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它的发展经历了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和抗日联军几个阶段。一、 抗日联军的建立和发展(一)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军的前身为磐石反日游击队(初建时称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和海龙反日游击队(初建时称海龙工农义勇军)。磐石反日游击队:1932 年 6 月 4 日,在中共磐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磐石反日游击队(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在磐东三道岗建立,共 30 余人,张振国任队长。杨君武任政委,辖第一、二、三分队。1932 年 10 月 23 日,游击队进行改编,孟洁民任总队长,张振国任政委,王耿任政治部主任,满汉生任参谋长,辖第一、二
2、、三、四大队。1932 年秋,中共满洲省委派杨靖宇到磐石整顿队伍,将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亦称磐石游击队),孟洁民任总队长,王兆兰任副总队长,初向臣任政委,辖第一、二、三大队和教导队。1933 年 l 月,游击队连续两次遭到反动地主武装的袭击。中旬,杨靖宇从海龙巡视回来,再次对游击队进行整顿,整顿后,袁德胜任总队长,杨靖宇任政委,李松波任参谋长,辖第一、二、三大队和教导队,全队共 230 人。海龙反日游击队:1932 年 8 月,在中共海龙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建立海龙反日游击队(海龙工农义军)。1933 年 l 月,杨靖宇代表中共满洲省委对海龙游击队进行整顿,
3、将海龙游击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王仁斋任队长,刘三春任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1933 年 9 月 18 日,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以磐石反日游击队为基础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共 300 余人,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参谋长,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三团和政治保安连、少年营。1933 年 9 月,海龙反日游击队和抗日军苏剑飞营被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南满第一游击大队,属独立师序列。1934 年 11 月 7 日,经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朴翰宗任参谋长,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师和教导团。第一师
4、下辖第三、五、六团,第二师下辖第八团。1935 年春,苏剑飞牺牲,南满第一游击大队改编为第二教导团,直属军部。到 1935 年末,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发展到 1600 余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1936 年 7 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全军 3000 余人,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安光勋任参谋长(后叛变),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三师和教导团。第一师下辖第三、四、六团和少年连、保卫连,第二师下辖第八团和少年营、保卫连,第三师下辖第五、七团。军部设有秘书处、军需处和军医处。 (二)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第二军的前身是延吉反日游击队、和龙反日游击队、汪清、安图反日游击
5、队和珲春反日游击队。延吉反日游击队:1932 年夏,在中共延吉县委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老头沟游击队、依兰沟游击队、海兰区游击队和花莲里游击队。1933 年 1 月,以上述各游击队为基础,正式成立延吉反日游击大队,共 130 余人,朴东根任大队长,朴吉任政委。和龙反日游击队:1932 年 6、7 月间,在中共和龙县委领导下,先后在开山区、大砬子、平岗等地建立了几支游击队。以此为基础,于 1933 年 3 月正式建立和龙反日游击大队,共 80 余人,张承汉任大从长,车龙德任政委。汪清反日游击队:1932 年 3 月,在中共汪清县委的领导下,在小汪清建立一支游击队。同时,县委派李光等十余人到救国军中参
6、加战斗,组成别动队。同年 4 月安图游击队成立,同年 11 月,安图反日游击队与汪清游击队以及别动队合并,正式编成汪清反日游击大队,共 90 余人,梁成龙任大队长。珲春反日游击队:1932 年 6 月,中共珲春县委在烟筒砬子建立岭南反日游击队,队员 30 余人;同年 7 月,又在大荒沟建立岭北反日游击队,队员 30 余人。1933 年 4 月,岭南、岭北两支游击队合编建立珲春反日游击总队,岭北游击队为第一大队,岭南游击队为第二大队,孔宪琛为总队长,朴泰益为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1934 年 3 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以上述 4 支游击队为基础,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共 6
