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 人口地理学试卷题库及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472908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师范大学 人口地理学试卷题库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福建师范大学 人口地理学试卷题库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福建师范大学 人口地理学试卷题库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福建师范大学 人口地理学试卷题库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福建师范大学 人口地理学试卷题库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人口地理学试卷一、 名词解释:30 分(10 个)二、 简答题:50 分(5 题)三、 论述题:20 分(1 题)一、名词解释题库1.人口平衡方程:Pt=P 0+B-D+I-O,其中 B-D 为自然变动,I-O 为机械变动。2.总和生育率:表明如果一群妇女按照一组特定的年龄组别生育率度过整个育龄期(15-49岁)并且在整个育龄期内无一死亡,那么平均每名(或每千名)妇女将有可能生育的子女数,就是总和生育率。3.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对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规律的总结。即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低级向高级依次的更替。4.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计算单位)人口自然增长数(出

2、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5.婴儿死亡率:指一个时期内不满周岁的婴儿死亡率数同全部活产婴儿数的比率。6.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7.年龄结构:指某一时点、一定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组)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反映人口在各年龄(组)的分布状况。8.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以条形图的形式直观地表现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的组合图形。在一定地区一定时点,按照人口性别划分的不同的年龄段的结构情况,用金字塔来表示。9.老龄化: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表示老年人口数量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国际上将 65 岁作为老龄化的起始时间,通常

3、在人口中 60 岁以上占人口的 10%以上或者 65岁人口占人口的 7%以上即认为是进入老龄化。10.人口素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11.人口地域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12.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人口迁移的三大要素为时间上通常是一年,是两个居住地之间的变更。13.城镇化:社会学的角度:城镇化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扩大,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结果。地理学的角度: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的集中就是非农业部门的

4、经济区位向城镇的集中,2人口向城镇的集中也是劳动力和消费区位向城镇的集中。综合:由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引起的城镇在规模上和数量上的增加,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集中,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城市生活方式广泛的影响农村的生活方式。14.人类发展指数先确定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教育获得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GNI)三项指标分别世界各国之间或一个国家各地区之间的 最大值 MaxXij 和最小值 MinXij,然后把各地区的数值 Xij 带入下列公式求得。I ij=( Xij-MinXij) /MaxXij- MinXijHDI=1-(I1j+I2j+I3j)/315.生活质量指数: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

5、民的生活质量或发展水平,弥补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不足。PQLI=(S+Y+C)/3,其中:S成人识字率;Y婴儿死亡率;C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16.生育惯性:一般生育率反映了这一代育龄妇女的生育强度,育龄妇女比重则反映了上一代人的生育强度,它们共同制约着当前的出生人口状况。可见,任何一个时期的人口再生产,都对二三十年以后的人口生育态度发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口惯性”或“生育惯性” 。17.城镇聚集地区:指具有城镇居住密度且相互连接的地区,不考虑城镇的行政界线。18.大都市区:既包括具有城镇居住密度且相互连接的地区,也包括其外围未达到城镇居住密度,但在城市的直接影响之下的地区。19.年龄

6、别死亡率:一个地区一年中某一年龄(组)的死亡人数同该年龄(组)平均人口数的比率20.常住人口:指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二、简答题题库1.分析出生人口的指标有哪些?请写出相应的公式。答:(1)人口(粗)出生率(CBR):一个地区一年中活产婴儿数同平均人口数的比率(2)一般生育率(GFR):一个地区一年中活产婴儿数同育龄妇女平均人数的比率3(3)年龄别生育率(ASFR):一个地区一年中某一年龄或年龄组妇女的活产婴儿数同该年龄或年龄组育龄妇女平均人数的比率

7、(4)总和生育率(TFR):表明如果一群妇女按照一组特定的年龄组别生育率度过整个育龄期(15-49 岁)并且在整个育龄期内无一死亡,那么平均每名(或每千名)妇女将有可能生育的子女数,就是总和生育率2.分析死亡人口的指标有哪些?请写出相应的公式。答:(1)人口(粗)死亡率(CDR):一个地区一年中死亡人数同平均人口数的比率(2)年龄别死亡率(ASDR):一个地区一年中某一年龄(组)的死亡人数同该年龄(组)平均人口数的比率(3)婴儿死亡率(IMR):为一个时期内不满周岁的婴儿死亡率数同全部活产婴儿数的比率。(4)平均预期寿命(E):根据年龄别死亡率计算出来的假定一批人的平均死亡年龄3.人口再生产类

