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藏传净土法考试复习范围 100 题第一课(第一册)1.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极乐愿文大疏?对此你有何感想? (P2-3)一册答:因为学习极乐愿文大疏 ,一是考虑菩提学会道友的实际情况,即有很多道理需要了解,而本书的内容正好异常丰富。二是我们可依此善缘种下往生极乐的殊胜善根,生起往生极乐世界的强烈信念,以及对藏汉佛教为主的世间一切佛法互不相违生起不可夺的定解。三 ,净土法门与密宗法或空性法结合起来修持,其加持和功德不可思议。附参考:藏传净土法 ,第 1 册,第 23 课,P388极乐愿文大疏非常殊胜,它既宣讲了实修的窍诀,也阐述了最基本的佛教理论。可见,不管是刚学佛的人,还是学佛多年的老法师或大格西
2、,皆应懂得这样的道理,如果不懂,很可能在某些地方就会犯错误。所以我很希望大家皆能接受这个法,而且其中的道理还应铭刻于心,并尽心尽力付诸于实际行动。附参考:藏传净土法 ,第 2 册,第 26 课,P34乔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言简义丰,总摄了净土法门的一切关要,藏地的很多修行人都能背诵极乐愿文 ,希望道友们也尽量背诵。在这部极乐愿文中,宣说了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修持净土法门者一定要了解这些道理,这才会有稳固的信心,如果不懂这些道理,对阿弥陀佛只有一个模糊、笼统的认识,就不会产生真正稳固的信心。附参考:藏传净土法 ,第 2 册,第 32 课,P126如今在学佛的人群中存在两种情况:有些人对佛教的信心非
3、常虔诚,但由于没有接受过佛法的教育,虽然辛辛苦苦地做了一些善事,但往往都流于形象上,没有得到很大的功德;而有些人虽然学佛多年,也懂一些佛法的理论,但目光一直盯着高深的大法,从来没有踏踏实实地积资净障。前者因为不懂佛法而不知道如何行持,后者虽然懂一些佛法,但因为见解偏颇,也没能实地行持。我们现在学的这部极乐愿文大疏对如何积资净障讲得非常具体,也引用了大量的教证和公案来说明积资净障的重要性,可以兼治以上两种人的毛病。这部论典中有许多藏传佛教的窍诀,也宣说了显密圆融之理。我相信学了这部法之后,以前对藏传佛教不了解的人会有所了解,以前对密法有疑惑的人会遣除疑惑,有宿世善缘的人也会对密法产生信心。4.打
4、扫经堂有何功德?你怎么看待扫地这个问题?(P17)一册答:打扫经堂有以下五种功德:自除心垢:即能遣除自相续的垢染;亦除他垢:意为能除与之结缘众生相续中所具有的垢染;除去骄慢:骄慢的人高高在上,他不可能扫地,只有有恭敬心的人才 会去扫地。调伏其心:即通过扫地很容易调伏自己的心;增长功德:意为扫地能增长很多福慧功德。2怎样看待:(P18-19)一定不要有其他想法,要想到为僧众做事情就是在遣除自己的垢障。其实,没有慢心真诚为人服务,才是最伟大的行为。可见,只要把观念转过来,我们就会拥有更多积累福报和功德的机会。所以,为了生生世世都成为无傲慢的聪明者,我们应尽量打扫公共卫生,这不但有许多功德,而且还是
5、忏悔内心垢染的最佳助缘。 六祖坛经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们的身体是菩提树,心则如明镜台,如不时时清扫,身心就会粘满尘埃。所以,我们对一切人都应生恭敬心,还应经常打扫佛堂和道场,以这样的因缘,生生世世都能感得智慧与悲心。第二课5.你怎样理解三殊胜包括往生净土四因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怎样行持?(P25)一册答:最初发心重要、中间积资重要、最后发愿重要。欲往生极乐世界者,最初都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无上菩提心(加行发心殊胜) ;中间还要广积福慧二种资粮(正行无缘殊胜) ;最后为使功德辗转增上,还应以极乐愿文 、 普贤行愿品等愿文来摄持发愿(结行回向殊胜)。往
6、生净土四因包括明观福田、发菩提心、积资净障、发清净愿。其实,往生四因都可以包括在这三者当中,因为明观福田也可以这三者来无余含摄。在实际生活中,行持任何善法,我们都应以三殊胜来摄持:即最初发菩提心,中间专心致志专心致志行持,最后作回向。(或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行持任何善根都应该以往生极乐四因而行持,以三殊胜来摄持,这样所行持的功德都会成为往生净土的资粮。附参考(一) 藏传净土法第 1 册,第 10 课,P178,堪布归纳“三殊胜”:下面以窍诀的方式对以上所讲的三殊胜作一归纳。总之,在刚开始听法时就要想,今天不是为自己而闻法,而是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闻法;中间也要以无有散乱之心专注谛听法义,不能