7、40 余人,朱镇任师长(后叛变),王德泰任政委,辖第一、二、三、四团。1935 年 3 月增建独立团,直属师部。1935 年 5 月,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全军 1200 余人,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委,刘汉兴任参谋长,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三、四团和教导队、游击大队。1936 年 1 月,二军扩编为 2 个师:第一师辖第一、二团,第二师辖第四、五团。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1936 年 3 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全军 2000 余人,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委,刘汉兴任参谋长,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三师。第一师下辖第一、二团,第二师下
8、辖第四、五、六团,第三师下辖第七、八团和教导团。(三)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三军的前身为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1932 年 6 月,中共满洲省委派军委书记赵尚志到巴彦游击队工作,1933 年初巴彦游击队失败后,赵尚志又到义勇军孙朝阳队工作,在孙部瓦解后,赵尚志等 7 名同志,在珠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于 1933 年 10 月 10 日在珠河县(今尚志县)三股流建立了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队员 13 人,赵尚志任队长,李福林任政委兼党支部书记。哈东支队:1934 年 6 月 29 日,以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为基础,吸收一部分义勇军和反日山林队,正式编成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全队 4
9、50 余人,赵尚志为司令,李兆麟为政委,梁佐术为参谋长,辖第一、二、三总队。1934 年秋,哈东支队进行整编,赵尚志为司令,韩光为政治部主任,金策为经济部长,下辖第一、三、五、七、九大队和政治保安队、少年队、骑兵队。支队部设有秘书处、副官处和第一、二执法处。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1935 年 1 月 28 日,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以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为基础,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辖第一师(独立师),共 500 余人,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后张敬山)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三团。军部设有秘书处、副官处、军需处、执法处、稽查处、少年连、保安营。1935 年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增
10、编,建立第四、五、六团和延方游击团。1935 年底到 1936 年 7 月间,第三军以原有 6 个团为基础,逐步扩编为 6个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1936 年 8 月 1 日,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为基础,正式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全军 6000 人,赵尚志任军长,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师和政治保安师。军部设有秘书处、副官处、执法处、经济处、稽查处。1938 年 6 月,根据北满临时省委第八次常委会的决定,抗联第三军进行缩编,时因赵尚志赴苏联未归,由北满反日联合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兆麟领导三军工作,金策任军政治部主任,部队缩编为 4 个师和 1 个警卫团
11、。(四)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四军的前身是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和密山反日游击队。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1933 年 1 月 4 日,根据中共绥宁中心县委的指示,李延禄在救国军瓦解之际率补充团脱离救国军,成立了反日游击总队,队长李延禄,参谋长张建东。同年 1 月下旬,李延禄联合救国军王毓峰、冯守臣等部,在宁安南部的孟寡妇屯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抗日救国游击军,共 800 余人,李延禄为军长,辖一、二、三团及步兵营、骑兵营、游击支队。根据中共吉东局的提议,为便于联合其他部队共同抗日,救国游击军于1933 年 7 月改称为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密山反日游击队:在中共密山县委领导下,1934 年 3 月 20 日
12、建立了密山反日游击队,张宝山(后朱守一,朱牺牲后张奎)为队长,崔成浩为副队长。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 1934 年 10 月中共满密山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密山反日游击队与人民抗日革命军合并组成抗日同盟军司令部,李延禄为总司令。不久即正式建立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共 230 余人,李廷禄为军长,何忠国为政治部主任,胡伦为参谋长,辖一、二、三团及独立营、卫队连。1935 年 9 月,东北抗日同盟军扩编,饶河反日游击队加入四军序列,为第四团。扩编后李延禄任军长,罗英为代理政治部主任(后叛变),胡伦为参谋长,辖一、二、三、四、五、六、七团及独立第五旅。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1936 年 3 月,抗日同盟军第四
