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及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013 年 03 月 21 日 14:07 来 源 : 国 际 金 融 2011 年 12 期 作 者 : 马 超 龙 字 号打 印 纠 错 分 享 推 荐 浏览量 【摘要】正 2007年 2月,美国第二大次贷机构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oration)宣布,2006 年第四季度业绩将出现亏损,美国次贷危机浮出水面。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次贷风险全面暴露,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濒临破产,对冲基金被迫清盘,投资银行宣布亏损,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全球股市应声下跌?次贷引发的信用风险最终演变成一
2、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危机 产业结构升级 金融系统 危机时期 金融市场发展 商业银行 中国经济 金融创新 实体经济 2007 年 2 月,美国第二大次贷机构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oration)宣布,2006年第四季度业绩将出现亏损,美国次贷危机浮出水面。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次贷风险全面暴露,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濒临破产,对冲基金被迫清盘,投资银行宣布亏损,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全球股市应声下跌次贷引发的信用风险最终演变成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产生了深远影
3、响。如今,金融危机的影响似乎正在远去,但是欧洲债务危机却愈演愈烈。西方大国对其国内居民的储蓄刺激,欧洲政府的财政紧缩计划,使中国经济的外需力量正被逐渐削弱。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以其持续高速、堪称“奇迹式”的增长态势,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成果不断积累的同时,以产业结构为代表的许多结构性问题也日益凸显,迫切需要通过调整来实现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克鲁格曼等一些经济学家就认为,日本经济在上世纪 90 年代的缓慢增长应该归咎于陷入了日本式的“结构性陷阱”。当前,中国进入了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发展时期,劳动者收入增长,产业发展的结构性调整,以户籍、土地改革为核心的
4、旨在推动城乡经济统筹的一系列改革正逐步推进,并可能在“十二五”时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其中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难题将成为困扰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障碍。这意味着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任何一项改革如果脱离了金融市场都将无法进行,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同样值得关注。一、金融市场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分析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息息相关。经济增长的过程不仅表现为经济规模的扩大,国民收入的提高,还体现在经济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持续优化过程,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上。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
5、一国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实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通过金融市场体系作用于各产业来体现的,即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在现实经济中表现为金融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不管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还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或平稳退出,都需要有健全、完善、便捷的金融市场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外部需求拉动的外延式经济增长,而真正标志经济发展质量特征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总体上却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进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随之变得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投资格局已由过去的财政主导型逐渐过
6、渡到金融主导型。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实现机制,对于各产业、部门、地区间的资源流动、合理配置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全球已进入后危机时期。从历史经验来看,后危机时期往往是经济和金融改革的战略机遇期。随着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消费能力的衰减,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明显转变。各国曾经依赖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不少国家都在积极转型,探索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正处在新一轮的变革之中。对中国而言,后危机时期有两方面的转变需要重视。一是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对金融市场杠杆化的规范,会冲击中国的实体经济。美国和欧洲的消费减少后,市场萎缩,进口就会减少。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贸易顺差
7、就会跟着下降,中国的出口拉动自然衰减。对中国来说,后金融危机时代需要将出口导向的政策,转到主要依靠内需立国、依靠内需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轨道上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二是中国的加杠杆化与欧美的去杠杆化过程互补。中国杠杆比偏低,应该适度加杠杆,撬动更协调的发展局面。前一个方面意味着中国产业结构将进入一个深度调整的阶段,需要从外需拉动转向内需拉动;后一个方面则意味着中国的金融市场需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迈出更大的步伐,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要真正摆脱困境,需要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此,我国已率先将经济政策重心转向推动新技术革命
8、、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和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方面。站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和技术竞争的新起点,中国金融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持力量,也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升级转型,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二、金融市场发展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机制按照经济学的常规研究方法,假定宏观经济领域分为实体经济(即各产业部门) 和金融两大部门,则金融体系对产业部门会产生一系列的功能性影响,包括集聚资本与转移储蓄资金、改变资产流动性、信息揭示、提高企业经营透明度、加强投资者对公司的治理与控制等。这些功能的发挥使金融发展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带动产业结构变迁。在发展经济学文献中,一般认为金融深化通过两种途径推动经济增长:首先,金融深
9、化增加资源的流动性,减少了金融投资的交易成本,从而导致投资增加;其次,金融深化能够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回报率,从而提高生产率。根本而言,金融部门对产业部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产业部门资本的配置效应上,即金融部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通过在不同产业部门间资本的动态配置来实现的。一方面,金融的投资增量效应能够促进产业部门的扩张。这是因为金融发展能够提高投资回报率,缩短资本回收期,促进投资增加,由此深化各产业部门的资本含量。而在规模效益及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深化的资本能够带来更大数量的产品生产,同时也意味着劳动等其他实体经济要素的相应增加,促进劳动就业。另一方面,金融的资本导向效应能够带动产业水平
