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 识 线 段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5 页例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2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认识线段。(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端点 端点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 ,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2、寻找线段。(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3、(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 1: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生 2: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生 3: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3、折线段。(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4、画线段。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谁来介绍一
4、下线段有哪些特点?生 1:线段是直的。生 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生 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三、 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1、判断线段。师述:只要符合(1)直, (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 ( )条 ( )条 ( )条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6、填一填。线段是( )的,有(
5、)个端点。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 )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 )条线段。线段有长短吗? ( )2、画一画。(1) 画一条长 5 厘米的线段。(2) 画一条比 6 厘米短 2 厘米的线段。(3) 画一条比 3 厘米长 4 厘米的线段。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五、作业布置。课本第 7 页练习一的第 7、8、9 题。板书设计:认 识 线 段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量线段 画线段教学反思:1、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 找、折线段 画线段 数线段 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
6、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 “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认识,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将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实现过渡,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3、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