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一、道路工程1路基施工质量通病1.1 现象1.1.1 路基未经压实即进行上部结构施工。1.1.2 路基尚未完全化冻即进行施工,留下质量隐患。1.1.3 压实度控制不严格,纵、横断面高程及平整度超差。1. 2 原因分析1.2.1 施工单位对路基的重要作用及密实度达不到要求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未严格按技术规程施工。1.2.2 有意偷工减料,只图省工、省时、省机械。1.2.3 抢工期,不顾工程质量。1. 3 预防措施1.3.1 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培训,施工时做好工序技术交底。1.3.2 科学组织施工,合理安排工期。1.3.3 要按照路基施工工序的要求,严格控制各项检测项目,避免
2、结构层出现薄厚不均和密实度及强度不均匀的现象。2 路基过湿或有“弹簧”现象,不加处理或处理不到位2.1 现象2.1.1 路基土层含水量过大,造成大面积或局部发生弹软现象。2.1.2 深处理不到位,和底基层一并碾压时,压实厚度过大,整体密实度差,强度低。2.2 原因分析2.2.1 由于地下水位高或浅层滞水渗入路基土层。2.2.2 路基土层内含有保水性强、渗透性差的粘性翻浆土。2.2.3 设计图纸只规定处理厚度 2030cm,含水量过大的路段,碾压后肯定出现“弹簧”现象,与底基层一并碾压,加大了压实厚度,虽然表面不弹软,但仅有15cm 左右密实度能达到要求。2.2.4 雨季路基施工时,临时性渗水措
3、施不完善,雨水浸泡路基。2.3 预防措施2.3.1 在道路结构设计中,增设一道排水层(防水层)或级配碎石(砂砾) 。2.3.2 对含水量大的路基土应进行挖开晾晒处理。2.3.3 掺石灰或水泥降低路基土的含水量,提高其强度。2.3.4 必要时进行换土处理。2.3.5 土基深处理层和下基层应分别进行碾压。3基层施工质量通病3.1 现象3.1.1 掺灰计量不准确。3.1.2 土块过多、过大。3.1.3 灰土过干或过湿。3.1.4 灰土色泽不均、有轮迹、鼓包。3.2 原因分析3.2.1 石灰质量差,钙镁含量低,达不到三级灰50和 60的要求。3.2.2 拌和不到位,不均匀。3.2.3 管理人员未经试验
4、计算或虽经试验计算但对操作者交底不清。3.2.4 土料粘性大、含水量大、结块,不打碎即拌和灰土。3.2.5 灰土拌和过程中,含水量控制不好;或是拌和后存放时间过长,摊铺碾压不及时,含水量蒸发过大;或是所取土料过湿、遇雨,在含水量超大的状态下碾压。3.3 预防措施3.3.1 严格控制石灰材料的质量标准,杜绝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行为。3.3.2 加强对进场材料的二次复检,做好技术交底工作。3.3.3 土块过大、过多,必须打碎后再对灰土进行拌和。3.3.4 灰土在拌和时,含水量略高于最佳含水量 12,碾压时含水量应符合最佳含水量要求,保证灰土基层的密实度。3.3.5 土源集中,采用机械拌和。3.3.
5、6 标准击实试验数据应根据混合料的配合比不同进行试验。3.4二灰碎石施工质量通病3.4.1 混合料配合比不稳定3.4.1.1 现象厂拌混合料的石灰比及含水量变化大,偏差超出允许范围。混合料色泽不一,含水量多变,在现场碾压 23 遍后,出现表面粗糙,石料露骨或过份光滑。3.4.1.2 原因分析石场供应碎石级配不准确,料源不稳定,料堆不同部位的碎石由于离析而粗细分布不均,影响配比。粉煤灰及消解石灰含水量过大,影响混合料含水量和拌和的均匀性。拌和场混合料配合比控制不准,含水量变化对重量影响未进行修正;计量系统不准确或仅凭经验按体积比投料,甚至连续进料和出料,使混合料配合比波动增大。3.4.1.3 预
6、防措施必须按实际材料进行二灰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石材强度、压碎值等必须满足设计要求,采购时应按规定采购,进料时进行抽检,符合要求后使用。拌和场应设堆料棚,棚四周要有排水设施,使粉煤灰内水分充分排走。消解石灰的含水量应控制在 30左右,呈粉状使用。拌和场计量设备应准确,对各种原材料按规定的重量比计量,确保混合料配合比的准确性。混合料拌制时,拌和机应具备联锁装置,即进料门和出料门不能同时开启,以防止连续出料,造成配合比失控。3.4.2 混合料含水量不稳定3.4.2.1 现象进入施工现场的混合料含水量不均匀,忽高忽低,无法正常摊铺、碾压,影响对设计标高、平整度、压实度的有效控制。3.4.2.2
7、原因分析消石灰、粉煤灰含水量偏大或偏小,失去控制。混合料拌制时,加水过多。3.4.2.3 预防措施混合料的出厂含水量应控制在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上浮 25的范围内,根据天气情况(气温、晴雨)取值。生产场地应搭建能存放部分石灰、粉煤灰防雨棚,有利于含水量的控制。当露天堆放的石灰、粉煤灰含水量偏大时,棚内材料可作备用。根据粉煤灰、石灰以及碎石的实测含水量及时进行修正,使水灰比稳定。3.4.3 混合料离析3.4.3.1 现象混合料粗细料分布不均,局部骨料或细料比较集中,骨料表面无细料粘附或粘附不好,造成了平整度不好和结构不均匀。3.4.3.2 原因分析混合料拌和时,含水量控制不好,过干或过湿。混合料机
8、拌时间不足,粗细料未充分拌匀。混合料未按规定配比进行拌和或者石料级配不好。3.4.3.3 预防措施混合料在拌和时,石灰、粉煤灰的含水量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拌和时间应不小于 30s,以混合料拌和均匀为准。控制好石料的级配,若级配有偏差,应通过试验进行调整。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生产质量管理,检测试验工作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3.4.4 混合料摊铺时骨料分配不均匀3.4.4.1 现象摊铺机或推土机摊铺后,两侧骨料明显偏多,压实后,表面呈现露骨,或粗细料集中现象。3.4.4.2 原因分析出厂混合料不均匀,或运输与倾卸过程中产生离析。混合料摊铺中,大粒径石料被搅到两侧,而细集料集中在