13、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全军2100 余人,李廷禄任军长(1936 年 3 月李廷禄奉调入关,李延平代理,1937年李延平正式接任军长),胡伦任参谋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辖一、二(原四团改编)、三、四师。一师下辖一、二、三团。二师下辖四、五团。三师下辖六、七、八团。四师下辖九、十团。1936 年 11 月,二师正式编为抗日联军第七军后,四军遂将原三师改编为第二师,辖第四团,另以原三师七团为基础,建立新三师,一、四师建制不变。(五)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的前身是绥宁反日同盟军。绥宁反日同盟军:1934 年 2 月,根据共满满洲省委的指示,周保中以原救国军边区军一、三连和宁
14、安工农义务队为基础,吸收救国军柴世荣旅、付显明团、王毓峰团、王汝起团各部以及八道河子农民自卫队等,组成反日同盟军办事处,办事处主任为周保中,正式组成了绥宁反日同盟军,共 500 余人。同年 3 月,反日同盟军办事处改为反日同盟军联合办事处,办事处主任仍为周保中。1934 年 5 月,宁安反日游队建立,亦加入反日同盟军联合办事处。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1935 年 2 月 10 日,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全军 900余人,周保中为军长,柴世荣为副军长,胡仁为政治部主任,张建东为参谋长,辖第一、二师。第一师下辖一、二、三团,第二师下辖四、五、六、七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1936
15、 年 2 月,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为抗日联军第五军,全军 3000余人,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张建东任参谋长,辖第一、二师和军部教导队。第一师辖一、二、三团,第二师辖四、五、六团。1937 年以后,二师增编一个游击团,军部教导队扩编为教导团。(六)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六军的前身是汤原反日游击队。汤原反日游击队:1932 年 10 月中共满汤原中心县委成立了共满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汤原民众反日游击队,但不久遭土匪袭击而失败,后几经挫折,于 1933 年 11 月,在中共汤原中心县委领导下,重建了汤原反日游击队,共 50 余人,戴鸿宾为队长,李仁根为参谋长。1934 年
16、秋,根据共满满洲省委的指示,汤原游击队改编为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戴鸿宾为总队长,夏云杰为政委,李仁根为参谋长,辖第一、二、三中队。1936 年初,汤原反日游击总队发展到 700 余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1936 年 1 月,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夏云杰为军长,李兆麟为(代理)政治部主任,冯治纲为参谋长,辖一、二、三、四团。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1936 年 9 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夏云杰为军长,李兆麟为代理政治部主任,冯治纲为参谋长,辖一、二、三、四、五、六、七团及保安团、保安连。 1937 年 2 月,根据共满北满临时省委决定,
17、六军进行整编,全军 1500 人,戴鸿宾为军长,兰志渊为政治部主任(后叛变),辖第一、二、三、四、五师。第一师辖一、二、三团。第二师辖四、五、六团。第三师辖七、八、九团。第四师辖十一、十二、十三团。第五师(1937 年 4 月编成)辖 4 个团。(七)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第七军的前身是饶河反日游击队(当时称饶河农工义勇军)。饶河反日游击队(饶河农工义勇军 )1933 年 4 月,在中共饶河中心县委领导下,饶河农工义勇军在饶河县大叶子沟建立,崔石泉为队长,金文亨为政治部主任。 1933 年 6 月,饶河农工义勇军编入饶河县境内高玉山所部救国军第一旅,为特务营,金文亨为营长,崔石泉为参谋长,朴振宇为
18、政治委员,辖第一、二、三连及手枪队。1934 年 2 月,特务营脱离救国军,改编为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李学福(后张文偕)为大队长,崔石泉为参谋长,朴振宇为政治委员,辖一、二中队及手枪队。1935 年 9 月 18 日,根据共满吉东特委的指示,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共 250 余人,李学福为团长,朴振宇为副团长,李斗文为政治部主任,崔石泉为参谋长,吴福林为党委书记,辖一、二、三、四连及保安连。 1936 年 3 月,人民革命第四团扩编为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二师,辖四、五两团,仍属四军序列。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1936 年 11 月,第四军第二师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19、第七军,全军 700余人,陈荣久(后李学福)任军长,崔石泉任参谋长,辖一、二、三师。一师辖一团,二师辖四团,三师辖七团。到 1938 年夏,七军发展到 880 余人。(八)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1934 年 3 月,土龙山反日暴动后,以谢文东、景振卿为首组成民众救国军。同年 10 月中民众救国军失败,余部在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帮助下重整队伍。1936年 9 月,该部被改编为抗日联军第八军,全军共 300 多人,谢文东为军长(后叛变),滕松柏为副军长(后叛变),刘曙华为政治部主任,于光世为参谋长,辖一、二、三、四团。(九)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该军前身为李华堂所部自卫军混成旅第二支队。1934 年末,该支队
