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课后答案(最全1-8章).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64377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课后答案(最全1-8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课后答案(最全1-8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课后答案(最全1-8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课后答案(最全1-8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课后答案(最全1-8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当代世界政治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 3 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 ,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 世纪 50 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3)两极格局的演变:20 世纪 50 年代

2、中期至 80 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 年 12 月 25 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

3、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3、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4、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4、治依然存在(新干涉主义盛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2)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4)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5、怎样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

5、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多极化趋势中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升高.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1、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一) 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分工明显,国际两级分化,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二)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规模加速扩展、模式加速创新(三)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2、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合作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集团都有排他性,对集团外的国

6、家和地区往往实行歧视政策,表明了集团化和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关系。 另一方面,每个区域经济集团都在集团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体化政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同时,集团与集团、集团与国家间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每个集团实际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一个中介、一个过渡。总的说关系是: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或初级形态,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在性质上一致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区别;实际上,全球化有时更多地表现为地区化,并由地区化所带动。世界当前发展趋势是

7、全球化,区域化是全球化在现阶段的表现,区域化对全球化起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3、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甚至包括思维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 (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五)进一步促进地区

8、经济一体化 第三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1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哪些调整?(p77) 1) 普通建立与发展宏观经济调控机制 2) 不断调整所有制形式,大大提高资本的社会化程度 3) 以社会福利的形式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4) 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民主化与现代化 5) 建立国际经济协调机制2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面临的现实难题和蕴涵的深层矛盾是什么?(p84) 1) 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困扰 2) 结构性失衡 a) 各发达国家政府的财政赤字连年扩大,政府的债务负担不断加重 b) 就业增长缓慢,结构性失业持续存在 c) 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加重,贫富差距扩大 d

9、)生态失衡问题日益显现,消费主义原则之下的增长方式的弊病暴露无遗 3、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基本内容: (1)主要原则 第一,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并兼听少数人意见的原则: 第二,主权在民(人民主权)原则,即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代议制原则 第四,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原则: 第五,法治原则 (2)基本制度: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 如何评价: 第一,资产阶级共和国取代中世纪的专制统治、民权代替君权、分权代替集权,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史上国家制度方面的重要创新。 第二,资产阶级积累了管理国家的经验。 第三,资产阶级民主制具

10、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固有的内在矛盾 4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1)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 (2)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 (3)政治思潮呈现多样化和相互交融的趋势,政党的纲领和政策趋向中庸 (4)利益集团和大众媒体的作用加强 (5)公民权利进一步扩大 (6)分权制衡机制发生变化 5 怎样评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与作用? 战后各国,特别是西欧国家的社会经济遭受重要创伤,恢复困难。而作为资本产主义新兴的一种生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集中更大量的资本,并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进行一些重大工程的建设。对战后的经济恢复发展起了一种推动作用。而战后新兴

11、的一些工业,如核工业、宇航工业、徽电子工业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光凭借单纯的垄断不能积累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来进行这种工作。而国家垄断就起到了这一作用,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黄金时期的到达奠定了基础。6、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是怎样演变的?其本质特征是什么?演变: (1)美国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 (2)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时期的尼克松主义和“人权外交” (3)美国对苏“转守为攻”时期的“以实力求和平”战略和“超越遏制”战略 (4)冷战后美国的“参与和扩展战略”和“先发制人战略” 本质特征: (1)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 (2)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

12、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 (3)文化战略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7、西欧、日本外交主动性加强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世界格局有怎样的影响?日本的对外政策: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实行“经济外交” ,即在美国庇护下以经济力量为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培育国力的目的。经济外交的重点是东南亚。日本通过战争赔偿、贸易、投资等向东南亚实行经济渗透。同时还不断加强与美欧的经济交流。20 世纪 70 年代初,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推行“多边自主外交” 。当时,面对中美关系的改善,石油和美元危机的冲击,美国战略收缩及调整亚洲政策,日本田中内阁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

13、策,走“多边自主外交”路线。具体内容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借助中国,抗衡苏联,1972 年 9 月,中日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78 年 8 月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如制定了“新中东政策” ,多方开展对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经贸联系与合作。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开始“政治大国外交” 。1981 年 5 月,铃木首相访美 “第三次远航”的谈话是个标志,紧接着 1982 年中曾根内阁公开举起“要做政治大国”的旗帜。此后,历届政府都把“政治大国”当作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为此,日本作了一系列的努力: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行“科技立国”代

