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的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7、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概述一、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以偏 纠偏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
2、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药物为什么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的基本作用呢?药物之所以能针对病情,发挥上述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称之 “偏性 ”。意思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和偏衰。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所说: “凡药物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 各以其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而自得之。 ”除了上述 “以偏纠偏 ”来解释药物治病的基本原则外,古代医家还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了探究。但是
3、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前人不可能对这些物质进行深入细致的认识。所以长期以来仍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前人药物的偏性将称为药性,以用来纠正疾病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后人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药性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禁忌等。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有: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的记载。每味药物都有
4、气与味,但不同的药物,大多四气五味是不一样的,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 “气 ”和 “味”,由此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它对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一、四气(一)四气的含义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 “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则是首先由本经提出的。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