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元元 唐雯霞摘要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正迅速、大规模、高龄化地到来,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很难适应这种人口老龄化的形势。针对人口变迁趋势,我国应在老龄人高峰期到来之前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建立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体制。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的增加,一方面给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存在,对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保障;挑战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
2、2008)52-0216-02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的增加,一方面给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存在,对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态势与特点 我国人口基数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 65 岁以上人口已达 6.95%,到目前已接近 1.32 亿。而且持续增长势头强劲,预
3、计 2025 年 60 岁老年人口可达 2.8 亿,占总人口的 18.4%左右;2050 年将达到 4 亿左右,占总人口的 1/4以上。老龄人口中,我国 80 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 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 年的 800 万增长到 2000 年的 1100 万,到 2020 年将达到 2780 万。作为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个人口大国,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未富先老” 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而生,呈渐进步伐,当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 GNP
4、 一般在 1 万美元以上。而我国成为老龄化国家时,人均 GNP 仅为 800 美元。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高速度的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是一次挑战,经济压力不言而喻。 1.2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愈益突出 我国城乡差别与人口流动使农村人口老龄化更加突出。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就动态而言,由于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接近,因此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愈益突出。 1.3 女性老年人负荷沉重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原因,老年妇女容易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双重歧视,老年妇女比低龄妇女以及男性老人在生
5、活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并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2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正在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目前我国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2.1 高龄化的老年人口导致社会救助的需求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老年人口自身的高龄化,即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向高龄化发展,可以称之为人口高龄化。我国 8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相对于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的比例由 2000 年的 9.2上升到 2010 年的 10.9后,会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然后回升到 2030 年的 10.9,随后到 2050 年快速上升到 21.3,是 2000 年的
6、 2.3 倍。高龄老人由于年纪增大导致健康水平明显下降,生活的自理能力也随之下降,成为病残的高发人群。他们需要更多的经济扶持、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从而对老年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2.2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巨大压力 在人口老龄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退休人口增加的速度一般要快于总人口的增加速度。根据我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和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计算,在近十几年,我国老年人口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离退休人口则以年均 7左右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养老金给付方式是以现收现付为主,缺乏足够的历史积累,因此退休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养老保险金的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和拖
7、欠的现象,并有逐渐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为解决这种收不抵支的矛盾,一些地区不得不将储存在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用于当期的统筹资金支付,由此导致个人账户空转,或出现拖欠养老保险基金的现象。从整体上看,这种养老保险金入不敷出的状况才刚刚开始,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形势将更加严峻。 2.3 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扶养比加重了赡养负担 老年人口扶养比是从经济学角度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果的动态指标,即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人口扶养比在未来 50年中变化比较明显。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扶养比从 2000 年的 15.7上升到 2050 年的56.8,将上升
8、41.1%。少儿人口的扶养比则从 2000 年的 37.2下降到 2050 年的28.3,下降 8.9%。即便是少儿人口扶养比下降,但由于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扶养比上升的幅度较大,也将导致总人口扶养比从 2000 年的 52.9上升到 2050 年的 85.1,将上升32.2%。大幅度升高的老年人口扶养比例加重了劳动人口的赡养负担,这是我国养老保障必将面对的一个严峻考验,它将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2.4 对社会保障需求加大,制约经济的发展 老年人保障支出加大,制约社会扩大再生产。一是基本养老金支出加大。2006 年,各级财政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675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
9、 504 亿元。二是医疗保障费用支出增多。按照人的生理演变,人的一生 80%的医疗费用在 60 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龄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三是其他老年福利保障支出,如老年公寓、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等。这些支出的急剧增加,会减少国家对经济建设的投入。 3 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3.1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基本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基础养老金由社会统筹。我们应进一步做实个人账户,改变过去现收现付状况,实行“统账”结合的积累制。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最初只覆盖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2000
10、年,我国把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2002 年,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这样使无论在何种性质企业退休的老年人无后顾之忧,做到老有所养。 3.2 开辟多渠道投资,建立可持续性的保险金体制 做好政府对老年社会保障事业投入的结构调整,建立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力争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增加对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老年文化教育、老龄科学研究、老年活动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市场机制,激活老年保障的资金供给,对于既有市场前景又符合老龄事业发展的产业,国家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逐步建立老龄事业投入的增长机制。除国家投资外
11、,设立养老生活保障福利彩票,发挥社会各级养老基金会的作用,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国外资金投入老龄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养老资金的投入机制。 3.3 倡导个人储蓄养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养老储蓄 基本养老保险应坚持低水平、广覆盖、量力而行、分类指导、逐步发展的原则。保障水平低也就意味着扩大覆盖面具有可能性,但同时也使保障的风险过于集中,这样也为其他的保障项目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在发展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要建立个人养老储蓄制度,保护和鼓励养老储蓄。应建立养老优惠储蓄账户,对存款数额设定最低的储蓄限额,子女也应定期将部分收入存入该账户,所有权归其父母,当其达到退休年龄才可以支取使用。这样,既可以减轻子
12、女的赡养压力,也可以缓解由于人口老龄化使养老保障支出逐年增长而带来的经济压力。 3.4 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服务业 老有所养是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人类生存标准,这种思想发展到近代已演变成为大规模的社会组织目标,进而上升为国家责任。就我国而言,为使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应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老龄事业中的积极作用。在此方面,笔者认为一应加快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的建设,如可兴办不同档次、不同形式的老年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健身等多方面的服务;二应在城市医疗制度改革中适当向老年人口倾斜,并逐步建立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通过发展家庭病床,采取定点、巡回、上门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心理咨询等服务;三应通过创作各种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开办老年大学,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把对老年人的思想工作与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