10、提升。市场化的金融部门对产业竞争力的敏感性极强,能够对产业发展中的投资回报率、回收期、风险等因素予以较好的识别,确定其中的最优组合,引导产业部门向适应市场的方向发展,增强产业的技术水平及市场竞争力。应该说,金融发展带来的产业整体扩张效应在工业化初期或产业成长的早期尤为突出,而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对产业水平的提升来实现的。金融系统通过其利益诱导性,对不同产业成长能力进行识别:对投资收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在资本供给上给予大力支持,促进这些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而对投资收益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则给予“歧视性”待遇。由此,金融部门的投资增量和资本导向效应会在在不同产业部门发生
11、作用,导致不同产业部门在规模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发展,形成更能适应资源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而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各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产业技术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最终又会导致金融发展水平、金融结构及金融功能的一系列变化。由此交互作用,金融系统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完善。应当看到,金融发展对就业变动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效果,而对产值结构的影响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才能得以实现。所以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根本性影响还应该表现在对产值结构变动的促进作用上。由于金融发展对产业部门的影响存在一个“门槛效应”,只有金融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对产业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因此,
12、对金融发展成熟度的判断同样可以通过金融发展对产值结构的影响能力来予以衡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长期推行违背国家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产业结构因背离比较优势而扭曲。在金融上的反映就是其完全成为国家动员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投入重工业,尽快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以独立对付外来竞争威胁的工具,导致在功能上金融实际成为了政府财政的一部分。由此,造成金融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单一性。而这种稚弱的金融系统又反过来强化了扭曲的产业结构,二者的影响效应也因为国家产业发展对财政政策过分依赖显得极为有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将发展重点转向代表中国比较优势的轻工业、服务业等行业,中国产业结构对比较优势的表现能
13、力和甄别能力增强,对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适应力也得到提高。伴随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国家比较优势提升,中国金融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表现就是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银行部门金融中介机构数量快速增长,金融市场日益完善等,尤其是从内生于经济发展战略的非常态金融,逐渐转向了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技术结构的正常发展轨道。金融系统对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力因此增强。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金融的投资增量效应仅仅只是集中于国家优先发展的重工业,资本导向效应则基本无法体现。改革开放后,金融系统才得以遵循利益诱导原则配置产业资本,通过促进资本的流动增值以及在特殊产业的集聚,扩大了产业间的差距:
14、轻工业和服务业不断壮大,一些高新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我国比较优势的提升。但中国经济市场化中也出现了一种与其他国家迥异的现象,即被称之为“中国之谜”的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现象。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中国金融发展的动因仅仅是政府实现其经济目标的工具,从而导致中国金融呈现出与中国经济相似的二元性特征,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农村金融改革滞后于城市金融改革。为此,应加快中国金融改革步伐,尤其是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稳步进行,逐步转换金融的政策导向功能,以市场化的运行方式促进金融与产业发展的有序协调互动。这对中国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对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增强都具有重要的
15、意义。三、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市场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一)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市场遭受重创,世界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在遭受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正处于漫长的恢复调整过程中。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金融市场的运行态势也因金融危机而出现巨大调整,并将对未来产生显著影响。第一,金融市场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将更趋紧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金融泡沫的破裂,金融服务业大幅缩水,都表明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独自发展。西方发达国家脱离实体经济盲目发展金融业,使得金融业遭受重创。金融危机将使人们
16、看到失去监管的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各国主权投资基金与金融创新会更加谨慎。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全球共识,强调金融谨慎发展原则以及回归实体经济也成为公认的良性发展之所需。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应更加注重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在加快推动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同时,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依托,实现金融市场与产业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同时,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也面临着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都有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因外需疲软而导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也应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来化解。危机发生以
17、来,我国陆续出台实施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正是重视实业发展的体现。第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得到提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处于加快转变之中。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进一步下降,以及世界贸易和投资数额的持续扩张,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金融市场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其中人民币逐步区域化、国际化以及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等因素对此具有决定性影响。在 2009 年 G20 峰会上发表的领导人声明中,20 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中的投票权至少增加 3%,都表明
