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新思路-欧丽娟.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487483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80 大小:34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新思路-欧丽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唐诗新思路-欧丽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唐诗新思路-欧丽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唐诗新思路-欧丽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唐诗新思路-欧丽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欧丽娟唐诗新思路唐代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傲视古今,其中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人性内涵,也可以说是世界性的文明遗产,虽然表面上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就活在这些诗人的庇荫之下,但是犹如孟子所说:“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过去的经历已经化掉了,看不到了,但它留下神妙的力量影响了后来的世界,所以事实上过去仍然是永恒地存在着。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都有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在现在奋斗,为了未来而努力,但是凭借的是许多过去已经划入思想意识里,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文化根柢。更何况那些脍炙人口,触动人心的美丽诗篇,至今依然琅琅上口。就像宋代李之仪在卜算子里所说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2、。”虽然看不见,但我们都品尝着一样的生命之泉,被一样丰沛深刻的文化所滋养。“身在长江尾 ”的我们可以遥望长江头的无数先人,更可以在溯溪而上的过程中,感受到身心的洗礼。在这文化的长江大河里,涓滴都是智慧的宝藏。不是只有红楼梦带领我们领略复杂的人性与存在的酸甜苦辣,更何况红楼梦之所以如此优美,也是来自于一千多年前的诗词情韵。小说中把盛唐当做是诗歌艺术的神圣经典,对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推崇备至,而且它又充分吸收了中晚唐独特的残缺美学,形成了一股弥漫于字里行间的悲凉,甚至塑造出一个魅力无穷的林黛玉,这些都说明了唐诗的深厚影响力。所以说唐代的诗人与名篇早已成为所有华人共同的前世朋友,随着一代又一代的

3、人们永远的活着,伴随着人们的成长,一起喜怒哀乐,更成为美感与体验的启蒙者,教我们怎样感受春花秋月,教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困境,也教我们行走生命之路的种种方式。而唐代之所以能够诞生出如许众多的伟大诗人,必然和整个时代环境的深厚博大息息相关,就像巨大的树木必然有整座森林作为支撑一样。如果杜甫诞生在今天,他就很可能不会成为杜甫,而会成为其他的人才,那当然不可能每个唐朝人都会作诗,而且作诗也不是传统文人的最高目标。很多人以为唐朝人把创作诗歌当做人生的最大价值,以为唐朝人都以身为诗人为荣,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误解。毕竟在以儒家思想为终极信念的传统社会里,文人的最大人生价值还是在于经世济民,除非极少数的特殊情

4、况,他们最大的努力还是在于实现政治理想,那么诗歌则是抒情言志的表达方式,是文字艺术的追求,兼作公共交流的媒介杜甫就说得很清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国家社会的群体事业才是这些充满理想的知识分子的终极信念,他们希望可以为尧舜般的圣君奉献心力,实践王道,让社会淳厚,百姓安居乐业因此直到晚年,已经年老体衰、无能为力的杜甫已经完全放弃出仕做官的道路,可是还是殷殷期盼年轻人可以接棒、薪火相传。他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意思是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就交给你们这些年轻人了。你们要早一点占据重要的位置,因为做大官才能做大事,可是你们在职位上所想的不应是个人的名利权势,而

5、是努力为国家百姓奉献生命。因此,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两句话就成为王安石最喜欢的诗句,因为它深深触动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内心,表达了他们共同的志愿与热情。连生性潇洒的李白都没有例外,李白到了晚年遇到安史之乱的时候仍然没有放弃”为君谈笑净胡沙”的建功立业,为国效劳。这就可想而知,以为写诗是唐朝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实在是很大的误解。然而在传统文化之下,诗歌也确实成为文人追求艺术表现自我的最重要的方式,只要受过教育、能够读书写字的人大多有读诗的兴趣和写诗的能力,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雅” 文化、菁英文化的核心之一。可以说诗歌是唐代文人记录人生的生活日记,也是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来往沟通的书信,甚至是

