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各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声亮剑.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66189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各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声亮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疆各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声亮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疆各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声亮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疆各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声亮剑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中,既需要保持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从新疆历史的发展来看,新疆与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内地汉民族吸收了许多的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而新疆各民族也从中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新疆与内地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汉朝统

2、一西域后,内地的典章制度传入西域。如龟兹王绛宾曾娶解忧公主之女弟史为妻。公元前 65 年,绛宾携弟史赴长安入朝,他非常喜欢汉朝的衣着服饰和典章制度,从长安返回龟兹后,便仿效汉朝,修建宫室,在宫殿周围建巡行警戒道路,“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 汉书西域传)。新疆曾出土许多汉代的汉文木简,如在尼雅遗址一处汉代遗址出土有一枚汉文木简,其中就有汉代官府对精绝王下达的汉文文书,这说明汉文在西域是当时通行的官方文字。汉代西域与内地的音乐歌舞也相互交流。龟兹王绛宾夫妇同赴长安时,其夫人弟史专门到长安学习鼓琴,汉宣帝并赐给两人“旗鼓”、“ 歌吹数十人”,开创了中原歌舞传入西域的历史先河。魏晋南北朝时期,

3、麴氏高昌王朝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高昌城宫室内,画有“鲁公问政于孔子像 ”。高昌还仿效中原兴办学校,其教材有 毛诗、论语、 孝经,学生们虽习用汉字,但却讲说胡语(当地民族语言)。1959 年以来从吐鲁番阿斯塔纳和哈剌和卓古墓区发现 论语郑氏注、 孝经、 典言、 急就章、 千字文等残卷,都证明了中原文化同新疆各民族文化联系紧密,以及新疆少数民族积极学习和借鉴汉族文化的情况。佛教自西域传入内地后,更是大大激发了西域与内地僧人相互交流。公元 260 年,内地高僧朱士行赴西域取经,“遍游西域” ,在于阗培养了大量佛学弟子,而他自己则以 80 高龄终死于阗。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名闻西域,甚至前秦的符坚都风闻

4、其名,将其称为“国宝”。鸠摩罗什后来到了内地,组织人力翻译了大批佛经,成为与后来的玄奘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翻译家。这一时期,西域地区流行的龟兹乐、疏勒乐、于阗乐、高昌乐等对中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西域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西来文化的相互交汇、吸收、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汉文是当时西域通用的语言文字,无论是政府发布的公文,还是民间契约,都用汉文写成,吐鲁番出土的大量唐代文书就是明证。唐代的伊、西、庭三州地区,儒家思想传播较广,在吐鲁番考古发掘中,多有儒家经典抄本出土,如 论语、 孝经等。唐写本 论语郑氏注,抄写于唐景龙四年(公元 710 年),抄写者为年仅 12 岁的西州少年学生卜天

5、寿。由于佛教在西域地区盛行,因此许多内地僧人来到西域建造寺院,成为寺里的住持。龟兹是当时唐代安西大都护府治所,唐代在这里驻扎大量的军队,同时这里也有许多随军家属和商人,为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在附近出现了不少由汉人开凿、汉僧住持的洞窟,洞窟中的壁画许多都带有汉族绘画风格,被称为“汉风窟”。唐初来自于于阗的画家尉迟跋质那和尉迟乙僧父子,将犍陀罗艺术风格与中原绘画风格融为一体,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西域画风。他们把西域画风带到中原,并吸收中原某些绘画技巧,创作出不少优秀的绘画作品。在隋、唐前期画坛上享有盛誉,为中原绘画艺术的发展,为把佛教绘画艺术中国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音乐和舞蹈方面,龟兹乐、高昌乐、

6、疏勒乐、柘枝舞、胡旋舞、胡腾舞、拔头舞等流行于西域和中原,唐朝宫廷的十部乐中 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都是西域乐。西域舞在长安颇为流行,胡旋舞风靡宫廷。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增无减。喀拉汗王朝时期的大诗人玉素甫哈斯 哈吉甫深受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其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接受、利用汉文化的材料。在福乐智慧的序言中,作者明确指出:“此书极为尊贵。它以秦地哲士的箴言和摩秦学者的诗篇装饰而成” 。这里“秦地”指契丹,“摩秦 ”则指汉人。 福乐智慧是一部劝喻性长诗,也是一部优秀的哲学伦理学着作,在维吾尔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这同一历史时期诞生的马赫默德喀什噶里,是喀喇汗王朝

7、又一位着名的学者和杰出的语言学家。他所编纂的突厥语大词典共 8 卷,收辞目 7500 个,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语言学着作,而且是一部杰出的地理学和民族学着作。他在“桃花石” 条目的注释中说:“桃花石,此乃麻秦国之名。上秦,地处东方,被称之为桃花石;中秦,被称之为契丹;下秦,被称之为巴尔罕,也就是喀什噶尔。”它充分表明,当时的喀喇汗朝人是中国人,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说明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是相通的。这一时期西辽文化的特点是保持了中原之风,政府的官方语言文字是汉语。西辽的统治者对宗教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政策,各种宗教都允许在其境内存在和发展。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安定,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8、西辽时期汉文化在西域地区的广为传播,有力地促进了西域文化的向前发展。元朝时期,大量畏兀儿人迁居内地,他们学习汉文化,不少人成为精通汉文化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家。清朝统一新疆后,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清政府在天山北部满、汉等族军民较集中的地区,开办了各类学校,如在满、蒙古、锡伯等族中,开办了“八旗官学”;在汉族中主要有官府开办的“义学”和民间开办的“私塾”。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在南疆维吾尔族地区,“广置义塾”,招收维吾尔族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以培养翻译人才。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多样性统一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大思想基础,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依托和根基。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以各民族文化的新发展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