14、替原来的“贸易立国” ;增强日元的国际货币职能;扩充军费,由“专守防卫”转向“攻势防卫” ;坚持“西方一员”的基本立场;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稳定、发展中日关系,继续与苏联对抗,同时不放弃对话。冷战结束后开始全力推进“积极进取”外交,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 “政治大国外交”有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提出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利用日美政治军事同盟与国际维和行动这两个框架实现军事大国化,加强军事力量,日本军队装备是亚洲最先进的,而军事开支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法律上制定国际和平合作法,积极突破向海外派兵的禁区,并且还与美国签订防卫合作指针 ,把“日本有事”改为“日本周边有事” ,为日本

15、今后介入地区争端埋下伏笔;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为争取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做;调整和改善与中国、俄罗斯的关系,在发展中日关系的同时,防范中国的倾向在加强,日俄关系有所突破,双方达成暂时搁置北方领土问题,加强经贸合作的协议,但进展缓慢。西欧的外交主动性(1)谋求在欧洲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主导性的作用,以欧洲为中心,实现“大欧洲”的融合(2)致力于构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新型关系。 (3)改善和加强对华关系(4)谋求与美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伙伴关系(5)对俄罗斯奉行“既合作又防范”的政策8 为什么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政策实质是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一是

1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性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球竞争性,成为促使它们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经济制度方面的基础与动因;二是强大的实力地位,提供了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物质基础;三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法则”的信奉、对历史上曾经拥有的权力地位的留恋。 基于以上可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 9 如何看待冷战后西西关系的变化?(P77) 冷战后西西关系的现实是,彼此间的矛盾冲突与协调合作都有进一步发展。从目前来看,尽管欧、日在战略层面上尚无意对抗美国和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但要求更大的决定权和反对美国近年来的一些做法的主张则是十分明确的。而面对欧日竞争的

17、压力和无形的挑战,美国却不肯轻易放弃领导地位。同时美国也充分意识到保持西方联盟的意义,把与西方联盟的团结合作同实现其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统一起来。尽管冷战后国际环境有很大变化,但影响西西关系的基本因素尚无根本改变,因此西方国家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依然是稳定的。这既意味着国家关系的成熟化发展,也蕴含着西方霸权加强的危险性。第四章1、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一) 政局动荡 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政局生活极不稳定,政权频繁更迭,政府如走马灯式更换。(二) 行政不力 行政不力是指发展中国家政府体制不健全,行政结构松散,行政效能低下,致使中央政府政策、法令无法有效得到贯彻,从

18、而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三) 政治独裁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因素或社会力量的弱小,政治权利往往高度集中于一人或少数人手上(主要为某一政党或军队)(四) 两极分化 政治生活中的两极分化,是指政治生活中人们参与政治的两极分化。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经济、政治的发展使一部分的社会阶层、集团掌握更多的政治权力和政治资源,成为政治生活中的权力阶层或特权阶层;另一方面,一部分社会的中低阶层越来越远离政治权力中心,除了基本的公民权利外,基本上不涉足政治生活。(五) 政治腐败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伴随着严重的政治腐败现象。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

19、法治传统,对政治权力很少具有有效的制约,政府官员凭借其所处的职位和手中所掌握的权力、资源,将权力用于私人目的,严重损害了国家、社会的利益。2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P134 面临哪些问题?P136 成就:(1)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2)经济结构得到调整 (3)民族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自主性不断增强 (4)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 (2)面临问题:(1)债务危机 (2)粮食危机 (3)人口危机 3、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经济调整与改革第一,重新强调加强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二,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力争有效地利用外资。第三,调整公私关系,鼓励发展私

20、人经济和市场经济。第四,发展多种经济,改变单一制的畸形的经济结构。4、新世纪南北关系有哪些特点?P151 (1)合作领域更加广泛 (2)构建了国家、区域和跨区域的对话合作机制 (3)八国框架下的南北对话机制形成与发 展 (4)二十国集团机制为全球南北关系的发展和国际机制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平台 5、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P123 (1)它们曾是两极国际政治格局中的第三种力量,是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它们获得了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地位,成为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 (3)它们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4)它们在世