6、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要工具,不仅用来抒情言志,也有助于实践理想,所以诗歌就得到了最大的实验和开拓。而古典诗的丰富深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的,唐诗也就是最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对于唐诗,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曾有一番精彩的描述,他说:“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意思是没有不具备的;“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就是没有不达到的;而” 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就是没有不参加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各种题材,各

7、种风格的诗歌作品还有各种不同身份的创作者,都使得诗歌的事业无比宏大、辽阔、辉煌、灿烂;难怪鲁迅先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 ,大可不必动手。”这几句话固然是言过其实,但也表达出唐代诗歌的伟大成就。那么在如此炽烈的诗歌热忱之下,创作诗歌变成了全民运动也延续了将近三百年,在还保留到今天的唐诗中,一共有大约五万首,2200 多位诗人 他们来自广大的社会土壤,从各个角落里孕育、生长、勃发互相激荡,也先后传承,他们彼此对话也相互成就,这才汇集出如此汪洋澎湃的文化大河,也正是在这样庞大的资源体系之下,最卓越的灵魂就会脱颖而出。最伟大的杰作就会横空出世,让艺术更加提升

8、,也带来飞跃的进展。那么文化的长江大河就随之更加绵延壮大了,若是把唐诗的特色和宋诗来相比,对照之下就能够更显示出它强大的魅力。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宋诗概说里分析了唐宋诗的特质,就指出“唐诗显得如火中焚,紧凑而激烈简言之,在匆匆趋向死亡的人生过程中,诗人作诗只能抓住贵重的瞬间,加以凝视而注入感情使感情凝聚、喷出、爆发。诗人所凝视的只是对象的顶点。”因而,诗歌是凝缩简练的,而宋代诗歌就比较是说理性的,偏向是抽象哲理的表达,以及直线的呈现,不像唐诗是一个饱满的整体意境,就特别耐人寻味,也更必须透过咀嚼玩味,才能体悟出其中的深沉与饱满。那么正因为唐诗是如此之盛大丰美,本课程是为了挖掘、阐发唐诗中既美

9、丽又深刻的人性内涵而开设的,我们并不走通俗性的、介绍性的方向,像入门导读一样的蜻蜓点水;也不做感性的赏析,停留在对唐诗有多美的一般说明上,我们想要做的是带领大家重新理解那些耳熟能详的诗人,以及脍炙人口的名篇,去挖掘原来所没有看到的,去澄清积非成是已久的,去探测历史所不知道的。当然,在看这些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和诗歌时,我们绝对不能用望文生义的方式做直觉的理解,尊重历史,设身处地,是我们现代人面对传统文化所最必须建立的态度,就像苏联学者伊 谢 科恩,他在自我论这本书里,清楚地提醒大家的,他说:“一知半解者读古代希腊悲剧,天真地以为古代希腊人的思想感受方式和我们完全一样,于是放心大胆地 议论着俄狄浦斯

10、的良心折磨和悲剧过失 等等。可是专家们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古人所回答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因此,专家通过精密分析原文、词源学和语义学,来寻找理解这些问题的钥匙。 这确实很重要。”在刚刚我们所说的这段话里,谈到几个重点:一个是,现代读者必须要注意,你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感受方式来理解古人,以为他们和我们完全一样。 事实上,在价值观或意识形态悬殊的情况之下,古人的许多思想感受和我们是很不一样的,而且,我们要尊重别人,尤其是古人。他们所思考、所苦恼、所追求的是和我们不一样的问题。 以为古人也都是在追求平等自由,都是在渴望婚姻恋爱可以自主那样是不行的。事实上,古人所面对,所要回答的

