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习题.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69522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史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世界经济史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世界经济史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世界经济史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世界经济史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世界经济史练习(4)第 I 卷 选择题(共 48 分)1.明代御瓷的烧造,即以全部官搭民烧计,也只占民窑生产能力的 0.8%;在丝织业中,民间机户至少是官局工匠的 3 倍:在冶铸业中,即使朝廷铸币,也仰仗民铜。该材料体现了A.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主导地位 B.海禁政策造成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改变 D.私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2.汉代实行盐铁官营、唐代诸道重税商贾以充军、清初规定片帆不得下海,其共同影响是A.阻碍对外经济往来 B.抑制商品经济发展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推动手工业的发展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

2、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农耕经济的领先 B.自然经济的解体C.资本主义的萌芽 D.重农抑商的风气4.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

3、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与上述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渐趋解体 B.近代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C.西方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 D.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进一步强化6.左图为民国期间中国产业资本发展变化示意图,下表述正确的是A.1913-1920 年民族资本的发展受内外形势影响B.1920 年民族资本在产业资本中占据主体地位C.1913-1920 年新增外国资本主要源自欧洲D.1920-1936 年官僚资本萎缩缘于自然经济7.据上海面粉同业人工会的报告:“自 1948 年 6 月起,各厂次粉壅积,资金呆滞,本会迭次电呈粮食部,请求准予自

4、由转口,并推请代表进京向部请愿。部以与行政院七月八日颁行调剂民食办法第十一条之规定不符,未予批准。”由此可知A.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导致了通货膨胀B.美国的商品涌入中国排挤了国货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挤压了民族企业D.战争环境加剧了民族企业的困难8.“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辛亥革命的促进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D.国民政府的推动9.1953 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说:“

5、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材料中“新道路”指的是A.进行土地改革 B.实行农业集体化C.创办人民公社 D.实行包产到户10.1984 年,中国国务院发布的一份通知中说: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业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农民和家庭,发放自理口粮户口簿,统计为非农业人口。截止到 1986 年底,全国办理自理口粮户达到1633828 户,总计 4542988 人。该现象A.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途径 B.与劳动力流动的客观需要相适应C.助推了城市经济布局的逐步调整 D.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

6、革的深化11.1980 年 6 月 18 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正式换上了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向阳人民公社是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 B.人民公社体制在我国存在了 30 多年C.集中管理,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人民公社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12.伶人杨月楼与广东富家女阿宝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族恃强凌弱,利用与上海县令的同乡之谊拆散这段婚姻,并以拐骗良家女的罪名将杨月楼定罪。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个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这主要说明申报A.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 B.不屈服于权贵的革命精神C.把为民请命作为办报宗旨

7、 D.即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13.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 1872 年 2 月 17 日到 3 月 28 日,短短 39 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 22 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 48 小时内,连续买下了 6 家炼油厂。1898 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 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世界市场的形成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财富资源的猎取14.1816 年英国率先采用金本位制,1870 年后各工业国都采取金本位制。通过规定英镑与黄金的比价,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用类似方法,马克、法郎、美

8、元也可以在世界市场流通,随时兑换。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实现自由流动。这可以说明A.资本输出减弱了欧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B.西方国家仪靠金融手段即可控制世界市场C.英镑等同黄金起到协调各国贸易的作用 D.金融体系在国际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显著15.“19 世纪 70 年代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在欧美许多国家开展起来,它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异常深远。”这主要表现在A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C“煤铁复合型”布局到临海型布局的演变 D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16.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为了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使之互相适应,

9、政府机能必须扩大。因为它不仅是避免现行经济形态全部毁灭唯一可行的办法,而 且也是个人积极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上述理论的提出A表明美国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 B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C指导西方国家走出了经济滞涨的局面 D强调了政府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17.据中新网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重申他的“经济振兴”计划:大规模改造联邦政府办公室,使之更加节能;大力投资公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升级学校硬件设施,安装节能系统,创造“21 世纪的学校”;在美国各地普及网络宽带,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上网”;改进医院设施,确保这些地方能够运用“前沿科技”。该计划与罗斯福新政相比有哪些新

10、特点重视发展教育与科技; 加大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注意环保和节能; 加大政府的公共投资,创造就业机会。A B C D18.1946 年 2 月 9 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民大会上称: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表明,“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更优越”,他还说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必然会引发这个制度的“总危机”,指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这段讲话A反击了杜鲁门的反苏纲领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世界大战C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 D强调了苏维埃制度的优越性19.1922 年底,列宁说:“我们在集体农场上做了很多

11、愚蠢的事,集体农场不是今日之决策。”而后来斯大林却大张旗鼓开展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B苏联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C斯大林修正了列宁不务实的政策 D苏联开展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资金 20.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 1928 年恢复到战前水平B. 1932 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 1937 年苏联工业产值世界第二D1928-1937 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1.美国投资专