8、型划分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简述不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及代表性国家。答:人口再生产类型划分的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原始型特点:1. 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可达到 35-50;2. 自然增长率极低;3. 人口增长缓慢。代表国家: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2)年轻型特点:1. 死亡率下降,出生率持续偏高;2. 自然增长率 15-35;3. 人口增长迅速。代表国家:尼日尔(3)成年型特点:1. 较低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2. 自然增长率 515;3. 年龄结构逐步向老年型过度。代表国家:中国(4)衰老型10PDCR10aAS10000 BDIMR 4特点:1. 出生率降

9、至最低水平;2. 死亡率由低谷回升;3. 自然增长率趋近于零,甚至负增长代表国家:拉托维亚4.简述布莱克的人口转变理论答:布莱克融合了兰德里和诺特斯坦的观点,提出了人口转变的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基本被死亡率抵消,人口增长极为缓慢;(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优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3)后期扩张阶段:在死亡率继续下降的同时,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趋势放缓;(4)低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均降至低水平,人口出现零增长;(5)减退阶段:出生率极低,死亡率因人口老龄化而回升,人口出现负增长.5.比较西欧、日本、中国和印度人口转变的特点答:(1)西北欧模式所处阶段:处

10、于低位静止绝对衰减阶段。特点: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过程,转变过程历程时间长。分布地区:大部分发达国家(2)日本模式处于低位静止阶段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措施,人口转变速度快,势头猛,老龄化 u 压力大。(3)中国模式处于后期扩张阶段低位静止阶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各地差异明显(4)印度模式处于高位静止阶段特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低,政府控制因素较弱,人口转变速度滞后,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具有代表性。6.简述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特点及其特殊性答:一、转变特点:(1)人为推动作用大,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起到决定作用(2)速度快、周期短,中国用 50 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

11、150 年的才走完的路二、特殊性(1)并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转变;(2)转变速度快;(3)人口转变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4)促成人口转变的主要因素是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只是次要因素。7.分析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指标有哪些?请写出相应的公式答:(1)少年儿童比重:是指 15 岁以下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5150%PY(2)老年人口比重:是指 65 岁和 65 岁以上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6510Pc(3)老少比(老化指数):是指某一地域的一定时点上 65 岁以上人口对 15 岁以下人口之比;651R(4)抚养比(抚养系数):少儿人口或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 10%645岁 人 口 数 岁 人

12、口 数老 年 抚 养 比 10岁 人 口 数 岁 人 口 数少 儿 抚 养 比 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5)年龄中位数:从零岁起累计到等于总人口半数的年龄点;(6)人口年龄金字塔:人口年龄结构通常用人口金字塔来反映。8.简述人口地域分布的一般规律和趋向性答:人口地域分布的一般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口分布稠密区和稀疏区(1)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人口分布较稠密,主要集中于东亚、南亚、西欧、美国东北部;(2)沿海地区人口分布较稠密;(3)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则人口稀少;(4)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9.简述发展中国家

13、城镇化的新形式与新特点答: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新特点:1、城乡界限淡化。乡村高人口密度,交通条件方便,乡村非农活动发达。2、城镇化出现新形式。亚洲特大城市周围城乡特点兼备的城乡融合区出现、扩展大都市区或超大城市地区超越城市行政界线的发展、出现乡村都市区、我国沿海出现就地城镇化、循环迁移。10.简述世界人口城镇化对中国的启示答:(1)城镇化的必然性:总的趋势(2)不同国家个案间的对比:注意城镇和城镇人口数据的内涵和可比性问题 (3)城市化道路的多样性时代特征的变化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城乡界线的模糊:用城市度或乡村度衡量城镇化中国城镇化中的人口规模因素:大城市的巨大规模和乡村地区的高人口密度

14、对就地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引导和规划(4)正确认识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6发达国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问题城镇化早期以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为主(5)正确认识大城市的作用过度城市化与大城市病(贫民窟、城市内部的两极分化)11.简述当今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答:1、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2、 “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3、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4、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5、 “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6、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7、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8、 “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9、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10