11、,不是我们现代人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放掉现代人的价值观或意识框架,就不能真正了解古人。再者,除了我们心态上要调整之外,做法上更要多下苦工,不能随性地用感觉来解释。更何况,真正的知识,Knowledge,永远是千锤百炼才能获得的,它不是意见,不是一般的 Opinion。 所以科恩才会说:“专家通过精密分析原文、词源学和语义学来寻找理解这些问题的钥匙。” 这当然不是件轻松的事。 对于一般的人性而言,这段话,事实上可以算是暮鼓晨钟。必须说,虽然唐诗是华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资产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学作品,但其实读者往往是爱其美而不知其真,尤其是经过近代历史性的巨大断层之后,现代读

12、者更常常以字面或常识来望文生义,在其中投射了并非它本来面目的不实幻影。美则美矣,却往往是美丽的误会。所以本课程,作 唐诗新思路的第一个系列,我们要做的是选取最知名的代表性篇章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一,厘清 文字与内容的谬误,避免一再的以讹传讹;第二,我们希望可以还原诗歌的真正含义,也示范解读古典文学的应有作法;第三,正确地知人论诗,展现出对古人真正的温情与敬意。我们将针对生活于整个唐代,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选出六大诗人,针对他们的名作提出几个问题,并给予解答。例如说:初唐的陈子昂,真的完全反对六朝,以复古为目标吗? 继承并且发扬了这个复古路线的李白,他的人生终极追求究竟是什么? 而王

13、维遇到了久别的乡亲时,他所问的为什么是 “寒梅著花未” 这样的问题,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至于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它是否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而当时李白眼中所看到的,玄宗与贵妃之间 又是怎样的爱情?他们两个是否有不为现代人所知的一面呢? 既然谈到了婚姻爱情,我们也来看看,杜甫是怎样看待他的妻子的?传统婚姻中是否就不存在着爱情? 而爱情是否只有我们现代人所以为的样态? 杜甫在月夜这首诗中,可能会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视野,并且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杜甫是怎样地因为复杂而丰富。 而唐朝的伟大,又确确实实应该归功于六朝。长江大河不可能只有一个源头。然后,我们要重新分析,白居易琵琶女的新造型以及白居易在琵琶女身

14、上怎样投射了自己的潜意识。课程的最后,我们要告诉你,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真正的意义在哪里?而我们又是怎样地在误会中爱上了这首诗。本课程结束之后,以后还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分析王维、李白、杜甫、李贺、白居易、李商隐等等,这几个著名诗人的人格特质,以及由这些不同的人格特质所展现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他们怎么样用来安顿自己的理想世界,究竟是什么。而因为不同的性格,这些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也会截然不同。 其中单单是杜甫,他就具有三种不同的理想世界的构想,也展现出他那”地负海涵” 的性情和胸襟,非常值得参考。然后我们还可以跨出个别的诗人,从时代的变化来看唐诗的变化,透过几个很有

15、趣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是怎样地影响到个人,也影响到诗歌。陈子昂是初唐的诗人,对大多数人而言,陈子昂是因为他的登幽州台歌而知名。对中文系的人而言,还更知道他是唐代诗歌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因为他是一个“复古派” 的大将。他反对六朝的形式化走向,不满诗歌被当做一种讲究对偶、声律、用字的文字游戏他认为诗歌应该是要有寄托、有感发的生命力的艺术,所以反对六朝甚力。确实,南朝的诗坛上是以对偶、声律、用字这一面的追求作为主要的特征一般认为,六朝尤其是南朝,包含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时代,是一个讲究对仗工整、声律动听和文字华丽的阶段而过度强调文字的讲究,就很容易失去对内在感受的发抒,因此甚至有人批评

16、南朝的诗歌表现是形式化的、表面的、唯美的,不是内容的、深刻的、有生命内在感发的。而且南朝的诗歌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后继的初唐初唐大约有一百年,出现了上官仪,王、杨、卢、骆,这四杰以及“沈、宋 ”,就是沈佺期、宋之问等等著名的诗人他们属于南朝诗歌发展的直接继承人,形成了初唐诗歌的主流。因此明代陆时雍他在诗镜总论这部著作里,就说:“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点出它们时间的这个继承关系,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声嘶力竭的反对者,那就是陈子昂,他觉得文字的讲究不应该反客为主,成为诗人最主要的目标。事实上他认为情感、心灵的表达才是文学最根本的价值,而齐梁的诗人实在是本末倒置因此,陈子昂以复古的理论,

