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 2010 年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县水务局二一年十月1目 录综合说明 .1(一)项目建设概要 .6(二)年度工程建设内容及实施计划 .11(三)主要单项工程设计 .141. 工程建设内容 .142设计依据 .153. 渠道配套与改造设计 .164. 小型水源工程设计 .24(四)施工组织设计 .27(五)工程投资、资金筹措及管理 .31(六)效益分析 .37(七)项目建设组织与实施 .45(八)工程运行管理 .47附 件 :设 计 概 算 书1*县 2010 年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项目实 施 方 案综合说明按照财政部、水利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2、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09335 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以民办公助方式推进财政支农项目建设的意见(*办发2010 53 号)和 2010 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工程建设资金项目立项指南的要求,以及*县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实际效果,强化工程配套,延伸设施功能,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水利的基础产业地位,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突出重点,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与大、中、小、微与渠系配套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行“民办公助、先建后补” 机制,以统
3、一规 划、尊重民意为前提,以财政补助为引导,以农民、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村组集体等为载体,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变农民被动建为农民自主建,努力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以渠道配套建设为主,高台地辅以小型水源工程建设,通过项目建设,项目区内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 旱能灌、涝能排 ”,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 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2该项目由*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负责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等工作。设计队具有丙级资质,从事水利水电设计工作有二十余年的经验。建设目标和任务:*县 2010 年度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项目区内基本完成主要小型农
4、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工程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 涝能排” ,达到 农业生产条件明 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旱涝保收。2010 年项目区位于*乡的*村、*村、*村和*村。共新建农渠 9.3 千米/4 条,整治斗渠 0.7 千米/1 条,新建田间渠道 8.7千米/26 条,新建水池 66 口,整治平塘 8 口。思路和依据:该项目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位于我县新马公路主干道上,交通通讯较为便捷同时符合我县水利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要求。本次规划以*县农田水利综合规划为依据进行编制。拟建工程能有效地配置项目区的水资源,能有效地弥补项目区的
5、水利用率不高的缺陷,能有效地利用*水库左干渠和平斗渠,右干渠*斗渠,增加有效灌面,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区有*水库右干渠*斗渠和左干渠和平斗渠已接至项目区;有小( 二) 型水 库 1 座,小微水利 87 处,并有新寺河过境,水资源丰富,为当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二是项目区是我县商品粮生产基地乡镇,也是我县的产粮大乡,以栽种水稻为主,项目区以农业灌溉发展粮食生产为主,其资源优势与我县的产3粮大县密切相关。项目实施后,会极大地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项目区的农业生产灌溉用水保证率,将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改善农民生存环境,使项目区的粮食生产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极大地促
6、进项目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工程建设标准:节水灌溉工程要达到节水灌溉技术规范(GB/T50363-2006)标准;渠道防渗工程要达到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标准,灌溉水利用率达到 0.7;灌排水工程要达到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和 SL/T246-1999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标准;雨水集蓄工程要达到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标准;塘坝除险加固工程要达到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96)和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的有关要求;农田灌溉用水定额:参照*省用水定额(修订)(川水发20104 号)标准;农田灌排水质:
7、参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标准的规定。工程建设内容和数量:2010 年小型农田专项工程计划在*乡的*、*等四个村实施。共新建渠道 9.3 千米/4 条,整治斗渠0.7 千米/1 条,新建田 间渠道 8.7 千米/26 条,新建水池 66 口,整治平塘 8 口。其中:*村:整治塘坝工程 2 处,新建蓄水池 16 口,新建农渠 2.2 千米/1 条,新建田间渠道 2.4 千米/8 条。*村:整治塘坝 3 处,新建水池 15 口,新建农渠 2.9 千米/1 条,整治*斗4渠 0.7 千米/1 条,新建田间渠道 2.1 千米/7 条。*村:整治塘坝工程 2 处,新建蓄水池 18 口,新
8、建农渠 2.5 千米/1 条,新建田间渠道 2.1 千米/5 条。*村:整治塘坝工程 1 处、新建蓄水池 17 口,新建渠道 1.7 千米/1 条,新建田间渠道 2.1 千米/6 条。民办公助建设方式:一是建前群众发动到位。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将工程类型、投劳折资、补助标准、项目负责人等形成方案,张榜公示,让群众充分参与,确保项目实施科学合理、群众满意。按照“民 办公助、先建后补、打卡到户“ 的原则,让群众自主建设、自主监督、自主管理。切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二是建中统筹推进到位。把项目实施作为当地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 工程,采取“ 四包四定”的工作机制,按照 “年有目标、季有要求、月有
9、计划、周有安排、日有进度” 的要求,将项目纳入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三是建后验收管护到位。工程完工后,由县领导小组组建验收组按卡验收、逐一销号。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 则,分别确定单户、 联户、用水协会、村社组织负责项目建后管理,专门建立管护基金,落实管护补助,确保工程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资金及筹措:*县 2010 年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经测算共需投资 748.95 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用 738.86 万元,临时工程费用 6.27 万元,独立费用 4.3 万元。资金筹措方案:中央财政补助 300 万元,县级配套资金 100万元,群众自筹现金 106.32 万元,投劳