18、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增强。第三,金融监管将进一步加强。危机推动全球金融监管改革迈出巨大步伐,全球金融监管将在监管理念、监管规则、监管方法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革。未来全球金融监管环境将会发生如下重大变化:(1)金融监管范围将扩大。在以如何应对危机为主题的 2009 年 G20 峰会上,各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将金融监管范围扩大至所有重要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并首次将第三方服务机构包括信用评级机构等也纳入监管。(2)金融监管约束力度将加强。尽管各国依然坚持认为市场原则和自由发展是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石,但各国在监管方案中都对强化金融交易信息披露、限制过度杠杆化、反避税等方面
19、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3)金融监管协调与国际合作将深化。各国正在加强各自国内的监管协调,强调货币当局对金融稳定的重要作用。国际上,各国监管机构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4)金融监管的一些原则被改写。基于此前的一些监管方法未能预警、阻止和有效治理金融危机,一些新的重要监管原则正在形成,包括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减少监管标准的顺周期机制、加强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提高针对风险缓释的资本要求等。第四,我国的金融活动将更趋活跃,综合经营将继续稳步推进。金融危机虽然促使人们对金融活动进行反思,但并不能减缓金融业务发展的步伐。我国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都离不开
20、金融业的支持。为此,金融活动将会以更多形式,更深层次地渗入到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多元化,经济金融化的程度将越发显著,金融资产占社会财富的比重也将逐步加大。综合经营将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从此次金融危机的演变来看,业务结构较为单一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所受的冲击相对较大,而综合性的银行则因其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减轻了危机的冲击,体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两家独立投行在危机中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表明,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各机构的协同效应,保持宏观金融稳定。(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产业发展的动向及特征本次由虚拟经济蔓
21、延至实体经济的金融危机对全球产业发展趋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芮明杰提出,金融危机之后将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阶段。如果说金融危机发生后不久,经济主要是以保增长为特征,后金融危机时代一定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特征。第一,“再工业化”将促使全球价值链高端工序加快向我国转移。“再工业化”是欧美发达国家针对工业在国内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某些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而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空洞化”。这将使全球价值链面临调整和重组。比如奥巴马政府 2009 年主张要恢复对国
22、内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视,力图通过促进制造业的高速增长,转向“出口推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再如德国政府也在 2009 年提出“启动新一轮工业化进程”的计划,重振传统制造业,有选择性地对外转移传统产业;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通过利用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改造现有产业。“再工业化”的结果将加快产业的跨国转移。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加快产业转移,才能使发达国家的企业长期专注于价值链的特定环节,达到并长期保持全球领先水平。近期内,虽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频频发动“贸易战”来保护其国内制造产业的发展,但这只是其短期的“危机政策”。从长期产业政策来看,“再工业化”的内
23、涵是要建立一套新的工业化体系,是一个新的产业形态再造的过程。发达国家重塑工业体系的核心在于开拓新的产业领域。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将促进产业的跨国转移,这将为我国产业承接国外高端价值链工序提供良好的机遇。第二,“新技术革命”将推动我国新兴产业的出现。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人类应对经济危机并最终摆脱危机“后遗症”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外战争和国内革命,另一种是新技术革命。其中,实施新技术革命的社会交易成本较低,是最为积极和有效的“去危机”手段。本轮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必将“催生”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美国政府于 2009 年 8 月颁布了美国创新战略,主张强化美国自主创新的基本要素,保持并提
24、高美国公司在全球创新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新兴行业的重点科研项目取得突破。2010 年颁布的“欧盟 2020 战略”也指出,欧盟委员会在未来 10 年中,将致力于发展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依靠知识和创新增强发展数字经济的潜力,通过知识增长和新技术革命创造产业附加值。此次危机之后,新一轮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将很可能在未来数十年内产生,世界产业格局也将由此出现新的调整。“后危机时代”,作为新技术载体的新兴产业将成为世界产业技术领域中最为活跃的产业类别。潜在的技术革命将引发新兴行业全球产业链的生成,并由此重塑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这为我国通过“蛙跳”战略实现跨产业链升级,并由此生成国内新兴行业产业链,
25、同时促进传统产业链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推动我国在全球产业网络中地位的提升。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各国经济迅速下滑,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重新抬头。由此,各国开始强调地区合作的地域开放性和领域协调性,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有加快的迹象。例如,欧盟通过地中海联盟扩大了区域合作的边界,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决定加强合作,西半球国家决定成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体等。与此同时,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也是此次危机中区域一体化的亮点。由此,“后危机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迎来新的高潮,这将带动各区域内的价值链分工
26、。“后危机时代”,随着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亚洲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将逐步加深,区域内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将逐步降低。在这种区域产业发展框架下,亚洲生产网络的内部垂直分工程度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也将更加深入地融合到亚洲生产网络,特别是东亚生产网络当中。在区域内贸易规模扩大和分工程度加深的外部环境下,如果我国能抓住亚洲生产网络中各国价值链分工地位转换的契机,提升在区域生产网络中的分工与贸易地位,将会极大促进国内整体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第四,“低碳经济”将带动我国产业发展方向转变。随着环保节能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共识,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增长”模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标准模式”。而“低碳技术