17、与一百多首诗歌的创作,逆势走出不同的道路。当时他虽然没有办法动摇到诗坛他的这个主张和努力,到了后来却影响到伟大的诗人李白,一前一后形成了一种激昂的声势。因此有人把唐诗有别于六朝的旺盛生命力归功于陈子昂,这也造就了陈子昂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例如说,韩愈的荐士诗就说:“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搜春摘花卉,沿袭伤剽盗。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总而言之,他就是在批评六朝,尤其是南朝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韩愈认为这些时代的诗人,就好像夏天的蝉在聒噪一样,没有什麽动听的声音只不过是“ 搜春摘花卉,沿袭伤剽盗。 ”只在无关紧要的小地方作文章,流于风花雪月,“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而且呢,他们还流于辗转抄

18、袭,没有创意。这就是反对者最常见的批评。然后韩愈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请注意“ 始”这个字,这标示了陈子昂最重要的文学史地位。意思是说,他的作品不一定最好,和后面的复古大将李白相比,事实上是不够的。但是从一个时间点来讲,他确实是所谓的开风气之先,把文学发展扭转回正道上也就成为所谓的时代的先行者、领导者。就这一点而言,陈子昂获得了一致的公认。像欧阳修、宋祁所编撰的新唐书,在陈子昂传里面,他就提到了:“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 ,就是徐陵、庾信的余风。 “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又是这个“ 始”字。可见陈子昂的历史地位就是在于开创性,而他的开创性就是把南朝徐、庾,所带来的影响加以扭转

19、改变,回归到雅正、汉魏风骨,这就是所谓的文学正统。再例如说宋代的刘克庄,他在后村诗话里也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而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请看“ 首倡高雅冲淡之音”,这就等同于“子昂始变雅正” 然后接下来才有后继者,把这样的一个非主流变成了后代的主流以至于“ 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 。大家都是在肯定陈子昂扫去六朝锦色的一个历史地位,所以陈子昂可以说是“因开风气而为师” ,因为开了风气而成为先驱的导师。再到了明代,胡应麟诗薮也说,子昂的感遇诗“尽削浮靡,一振古雅,唐初自是杰出。” 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就是他用来扭转六朝风气的有力杰作,把纤弱、

20、浮靡、绮丽、雕琢的误入歧途加以导正,回到高雅淳厚的理想。我们上面提到了种种说法,可以看出抱持着这一种态度的人很多,从唐朝一直到今天这都是非常强大的意见主流。我们现代的文学史,也大都是采取这样的说法。陈子昂的创作以复古的表现最知名,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代表作。这一组诗是有感而发、随遇而作,因此才会形成多篇的系列,他一方面来继承了阮籍的咏怀诗八十几首,左思的咏史诗等等系列性的以抒情言志为主的创作。另一方面,他又影响了后来的类似的作品,包含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等等前前后后就形成了一个脉络清晰的咏怀系列。而陈子昂他就是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更重要的是陈子昂他不只是以实际的

21、创作行动表现他的看法,他还有很明确的说明来提出主张。这么一来有创作又有理论,有了理论的依据思想上就会更强而有力,于是就会产生更大的影响。那陈子昂的主张就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表达得十分清楚。这篇序里面说到:“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 不图正始之音,复覩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透过这段文字,恰恰可以用来示范,分析文本意义的做法不只是来传达陈子昂的复古理论,也就是说我们现代读者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作者的用意,而不是望文生义,想当然尔。我们怎么样

