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及其“性善论”2016 年12 月孟子其人 孟子(约公元前372 年 约公元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师从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的门人,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一生与孔子相似,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尝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国(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 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舍生取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孟子其书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