7、东张西望,也不能心思散乱;最后还要思维,闻法所得的善根回向给一切有情,愿他们获得佛陀的果位。不但闻法要以三殊胜摄持,修加行也应如此,即:刚开始要发菩提心,不能为自己健康发财而修加行,应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修加行;中间磕头、念皈依偈等时,心也要尽量专注;最后将善根回向大菩提。不仅如此,在行持一切善法时皆应以三殊胜摄持。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云何少施功德多耶?以方便力少分布施回向发愿,与一切众生同证无上正等菩提,以是功德无量无边,犹如少云渐遍世界。 ”这里的“方便”指发心,然后再以回向发愿印持,也即愿与一切众生共同成就佛果;若能如是而行,少分布施所得的功德也无量无边,就像少量的云会逐渐遍满整个虚
8、空一样。可见,大家都应以三殊胜来摄持一切善法,这非常关键。如果在做善法时,最初能发菩提心,中间一心专注,最后作殊胜回向,那么这个善根生生世世都不会毁坏。比如,我今天以三殊胜摄持做了一个小时善法,虽然一百劫后我有可能变成旁生,但往昔的善根却仍然存在。其实,这样的道理是佛陀以金刚语宣说的,故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相反,如果没有以三殊胜摄持,那就不好说。表面上看,他一辈子都在学习佛法,每天都在念阿弥陀佛,甚至连喉咙也念破了;但由于没有以三殊胜摄持,当后来产生嗔恨心时,阿赖耶上积累的善根也会被彻底摧毁。可见这样的修行方法,任何修行人都不能缺少。所以大3家一定要将这样的窍诀运用在生活中,如果能运用,那就能
9、带来无穷无尽的利益。如果没有以三殊胜摄持,那无论行持任何善法也不可能趣入大乘道。大家都希望自己趣入大乘道,也希望自己所积的善根成为大乘善根,或成佛的资粮,但能否如愿以偿,这完全取决于是否具足三殊胜。如果没有三殊胜,即使表面上做再大的善法,也不可能真正趣入大乘道。但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三殊胜呢?可以说非常稀少。所以希望大家,今后不管修任何法都必须具足三殊胜。三殊胜中,正行无缘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严格来讲,真正的正行无缘殊胜是指平等安住于止观实义中,也即入定于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或真如实相当中。但在这里,作者对正行无缘的定义比较容易行持,即:所谓正行无缘,就是在行持善法时一心专注善法,心
10、不往外散乱。这样每个人都能做到三殊胜,否则凡夫人要真正安住现空双运的境界,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附参考(二):三殊胜 (索达吉堪布著)摘要三 殊 胜 是 行 持 任 何 善 法 不 可 缺 少 的 , 如 果 不 懂 三 殊 胜 , 善 根 不 能 以 方 便 摄 持 , 中 间 若 以分 别 杂 念 散 乱 , 最 后 没 有 回 向 的 话 , 善 根 是 无 法 增 长 的 。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无论学什么
11、佛法、做什么善事,必须要具足三殊胜。平时你念咒诵经、布施供养、放生、转经轮等,开头要有一个发心,中间不被分别念中断,最后要作回向,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们,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间,并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只有这样,你的善根功德才会无边无际。否则,刚开始没有发菩提心,中间没有正行无缘,最后没有回向摄持,善根不但不会增长,反而有失坏的可能,这是谁都不愿意的。为 什 么 要 发 菩 提 心 呢 ? 因 为 依 此 可 获 得 一 切 功 德 。 佛 陀 在 王 狮 经 中 说 : “为 度 诸众 生 , 发 起 菩 提 心 , 以 此 摄 诸 法 , 以 此 得 喜 乐 。 ”意 思 是
12、 说 , 为 了 度 化 天 边 无 际 的 一 切 众 生 ,我 们 应 发 起 无 上 殊 胜 的 菩 提 心 , 以 此 可 摄 持 各 种 善 法 , 无 勤 获 得 暂 时 究 竟 的 一 切 喜 乐 。 因 此 ,在 所 有 的 发 心 中 , 菩 提 心 是 最 妙 、 最 好 的 。菩 提 心 如 何 修 持 呢 ? 若 是 上 根 者 , 日 日 夜 夜 的 所 作 所 为 , 全 部 以 利 益 众 生 的 心 态 来 摄 持 ,这 是 最 起 码 的 标 准 。 这 种 人 为 众 生 睡 觉 、 为 众 生 吃 饭 、 为 众 生 说 话 , 一 切 都 想 着 众 生