21、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推动力量 4、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有哪些特点?发展中国家从殖民主义者手中争得独立地位之后,作为全新的主权国家登上历史舞台。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所谓复杂性,指发展中国家由于其所面临的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因此不得不随时间、空间,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进行针对性的外交举措,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历史遗留问题,如领土争端、民主矛盾、宗教矛盾等,相关国家之间的关系既有共同对抗大国侵凌的一面,又有冲突争夺的一面,有时还会恶化为局部战争,因此发展中国家间的关系显得复杂多变。所谓多

22、样性,是指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存在较大差异 第五章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 原因:这一体制是苏联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落后的文化条件下形成的。 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过分集权。2、苏联东欧剧变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背景: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由于复杂的国内外原因,曾经历了一个向苏联学习的阶段。当时,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一定效果。但这种教条主义的做法造成的消极后果也是十分明显的:经济上,片面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政治上,追随苏联大搞个人崇拜

23、和阶级斗争扩大化,打击迫害要求改革、主张走独立自主道路的干部群众,大大挫伤人民的积极性。再加上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导致东欧各国社会矛盾重重。凡此种种原因促使东欧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摆脱苏联模式束缚要求,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掀起了改革的浪潮。原因:(1)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演变解体、东欧剧变的直接原因(2)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导致剧变的深层次原因(3)第二从世界大战以前,西方国家对苏联主要采取的是围攻、压迫,试图迫使苏联就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了遏制、封锁外,西方势力更着重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而后者苏联演变解体、东欧剧变

24、的外部因素。教训:第一,必须确立和坚持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第二,要把经济建设当做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第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经历了哪些阶段?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局?第一次浪潮是从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初。政治上的改革包括健全法制,整顿国家安全机构,实行干部更新制度;在经济上的改革包括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精简中央机构,改组计划体制,减少中央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地方和企业在计划、财务和物资分配方面的权限,减少国家对农民的干预和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等。第二次浪潮

25、是从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有些国家的改革获得了部分成功,如匈牙利“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 。有些国家的改革在外来干涉下失败,如捷克斯洛伐克遭苏联入侵。有些国家的改革则难以进行,如苏联的改革在 70年代中期被迫停止。第三次浪潮是从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末。这次改革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以往,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观点,最后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改革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原则,导致了政权垮台。中国的改革则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

26、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取得了世人公认的伟大成就。4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首先,20 世纪走向社会主义的国家绝大多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它们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其次,从国际上看,资本主义在战后经历了新科技革命和实行政策调整后,还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处于强势地位,这使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和竞争中面临强大的压力。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后才能取代资本主义;再次,社会主义道路究竟怎么走,并没有现成答案 (2)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

27、的一种超越和替代。在当代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并没有消失,只不过表现形势有所变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将长期共存。社会主义应当善于吸取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现代文明成果,同时坚决抵制其糟粕,防止其和平演变图谋。社会主义要在与资本主义的长期的和平共处与斗争、相互协作与竞争中发展壮大。第六章1、东欧中亚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东欧中亚经济转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如匈牙利;另一种是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激进的方式“休克疗法” 基本内容: 通过私有化改造所有制结构,转换基本经济制度 通过自由化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运行体制 的转型 改变政府调控

28、宏观经济的手段和方法,调整经济政策,通过财政和货币紧缩政策稳定宏观经济 2 简评俄罗斯政治体制特点 . 俄罗斯总统制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非常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既带有俄罗斯传统中个人专权的特点,反映了俄罗斯集权传统的巨大影响力,又带有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 . 客观上对稳定俄罗斯转型期的政治形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俄罗斯总统制也存在严重的弊端。 . 三权分立仍名不副实,不能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表现为总统权力过大;政府缺少独立性;议会权力过小。 . 由于内外大政方针都系于总统一人,且无法形成制约力量,既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也容易形成个人的专制独裁。 . 由于议会权力过小,政党作用的

