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 刘 安 庆 网址: (深圳骨科网),概 述,高龄,病死率高达1520。传统观念:保守治疗-牵引 长期卧床 并发症现代观念:新年龄划分45-65岁为壮年 65岁以上为老年社会年龄 生理年龄 心理年龄目的: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减少死亡率和残废率,早期下地活动,近年来多数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固定和加用外固定的改进和人工关节置换方面。,第一次手术 2 年 以 后,2 次手术动力髋 术 后 半 年 螺钉固定术后,转子间 粉碎性骨 折,双钉动力髋螺钉固定术后,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髓内针固定术后,2 次 手 术 动 力 髋 术 后 半 年 螺钉固定术后,转子
2、间粉碎性骨折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转子下粉碎性骨折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术后 4 周下地外展的 情 况,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比较,86岁,老藕,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女性,82岁,右粗隆间骨折术后再移位,男性,84岁,女性,75岁,,讨论,单纯骨牵引之保守治疗,是传统的治疗方法,其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属非手术治疗,患者家属容易接受。本病多为老年人,长期卧床必将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导致严重后果,而且在月后下地时,骨折尚未完全愈合,加之长期卧床所致的骨质疏松,很易发生继发性髋内翻畸形。如本组l5例(占)发生髋内翻多为此原因,本组死亡2例为长期卧床致肺部感染
3、并多脏器衰竭而死.,单纯骨牵引之保守治疗,对身体情况尚可,无严重器质性病变时,我们认为,应尽可能选用手术治疗,以减少并发症,早期下地活动。对有下列情况时可考虑应用牵引治疗: 严重骨质疏松,使钉板无法发挥固定作用; 稳定性骨折,病人不愿接受手术者; 老年体弱有多种严重内科疾病,估计手术可 能带来极大危险者。,动力髋螺钉(DHS),实验和临床结果表明:对不稳定性骨折,不能单纯依靠坚固的内固定,而应重视骨折的解剖整复,以增加稳定性;对粉碎性不稳定骨折难以整复后内侧骨折块者,应作外展和内移截骨再行固定,以增加骨折压力侧的稳定性,有利于减少早期负重导致的髋内翻畸形;,动力髋螺钉(DHS),临床实践证明:
4、稳定性骨折,术后 12 周扶拐下地活动,均未发生髋内翻和内固定物折弯、断裂、松动等现象。不稳定性骨折,术后 34 周起扶拐下地活动,仅 2 例(8%)严重粉碎性骨折产生髋内翻畸形。,动力髋螺钉(DHS),生物力学实验证实:虽然动力髋螺钉有动、静力加压作用,且其结构牢固,但他无有效的抗旋转作用。本组实验证实其抗旋转强度仅为20公斤:我们认为动力髋螺钉不足之处在于它不能有效地防止骨折端旋转移位,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后易产生骨折端旋转移位。我们建议必要时需应用一种具有抗旋转功能的双头经颈动力髋螺钉。,单臂外固定支架,本法为一种介于手术与非手术之间的半侵入穿针外固定法,有以下优点:操作简单,不用切开;不损
5、伤骨膜及髓内血运,保护骨折的局部血供,有利于骨折愈合;可早期下床(术后1周即可床上活动,月后即可下地);避免了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无需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动力髁(DCS)系统固定,转子下粉碎性骨折大转子基本完整,国产麦氏鹅头钉,结构不够合理,既无静力性加压作用, 也无动力性加压作用。强度差,不能耐受体重,尾螺钉容易松动及脱开,造成钉板分离,从而起不到固定作用;易产生髋内翻及钉尖穿破股骨头等并发症,患者不能早期下地活动。且需手术,老年人常不能耐受。实践证明它不是理想的内固定物。,单纯斯氏针固定,本法为非手术介入治疗:骨折时,尤其是不稳定型,其大转子及其下方已游离,单纯经转子下斜行穿针时已不能起到固定骨折远端之作用; 枚针远端游离,固定时间稍长即发生松动,易极脱出,造成固定失败,髋内翻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转子间骨折多种治疗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保守牵引治疗其安全简单,但长期卧床所致并发症高,且易发生继发性髋内翻,治疗优良率低,目前已很少应用。对能耐受手术者,应首选动力髋固定粗隆间骨折粉碎严重难以固定者可行加长骨水泥双动头半关节置换术.对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者,应尽可能应用支架及钢钉固定,以利病人早期下地活动,减少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提高本病的治疗优良率。,结论,欢迎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