10、折资 242.68 万元。效益:2010 年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后,可新5增有效灌溉面积 4347 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 316 亩,新增蓄、引、提能力 95.36 万方,新增节水能力 16.3 万方,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30.4 万公斤, 新增经济效益 135.97 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 158.5 元。渠道水利用率提高到 0.7 以上,提高灌溉保证率 10%以上。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有力促进项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组织管理:*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把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县上成
11、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县长、县人大、县政协联系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项目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实施技术指导服务、检查督促办公室,项目乡、村均成立相应机构,任务落实到人,责任明确到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定期检查考核,充分发挥群众主动参与水利建设和建后管护运行的主动性及能动性,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一)项目建设概要1、项目区现状(1)项目区社会、经济现状项目区历史悠久,属革命老区,包括*乡*、*、*、*等四个村,33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6007 人。幅员*hm 2,耕地面积6481 亩,其中:田 3475 亩,地
12、3006 亩,人均耕地 1.08 亩。62009 年,项目区实现农业总产值 1420.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470 元。2009 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7384 亩,粮食单产 350.3公斤,粮食总产量 2586.5 吨,人均粮食 430.6 公斤。(2)项目区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县 2010 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建设项目区地处陕北低山与陕中丘陵过渡地带的*乡的*、*、*、*四个村,乡人民政府驻地为*村,距*新县城*km,交通要道*马公路和*河贯穿项目区。地形地貌:*县 2010 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建设项目区属于浅丘带坝地形区,低山、浅丘地形地貌,海拔高程330600m,河床
13、开 阔、地势较平坦,山丘以长条形树枝状为主,部分呈馒头状。气候:*县 2010 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建设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湿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春季回暖不稳定,少雨,常春旱;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分布不均,常有旱涝;秋季短,降温快,绵雨显著;冬季干旱少雨,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 15.7,变动幅度在 15.317.5 之间,最高气温多出现在 69 月,最低气温1.4(1975 年 12 月中 旬 ),最 低 月 (元 月 )平 均 气 温 5.9,最 高 月 (8 月 )平 均 气 温 27.4,多 年平 均 无 霜 期 285 天 ,最 长 345 天
14、,最 短 252 天 。多年平均日照1566.0h,日照率为 35%。春季平均日照 380.5h,占全年的 27%;夏季平均日照 570.8h,占全年的 40.5%;秋季平均日照 270.6%,占全年的 19.2%;冬季平均日照 187.4h,占全年的 13.3%。最高7月达 275.5h,出现在 8 月,最低月仅 12.5h,出现在 12 月,在年际分配上,最高年达 1622.5h,最低年为 1248.7h,相差高达373.8h。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78%,多年平均绝对湿度 16.2mg/L,变幅为 15.7%16.7%。多年平均风速 1.39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 18.7m/s。土壤:项
15、目区内土壤主要为黄粘土及冲积土带,从土壤颗粒分布情况来看,大致为粘土与轻粘土。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2.32km2,其中:轻度 0.64 km2,中度 0.66km2,强度 1.02 km2。多年平均流失深度 2.7mm,侵蚀模数为 2728t/ km2。水文地质:项目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 1056mm,平均径流深 373mm,降雨多集中在 510 月,占全年降水的 81%,冬春季(114 月)降水占全年的 19%。平均蒸发量在 1104.3mm 以上。 项目区地质构造 简单,形态单一,岩层倾角平缓,一般小于 5 度,断裂不发育。以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为主,岩性为棕紫色泥质粉砂
16、岩与紫红色砂质粘土岩及灰白色、黄灰色长石、石英砂岩不等厚互层。地下水主要以孔隙水形式零星分布。由于含水层受到切割和破坏以及各含水层之间不具较好的水力联系,地下水储量少且分布极不均匀。自然灾害情况旱灾:据气象站资料,1959 年-1980 年的 22 年中,发生旱灾 47 次,平均每年 2.1 次,其中夏旱发生 21 次;发生伏旱 26 次,夏伏旱同时发生 34 次。洪灾:据气象站资料,1959-1981 年共 23 年,大雨 266 次,8暴雨 86 次,洪灾 16 次,秋淋 22 次。年最多出现 18 次大雨,8 次暴雨,洪、涝灾害年平均约 1.7 次。风雹及山地灾害:据气象站统计,1956
17、-2009 年的 53 年中偶有发生,发生季节一般在 5-8 月,8 月最多。1954 年-2009 年 55 年中,未发生较大的山地灾害。耕地情况:项目区共有耕地 6481 亩,其中:田 3475 亩,地3006 亩,实际灌面 1043 亩,现有高产稳产耕地面积 584 亩,中低产田面积 5897 亩。中低产田中,稻田主要有渍涝潜育型、干旱灌溉(含培肥)型两种类型,旱地主要有坡地梯改型、瘠薄培肥型两种类型。按照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指标,项目区中低产田等级为 6-7 级,有的甚至为 8-9 级(稻田)。耕地普遍存在“陡、薄、瘦、蚀、旱” 和“冷、烂、毒、串”等农田生产障碍因素;同时,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塘库淤塞,渠堰垮塌,严重制约了项目区农业生产。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差、农田内部设施不配套是制约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因此,必须加快标准粮田建设步伐,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项目区目前的主要灌溉水源是靠辖区内的小(二)型水库北山水库 1 座,山坪塘 16 口,蓄水池 70 口,石河堰 1 处来解决小部分的灌溉问题,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是靠天吃饭。项目区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花生、红苕、油菜、大豆、蔬菜、经果林等为主。(3)水资源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