15、、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12.论述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现状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动答:一、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现状(1)规模不断增加(2)流向特征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不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大规模长距离人口迁移(3)回流的趋势开始显现二、中国人口迁移流动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1)关于人口迁移规模/强度的未来动向省际迁移规模/强度 2010 年前后应该已达到峰值,之后将转向减小/趋弱。未来省内人口迁移将进一步主导全国人口迁移大势(2)关于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的未来动向仍向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的集中,但将呈弱化趋势;东部地区不同城市群内部发生变化人口分流趋势开始出现,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动规模将会

16、开始逐渐攀升,但一时半会还不会出现人口流动区域模式的互转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将可能出现一定规模的农民工的“U”型回流,尤其是第一代农民工即将进入回流高峰期(农民工老化,40 岁以上的农民工将逐渐回流)(3)关于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动向中国的迁移人口将越来越多地选择迁向中小城市,使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超越大城市。但受全球化的推动,如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入迁及特大城市的发展仍将持续。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展速度的此消彼长,使城市人口及城市化率仍将维持快速发展态势。预计两者的快速发展态势将持续到 2020 年前后,之后增速趋缓。713.影响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因素和分布差异答:人口文化素质主

17、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生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城镇化和非农化水平;性别。由此形成了人口文化素质一些基本的分布差异,主要表现为:(1)汉族少数民族(历史原因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2)城镇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3)东部西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总态势为:(1)男性女性 (传统,重男轻女的影响) ;(2)青年中年老年(社会进步的表现) 。14.简述新旧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答: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1. 城区常住人口 50 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 万以上 50 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小城市,20 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小城市;2

18、. 城区常住人口 50 万以上 100 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3. 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以上 500 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 万以上 500 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大城市,100 万以上 300 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大城市;4. 城区常住人口 500 万以上 1000 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5. 城区常住人口 1000 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与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相比,新标准有四点重要调整:(1)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2)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细分小城市主要为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细分大城市主要是实施人口分类管理的需要;(3)人口规模的上下限普遍提高。

19、小城市人口上限由 20 万提高到 50 万,中等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 20 万、50 万提高到 50 万、100 万,大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 50 万、100 万提高到100 万、500 万,特大城市下限由 100 万提高到 500 万;(4)将统计口径界定为城区常住人口。15.简述流动人口的统计口径变迁答:四普流动人口人口的界定:普查时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县(市、区)一年以上人口。五普迁移人口的界定:1995 年 11 月 1 日至 2000 年 10 月 31 日间常住地发生跨乡镇街道变动的人口。常驻地变动以户口迁移或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为标志。 六普流动人口人口的界

20、定:普查时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半年以上人口。8三、论述题题库1中国人口的低生育率(答题思路:总述原因影响措施)答:新中国建立后,妇女总和生育率经历了上升到下降,再到上升再到现在的低位徘徊几个阶段,目前中国的人口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人口更替水平以下。假如中国生育率继续保持这一水平,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中国人口会以平均每 30 年减少四分之一的速度下降。造成中国人口的低生育率这样一种现状的原因主要为:1、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强有力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中国人口的老化。2、生育意愿目前大多数的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并不是特别强烈。3、生育

21、年龄推迟和不孕生育年龄推迟是生育率的重要抑制因素,而另一个重要抑制因素就是不孕,目前我国新一代妇女的不孕率处于逐渐上升状态。4、竞争效益在现代,妇女受教育程度提高,广泛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更多个人发展的机会。而且我国在转入市场经济后,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费用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等等这一系列原因都造成了夫妇倾向于少生的意愿。持续的低生育率对我国社会长期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 每年净增人口数量逐年减少生育率持续下降,反映在人口增长方面,就是人口增长率下降,每年增长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现正向人口负增长迈进。(二)推动中国人口老化速度明显加快随着生育率持续

22、走低,中国的人口结构在今后 20 年至 30 年内会严重老化,其老龄化程度甚至高于如今老龄化的世界冠军日本,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负面影响,就是严重的老龄化会削弱整个国家的创新和创业活力。(三)中国人口红利渐趋结束由于生育率的持续走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历史性下降。同时人口抚养比上升,中国人口红利将趋于消失。措施:双方独生子女二胎政策。2.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答题思路:总述现状原因影响措施)答:一般来说,人口出生性别比在 103-107 之间是属于比较正常的范围,世界的人口出生性别比长期保持在 100 上下微幅波动,保持自然的平衡状态。而当代中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

