将相也是如此;历史上的帝王如此,当代的君王也是如此。司马迁对这些帝王,既写他们的功绩与作为,也写他们的缺失与不足,甚至暴露他们的残忍与暴虐。刘邦在推翻暴秦,统一全国,发展经济,强盛国力是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当时封建统治者的御用文人、星相术家大谈阴阳五行之学,把开国君王刘邦渲染成君命天受之人。司马迁则不信这一套,把刘邦当常人写。既写刘邦的深谋远虑、从善如流、坚忍不拔而在夺取政权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也写他市

22、井游民甚至歹徒的品性。刘邦起事前,游手好闲,不事产业,曾被父亲责备为不如老二(刘邦行三)勤治家业。取得天下后,修好宫殿,大宴群臣。当众臣之面,翻起老账,责问父亲:“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老二)力。今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叔孙通制定朝仪,引群臣礼拜,竟说“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也” ,这两例体现了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司马迁特别用了它篇“互见”的手法,对刘邦的丑行作了无情揭露。在项羽本纪中,记述刘邦在项羽军追逐下,为轻车逃命,几次将自己的儿子孝惠、女儿鲁元往车下推,几次被车夫“收载” 。一次项羽被围,军粮断绝。项羽以杀刘邦父亲作要挟,刘邦竟然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

23、。吾翁即若翁也,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不完全是无赖吗?在淮阴侯列传里,借韩信之口,道出了“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士亡” ,深刻揭露了最高统治者一旦取得政权,翻脸不认人,残杀功臣的狰狞面目。司马迁对历史上的帝王不予讳饰,对当代的帝王亦是如此。 太史公自序中说曾作今上(指武帝)本纪 ,而今见的是孝武(即武帝)本纪 ,可能因触忌太多,已被改写。但是,司马迁还是通过它篇互见的手法,给予巧妙的讽刺与揭露。在封禅书里,记述了汉武帝的愚昧昏庸、荒唐滑稽;在平准书里记述了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而在酷吏列传里,通过对酷吏行为的反映出武帝、以及武帝的统治。杜周治狱, “上所挤(打击)之

24、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现)其冤状。 ”(为释狱准备)王温舒任河内太守,大肆捕人, “连坐千余家” , “流血十余里” 。按法令,立春后不能用刑,竟遗憾地说:“嗟乎!令冬月益展(延长)一月,足吾事(刑人)矣!”这不是一个草菅人命的刽子手吗?司马迁冷峻地说:“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对历史上的暴君如夏桀、商纣、秦始皇的揭露自不待言。项羽的悲剧遭际,引起了作者极大的共鸣,倾注了自己的同情。但是,司马迁并不因此而有所讳饰。还是揭露了他的目光短浅、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第二,同情人民的反对强暴的斗争。历来统治者把老百姓的反抗称为“作乱” ,把作乱的百姓称

25、为盗贼。但司马迁在史记里对历史上的老百姓反抗强暴的斗争持同情歌颂的态度。把陈涉列为“世家” ,这从别的封建朝廷的的史官说来,简直匪夷所思。司马迁还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秦失其政而陈胜发迹。 ”把陈涉已视为与汤武同列。司马迁的反暴政的人民性倾向,使得历史上的反暴政的志士成了史记中歌颂的对象。 刺客列传里的曹沫劫齐桓公、专诸刺吴王僚、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韩相侠累、荆轲刺秦王政等,司马迁都作了热情的歌颂。 史记还热情歌颂游侠之士铲除暴虐的正义行为。讴歌爱国志士和对历史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司马迁对屈原爱国遭冤、怀石自沉充满同情。 屈原贾生列传的“太史公曰”写道:“余读离骚 、 天问 、 招魂、 哀郢

26、 ,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流泪,想见其为人。 ”字里行间,充满景仰与同情。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充满激情讴歌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特别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品质。在李将军列传塑造了一个热爱士卒、身先表率、勇敢善战、清廉正直的爱国将领。这些鲜明的倾向充分表明了史记的进步性与人民性。第三课时本节主要讲授史记的叙事艺术。一、史记人物传记的巧妙安排与叙事线索第一、传主的选择以尊重历史为依据。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 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

27、,根据政治 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但情况又不尽然,西汉惠帝虽然当了几年天子, 实际上有职无权,没起什么作用,所以本纪中没有他的地位。项羽是秦汉之际主 宰天下的人物,吕后是惠帝朝的发号施令者,他们虽然没有天子称号,却被列入 本纪。孔子没有侯爵,陈胜是自立为王;二人都列入世家,因为他们的历史地位 堪与王侯相比。司马迁的上述安排可谓独具慧眼,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 是合乎逻辑的归纳。 第二,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 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 事家,所以,他们的传记前后相次。苏秦、张仪是战国策士,他们的传记

