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的方式,这就是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液中,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微量有机物,激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腺,卵巢,睾丸,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分泌肾上腺素等,分泌雌性激素等,分泌雄性激素等,分泌甲状腺激素等,分泌胸腺激素等,其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脊椎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激素与酶的比较:,有些是蛋白质,有些是固醇类,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内分泌细胞,机体内所有的活细胞,随血
2、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活动,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的反应,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更受pH、温度等因素的制约,问题探究1: 饭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到了体内,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这是为什么?,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0.81.2g/L,人体中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正常情况下),来源,去向,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淀粉,消化,吸收,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B细胞,胰岛素,作用:降低血糖(唯一一个);,A细胞,胰高血糖素,作用机制:(3促进2抑制)加速血糖氧化分解(利用);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贮存);促进血糖转化成非糖物质。抑制
3、肝糖元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作用机制:(2促进)促进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作用:升高血糖,根据教材中的活动方案,边做边想:,模型构建: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1)乙代表什么器官?,(3)构建血糖调节的图解式模型。,(2)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是怎样反应的?反应的结果怎样?当血糖水平降低时呢?,乙代表胰岛,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反应的结果将使体内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从而使体内血糖水平上升到正常水平。,血糖升高,血糖降低,下丘脑某一区域,胰岛细
4、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分泌增多,肾上腺髓质,下丘脑另一区域,胰岛细胞,+,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的激素调节示意图,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如此。 像这样,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正反馈:促进原来生命活动(排尿反射、血液凝固过程等)。负反馈:抑制原来生命活动(血糖调节、体温调节等)。,1.
5、调节血糖的激素主要有 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2.血糖平衡是 共同调节的结果 3.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哪些器官起到了重要作用?,思考:,降低血糖,胰岛、肾上腺、肝脏、下丘脑等,神经体液,低血糖早期:5060mg/dL 头晕,脸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晚期:45mg/dL 精神不安、意识不清、昏迷等,高血糖:130mg/dL(空腹测量),糖尿病:一直高于160180mg/dL,血糖平衡的失调(来源去路),补充:肾脏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a、肾小管能将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重吸收回血液,b、肾脏能允许的最高血糖含量是160180 mg/dL,叫做肾糖阈。,c、血糖含量高于此值,就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
6、能力,一部分葡萄糖要随尿排出。,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葡萄糖进入细胞及氧化分解受阻,合成糖元及非糖物质转化受阻,肝糖元及非糖物质转化为糖增加,多尿,渴,多饮,饥饿,多食,蛋白质脂肪分解加强,消瘦,葡萄糖不能被完全重吸收,水重吸收减少,糖尿,假设你是一名医生,如何诊断糖尿病呢?,诊断糖尿病时,既要验血,又要验尿,只有同时出现了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时,才患糖尿病。,1号:斐林试剂+正常人尿2号:斐林试剂+糖尿病人尿,如何检测患者的尿中有糖?,加热煮沸12min,颜色?,高于160180 mg/dL?,糖尿病及其防治,三、糖尿病及其防治,血糖高且有糖尿(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检测)
7、,1. 诊断: 2病因:3症状:4防治:,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三多(多饮、多食、多尿)一少(体重减少),饮食习惯,药物治疗,加强锻炼。,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糖代谢障碍供能不足,饥饿多食,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消瘦,出现糖尿 带出大量水 多尿 多饮,补充:血糖平衡的调节相关曲线解读 图甲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曲 线判断 根据含量和变化波动幅度去判断,含量多而且波 动幅度大的A为正常人,B为糖尿病患者。,图甲,图乙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的曲线判断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去判断,波动范围在0.8-1.2g/L且起点也在该范围中b为正常人,a为高血糖或糖尿病
8、患者,c为低血糖患者。,图乙,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判断根据进食后曲线的波动趋势进行判断,即进食后含量增加的a为胰岛素,进食后含量减少的b为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2009全国卷)2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肌肉抽搐B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C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D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实例点拨,问题情境: 当你站
9、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你的机体为了抵御寒冷作了哪些反应?这些反应是通过怎样的调节机制实现的?,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寒冷刺激会首先作用于什么系统?,(2)接着在三个层次上会引起什么腺体分泌何种激素?,(3)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体内激素增多时身体如何进行调节?,(1)促进新陈代谢,使绝大多数组织耗氧量加大,并增加产热。因此,寒冷可刺激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甲状腺机能亢进者往往基础代谢率增高,喜凉怕热。(2)促进生长发育,对长骨、脑和生殖器官的发育生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婴儿期。此时缺乏甲状腺激素则会患呆小症。(3)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实例
10、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寒冷、过度紧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反馈调节,细胞代谢,甲状腺激素,反馈,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基本模型,大脑皮层,刺激,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某些内分泌腺,促进,分泌,激素,促激素,抑制,抑制,反馈调节,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特定激素会作用于特定的器官和细胞。,2、通过体液运输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1、微量和高效,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
11、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五、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激素对于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协同作用,五、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降低血糖,升高血糖,通过拮抗作用,保持血糖相对稳定,实现对血糖的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抑制,促进,除激素外,CO2、H+、乳酸和K+等也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六、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激素调节是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传送至其他部位或细胞来调节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就是指某些
12、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H+、激素)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本节小结:,一、激素调节的发现,二、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三、激素调节的特点,注意:,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的三方面,最重要的因素是血糖浓度,两种激素调节的关系,a 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活动增强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分泌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b 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活动增强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分泌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神经调节,下丘脑不同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或抑制相关激素的分泌,总之,两种激素相互拮抗,共同调节糖代谢,
13、使血糖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于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 的作用。通过拮抗作用,使某一种物 质的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资料分析,美国学者E.C.Kendall 从3t 新鲜的动物甲状腺中才提取出0.23g的甲状腺激素30万头羊脑只能提取生长激素1g 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 1410-5mg/mL,激素分泌量很少微量,资料1:,资料分析,正常人每100毫升血液中生长激素的含量还不到1微克。如果该激素分泌稍微多一点,可使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成为巨人症的受害者。,生理作用显著高效,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资料2:,通过体液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资料分析,资料3:,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作用于特定细胞、器官,资料分析,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资料4:,三、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