13、 , 就 像慈 母 时 时 关 心 独 子 一 样 , 他 也 时 时 关 心 众 生 。 假 如 做 不 到 这 一 点 , 早 上 起 来 时 发 菩 提 心 , 白天 的 所 作 所 为 要 利 益 众 生 , 晚 上 睡 觉 前 也 想 到 众 生 , 这 就 是 修 持 菩 提 心 。有 些 人 经 常 花 时 间 做 很 多 善 事 , 在 此 之 前 , 先 应 该 发 一 个 菩 提 心 。 如 果 没 有 行 持 善 法 的机 会 , 那 么 你 在 上 班 、 走 路 、 做 事 情 , 甚 至 旅 游 观 光 时 , 先 发 心 : “我 今 天 所 做 的 一 切 ,就
14、 是 为 了 利 益 众 生 , 愿 我 能 对 众 生 有 利 。 ”这 种 发 心 只 是 几 秒 钟 的 事 , 并 不 是 特 别 困 难 , 但功 德 却 不 可 估 量 。 所 以 , 第 一 个 殊 胜 , 就 是 以 菩 提 心 来 摄 持 , 对 大 乘 佛 教 徒 来 讲 , 千 万 千 万不 能 忘 记 。 如 果 有 了 这 种 观 念 , 做 什 么 善 事 都 会 先 想 起 菩 提 心 。行 无 缘 , 梵 语 叫 “勒 布 嘎 ”, 即 无 分 别 之 意 。 真 正 的 正 行 无 缘 , 是 圣 者 入 根 本 慧 定 的 一种 智 慧 , 凡 夫 人 现
15、在 根 本 做 不 到 。 但 要 行 持 无 漏 的 善 法 , 获 得 无 漏 的 功 德 , 这 种 定 解 也 不 能缺 少 。 阿 难 入 胎 经 中 云 : “若 无 入 定 者 , 则 无 清 净 慧 , 不 能 断 有 漏 , 应 当 精 进 行 。 ”意思 是 说 , 假 如 没 有 入 定 , 就 不 会 获 得 清 净 智 慧 , 无 法 断 除 有 漏 , 故 一 定 要 精 进 行 持 。 这 里 所讲 的 就 是 真 如 智 慧 , 如 果 没 有 真 如 智 慧 , 凡 夫 人 心 不 在 焉 、 向 外 散 乱 , 所 做 的 善 法 都 是 有 漏的 , 功
16、德 也 不 是 特 别 大 。 但 真 正 要 做 到 三 轮 体 空 和 正 行 无 缘 , 对 我 们 来 讲 也 有 一 定 的 困 难 。因 此 , 很 多 上 师 认 为 : 心 能 专 注 的 话 , 也 是 一 种 正 行 无 缘 。4按 照 很 多 上 师 的 解 释 , 正 行 无 缘 的 要 求 并 没 有 那 么 高 , 也 就 是 说 , 行 持 一 个 善 法 时 , 尽量 不 起 各 种 分 别 念 , 这 就 是 所 谓 的 正 行 无 缘 。 比 如 你 在 听 课 时 , 身 体 如 如 不 动 , 口 中 不 说话 , 心 全 神 贯 注 于 上 师 所 讲
17、 的 内 容 , 再 加 以 思 维 分 析 , 然 后 进 行 修 持 , 心 就 有 了 专 注 的 力量 。 梵 语 中 的 正 行 无 缘 , 意 思 是 无 分 别 , 这 里 的 无 分 别 , 就 是 心 不 要 往 外 散 乱 。 任 何 一 个 善 法 , 我 们 要 么 不 做 , 要 做 的 话 , 心 没 有 必 要 一 直 外 散 , 产 生 各 种 杂 乱 分 别 念 。大 家 在 行 持 善 法 的 过 程 中 , 应 该 观 察 心 能 不 能 专 注 , 不 被 其 他 分 别 念 中 断 , 把 事 情 做 得 善 始善 终 。 如 果 心 无 法 专 注
18、, 身 体 再 怎 么 不 动 , 也 起 不 到 什 么 作 用 。以前的高僧大德们说,善根如果没有回向,通过四种因可以摧毁:1、嗔恨烦恼。比如你做了善法而没有回向,后来生起嗔恨心,即使只有一刹那,也能将百劫或千劫所积累的善根毁坏无余。 2、在别人面前宣扬。3、对行善生起后悔心。4、颠倒回向。因此,正确的回向不可缺少。如果没有作回向,凡夫人的善根不可靠,相续中经常出现颠倒分别念、嗔恨心、后悔心等,很容易被这些恶念摧毁。那 么 , 该 如 何 回 向 呢 ? 回 向 的 方 法 非 常 多 , 譬 如 念 入 行 论 的 回 向 品 、 普 贤 行 愿品 等 , 但 归 纳 而 言 , 上 师
19、 如 意 宝 以 前 讲 过 , 可 全 部 包 含 在 愿 一 切 众 生 快 乐 、 佛 法 兴 盛 于世 这 两 条 中 。 我 们 平 时 行 持 善 法 时 , 也 要 作 这 样 的 回 向 。上 师 如 意 宝 曾 慈 悲 开 示 : “无 论 出 家 人 、 在 家 人 , 行 持 善 法 务 必 要 具 足 三 殊 胜 , 若 连这 个 都 不 具 足 , 行 持 的 根 本 算 不 上 大 乘 佛 法 。 ”做 善 事 如 果 开 头 没 有 发 心 , 中 间 心 不 在 焉 ,最 后 也 没 有 回 向 , 即 使 有 回 向 , 也 是 颠 倒 回 向 或 世 间 的
20、 回 向 , 希 望 自 己 即 生 快 乐 , 吃 得 好 、穿 得 好 , 这 是 非 常 可 笑 的 。 华 严 经 中 说 : “一 个 人 若 有 了 利 他 的 菩 提 心 , 远 离 一 切 违 缘 、 具 足 一 切 顺 缘 的 威力 自 然 会 具 足 。 ”只 有 时 时 想 到 众 生 , 所 有 的 功 德 、 威 力 、 悉 地 无 勤 就 会 拥 有 , 倘 若 没 有这 一 颗 心 , 外 面 的 建 筑 再 壮 观 , 举 办 的 法 会 再 隆 重 , 也 不 一 定 有 非 常 大 的 利 益 。 所 以 , 形 象并 不 重 要 , 心 态 才 最 重 要
