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10月).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490815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3.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10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10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10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10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10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海 绵 城 市 建 设 技 术 指 南低影响开 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住 房 城 乡 建 设 部2014 年 10 月目 录前 言 . 1 第 一章 总则 . 2 第 二章 海绵 城市与 低影 响开 发雨水 系统 . 4 第 三章 规划 . 8 第一节 基本要求 . 8 第二节 规划控制目标 . 9 第三节 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的落实 . 13 第四节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路线 . 18 第 四章 设计 . 23 第一节 基本要求 . 23 第二节 设计程序 . 23 第三节 建筑与小区 . 24 第四节 城市道路 . 26 第五节 城市绿地与广场 . 28 第六节 城市水系 . 2

2、9 第七节 技术选择 . 31 第八节 设施规模计算 . 48 第 五章 工程 建设 . 54 第一节 基本要求 . 54 第二节 建筑与小区 . 54 第三节 城市道路 . 55 第四节 城市绿地与广场 . 55 第五节 城市水系 . 56 第 六章 维护 管理 . 57 第一节 基本要求 . 57 第二节 设施维护 . 57 第三节 风险管理 . 61附 录 1 主 要术 语 . 63附 录 2 年 径流 总量控制 率与 设计降 雨量 之间的 关系 . 64附 录 3 部 分低 影响开发 单项 设施单 价估 算(北 京地 区 ) . 66附 录 4 典 型案 例 . 67附 录 5 相 关

3、规 范 . 85i1前 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 推进建设自 然积存、 自然渗 透、 自 然净化的 “海绵 城市 ”,节约 水 资源, 保护和 改善城市生 态环境,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依据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 2013 23 号 ) 、 国务院 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国发 2013 36 号) 等国家法规政策, 并 与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等国 家标准规范有效衔接 ,编制了本指南。本指南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4、的基本原则, 规划控 制目标分解、 落实及其 构建技术框架, 明确了城市规划、 工程设计、 建设、 维护 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构建的内容、 要求和方法, 并提供 了我国部分 实践案例。本指南的主要内容 包括总则、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规划、 设计、 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 ,共六章。本指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 北 京建筑大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 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 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 导站、北京市市政

5、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本指南由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管理, 北京建筑大学 负责技术解 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2第 一 章 总 则1 编制目的本指南旨在指导各地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 建设模 式, 加大城市径流雨水 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 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 建设生态 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 、蓄渗和 缓释作用, 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 有效缓解城市内涝 、 削减城市径流污 染负荷、 节约水资源、 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 自然渗 透、

6、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2 适用范围本指南借鉴国际上低影响开发 建设模式的成功经验, 并吸纳了我国相关政策 法规的要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工程实践 经验 , 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 是指 导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各 层 级 规 划 编 制 过 程 中 低 影 响 开 发 内 容 的 落 实 ; 二 是 指 导 新 建、 改建、 扩建项目 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 实施与维护管理 ; 三 是 指 导城市规划、 排水、 道路交通、 园林等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 作。3 基本原则海绵城市建设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是规划引领、 生态优 先、安全为重、

7、因地制宜 、统筹建设。规 划引 领 城市各层级 、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 ,应落实海 绵城市建设、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 统 构建的内容, 先规划后建设 , 体现规划的科学 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 和引领作用。生 态优 先 城市规划中 应科学划定蓝线和绿线 。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 河流、 湖泊、 湿地、 坑塘、 沟 渠等水生态敏感区 , 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 低影响开发 设施, 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 、 自然渗透、 自然净化和 可持续水循环, 提高水生态 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3安 全为 重 以保护人民 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为出发点, 综合 采用工程和非

8、工程措施提高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 消除安全隐患, 增 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因 地制 宜 各地应根据 本地自然地理条件、 水文地质特点、 水资源 禀赋状况、 降雨规律、 水环境保护与 内涝防治要求等 , 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 , 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 绿地 、 植草沟、 雨水湿地、 透水铺装、 多功能调蓄 等 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 系统。统 筹建 设 地方政府应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 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 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 同时施工、 同

9、时投入使 用。4第 二 章 海 绵 城 市与 低 影 响 开 发 雨水 系 统1 海绵城市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 撑, 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然而, 快速城镇化的同时, 城市发展也 面临巨大 的环境 与资源 压力,外 延增长 式的城 市发展模 式已难 以为继 , 国家新 型城镇化规划 (2014 2020 年) 明确提出, 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 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为此, 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 协调城镇化与 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 ,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的 “十八大” 报 告 明确提出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