22、分析这段文本呢?首先我们看到第一句话,他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可是什么是文章之道?单单孤立来看,程序化的读者的反应就会以为这就是韩愈所说的“文以载道” ,把道理解为道德教化,那文章就变成了一种社会工具。但实质上,这一种直觉式的联想存在着两种错误:第一,“文以载道 ”这句话并不是韩愈说的,而是出自宋代的周敦颐,韩愈自己所说的是“修其辞以明其道 ”;第二个错误是,韩愈所说的“修其辞以明其道”指的是写文章要能够彰明儒家思想,发挥教化作用,而这个却不是陈子昂的意思。如果我们望文生义、自由联想,那就会张冠李戴、谬以千里。现在让我们分析这段文字,你可以看到全文开宗明义所接触的“道弊五百年”这句话,它和下

23、面好几个陈述句是互相指涉,形成一个很严格的、一致的清晰定义,那就是陈子昂透过反覆互相定义的修辞方式,明确传达它所遵从的文章之道究竟是什么,这个被反覆不断应用的修辞方式采取了“ 主词/时间点 /否定词”这样的一个结构,用来说明那个主词也就是文章之道,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沉沦了、颓弊了的情况请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这句是说文章之道已经破弊五百年了。主词是“ 文章之道” ,时间期限是五百年,否定词是 “弊”。下面接着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这两句是说 “汉、魏风骨”,在两晋南朝并没有被传承下来。主词是“汉、魏风骨”,时间的期限是 “晋、宋”,否定词是“莫传” 。至于接下来“ 齐、梁间

24、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这几句话是说南朝齐、梁时期的诗十分华丽雕琢,却缺乏情志的寄托,因此是各种的兴寄都断绝了,只剩下虚有其表的绮丽文字,注意一下主词是“兴寄” ,时间期限是“齐、梁间” ,而否定词是“绝” 。再来,“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这几句话是说,回想古人的作品,我常常害怕古人的价值逶迤颓靡,风雅的理想也就振作不起来了。主词是“古人风雅 ”,否定词是“逶迤颓靡”和“不作” 。这么一来,陈子昂的意思就很清楚了,这些主词包括“道” 、“汉、魏风骨”、“兴寄”、“古人”和“风雅 ”。而时间的期间是 “五百年”、“晋、宋” 、“齐、梁间” 。至于其中的晋、宋、齐、梁正是包含在

25、汉、魏之后的五百年之内,我们再来看其中所用的否定词,包括了“ 弊” 、“莫传”“ 都绝” 、“逶迤颓靡”和“ 不作”。由此可见陈子昂所以为的 “文章之道”,所指的不是文以载道的道德意义,而是以“汉、魏风骨 ”为代表。那“汉、魏风骨”又是继承了诗经的“ 风雅”精神,以 “兴寄” 为主的创作表现。但是这个文章的理想却在汉、魏之后就沦丧了,整个两晋、南北朝到初唐的这五百年之间都破败消失了,直到陈子昂当代的东方虬才有所恢复,因此这篇序的最后一段才会说:“不图正始之音,复覩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正始之音,指的是曹魏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诗歌创作,阮籍咏怀诗就是在这其中最有名的一位诗人,最有名的

26、篇章。那他在文学史上,可以和“建安” 并称,这就是所谓的“汉、魏风骨 ”的内容这么一来,我们就更清楚地看到了陈子昂所谓的文章之道,就是汉、魏风骨而从汉、魏结束以后到初唐,整个的时间,大约就是五百年。总而言之,陈子昂所说的文章之道是指以“兴寄”,也就是内心之兴发和情志的寄托为重的书写表现和追求目标,而在这样的一个标准下,陈子昂建构出一条诗经的“风雅” 到“汉、魏风骨”,包含建安、正始的 “汉、魏风骨”,然后再到初唐的东方虬。这就形成了一个正统的诗歌传承脉络至于中间以“彩丽竞繁” 为主流的晋、宋、齐、梁阶段,就被认为是文章之道颓靡沦丧的黑暗时期。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这个表格看得非常清楚,就此来看