21、 。 学 佛 的 人 一 定 要 把 心 态 摆 正 , 如 果 你 是 小 乘 心 态 , 它 有 它 的 一 套调 整 方 法 ; 如 果 你 是 密 宗 或 大 乘 的 心 态 , 必 须 要 以 这 种 方 便 来 摄 持 , 只 有 这 样 , 功 德 才 会 非常 圆 满 。 因 此 , 希 望 各 位 在 行 持 善 法 的 过 程 中 , 千 万 不 要 忘 记 三 殊 胜 。 若 能 具 足 这 一 点 , 纵 然 你造 的 善 根 微 不 足 道 , 功 德 也 是 无 法 想 象 。 试 问 , 谁 会 不 愿 意 这 样 呢 ?第三课8.要想成为闻受净土法门的法器,必须
22、要具足什么样的条件?你是否具足?若不具足应怎么办? (P4143)一册答:要想成为闻受净土法门的法器,必须具备以下四点:(一)对上师和净土法门要有强烈的信心和恭敬心。佛经云:“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没有信心的人不可能产生任何善法功德,就像被火焚烧过的种子不可能生出青色的苗芽一样。相反,如果我们具有信心,那一切善法功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莲花生大士也说:“具有坚信得加持。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上师和佛法产生强烈的信心和恭敬心,否则不可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也不可能生起一切善法功德。(二)无有谄诳嫉妒心等,秉性正直。(三)具有领悟法义之智慧。5(四)对净土法门要有希求心。圣
23、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也说:“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 ”意思是,心术要正直,还要有通达法义的智慧和对正法的希求心,只有具足这三条,才堪为真正的法器。9.无记心态听法是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要断除它?应怎样断除?(P4344 )答:无记心态听法的状态是:如果仅仅知道前去听法,坐在听法的行列中后,心里既无善的分别也无恶的作意,只是直楞楞地坐在那里,就像一块石头安住在听法的行列中一样,这就是无记的发心。为什么要断除它: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以无记的心态来听法不会成熟异熟果报,只是种下一点点善根,所以应励力杜绝以无记心态来听法。怎样断除:应反观自心,如果发现自己处于无记心态坐在听法行列,就应马上提醒自己:“
24、这样傻傻呆着毫无用处,一定要生善心。 ”此时要么转变为菩提心,要么转变成出离心,或者安住在信心、恭敬心和希求心等善心所当中。如果心里能想: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他们随时都以大慈大悲心来观照我,在末法时代听受这样的大乘法非常难得,所以我一定要专心听法,能这样忆念的话,这也说明闻法者具有信心和难得之想。只有这样,听法才有真实的意义。第四课11.怎样才能发起菩提心?(P59)一册答:首先通过教证和理证生起: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都曾当过我的母亲的定解,(再思维忆念)他们当我母亲时对我有无比的恩德,可是现在他们正在感受无量无边的难忍痛苦, (最后生起报恩之心)所以我一定要将他们救出轮回苦海,至究竟安乐
25、。以下可结合自身情况摘要作答,具体而言:(P54)发心需要从根本悲心中产生,悲心又需要缘一切有情而生起。那具体应怎样修菩提心呢?应按阿底峡尊者知母、念恩、报恩等七重因果(七重因果: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大悲、增上意乐、菩提心。 )的教授来次第修行。首先必须了知,一切有情都当过自己的母亲。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而发菩提心首先要认识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在没有生起定解之前,一定要反复观修,到一定的时候,相信大家看到任何众生都会作母亲想,而没有认真修学过这样殊胜法门的人,就很难做到这样了。确实,虚空遍布的地方都充满众生,每一众生相续当中都充满业、烦恼和痛苦。而所有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