9、中间,摊铺宽度越宽,混合料含水量越小,粗细料分离越明显。3.4.4.3 预防措施进混合料前,应先对供料单位原材料质量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对混合料的配合比、拌和工艺进行试拌和复验,保证出厂混合料均匀,含水量合适。摊铺机摊铺时,分料器内应始终充满混合料,以保证分料器转动时混合料均匀搅动。摊铺机摊铺的宽度一般应控制在机器最大摊铺宽度的 2/3,摊铺速度不大于4m/min。用推土机摊铺时,必须用刮平机配合作业。人工找补时,要认真按规范操作,多余的粗料应摒弃。3.4.5 混合料碾压时呈现弹软现象或基层表面灰浆过厚3.4.5.1 现象混合料碾压时不稳定,随着碾轮隆起,出现“ 弹软”现象。混合料碾压成型后,
10、表面灰浆过厚。3.4.5.2 原因分析下层出现“弹软”,承载力不足。混合料含水量偏大,细料过多。压路机过振。3.4.5.3 预防措施铺筑混合料前,必须对下基层进行检测,达到质量要求后才能铺筑。在拌制混合料时,应严格控制配合比,尤其是混合料中的二灰用量及含水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在接近最佳含水量(2-1% )时进行碾压,碾压时先轻后重,先静后振,尤其在进行振动碾压时,应防止混合料冒浆,否则应采用静压,防止过多的二灰浮至表面。3.4.6 基层平整度3.4.6.1 现象混合料碾压后,平整度不好,不符合质量标准。混合料没有强度即遭重载车辆碾压,使基层表面出现车辙,深度达 57cm。3.4.6.2 原因分析
11、摊铺时不能匀速行驶,没有连续供料,停机点往往成为不平点。由于分料器容易将粗料往两边送,压实后形成骨料集中现象,影响平整度。混合料含水量不均匀、离析、粗细不均,对平整度产生不良影响。下基层不平,混合料摊铺时表面平整,但压缩量不均匀,产生高低不平。三灰碎石基层强度未达到强度标准。3.4.6.3 预防措施摊铺机铺装时要保证连续供料,匀速摊铺,分料器中的料应始终保持在分料器高度 2/3 以上。下基层的平整度应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各道工序施工应符合规范要求,基层强度未达到标准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3.4.7 混合料没能形成板体或板体强度不足3.4.7.1 现象养生期满后,混合料不成板体,有松散现象,其
12、强度不符合要求。纵向裂缝。3.4.7.2 原因分析采用了劣质石灰,或含灰量低。养护不到位,覆盖不严密,浇水养护不及时。气温过低时铺筑混合料,影响了强度的增长。混合料碾压时,含水量过小,碾压时不成型,影响强度的增长。碾压遍数少、机具吨位低导致压实度不足,混合料不结板体或板体强度低。分幅施工时,接茬未处理好。3.4.7.3 预防措施石灰应采用三级以上的块灰,充分消解。加强养护工作,培训操作人员了解和掌握养护的重要性和养护标准。混合料施工时,环境气温应控制在 10以上。混合料碾压时,应严格控制含水量,避免过干或过湿,碾压机械、碾压遍数等应符合规范要求,确保达到密实度的要求。分幅施工时采用阶梯型搭接。
13、4 沥青砼面层4.1 横向裂缝4.1.1 现象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呈贯穿整个路幅或部分路幅现象。4.1.2 原因分析施工缝未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沥青未达到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大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桥梁或地道箱涵两侧填土沉降。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反射至面层。施工程序不规范,地下管线设在三灰碎石基层,导致半刚性基层不连续,即便使用水泥砼加固,但线性膨胀不一致。温度应力作用。4.1.3 预防措施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减少冷接缝。充分压实横向接缝。碾压时,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钢轮伸入新铺层15cm,每压一遍向
14、新铺层移动 1520cm,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上,再改为纵向碾压。设计者应根据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要求,按本地的气候条件,合理确定沥青类型。桥涵或地道箱涵两侧填土应分层充分压实,软土地基应进行加固处理。对基层要加强养护,避免在上基层进行各种管线的埋设。对已出现的裂缝应及时进行灌注封缝处理,防止雨水由裂缝渗透至路面结构层。4.2 纵向裂缝4.2.1 现象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4.2.2 原因分析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未按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发生沉陷。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沉降不一。4.2.3 预防措施施工组织时应做好机械的准备工作,分幅摊铺时,前后幅应紧凑,确保热接缝。沟槽回填土应分层填筑、压实(若采用撼砂回填,应采用中、粗砂,且应使用振捣棒撼实) ,密实度必须达到要求。拓宽路段的基层厚度和材料与老路一致,厚度略厚;路基、基层等应密实、稳定,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前,老路两侧壁应涂刷粘层沥青;沥青混凝土面层应充分压实。4.3 车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