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性的策略例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450761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性的策略例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性的策略例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性的策略例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性的策略例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性的策略例谈织里实验小学-姚月明解决问题一直是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感到头疼的,而解决问题教学又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鉴此,对近年来教学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性错误进行调查与剖析,试图从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找扬长避短的对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 1:感知粗略症状:感知粗略而不精确,甚至产生视觉错误,通常所说的审题不仔细,看错题目,单位没统一等。案例 1:一只长方体铁皮无盖水箱,长 0.8 米,宽 0.6 米,高 1.2 米。现将它双面油漆,如果每平方米用油 0.2 千克,每千克油漆 24.5 元。油漆这只水箱需要多少钱?

2、错解:(0.80.6+0.81.2+0.61.2)20.224.5,产生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中的“无盖”和“双面” 。案例 2:甲仓库存粮 120 吨,乙仓库比甲仓库多存粮 5/12,乙仓库比甲仓库多存粮多少吨?错解:120+1205/12 或 120(1+5/12)出现这种错误解法,是由于题中两个条件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了兴奋,便在头脑中迅速作出“惯性思考”把甲仓库的存粮看作单位“1” ,而且单位“1”是已知的,可以用乘法求出乙仓库的存粮。由于受到这个“强信息”的刺激与干扰,而对题中要求的问题便“熟视无睹” ,作出了错误的感知求乙仓库的存粮。处方: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让

3、学生明白仔细审题的重要性,做题过程中教育学生不急于对得数,要让学生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要做到有耐心、有恒心,统一方法和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不能时紧时松,甚至放任自流。问题 2:信息混淆症状:不能正确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当题中出现了多余条件或条件陈述杂乱的时候,不能透过繁杂的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淆不清。案例 1:(1) 、小王乘船,9:00 从南京出发到上海去,小张也是乘船 9:00 同时从上海往南京去,两地相距 200 千米,两人相向而行,到下午 13:00 相遇,小张乘坐的客轮每小时行驶 28 千米,小王乘坐的客轮每小时行

4、驶多少千米?(2) 、根据下图和下表中所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图中所标为相邻两个城市间的千米数) 。在当天 13:00,小张和小五乘坐的客轮在途中相遇,小张乘坐的客轮每小时行驶 28 千米,小王乘坐的客轮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这两道题目实际是同一题,只是题目表述的形式不同而已,但一部分学生第 1 题会做,第 2 题却不会做,表现为自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差。案例 2: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 567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48 千米。4 小时后在离中点 16 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统计数字显示竟有 40%的同学将 16 千米一起参与了运算,导致解题错误。处方:跳出“

5、人为应用题”的框框,改变应用题信息的呈现方式,应用题的情境创设可由单一的小情境逐渐转向包含若干问题的数学情境,应用题教学的重点转移到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策略,而不是死记几种具体的解应用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数学,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敢于接受挑战,能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 问题 3:思路狭窄症状:思考问题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呈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案例:如图: 正方形的面积是 8 平方米,求圆面积。访谈结果:大部分学生认为此题不好做。因为要想求圆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半径,圆的半径就等于正方形的边长,如果正方形的面积等于 9 平方米的话还可以做,等于8

6、平方米就没法求出半径。殊不知,求圆面积,不知道半径不要紧,只要知道半径的平方就可以了。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解题时思维往往陷入僵局。处方: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条件、结论的变化,在思维受阻时及时调整思维方向,发现新的因素,改变原定方案,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问题 4:囿于表象症状:满足于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观察问题局限于表面现象,考虑问题不周全。案例:(1)如图:发船时间 始发地 目的地小张 9:00 上海 武汉小王 9:00 南京 上海小李 9:00 武汉 上海小军在山顶对着对面的山大吼一声,大约 3 秒后听到了对面的“回声”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 340 米,这两座山的山

7、顶之间大约相距多少米?错解:3403=1020(米)大部分学生对“回声”所蕴涵的意思没有领会,算出的结果都没除以 2。处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培养学生洞察数学对象的能力,认真分析、深刻理解题意的良好的思维习惯。问题 5:跟风盲从症状:不善于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轻信他人结论,不善于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缺乏深入思考与反思的习惯。案例:如图:地面上平躺着一个底面半径为 0.5 米的圆柱形油桶。如果要将这个油桶推滚到墙边,需要转动几圈?不少学生一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马上列式解答:16.2(0.523.14)5(圈)这里学生对题中的 16.2 米这个条件缺乏真正的理解,把它当成了滚动的总米数。这在一

8、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少学生遇到新问题时的思维盲从,只看到问题的相似性,把握不住他们之间的差异,依样画葫芦,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处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创造性的思考并提出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独创思维,使学生不轻信盲从,不迷恋于表面现象,有检查和评价的意向,有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的信心和决心。问题 6:思维迟滞症状:对所学知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前后知识缺乏联系,不能触类旁通,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差。案例:果园里有三种果树,苹果树和梨树、桔子树两种果树的总棵数的比是1:5,梨树占总棵数的 2/7,桔子树有 46 棵,果园里共有多少棵果树?很多学生不会做,他们说,不

9、知从何入手,桔子树找不到它对应的份数,梨树又没告诉我们具体的棵数。这道题初看确实有一定难度,但细细分析一下,只要将比转化成分数的形式即将苹果树和梨树、桔子树两种果树的总棵数的比是 1:5,改成苹果树占果园总棵数的 1/6 便迎刃而解了。处方:知识的理解是思维创新的基础,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引导学生把知识学得“深”一点,学得“活”一点。只有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含义,切实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各个知识点在学生的大脑中连成线,织成网,只有知识活了,思路宽了,学生解题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上罗列了高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见的问题,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注意这几点,并实施一系列医治这些错误的方法和手段,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