26、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一众生做每个众生的父母的边际也无有尽头,更何况说一切众生呢?旁生界母亲关心孩子,孩子无误认识母亲等现象,也蕴含着许多极为甚深的道理;其实这完全可以说明,佛陀所讲的每一个众生都当过自己母亲的说法千真万确。(P59)6如果我们真能生起: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未曾做过自己的母亲,他们对我有无比的恩德,可是现在他们正在感受无量无边的难忍痛苦,所以我一定要救度他们,在那个时候相续当中就生起了四无量心。如果有四无量心,那生起菩提心就不再困难。可见,这种道次第非常殊胜。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在了知此理
27、后,我们还应忆念他们的恩德,即:一切有情在当自己父母亲时,无一不是以大恩来养育我。这一点,以今生母亲的现身说法也可无误证实。父母本身,他们为了孩子也积累了不少恶业。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造了多少恶业,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以及成家,可能所杀的生命就无量无边。可以说,父母为孩子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因为他们无始以来都为孩子而造恶业,至今仍沉溺在轮回当中无法解脱。如果我们不帮他们忏悔,或者说没能让他们清净业障,那他们将永远无法获得解脱。所以我们应这样观想:一切父母有情为我们造了许多恶业,如今他们正在感受轮回的剧烈痛苦,多么可怜哪!如果能让他们远离轮回的痛苦,特别是三恶趣的痛苦,那该多好啊!若修法比较成功
28、,在看见或观想众生的痛苦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这也就是所谓的悲无量。有些道友悲心很强,一看到杀鸡鸭等旁生,眼泪就会哗哗地流下来。如果一观想众生的痛苦就开始流泪,那说明悲心已经修得很好。上师如意宝在文殊大圆满中也说:“流泪为止。 ”如果修得深入,就会有这样的验相;如果修得肤浅,那不要说别的众生,就是看到亲生母亲受苦也不一定会生起悲心。可见在修悲无量心时,达到这个标准非常重要。按照阿底峡尊者的传统,在修悲无量心时,开始应把自己的母亲作为所缘境来观修,要思维母亲对自己如何慈悲,而她正在感受轮回的痛苦,所以一定要使她获得解脱;最后再思维,所有众生都与现在的母亲没有任何差别,所以一定要让他们都摆脱
29、轮回的痛苦。而华智仁波切的传统则是:先以一只特别可怜的牛羊等众生作为所缘境,然后思维这个众生曾经做过我的母亲,现在它正感受痛苦,所以一定要让它获得解脱;最后再观想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现在他们都在感受轮回的痛苦,所以一定要让他们都获得解脱。不管是哪一种修法,最后都要生起愿三界轮回中的一切老母有情摆脱所有痛苦的强烈愿望,这样的心态就是所谓的悲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如果四无量心修到量,那菩提心就很容易生起来,所以我们应首先致力于此。话说回来,仅仅有了这样的悲心还不够,一定要报答他们的恩德。有些教言中说,父母对我们有赐予身体、生命以及世间知识等恩德,但光知恩还不够,一定要报恩。
30、那怎样才能报恩呢?要想报恩,就一定要使自己具有智慧和能力,否则毫无办法。有些人说:“我很想报答父母的恩德,但我既没有钱也没有地位,所以我一定要打工赚钱,这样以后才能给父母买房子。”这是世间人的报恩方法。从出世间来看,我们现在对无量无边的众生还没办法报恩,因为我们自己尚是业力深重的凡夫,而真正能回报恩德者唯有圆满的佛陀,因为他才能让一切有情得到安乐,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成佛,这样才有能力报恩。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这样讲过:虽然我曾多次在麦彭仁波切等传承上师面前发愿,要报答一切老母有情的恩德,但以现在的身份的确很难实现,尤其在末法时代更为困难,所以我首先选择往生极乐世界,在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而获得出世间的
31、功德之后,再来娑婆世界利益众生,这样就非常容易。13.你怎样理解显宗与密宗圆融无违的观点?(P69、70)一册7答:无论显宗密宗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像 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虽然在长相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但实际都是一家人一样;同理,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法虽然有不同宗派之分,但都是佛陀的教法,不学显的密是没有的,不学密的显是没有的。 ,在楞严经 、药师经等显宗经典中都有密咒, 阿弥陀经后边也有往生咒,因此,故,显密佛法都是圆融无违的。第五课15.解释颂词:“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P78)答:颂意为:依靠闻法能了知一切万法,依靠闻法能遮止诸多恶业,依靠闻法能