27、”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欧盟、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强调,要在“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领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低碳技术”的产生引发了“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必将构建起覆盖全球的低碳产业链。这对我国乃至全球的产业体系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经济增长模式将成为“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而未来全球产业发展模式也将步入这一新的框架,“低碳产业链”将随即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形成。鉴于“低碳规则”可能决定世界产业发展的模式和方向,各国在“低碳产业链”上的分工地位将决定其整体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作为处于重化工业阶段的中国,如何利用世界“
28、低碳经济”的浪潮,逐步摆脱产业发展过程中“三高经济”的魔咒,占据全球“低碳产业链”的制高点,将成为未来产业链升级能否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四、后金融危机时期以金融市场发展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一)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创新,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总体而言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过度的货币化对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华尔街在短期利益的激励机制和放任自由的监管理念下的过度创新,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形成巨大泡沫。但这并不能抹杀金融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与美国不同,美国过度创
29、新导致危机爆发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创新会走同样的危机之路。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产品相对缺乏,导致金融体系整体运作效率不高,投资者的多层次投资需求和资金需求者的多元化融资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因此,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我国的金融创新将是以政府以及监管部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创新。从金融机构外部看,我国的金融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四大商业银行依靠其垄断地位不但能赚取丰厚利润,而且无倒闭的风险。这导致其金融创新既缺乏利益驱动,也缺乏外部压力,责任感不强。因此,金融体制改革是金融创新的必要前提。此外,金融创新还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金融工具创新,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满足市
30、场多层次需求;二是对金融监管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法规和鼓励金融创新的机制,加强各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增长金融资源的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阻碍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国的金融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间接融资在整个金融活动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银行体制而言,我国的商业银行仍未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企业性质的商业银行,而是更多地表现为“企业-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层层倒逼的金供给制中的一个环节。其次,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寡头垄断结构抑制了正常的金融竞争,进一步降低了银行经营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金融
31、机构的企业化经营是金融与产业结构调整在体制上的关键结合点。为使金融市场真正有效地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制度和金融体制改革。按照形成市场化金融产权主体的思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改善产业结构数量,提高产业结构质量的需要。应将银行与政府,包括地方政府之间服从与被服从的纽带割断,使银行既有贷款投向上的权限,也有逐利动机的驱动。这样,银行就自然会把款投向效益高的部门,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三)促进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我国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有限,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金融结构仍属典型的间接金融
32、主导型,银行融资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直接融资的股票市场尚待完善。为使股票市场真正有效地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主要应包括: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优选的入市制度,确保符合国民经济需要和产业发展方向的优秀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上市公司增发、配股再融资制度,保证企业筹集到的资金能投入到国民经济急需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上;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使亏损企业及时退出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提高股票市场的整体质量。(四)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应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全方位、多角度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走出金
33、融危机低谷并持续向好的关键性力量,是增加就业、改善就业结构的重要部门。而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金融市场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关注中小企业,推动其发展。在机构设置方面,可考虑设立脱离于大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目前我国设立的财务公司都附属于大的企业集团,其服务对象也主要是集团内的成员企业),主要从事中小企业贷款和消费者信贷;也可借鉴美国经验,建立金融服务公司(中间基金) ,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由于金融服务公司兼具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创投基金及保险公司等业务特点,风险较高,在发展初期应以合资为主。在直接融资方面,除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以及引导各类基金投资中小
34、企业外,还可考虑发展企业集合债券,由几家企业一起申请、冠名、担保,券商对其进行捆绑式发行。集合债券因有多个中小企业参与从而实现了信用内部增级,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发债难问题。在间接融资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快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五)积极探索碳金融业务,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低碳产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碳金融是指与碳,特别是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我国应发挥金融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积极探索开展碳金融业务。一是鼓励各金融机构设立与碳金融相关的业务部门,引导商业银行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和信贷品种,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如对于符合清洁发展要求的项目,可开发碳权质押贷款。二是鼓励和扶持上市公司发展低碳经济,引导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投资绿色企业;倡导建立针对碳管理技术和低碳技术开发的碳产业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进行直接融资。三是打造碳交易市场,逐步丰富交易内容和扩大市场规模;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碳交易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作者简介】马超龙,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