27、,陈子昂所复的古,明显是汉魏时期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而不是一般所以为的尧舜三代。至于所谓的文章之“道”,它是指风骨、风雅,也就是一种由衷而发的文学生命的体现。而在这段话里面,陈子昂不断地反覆互相定义所以这个“道” 字,在他的这个陈述脉络里是非常清楚的,指的就是汉、魏风骨。我们再总结一次,汉、魏风骨代表什么?它的内涵又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兴寄要有兴寄,就是要有寄托,要有情志的感发。而汉、魏风骨又是哪一个文学真生命的继承人呢?那个最初、最纯正、最绝假纯真的文学生命的体现是什么呢?这一篇序讲得非常清楚,就是风雅。风雅就是由诗经所展示的,可以说是文学最纯正力量,最丰沛的正统,因此陈子昂才会说:“风雅

28、不作,以耿耿也 ”。这一篇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就是在不断地、反覆地叮咛,所以你们可以看得很清楚。陈子昂自己对于这个诗歌的正统,乃至于这个正统的延续,是有着他自己的看法的,也用这样子的一个看法形成了著名的复古理论。不过,这个复古理论并不是很精密的分析推论。而且陈子昂为了凸显信念以及理论说法尽量简洁扼要才会有力,所以他采用一种非常对立的、简化的二分法来建构他的复古理论。所以他把六朝,也就是汉、魏风骨之后的那个六朝全部纳入到所谓的“彩丽竞繁” 这样的范围里面,视为偏离了正统的误入歧途。陈子昂这样的复古主张,之后有一个非常伟大的继承人,那就是李白。李白的理论几乎和陈子昂是如出一辙,而且事实上李白所在的

29、盛唐,复古简直已经变成了一时之大纛,风靡一时这个情况非常鼎盛,以至于引发了另外一个反动意见,那就是杜甫的反驳。我们还是先看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 之一怎样来展现他的继承陈子昂的复古理论。古风第一首是这么说的:“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衆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这第一首的 古风可以说是李白版的中国诗歌史,李白用自己的话用他自己的角度,以复古为中心,把从诗经以来的

30、诗歌发展做了一个概述当然,这个概述是很简略的,重点也是在凸显他对于汉魏风骨的推崇。请看“大雅 ”指的是什么?就是 诗经。尤其是所谓的“雅”这个字那更是一种所谓的雅正风范。作为文学正统,它和“国风” 是不大一样的。“国风”从某个层次来讲,它还是比较偏向于一般民间,它最初是来自民间的风谣当然,被采集到政府机构以后,其实经过了贵族阶层的整理,也受到精英知识分子的润色、雅化其实已经不能算是民间的作品,也不是各地民歌原来的面貌,它事实上是周代贵族阶层的产物了,因此才会并称为“风雅”。国风的诗篇尚且如此,至于“雅”字,那绝对是庙堂之音。李白又说,文学正统还是要由大雅来建立。它生生不息、绵延万代,这个基本上

31、就是古代文人最确切不疑、天经地义的一种信念这么一来,连李白这样子高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的一位诗人,很奔放、很潇洒,甚至鼓励了很多年轻人去违抗现实束缚的一个不羁的灵魂,他实际上还是活在中国传统脉络底下的。可想而知儒家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古代文人血液里的DNA,这个价值观对他们而言是不可能打折扣的,所以李白说:很可惜啊,在大雅之后,这个完美的、正统的、真实的文学生命,已经长久被忽略了,而沉坠不振了。所以李白下面接着说“吾衰竟谁陈 ”他说:可是我已经衰老了、衰退了、衰弱了,这样一来又有谁能够去把这样一个衰退的正统给重新继承下来,再度加以振发?加以复活呢?而“吾衰竟谁陈” 这句话应该会让读者立刻