32、断除无意义的琐事,依靠闻法能获得涅槃磐。 。第六课18.解释颂词:“比丘日升起,乌鸦出叫声,农夫耕田地,猩猩皆啼哭,是故当精勤。 ”(P94 95)一 册答:“比丘日升起” ,是指佛陀出现于世间。大家知道,当太阳的光芒照耀世界时,一切黑暗都被无余遣除,也自然带来万物复苏的蓬勃生机;同样,佛陀出世也能给世界带来种种圆满。“乌鸦出叫声” ,是指讲经说法的善知识宣说正法。此句比喻佛法住世,其中“乌鸦”代表善知识, “出叫声”代表善知识宣说佛法的声音。一般乌鸦在白天发出叫声,其声为“阿阿” ,在佛教中“阿”代表无生,所以按照有些论典和上师的说法,乌鸦发出的是无生的法音。“农夫耕田地” ,表示具有福德的
33、施主涌现。因为,农夫在田地播下种子后,就可以收获粮食;同样,施主在三宝的福田中播下善根的种子,就能获得快乐的果报。自古以来,任何善知识在弘法利生时,都有一些施主长者承事护持。在藏地,莲花生大士与静命论师来到雪域宣扬大乘佛法时,以国王赤松德赞为主的很多施主都发心护持佛法。“猩猩皆啼哭” ,表示此时魔众因不欢喜而制造违缘。善知识宣说佛法时会有种种违缘,弟子听闻佛法时也会有种种违缘,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魔王波旬在这个时候非常不欢喜,故有违缘出现。魔王非常害怕众生从三界轮回中解脱,他唯一的工作就是对讲闻者或行持者制造障碍。有些人想:我没有学佛时,身体也好、心情也舒畅、工作也顺利。为什么学佛之后违缘不断
34、、障碍重重,经常出现各种坎坷?这是因为你即将获得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境界的缘故。对魔众来讲,这是他们最害怕的事情,所以魔王要制造违缘。法越深的时候,魔王的阻挠越大,此时修行人不但不应该对正法和上师起邪见,反而应该更加精进。有些窍诀里讲,在行持佛法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障碍,那就要了知这是魔王在制造违缘,此时如果能更加坚强,则一切魔军都会羞愧难当,自然也会远离。因此,作为大乘修行人应该清楚,修学佛法时肯定会有种种违缘,诸如身体生病、谣言四起或事业不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与坚强。“比丘日升起” ,是指佛陀出现于世间,就像太阳的光芒照耀世界时,一切黑暗都被无余遣除,也自然带来万物复苏的
35、蓬勃生机一样,佛陀出世也能给世界还来种种圆满。“乌鸦出叫声“,是指讲经说法的善知识宣说正法。此句比喻佛法住世,其中“乌鸦”代8表善知识, “出叫声”代表善知识宣说佛法的声音。“农夫耕田地” ,表示具有福德的施主涌现。就像农夫在田地里播下种子后,就可以收获粮食一样,施主在三宝的福田中播下善根的种子,就能获得快乐的果报。“猩猩皆啼哭” ,表示此时魔众因不欢喜而制造违缘。“是故当精勤” ,法越深的时候,魔王的阻挠越大,此时修行人不但不应对正法和上师起邪见,反而应该更加精进。19.为什么说,当今人们犹如遭受干渴逼迫般缺乏正法甘露?那在具相上师弘扬佛法时,我们应怎么做? (P96、98 )一册答:这样说
36、的原因: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就像西山的太阳一样正趋于隐没,现在修行人越来越不守持戒律,高僧大德也纷纷示现圆寂;在这个时候,人们最缺乏精神上的安慰与快乐,尤其需要佛法,就像遭受干渴逼迫的人对甘泉的渴求一样。从表面上看,当今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可是这并未给众生带来内心的健康与快乐。如果人们的心理越来越不健康,那再丰富的物质生活也不能弥补内心的缺憾。现在,人类的善心越来越淡薄,道德水准急剧下滑,高尚行为极为稀少,由此人们的身心也将面临巨大的危机。最近出现的有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就是不信因果、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等道德观念淡薄的原因所致。现在人们吃的糖、喝的饮料等都没有安全