29、发挥也受到了限制,民众的意愿难以通过民选议会这一渠道影响政策。3、俄罗斯及东欧国家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国,以独立国家身份在国际社会中进行了重新定位,选择了“亲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和大国利益,俄罗斯从 1993 年起摒弃了唯西方国家马首是瞻的外交路线,代之以东西方兼顾的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 . 重视独联体一体化进程 . 着手修复同东欧国家的关系 . 进一步发展同亚洲及其他地区国家间的联系 . 积极倡导和推进世界多极化,实施“积极参与”的外交政策。4、你如何预测俄罗斯未来的政治经济发展?政治形势:在普京时代,俄罗斯实现了新旧政权的平稳过渡,加强

30、国家权力,提升国家权威,打击了车臣分裂主义势力,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国家统一。梅德韦杰夫时期,统一俄罗斯党一党独大的“民主政治”模式进一步巩固。经济形势:重点打击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势力。提升国家在经济中调控作用,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保证国家对天然气垄断部门的控制和管理。把能源作为国家崛起的基础。循序渐进地实现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2011 年加入 WTO。第七章1、怎样看待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一,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拥有较强军事防御力量的国家。 第二,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

31、国。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和平崛起对于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促进了

32、历史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转换;中国已成为维护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其二,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并推动国际秩序的除旧布新。 我国是世界商品的销售市场,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指导意义是什么?答: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的重要国际战略思想。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一个理论体系,包含丰富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有: (1)对当代世界主题做出了新判断。 (2)提出在和平

33、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3)为独立自主原则赋予了新内容。独立自主,就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就需要把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坚持独立自主,不去察言观色;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是真正的不结盟。 (4)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拓了新领域。积极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也是解决国家内部某些问题的好办法。 (5)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提出了一整套开放主张;指出中国仍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称霸,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 (6)为解决国际争端找到了新路子。一国两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平协商,解决边界纠纷;不纠

34、缠历史旧账,一切向前看。 (7)针对世界格局的大变动制定了外交新方针。邓小平提出了“不搞意识形态争论”的新方针;针对国际形势的大变动,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 重大意义在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有其坚实的基础,不仅有其国内、国际的条件。更有他本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的反思和总结,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3、结合国家利益这个概念谈谈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的发展。国家利益,即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在中国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竞争的重点从安全战略转向

35、经济竞争,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层次上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利益成为中国的首要利益。中国的安全利益在重要性方面并未减弱,但其紧迫性下降了。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互信是新安全观的基础。新安全观认为政治和军事仅仅是安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综合性是新安全观的基本特点,除了以主权概念为核心的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之外,还有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等一系列方面的安全。我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安全协作,尤其是强调互不干涉内政,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议是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正确途径。加强世界各国间的安全协作,通过不针对第三方的双边及多边协作积极推动各国,地区和全球的协作安全。新安全

36、观中的协作强调平等协商的原则,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各国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4、试分析“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意义。和谐世界的核心特征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首先,和谐世界理念与我们的外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中国外交的根基是独立自主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的提法来源于这一根基,同时又在此根基上有所发展。和谐世界要求各个国家、各种制度和各种文明之间不仅仅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井水不犯河水,还进一步发展为和谐共存,增添了彼此尊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等一些新的内涵。增加了各类国家和各种力量之间积极互动的新要素。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存

37、,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第二,和谐世界理念是迄今我们提出的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延伸。建国以来,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根据不同时期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维护我们根本利益的需要,相继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战略思想。和谐世界理念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我认为,这一理念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涵盖了更多的普世价值,体现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这就使和谐世界理念能够获得外界更多的共识和共鸣,也能够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38、。第三,和谐世界理念传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中国文化或者东方文明的精髓之一,就是重视和提倡“和”这个概念。和谐世界发出的第一个强烈信息,就是“和” 。所以说,以“和”为核心的理念,以及今后可能由此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个理论体系,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关系理论数百年来的权威学说。和谐世界理念不仅使东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了现代化意义,也将为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开辟道路。第四,和谐世界理念初步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从而使和谐世界的理念实际上涵盖了我们迄今陆续提出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

