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拓展课堂领域 贴近现实生活 学生个性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发展灵武市杨洪桥小学 马学忠拓展课堂领域 贴近现实生活 学生个性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发展灵武市杨洪桥小学 马学忠【摘要】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要求教师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定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品德与社会课特别强调实践和体验,强调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和发展,对现实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关键字】拓展 课堂 发展 个性 以往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往往脱离和回避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而局限于书本范围,人为地造
2、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无法触及儿童的内心,未能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然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影响。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一、搭建开放式教学平台,营造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人亦如此。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因此,充分拓展课堂教学的领域,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兴趣,挖掘自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
3、活动中获得进步。(一)激发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有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兴趣。所以,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我在课堂上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1、角色扮演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我在将心比心心更宽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中,通过学生扮演同学、老人、病人和护士等不同的角色,来感受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如何互相帮助。然后让学生思考: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应注意什么?博大胸怀如何体现?通过在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这一课不再枯燥,而是兴趣
4、无穷。2、体验成功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有了成功的体验,必将产生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理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二)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讨论、交流是最常用的学习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
5、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就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我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就是讨论。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我觉得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有以下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质量和社会责任感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尤其是实施教育的教师要经常保留一颗童心,让孩子们跟随教师的脚步,乐在其中;三是倡导
6、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切忌简单说教。 (三)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教学活动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教学过程中,我时常分析活动的问题,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性问题,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特别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将问题显现出来,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
7、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我在教学中坚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多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从而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课程目标主
8、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的是要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来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寓道德于生活之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在这一方水土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安排学生在课前先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状的视频。通过对比
9、,让学生说说我们这的水土是如何养育我们这一方人的。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此刻,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了要热爱家乡,要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丽。(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必须让学生亲身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体验现实的美好生活,体验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如在健康生活每一天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他们一天干了多少事,了解父母的辛苦,对比一下
10、是不是必须客服生活上的不良习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要学会感激家长,胸怀一颗感恩之心,尽量少给或不给家长添麻烦。通过这种课外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视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往往在实践会产生冲突。究其原因是儿童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时常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
11、了教育的引导功能。 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本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如在校园“红绿灯” (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遵守校园规则,我先组织观看了道路交通安全视频 ,了解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以及如何提高交通安全意识,进而使学生明白:校园规则犹如交通规则一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自觉遵守,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才能经常有比较好的教学与学习秩序。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让自己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总之,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集活动性、综合性极强的课程。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质量,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念,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驾护航。2011 年 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