37、感,原因就是发明者和制造商不信因果,无所顾忌地使用不清净的原料造成的。可以说,现代人都生活在危险的深渊中,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人们缺乏佛法。如果有了佛法,最起码也能做到不害众生,因为佛法的基本内容就是不害众生,在此基础上大乘佛法还要饶益一切众生。所以,一个人如果学了佛法,那他的所作所为肯定会带有利他的成分,这样就不会制造对健康有害的产品。所以,当今人类理应以口干舌燥者渴求甘泉般的心态来希求佛法。确实,在当今时代,大乘佛法的教育是非常应机与适时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佛法教育,仅仅依靠法律的惩罚与高压的政策,那也不可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最多只能摧毁一部分恶人。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造恶业的人必将不断涌现
38、。因此,现在的人们特别需要佛法的慈悲教育。其实,佛教的理念不仅能带来现世的快乐,它对生生世世的安乐都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如至宝般珍惜。我们应该怎样做:在具相上师弘扬佛法时,我们应将他看作佛的化身。当然作为凡夫人,要完全把上师看作佛也有一定的困难,但至少要想:上师口中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这极其难得,所以上师对我的恩德并非世间恩德所能比拟。从世间来讲,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最大,但双亲最多能给我们带来暂时的世间圆满,而出世间抑或生生世世的利益则丝毫不能赐予。所以对真正获得法恩的弟子来讲,即使听到上师的名号也会热泪盈眶,内心中的感恩之情就更难以言表。如果我们对上师也有如此感恩戴德之心,那一定会
39、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就像在阳光和火绒之间如果有火镜,就会引燃火绒一样;同样的道理,上师的加持就是连接三宝和弟子之间的火镜,人们也极其需要这种加持。但是,如果自己没有善巧依止,那就不可能获得上师的加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P103)因此,我们既不能将上师看作是漂泊者,也不能试探上师。如谚语所说:“不应将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一样。 ”其实上师在各地弘扬佛法时,他内心的想法就是利益众生,但有些弟子却将上师看成乞丐,还有些人去试探上师,想看上师到底讲得怎么样。他们根本不9知听上师传法是自己的事情,反而把自己的事当作别人的事。其实,这就像吃饭本来是为了滋养自己的身体,但却偏偏说这完全是为了照顾别人
40、的面子一样可笑。(P109)但这种因缘并非平白无故而来,也绝不是偶然的机会上师也传了、我们也听了;这完全是往昔承事供养诸佛、依止众多善知识、值遇无上大乘妙法,以及再再发下胜愿等善根成熟后才现前的。所以我们应生起无比的欢喜、珍惜之情,也应再再引发难得之想与精进、专注的意乐,乃至上师所讲的一字一句都应牢牢记在心间,并如理如法地行持。附参考:藏传净土法 ,第 1 册,第 11 课,P200宝性论亦云:“何人一心为佛法,无有散乱而宣说,相合获得解脱道,当如佛语作顶戴。 ”意谓:何人一心为了佛法,以断除世间八法的清净意乐宣说符合解脱道的教言,那我们就应像对待佛语那样,恭敬顶戴他所说的话。按现观庄严论的观
41、点,成佛的究竟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得涅槃,而是为了利益众生。既然诸佛菩萨的事业唯一是饶益他众,那我们就应将利他的补特伽罗作真佛想。所以对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只要他一心一意利益众生,并没有任何私人的事情,那我们就应对他作真佛想。上师如意宝与印藏汉历代大德都是这样,他们与世人完全不相同,毫无私欲之心,直接间接都在利益众生,所以我们应将他们当作佛陀的真实化身。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如佛语般顶戴他们宣说的相合解脱道的教言,而对具有广大利生作用的此愿文,我们也应如佛语一样听闻、修持。第七课20.为什么佛教的根本是闻思修行? (P116)一册答:真正的佛教就是闻思修行,也就是说唯有教法和证法二者堪为
42、佛教。佛经中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其中,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是教法, “自净其意” 是证法,这两者合起来就是所谓 的佛教。 世亲论师云:“ 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 ”意思就是讲佛陀的妙法有教法和证法两种,受持教法者唯一讲经说法或听闻佛法,受持证法者唯一修行佛法。由此可知,佛教的根本是闻思修行。(P117)故大家今后应常用世亲论师的教证来作反观,看自己到底受持的是教法还是证法?同时还应知道,教法和证法二者绝对不能脱离。 札嘎山法云:修行者要有听闻,听闻者也要有实修,这两者绝对不可脱离;否则,即使整天都坐在山洞里,也没有实