12、家麦克法伯说:“联邦政府给每人 600 美元的退税。如果拿这笔钱去沃尔玛消费,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钱归了印度;如果买水果,钱归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如果买好车,钱归了德国;” 这一现象表明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亚洲商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增大22.进入 1949 年,国民党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有覆灭的可能,由政府信用支撑的金圆券自然急速贬值。机关职员领工资拿到金圆券后,马上就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即要蒙受贬值损失。之所以要换成美元主要原因是 A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发表 B中美友好通

13、商航海条约的签订C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23.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世界上形成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等货币集团;二战后初期,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这一变化表明A.世界自由贸易体制建立 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C.区城集团化走向全球化 D.国际货币金融合作机制形成24.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70 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随

14、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第 II 卷 非选择题(共 52 分)25.改革促进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2 分)【材料一】申不害变法简表【材料二】19 世纪中后期,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强烈反应,工人阶级提出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进行不懈的斗争,一批社会热心人士在民间展开各种调查,呼吁政府特别是议会进行干预,解决环境污染和疾病流行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议会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调查,并在了解和掌握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了多部法律

15、,试图从立法上采寻求解决途径在 1847 年以后的 30 年中,议会相继通过(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消除污害法案等一系列法案。1878 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当议会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之后,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干预,并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例如,1831 年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1844 年建立了城镇卫生协会,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材料三】(l)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特点,对申不害变法进行评价。(12 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推动英国近

16、代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因素。(8 分)(3)材料三是某位学生绘制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示意图。依据图示及所学,论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循序渐进中进行”。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 分)26.城镇与城市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材料一】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世纪时期城镇发展达到高峰。食品的日常用品的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量上升。与此相当,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从尼德兰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进口纺织品和高质量手工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地主和精英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英)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材料二】晚明时期,由于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的出

17、口持续增长,这种“外向型”经济,极大地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刺激了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它的载体就是多种类的商品集散中心市镇。诚然,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与商品市场的繁荣,有它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从宋代以来一直在稳定而持续地起作用,到了明代中叶达到一个新高峰。由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日本人全面介入中国的对外贸易,把原先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商品成产,转化为同时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樊树志晚明大变局【材料三】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年份 城镇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新建城市 新建城镇1979 18495 18.96 216 23611986 26366 24.52 347 1

18、07181995 35174 29.04 640 17532资料选编自胡顺廷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城镇发展的原因。(4 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8 分)(3)阅读材料三,归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8 分)参考答案1-5ABDBB 6-10ADABB 11-15DACDB 16-20BADDC 21-24BCDB25、(1)历史地评价:改革是在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出现的,顺应了变法的时代潮流。辩证地评价:第一,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加强了君主集权,促进政治局面的稳定;关注农业及手工业

19、生产,注重军事训练,增强了国力。第二,与同时代的商鞅变法对比,改革没有从制度层面入手,没有彻底废除旧制度(如井田制、世卿世禄制),没有彻底打击旧贵族特权,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变法很不彻底;过于依赖君主“术治”,忽视法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2)因素:充分发挥议会的主导作用,重视立法,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工人阶级的斗争推动;社会上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3)分论点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整体进程循序渐进(改革从农村率先突破,进而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1978 年开始改革,1992 年进入新阶段);分论点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循序渐进(

2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乡镇企业的涌现,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 分论点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循序渐进(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大力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到多种所有制并存,改革不断深化): 分论点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进程循序渐进(1956 年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984 年主张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1992 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综上所述,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均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充分说明,改革需要

21、循序渐进。26、(1)答案: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进步;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国际市场)的扩大。(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为晚明商品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商品集散中心(商业市镇)的出现为晚明商品经济发展提供载体;宋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延续发展是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积累;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巨大需求以及白银大量流入,成为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3)特点: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镇发展速度(规模)比城市发展速度(规模)更显著。背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城镇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

22、为城市发展带来活力。试卷答案1.A材料从瓷器制造、丝织业和冶铸业比较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比例,显然后者远远超过了前者,故 A 正确;海禁政策与国内手工业没有直接关系,故 B 错误;古代一直重视重农抑商政策,故 C 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质量仍然占据主导,故 D 正确。2.B材料中盐铁官营打击工商者积极性,重税商贾以充军是重农抑商的体现,清初规定片帆不得下海属于海禁政策,都抑制商品经济发展,故 B 正确;材料前者没有提及对外贸易,故 A 错误;材料与小农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 C 错误;手工业发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D 错误。3.D由材料“当时(18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