23、持续偏高,主要在 120 上下波动,呈现严重失衡状态。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差异总人口性别比是城市高于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却是农村远高于城市。二、人口性别比的地区差异1、从地区结构来说, “五普”之前,东南沿海地带的出生性别比普遍高于西北内陆省份;2、地广人稀的地区出生性别比比较低;93、在人口稠密地区,比如四川、河南、山东、河北等人口大省,出生性别比都是出奇的高;4、根据“五普”数据显示, “五普”之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地区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三、人口性别比的民族差异从近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少数民族的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造成这些现状的主要原因为:一、 社会原因,即

24、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现象还存在;二、 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养儿防老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三、现在医学技术中的 B 超,可以检测出胎儿是男性还是女性,有传统观念的人可能会选择生男孩。假如出生性别比长期偏高,那么它会给我们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比如:一、形成未来年轻人群严重的婚姻挤压。出生性别比若是短期偏高,人们通过婚龄的调整也许还可以减轻一些婚姻挤压的程度。但是,出生性别比的长期偏高,必然会造成未来长期和严重的婚姻挤压,最终会形成几千万找不到配偶的“光棍”二、 “光棍”会最终集中在最贫困的人群和最边远的地区,形成更严重的贫富两极差距。中国的几千万贫困人口不仅

25、在脱贫上面临极大的困难,而且在家庭生活上成为无家的人群,对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构成严峻的挑战。三、影响社会的稳定贫穷又无子嗣的男性剧增,可能会增加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危及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对于解决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工作:一、加强宣传教育,贯彻男女平等的精神二、改变男性偏好,提高女性地位三、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定的处罚和监督3.人口老龄化问题(答题思路:总述现状影响措施)答:人口增长过快和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主要人口问题,所谓人口老龄化,指的是一个动态概念,它表示老年人口数量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从世界总体来看,发达国家上世纪 50 年代

26、就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发展中国家直到本世纪 20 年代左右才可能全面进入老龄化阶段,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已经提前跨入老龄化阶段。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一、 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二、 老年人口规模大三、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四、 人口老龄化存在累进性和地区差五、 老年保障制度脆弱六、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一系列问题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老化会使劳动人口的年龄结构也趋向老化,这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10A.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增加社会和家庭负担,影响经济持续发展B.人口老龄化会出现劳

27、动力短缺现象,不利于经济发展C.人口老龄化将引起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D.人口老龄化对储蓄与积累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A.对家庭的收入和分配将产生一定的影响B.转变了人们对老年人的态度,出现了道德观念上的新危机C.对社会生活节奏以及工作节奏将产生一定的影响D.对社会、宗教、医疗卫生等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E.人口高龄化的发展向社会各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中国的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国家也做出了以下举措:一、 为老社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比如城市老年福利机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二、国家政府为进一步保护老龄人的权利,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款4.户籍制度改革5.人

28、口流动流量、流向新变化研究答:一、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现状主要表现为:1.规模不断增加2.流向特征(1)从农村流向城市(2)从西部流向东部(3)大规模长距离人口迁移3.回流的趋势明显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1.关于人口迁移规模的未来动向(1)省际迁移规模2010 年前后应该已达峰值,之后将转向减小(2)未来省人口迁移将进一步主导全国人口迁移大势2.关于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的未来动向(1)仍向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的集中,但将呈弱化趋势;东部地区不同城市群内部发生变化(2)人口分流趋势开始出现,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动规模将会开始逐渐攀升,但一时半会还不会出现人口流动区域模式的互转(3)随着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将可能出现一定规模的农民工的“U”型回流,尤其是第一代农民工即将进入回流高峰期(农民工老化,40 岁以上的农民工将逐渐回流)3.关于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动向(1)中国的迁移人口将越来越多地选择迁向中小城市,使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超越大城市。但受全球化的推动,如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入迁及特大城市的发展仍将持续。(2)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展速度的此消彼长,使城市人口及城市化率仍将维持快速发展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