43、在的意义。比如要修持六度,如果连六度的本体、数目、作用等都搞不懂,那还修什么六度?肯定是盲修瞎炼。相反,只是闻思根本不实修,这也是误区。21.为什么说佛法依赖所有的人?我们应怎么办? (P122、125)一册答:佛法依赖所有的人,即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大家都有弘扬、受持佛法的责任。俗话说“人多力量大” ,比如十个人能轻松拿起一根长长的木头,而一个人却非常困难,同理,如果大家齐心协力,那佛教也可以在各个地方弘扬起来,相反一个人去弘扬,那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作为普通人,虽然不能做到跟高僧大德一样,但众人齐心来做,会有不可思议的力量。(P123-125)智光国王迎请阿底峡尊者来西藏弘扬佛法的公
44、案。(P125)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弘扬佛法的确需要无数人的共同努力,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智光国王与阿底峡尊者等前辈高僧大德那样,但大家毕竟都获得了他们的慈恩,既然如此,那我们始终执著自我,一点也不肯为佛法付出,就非常不应理。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也要追随10前辈大德的足迹弘扬佛法。22.请谈一谈需要长期闻法的原因。 (P128)一册答:如果我们没有强烈的信心,也没有深厚的善根,不可能像六祖那样开悟,所以我们应该学普通人,一定要系统、次第、完整地学习佛教的教义。(P126)世间也有这样的谚语:“大海于水不厌足,智者于法不厌足。 ”意谓:再多的江河汇入大海,大海也不会因厌烦而满足;同样,学习再多的正法
45、,智者也不会心生疲厌而心满意足。萨迦班智达亦云:“欲者不厌受用多,学者不厌格言多。 ”意思是,贪欲者不会厌烦受用太多,而学者也不会厌烦格言太多。高尔基也说:“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佛法也是如此,知识越广博的时候,我们的闻思修行就会越趋完美。佛法学得越多的时候,越会觉得不满足。(P127)佛法知识越广博时,我们的闻思修行就会越趋于完美。另外,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示现的,他们一辈子都在精进地闻思修行与讲经说法,甚至在圆寂前也从未间断;这就说明,我们亦应以毕生的精力来修学佛法。(P128)每个人都希望快乐,不愿痛苦,很多人一直拼命追求的钱财等身外之物,这些不一定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相反它
46、还是痛苦之因,而佛法是一切安乐之源,所以我们要反复、长期听受。(P128-129)譬如,荒芜的田地,只降一次雨水并不能彻底湿润。同样,对于我们无始以来便被不善业干涸了的相续,仅仅听一次佛法也难以调柔。 (我们的相续被不善业早已干涸成了非常可怕的荒野,通过如果没有佛法长期滋润,例如十年、二十年的浇灌,相续才会柔软起来,才那也不可能长出解脱的菩提苗芽。(P129)所以,除了聋哑人或精神不正常者外,凡是知言解义的人都应反复听闻佛法。如果经常听闻,或多或少都会懂得一些法义,即使是文盲和愚笨者也没问题。谁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听懂甚深的佛法,只要自己有信心且长期听闻,总有一天会明白的。 ) 。第八课24.以教
47、证说明闻法的功德。 (P145146)一册答:(P142)佛经中说:“阿难,二人可积大福德。为何?即一者以恭敬心讲法,一者以恭敬心听闻。 ”佛陀告诉阿难,两个人可以积累大福德,怎样积累呢?一人以对上师三宝的恭敬心讲法,另一个人则以对上师三宝的恭敬心听法。其实,这样一人讲、一人听的功德,远非一般的朝圣、念诵、独修的功德所能比拟。(P142)麦彭仁波切也说:“世间一切功德中,说法闻法最殊胜,自己修行为中品,独自诵经为下品。 ”意思是,在世间所有功德中,闻法和说法的功德是上品,一个人修行的功德是中品,一个人念诵的功德是下品。(P145)不要说真正听闻佛法,仅仅听到传法前的海螺声或鼓声,也已在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的种子。如犍椎经中说:“为示讲法时,击鼓敲犍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佛陀亲口这样说:为了表示即将要宣讲佛法而击鼓敲犍椎,听到这个声音的众生都将获得解脱,那何况真实去听闻呢?其功德更是不可思议。增一阿含经中,佛陀讲了闻法的五种功德:(一) “未曾闻者,便得闻之” ,没有听闻 过的有听闻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