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典型求法目录1. 引言12. 预备知识 13. 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求法 33.1 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33.2 转化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53.3 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73.4 利用二面角求点到平面距离 83.5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93.6 最值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113.7 公式法求点到平面距离 131引言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高考立体几何部分必考的热点题型之一,也是学生较难准确把握难点问题之一。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讲将着重介绍了几何方法(如体积法,二面角法) 、代数方法(如向量法、公式法)及常用数学思维方法(如转化法、最值法)等角度等七种较为典型
2、的求解方法,以达到秒杀得分之功效。2预备知识(1)正射影的定义:(如图 1 所示)从平面外一点 向平面 引垂线,垂足为 ,则点PP叫做点 在平面 上的正射影,简称为射影。同时把线段 叫作点 与平面 的垂线P段。2图 1(2)点到平面距离定义: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上的正射影的距离叫作这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也即点与平面间垂线段的长度。(3) 四面体的体积公式 13VSh其中 表示四面体体积, 、 分别表示四面体的一个底面的面积及该底面所对应的高。VSh(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5)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
3、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也垂直。(6)二面角及二面角大小:平 面 内 的 一 条 直 线 把 平 面 分 为 两 部 分 , 其 中 的 每 一 部 分 都 叫 做l半 平 面 , 从 一 条 直 线 出 发 的 两 个 半 平 面 所 组 成 的 图 形 , 叫 做 二 面 角 ,这 条 直 线 叫 做 二面 角 的 棱 , 每 个 半 平 面 叫 做 二 面 角 的 面 。 图 2 所 示 为 平 面 与平面 所成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 ,其中 为二面角的棱。如图在棱 上任取一点 ,过点 分别在平面ll lO及平面 上作 的垂线 、 ,则把平面角 叫作二面角 的平面角,OABAB
4、l的大小称为二面角 的大小。在很多时候为了简便叙述,也把 称作AOBl AB与平面 所成的二面角。3图 2(7)空 间 向 量 内 积 :代 数 定 义 : 设 两 个 向 量 , ,则将两个向量对应分量的乘积之和1(,)axyz2(,)bxyz定义为向量 与 的内积,记作 ,依定义有 =abAaA1212yz几何定义: 在欧几里得空间中,将向量 与 的内积直观地定义为 , |cos,ababA这里 、 分别表示向量 、 的长度, 表示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 向量内积| ab,b的几何意义为一个向量的模与另一个向量在这个向量正方向上投影向量模的乘积。当,即 时, 。0,9ab 0|cos,|co
5、s9aA下面说明这两种定义是等价的。如图 3 所示,设 、 、 为空间的三点,令 , ,OPQOPbQcP图 3由余弦定理 22|cos,cabab再设 , ,则1(,)axyz2(,)xyz2121()xyz从而有=222111()()()z2221 |cos,zzab4即 1212|cos,xyzab这就证得了两个定义是等价的。3 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若干求法3.1 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直接法)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是根据点到平面的定义直接作出或者寻找出点与平面间的垂线段,进而根据平面几何的知识计算垂线段长度而求得点与平面距离的一种常用方法。定义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的关键在于找出或作出垂线段,而垂
6、线段是由所给点及其在平面射影间线段,应而这种方法往往在很多时候需要找出或作出点在平面的射影。以下几条结论常常作为寻找射影点的依据:(1)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2) 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该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上。(3)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设斜线和已知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且相等,则这条斜线在这个平面的射影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4)若三棱锥的三条棱长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例 如图 4 所示,所示的正方体 棱长为 ,求点 到平面