39、以及新环境观,尽管还只是一个框架,但是否可以说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第五,和谐世界理念全面启动了中国建设软实力的进程。任何一个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不仅仅需要硬实力,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软实力。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要下气力进一步增强软实力的新阶段,或者说到了一个下力气来发掘我们软实力巨大潜力的新阶段。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之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理解和接受,这本身就反映了我们的影响力、感召力在不断扩展。第八章1 怎样理解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提出具有坚实的科学依据?两级均势格局客观上起到了抑制大规模战争的作用,世界政治多极化有助于牵制、削弱霸权国家的冒险行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

40、国际机制的建立减少了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混乱,主权原则的普遍化和公众对战争的态度有助于约束战争决策者,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方式促进了相互依赖的加深。2、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提出的重大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P253 (1)理论意义 A、和平与发展主题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理论的重大发展 B、和平与发展时代观是对传统国际政治理论的挑战 现实意义 A、为端正中国外交思想、制定国家大战略提供了指导 B、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做出更大的努力3、为什么说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首先总得来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是不容置疑的。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

41、的外在环境,只有一个和平的世界才可以保证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所以和平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发展反过来又可以维护和平的稳定,简单的说战争和摩擦的本质就在于利益的分配问题,经济发展,利益共同分配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国与国的互相吞拼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当代互相发展就成了国与国新的主题。而发展的前提是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因为世界上仍然还存在许多不安定的因素。从而说和平是根本,发展是核心。用马哲的矛盾理论解释就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4、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P257 总的来说,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

42、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因为,第一,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间的交流和联合,抑制了世界战争的爆发;第二,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第三,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5、国际新秩序的作用 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

43、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6、国际旧秩序有哪些特征? 西方主导与不平等性仍然是国际秩序的两个基本特征, 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 (2)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 (3)以国际垄断资本占分配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4)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协调机制。 (5) 国际政治旧秩序的主要特点是霸权政治和强权政治 。7、主要国际力量的国际新秩序观有何不同? (1)美国:发挥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作用,

44、确保领导地位,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世界。即美国式的单极世界,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建立以美国军事力量为保障的国际安全结构, (2)西欧:主张建立一个以西方政治经济模式、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世界新秩序。反对美国独霸世界,要求在国际上分享领导权, (3)日本:确定和平与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以日美欧为主导,利用美的军事力量,日欧的经济建立新秩序,分享领导权。强调科技和经济对建立世界秩序的决定作用,总体而言,美日欧的国际新秩序是一个以西方大国利益为基础的,由西方大国领导的西方模式,他们之间也有分歧, (4)中国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

45、展,以保证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普遍受益,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国际新秩序应包括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并且应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 (5)五项原则:政治:各国应互相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强加于人,经济: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应贫富悬殊,文化:相互借鉴,供繁荣。8、为什么说国际新秩序必须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P266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要求。 第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是由多极化趋势和世界多样化发展所决定的。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

46、则是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第四,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是完全切实可行的。9、当前关于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斗争有哪些新进展?(一)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1、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内容:改变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打破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货币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摆脱国际垄断的控制和剥削;实现经济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关系;加强南南合作,特别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积极参与南北对话,促使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发展中

47、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构想,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无权地位,使发展中国家能更充分有效地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加强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的作用,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和在联合国的发言权。(二)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第一,中国主张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保证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普遍受益。第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基础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三,国际新秩序应包括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

48、序。第四,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四个方面全面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即在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在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三)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1) 、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构想第一,发挥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作用,确保美国的全球领导地

49、位。第二,以美国为榜样,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世界,按美国的模式建立一个“和平和安全、自由与法治”的国际新秩序,即美国式的单极世界。 第三,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建立以美国军事力量为保障的国际安全结构。第四,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奉行参与与扩张战略,千方百计地扩大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第五,调整联盟战略,利益联盟关系的改善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服务。 (2) 、日本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第一,在确定和平与安全的基础上,在全世界实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的目标。 第二,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建立世界新秩序。日本的设想是,利用美国的军事力量,日欧的经济力量来建立新秩序,并共享领导权。 第三,强调科技和经济力量对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决定作用。 (3) 、西欧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第一,在未来国际新秩序的目标方面,西欧同美日一样,主张建立一个以西方政治经济模式、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世界新秩序。 第二,反对美国独霸世界,要求在国际新秩序中分享领导权。 第三,主张以欧共体为核心,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尽快建立“欧洲新秩序”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世界新秩序。 三、以和平共处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