32、想到,其实李白就是以孔子为自期,“吾衰竟谁陈” 根本就是套用孔子的话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人家梦周公可不是在说睡觉的意思,而是他想要去继承、去发扬,去把那样一个由周公制礼作乐所形成的文化大传统,给内化成为自己的灵魂的一部分。因此就会像庄子所说的:“其寐也魂交” ,一旦全心全意的追求,深入到潜意识的内里,我们所渴望追求的对象就会在梦中出现,所以如果连做梦都没有梦见周公,那就表示离周公伟大的礼乐精神已经有了距离,那这就是孔子的感慨,感慨说,那是不是我衰老了,是不是我的精神血性,不足以把这样的大生命、大传统给继承下来?所以李白一开始的“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就表明了他是

33、以孔子自许的,他要像孔子一样把那个由周公所建构的而成的文化传统的核心,那最源源不断的生机的来源化为己任。就像孔子承担了这个责任一样,现在李白也说我要承担下来,甚至李白认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别人可以承担下来。“吾衰竟谁陈” 就是这个意思,颇为当仁不让、舍我其谁就李白这个人物而言,我们读他很多的作品以后就会发现,他事实上还是一个非常正统的传统的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还是以儒家的价值观,作为他生命真切不疑的最高指导原则。这是没有谁能够例外的,杜甫也不例外,苏东坡也不例外,陶渊明也不例外,曹雪芹也不例外。所以一开始李白就觉得当仁不让、舍我其谁,他要以孔子自许,在诗歌发展起起伏伏的这一条曲折的河流中,李

34、白自我定位在孔子的地位上,他要做文学史上的孔子。那位不但继承周公的礼乐文化,同时也为后来的人点燃灵根般,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位至圣先师。宋代人就说:“天不生仲尼,则万古如长夜。” 他们认为假如没有孔子的话,中国文化就会陷入到无限的黑暗里,就这点来说孔子简直不但是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主轴,甚至还是唯一的一颗恒星。他带来一切这个文化的光亮,所以就这点来说李白会以孔子自许,你就该知道那是多么大的自信,以及多么大的自我期望!接下来各位请看,就在这一段李白用了和陈子昂同样的操作方式,所谓“大雅久不作 ”是不是就等于“王风委蔓草”,是不是就等于“正声何微茫”,也就是等于“宪章亦已沦”,那个消失不见的价值。他

35、用了四个文句来说明而那四个文句所指涉的不同语词,其实都是同一个意义你看,“大雅”就等于“王风”,就等于“正声” ,等于“宪章”,都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价值,而“久不作”就是“委蔓草” ,就是“何微茫” ,就是“亦已沦”也就是它们都被否定了,都消沉不见了。这首诗的下面又更清楚了,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这十个字可以说是只要提到李白的复古理论,一定都会涉及到的经典名言对李白而言,固然诗经的正统已经沦丧,如他前面所反覆强调的,可是诗经之后,确实还有一个在“委蔓草” 、“何微茫”、“亦已沦”的衰颓状态中独一无二的中流砥柱,这个中流砥柱就是“建安”。所以李白说建安在诗经这个宪章沦落了四百年之久以

36、后啊,它终于恢复了正统。可是很可惜,建安之后又走上了另外一条岔路,那条岔路是以绮丽作为追求的目标,而这个绮丽却又是被李白这一类的复古诗人认为最不重要的文学追求所以李白说“绮丽不足珍” ,这么一来建安和绮丽就变成一个二元的对立组,而且这个二元的对立组和陈子昂所说的如出一辙,陈子昂不也说“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吗?可以说李白这首诗就是对陈子昂的直接回应只是陈子昂的是书信的散文版,那么李白是诗歌的韵文版,事实上意思完全一样,李白进一步说:“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清、真这两个字,已经不是老庄 “垂拱而治,清静无为”政治上面的不扰民的意思,而是指诗歌的一种对纯粹情志的追求不再以绮丽的雕虫小技来覆盖文学的原貌。意思是说不要有太繁缛的那些装扮,那些彩丽的文字,脂粉气太浓了覆盖在文字上面,遮蔽了真性情,真心灵,你都可以洗掉了,恢复它清雅的面貌吧!而这里所说的清、真确确实实在李白的许多其他地方也反覆地出现过,例如像古风五十九首里面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生产营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