7、 的距离。ABCDaABD(注:本文所有解法均使用本例)图 4解法一(定义法):如图 5 所示,连结交 于点 ,再连结 ,过点 作 垂直BDEAAH于 ,垂足为 ,下面证明 平面 。AEHA5图 5平面ABCD又 在正方形 中,对角线 ,且BACA平面 , 平面EAE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道 平面D平面AHBD又由 的作法知道 ,且有 ,AHEBAE平面 , 平面D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道 平面根据点到平面距离定义, 的长度即为点 到平面 的距离,下面求 的长度。BD AH中,容易得到 ,从而 为正三角形, 。ABD2ABaA06BD进而在 中, 。RtE 06sinsin2Da由 得到112
8、2ASH1326ACaEA a从而 到平面 的距离为 。ABD3a3.2 转化法求点到平面距离有时候限于几何体的形状,不易直接寻找出点在平面的射影,或者由直接法作出的射影6线段在所给几何体中不易计算其长度,此时转化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转化法即是将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另一点到平面间的距离的方法。转化法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1)若直线 平面 ,则直线 上所有点到平面 的距离均相等。l/l(2)若直线 与平面 交于点 ,则点 、 到平面 的距离之比为 。特别地,ABMAB:AMB当 为 中点时, 、 到平面 的距离相等。M下面用转化法重解上面例题解法二(转化法)如图 6 所示,连结 、 、 、
9、、 , 交 于点 ,连结 交ACABCBDEA于点 ,延长 至点 使得 ,连结 。ACHG12G图 6平面CBA从而斜线 在平面 的射影为BAB、 为正方形 对角线,由三垂线定理知道 AC同理可以得到 D又 , 平面 , 平面ABBDABD平面C平面 ,即点 为 在平面 的射影, 的长度为所求H HAH即 ,且/EG12CGC四边形 为平行四边形A7/AECG在 由等比性质有13HA而在正方体 中对角线BCDA223ACBCa3Ha在本例中,未直接计算垂线段 的长度,而是找出了其与正方体 中H ABDC对角线 的数量关系,从而转化为求正方体 对角线 长度,而 长AC ABCD度是极易计算的,故
10、用这种转化方法降低了运算量。本例运用的转化方法与依据(2)类似,都是寻求所要求的垂线段与某一已知或易求线段的数量关系,从而简化计算。3.3 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用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主要是一个转换的思想,即要将所要求的垂线段置于一个四面体中,其中四面体的一个顶点为所给点,另外三点位于所给点射影平面上,这里不妨将射影平面上的三点构成的三角形称为底面三角形。先用简单的方法求出四面体的体积,然后计算出底面三角形的面积,再根据四面体体积公式 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 。13VShh在常规方法不能轻松获得结果的情况下,如果能用到等体积法,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解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遇到四面体
11、的有一条棱垂直于其所相对的底面时,首选此方法。下面用等体积法求解上面例子.解法三(等体积法):如图 7 所示,作 垂直于平面 于点 ,则 长度为所AHABDHABD求。对于四面体 ,易见底面 的高为 ,底面 的高为 。对四面体ABD BD的体积而言有:AB ABABDV8图 7即有: 1133ABDABDSHS 也即: AB由 ,从而 为正三角形, ,进而可求得2a 06ABD202113sin()sin6ABDSDaa又易计算得到 的面积为Rt 2ABS所以 213ABDaSHa我们在使用等体积法求点到平面距离时使用的点与平面间的垂线段只是概念上的,并不一定要知道点在平面射影的具体位置,从而
12、也就不需要使用几何方法寻找或者求作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度在这种方法上只是作为几何体高的意义而存在的。3.4 利用二面角求点到平面距离如图 8 所示, 为二面角 的的棱, 为二面角 的一个平面角。下llAOBl面考虑点 到平面 的距离。作 ,垂足为 ,下面证明 平面 。 BBHH9图 8为二面角 的一个平面角AOBl、l又 平面l又 平面BHAOl又 , , 平面 , 平面=lAl平面在 中,有RtOBHsinBHO.这个公式就建立点到平面距离与二面角的一个数量关系。从而如果能将点与平面置于一个二面角中,则可利用通过所给点关于平面的一条斜线及二面角计算点与平面间的距离。下面利用二面角法求解上面例子
13、。解法四(二面角法):如图 9 所示,连结 、 , 与 相交于点 ,连结 。ABABOD与 为正方形 的对角线ABAB(即 ) , 为 中点O 10图 9又 中ABDO为二面角 的平面角ABD设 到平面 的距离为 , 是过点 的关于平面 的一条斜线,又上面dOABD得到的公式 有 sindOA易见, 平面 ,从而 在 中有DBA .DRttan2AaO从而点 到平面 的距离为AB 223sinsin(arct)dADa3.5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主要是依据如下结论: 点到平面的距离等于这个与平面上任一点所连接的向量与该平面法向量方向上的单位向量数量积的绝对值。证明:如图 10 所示, 为平面 外一点, 为平面上任意一点, 平面 于点 ,PQPO为平面 的单位法向量。n|cos,|cos,PQnP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