28、也紧紧 相连。再看西汉人物传记:韩长孺、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抗击匈奴的将领, 故韩长孺、李广传记后面插入匈奴列传,然后是卫青、霍去病的传记。公孙 弘、主父偃都以伐匈奴,通西南夷为非,曾上书谏止,他们二人传记列在卫青、 霍去病之后,接着是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曾奉命出使西南,所以,他的传 记在西南夷列传之后,通过叙述西汉中央王朝与周边各民族的交往,使几位 相关人物的传记以类相从,前后相次,发展轮廓非常清晰,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 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第三,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 传记在一起,写

29、成一篇传记。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 起,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循吏列传、酷吏列传 、货殖列传等,都是为专门人物设立的合传。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 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叙廉 颇事迹,很快又引入蔺相如,然后叙述两人的交欢恩怨,中间又插入赵奢、李牧 传记,最后以廉颇事终结。这篇传记叙述的都是赵国将相的事迹,可谓以类相从, 是合乎逻辑的归纳;通过叙述这四位将相的事迹,又生动地展现了赵国兴亡的历 程,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张丞相列传是以御史大夫一职联缀诸人,其中 的传主有张苍、周苛、周昌、赵光、任敖、曹窟,他们都曾任御史大夫,最

30、后又 以张苍任御史大夫终结,勾勒出了西汉前期御史大夫任职情况的变迁轨迹,涉及 一系列相关的事件。酷吏列传叙酷吏十人,错综联络,总成一篇文字,宁成 传附郅都事,称宁成治效郅都;张汤传附赵禹事,义纵传附宁成事,杨仆传附王 温舒事。各传之间血脉贯通,前后回应,全面地反映了始于景帝而盛于武帝的酷 吏群体。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 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二、史记的叙事善于揭示事件的因果关系第一,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 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

31、。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 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羽本纪)。 在分析造成吴起乱箭穿身悲惨结局的原因时,认为这缘于他的“刻暴少恩” (孙子吴起列传。以上见解都是很精辟的。第二,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司马迁对于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 动因,在叙事时反复加以强调,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在叙述李广事迹时, 突出这位名将的不遇,写他总是遭受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失败。而对于大将军卫青, 则以“天幸”二字为叙事主宰。讲述卫子夫如何得到武帝宠爱、立为皇后,以及 卫青尚平原公主等事,都突出卫家的幸运。在留侯世家一文

32、中,又侧重于所 谓的天意。黄石公授张良兵书是天意,张良称刘邦成功是天授,自己有机会为刘 邦出谋画策也是天授。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关系的判 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 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第三,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史记许多篇章的详写 与略写,往往和对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司马迁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 都详写;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李斯列传开头写 了李斯这样一件事:“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 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各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

33、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 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是一件生活琐事,但却集中反 映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为了摆脱厕鼠的处境而成为仓鼠那样的食利者, 于是向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前往秦国游说,在和荀子告别时又说道:“故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坦率,和他把厕鼠、仓鼠 进行对比时所发的感慨一脉相承。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 的核心,这种思想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 史记人物传记写了许多生活琐事,司马迁之所以对这些生活琐事详加叙述, 就在于它们在人物的活动中带有原始动因的性质,是诸多事象得以生成的根源。 史记各篇都

34、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和主线相关的事件都是详写的对象。总之,史记许多篇章的详写 与略写,往往和对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 三、史记善于处理复杂的场面,显示出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第一,司马迁善于运用多种叙事方式,来处理头 绪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如陈涉世家,把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千头万绪的事件非常 清晰地勾勒出来。西汉前期的重大事件莫过于诸吕之乱和七国之反,这两个事件 分别见于吕后本纪、孝文本纪、绛侯周勃世家、吴王濞列传等 篇目。在叙述这两个事件的原委及经过时,司马迁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事态 的轻重缓急明于心而应于手,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

35、正叙、侧叙等手法,使 人应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第二,史记的场面描写也很精彩。写荆轲刺秦王是险象 环生、惊心动魄(刺客列传);写鸿门宴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项羽本 纪);写灌夫骂座和东廷辩论则或冷或热,对比鲜明(魏其武安侯列传); 写长乐宫诸侯君臣始朝仪,则秩序井然,庄严肃穆(刘敬叔孙通列传)。不 同场面有不同的气氛,司马迁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 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史记固然时而穿插生活琐事,但司马迁更善 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这也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 第四课时本节主要讲授史记的人物刻画。史记中的“ 纪” 、 “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 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 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 重要人物数百名。 史记在人物形象刻画上取得杰出的成就。一、善于选择与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与环境,突出表现传主的主导性格。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说:“(张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生产营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