23、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可知轻视商业发展,“ 设计使其安守家园”表明重视农业生活的稳定性,体现了当时中国的重农抑商风气,故 D 项正确。“当时(18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体现了农耕经济的领先,但仅是部分材料的结论,故排除 A 项。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排除 C 项。4.B根据“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可知允许官营的产品可以被人贩卖到民间市场,B 正确;A 不符合材料“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排除 A;C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铜镜今后官

24、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紧扣材料分析解答即可。5.B“光绪中叶”是 1895 年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急需劳动力,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经济发展的表现,故 B 正确;A 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解体;C 中生活方式传入是鸦片战争之后;此时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故 D 错误。6.A1913-1920 属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国内辛亥革命以及国外一战影响,故 A 正确;外国资本在此期间仍然占据主导,故 B 错误;一战期间外国资本主要是日本,故 C 错误;1920 年1936 年官僚资本并不是萎缩,而是扩大,故 D 错误。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

25、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7.D8.A根据“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可知,黄金时代指 1903-1912 年,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A 正确;1911 年辛亥革命,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

26、放松侵略,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政府时期,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根据时间并结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知识分析解答。9.B10.B1984 年,我国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为了适应这批进城务工人员,实现材料中自理口粮户口簿,B 正确;A 是 1992 年之后;C 中经济布局不符合经济体制改革内容;D 中深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1.D人民公社既是基层政权,也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故答案为 D 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第一个人民公社的信息,排除 A 项;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到 1983 年正式撤销共

27、25 年,排除 B 项;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水平,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排除 C 项。12.A根据材料中的“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个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说明申报以真实、客观和维护社会正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故答案为 A 项。“革命精神”不能反映,排除 B 项;CD 项说法片面,均排除。13.C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兼并现象。垄断组织的产生,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因此选择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 A。BD 与题意无关。考

28、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14.D本题考查金融体系在世界市场形成中的巨大作用。世界市场成熟的标志以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为标志,金融业需要国际货币制度。一个国家把商品卖给另一个国家,又从第三 国或地区进口,这就需要一个金融中心来保持国际支付平衡。19 世纪中后期,只有英国具有这 种能力。由此可见,金融体系促进了资本的自由流通,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成熟,故 D 项正确,A 项错误;金融手段只是控制世界市场的方式之一,故 B 项错误;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15.B16.B17.A18.D19.D20.C21.B考察世界经济一体化。题干所

29、反映的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故应选 B。22.C23.D题干体现的是世界货币由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的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等货币集团变为二战后初期,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说明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实现了合作,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故选 D;题干是关于国际货币和金融领域的变化,所以国际贸易、经济格局和区域化、全球化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ABC。24.B25.(1)历史地评价:改革是在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出现的,顺应了变法的时代潮流。辩证地评价:第一,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加强了君主集权,促进政治

30、局面的稳定;关注农业及手工业生产,注重军事训练,增强了国力。第二,与同时代的商鞅变法对比,改革没有从制度层面入手,没有彻底废除旧制度(如井田制、世卿世禄制),没有彻底打击旧贵族特权,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变法很不彻底;过于依赖君主“术治”,忽视法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2)因素:充分发挥议会的主导作用,重视立法,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工人阶级的斗争推动;社会上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3)分论点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整体进程循序渐进(改革从农村率先突破,进而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1978 年开始改革,1992 年进入新阶段);+分论点二:

3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循序渐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乡镇企业的涌现,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 分论点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循序渐进(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大力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到多种所有制并存,改革不断深化): 分论点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进程循序渐进(1956 年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984 年主张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1992 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综上所述,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均不断深化。经济体

32、制改革的历程充分说明,改革需要循序渐进。(1)依据材料一表格中信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与商鞅变法进行比较分析回答。(2)本题依据材料二“重视立法、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推动和社会上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等角度分析回答。(3)本题属于综合论述题,首先从总论角度说明,其次从三个分论点角度回答。整体从经济体制改革循序渐进角度说明,分论点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角度分析论证。26.(1)答案: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进步;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国际市场)的扩大。(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为晚明商品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商品集散中心(商业市镇)的出现为晚

33、明商品经济发展提供载体;宋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延续发展是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积累;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巨大需求以及白银大量流入,成为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3)特点: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镇发展速度(规模)比城市发展速度(规模)更显著。背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城镇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为城市发展带来活力。(1)从材料“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品的日常用品的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量上升”“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中可以分析概括出答案。(2)从材料“由于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的出口持续增长”“多种类的商品集散中心市镇”“从宋代以来一直在稳定而持续地起作用”“由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日本人全面介入中国的对外贸易,把原先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商品成产,转化为同时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中可以概括出答案。(3)从“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中可以分析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镇发展速度(规模)比城市发展速度(规模)更显著。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