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业务知识.ppt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60434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1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业务知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中药业务知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中药业务知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中药业务知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中药业务知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药业务知识李金桥 中药学中药学 中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阐述其作用机理,应用于临床的药物。 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汉代 神农本草经 为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梁代 神农本草经集注 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 唐代 新修本草 我国及世界药典性著作 宋代 证类本草 我国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本草 明代 本草纲目 完善了药物的自然分类百科全书中药学 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写、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 四气:寒、热、温、凉 四气的确定: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中药学 四气的作用:寒凉

2、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中药学 五味的确定 : 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1.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2.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

3、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中药学 3. 随着用药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 “辛能散、能行 ”有关,故皆标以辛味。中药学五味的作用: 辛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酸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苦 苦能泻、能燥、能坚。咸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淡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中药学 中药按来源分类:四大类 植物类: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动物类:骨肉皮分泌物等 矿物类:原矿石及加工品 其他加工品及中成药中药学 升降浮沉: 1、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升浮的。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如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沉降的。2、在药性方面来说,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因此有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散、热无沉降 ”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