20、遭到重大损失,后在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的帮助下于 1937 年 1 月改编为抗日联军第九军,全军 800 人,李华堂为军长(后叛变),李向阳为参谋长,辖一、二、三师。(十)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该军前身是以汪雅臣为首的反日山林队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双龙”队。1936 年初,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将该队改编为人民革命军第八军,辖 5 个团和 l个保安连,共 800 余人,汪雅臣为军长,侯启刚为政治部主任,王维宇为参谋长。1938 年冬,共满北满临时省委决定将该军改编为抗日联军第十军,汪雅臣为军长,齐云禄为副军长(齐叛变被处死后由张忠喜接任),王维宇为政治部主任。辖十余团,共 1000 余人。(十一)东北抗日联
21、军第十一军该军前身为以祁宝堂(祁致中)为首的反日山林队“明山”队。1936 年 5月,在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和共满勃利县委的帮助下,改编为抗日联军独立师,祁致中任师长,富振声任政治部主任(后为周庶范),辖(1936 年 10 月编制)第一、二、三旅。1937 年 11 月,在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和抗联第三、五军帮助下正式建立抗联第十一军,共 1500 余人,祁致中任军长,金正国任政治部主任,白云峰任参谋长(后叛变),辖一师,一师辖第一、二、三旅。二、 东北抗日联军各军组成了个路军共满满洲省委撤销后,先后成立了共满南满省委、共满北满临时省委和共满吉东省委。为了便于对抗联部队统一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各军
22、先后编为第一路军、第二路军和第三路军。(一)第一路军:1936 年 7 月,南满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共 6000 余人,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安光勋任参谋长(后叛变),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二、三师。第二军,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委,全光任政治部主任(后叛变),下辖第四、五、六师。1938 年 8 月以后,第一路军实行新的建制,取消军的番号,组成三个方面军和一个警卫旅,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魏拯民任副总司令兼政治部主任,辖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三方面军
23、及警卫旅。(二)第二路军:1937 年 9 月,共满吉东省委决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筹备委员会。IO 月 10 日,成立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第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崔石泉任参谋长,辖第四、五、七、八、十军。第四军:1937 年 9、 10 月间,抗联 4 军进行改编,李延平任军长,王光宇任副军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辖一、二师。第五军:1937 年 11 月。五军共 3000 余人,柴世荣任军长,宋一夫任政治部主任(后叛变),辖一、二、三师。第七军:1938 年 1 月,七军调整了干部,改编了队伍,全军 1500 余人,李学福任军长,郑鲁岩任政治部主任(后叛变)。辖一、二、三师。第八军:谢文
24、东任军长(后叛变),膝松柏任副军长(后叛变),刘曙华任政治部主任,于光世任参谋长,辖一、二、三、四、五、六师。第十军:汪雅臣为军长,张忠喜为副军长,王维宇为政治部主任。此外,救世军(王荫武部)和义勇军(姚振山部)亦归二路军指挥。(三)第三路军自 1938 年夏到同年底,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各军分批西征。西征部队到达嫩海地区后,成立西北临时指挥部,李兆麟、许亨植(李照山)分别为政治、军事负责人。1939 年初,西北临时指挥部将西征部队统一编为四个支队和两个独立师。西北临时指挥部辖第一、二、三、四支队及独立一、二师。1939 年 4 月,共满北满临时省委第二次执委会决定以第三、六、九、十一各军为基础建立抗联第三路军及其总指挥部。同年 5 月,第三路军正式建立,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为政委(1940 年任),许亨植为总参谋长。1940 年春,抗联三路军各部分别改编为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 4 个支队。三、 东北抗日联军组建抗联教导旅1940 年冬以后,第一、第二、第三路军各部陆续进人苏联境内进行整训。1942 年 8 月,抗联整训部队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亦称苏联运东方面军步兵第八十八旅),周保中为旅长,李兆麟为政治副旅长,崔石泉为参谋长,辖第一、二、三、四教导营及通讯连。东北抗日联军史料 (上)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共满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7年版第 355-36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