10、、 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 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 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 建设具有自然积存、 自然渗透、 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 内容, 是实现城镇化 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 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 重大任务。顾名思义, 海绵 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 灾害等方 面具有 良好的 “弹性” ,下雨 时吸水 、蓄水、 渗水、 净水, 需要时 将蓄 存的水 “释放 ”并加以利 用 。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 将自然途径 与人工措施相结合, 在确 保 城市排水防涝安

11、全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 城市区域的积存、 渗透和净化, 促进雨水 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 市建设过程中, 应统筹自然降水、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 协调给水、 排水 等 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 和长期性。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 湖泊、 湿地、 坑 塘 、 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 留有足 够涵养水源、 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 草地、 湖泊 、 湿地, 维持城 市开发前的 自然水文特征, 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 是 生态恢复和修复。 对传统粗 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 已经受到破

12、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 运用生态的手段进 行恢复和修复, 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 是 低影响开发。 按照 对 城市生态 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 ,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 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 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 的破坏, 同时, 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 增加水域面积, 促进雨水的积存、 渗透和净5化。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 水径 流排放系统。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 储存、 调节、 转输 与 截污净化等功能, 有效 控制径流总量、 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

13、 即传统排水系统, 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 的收集、 转输与排 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 的 雨水径流, 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 多功能调蓄水体、 行泄通道、 调蓄池、 深层隧道等 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 以上三个系统并不是孤立的, 也没有严格的界限, 三 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元素。2 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低影响开发(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 头 、 分 散 式 措 施 维 持 场 地 开 发 前 的 水 文 特 征 , 也 称 为 低 影 响 设 计 (

14、 Low Impact Design , LID ) 或 低 影 响 城 市 设 计 和 开 发 ( 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LIUDD) 。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 包括径流总 量、 峰值流量 、 峰现时 间 等 (见图 2-1) 。 从水 文循环角度, 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 就要采取渗透、 储存 等方式, 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 要维持峰值流 量不变, 就要采取渗透 、 储存、 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 、 延缓峰值时间。 发达国家 人口少, 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 绿化率较高, 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 消纳场

15、地开发后 径流的 增量( 总量和峰 值) 。 我国大 多数城市 土地开 发强度 普遍较大, 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 削减措施, 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 等维 持基本不变, 所以还 必须借助于中途、 末端等综合措施, 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 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 2-1 低影响开发水文原 理示意图从上述分析可知, 低影响开发理念 的提出, 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 流, 但6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 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 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 、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 的复杂性, 在我国, 低影响开发 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 中途和末端不同尺

16、度的控制措施 。 城 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 设计、 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 并统筹协 调城市规划、 排水、 园 林、 道路交通、 建筑 、 水文等专业, 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 控制目标。 因此, 广义来讲, 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 中途转输、 末端调蓄等 多种手段, 通过渗、 滞、 蓄、 净、 用、 排等多种 技术, 实 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 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 维持或恢复城市的“ 海绵”功能。3 海绵城市 低影响开 发 雨水系统构建途 径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 在城市各层级、 各相关

17、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 明确低影响开发 控制目 标, 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 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 落实低影响开发 设 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设计阶段应 对不同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合理的 平面与竖向设计,在 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 , 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 滨水 带等开放空间, 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 构建 低影响开 发雨水系统。 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的构建与所在区域的规划控制目标、 水文、 气 象、 土地利用条件等关系密切, 因此, 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流程 、 单项设 施或其组合系统时, 需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 , 优化设计方案。

18、低影响开发 设施建成后应明确维护管理责任单位, 落实设施管理人员, 细化日常维护管理内 容,确保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行正常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如 图2-2 所示。7海绵城 市 低影 响开 发雨 水系 统构 建责任主 体 城市人 民政 府规划 排水 道路 园林 交通 项目业 主 其他城市水 系规 划规划 总体规 划理念 实施 实施 纳入 目标 策略专项( 专 业)规 划详细规 划绿地系 统规 划 排水防 涝规 划 道路交 通规 划其他用 地 /竖 向 /绿 地 /道 路 /排水/ 水 系等 系统 协调政策 :实施 办法 、 导 则 、 奖励 办 法等指标 布局 实施控制 控制 要求建

19、筑与 小区设计 设计任 务书 设 计 道路建设实 施设计 技术 指标 原则 要求 落实设施 设施 工程 布局 设计 预算绿地与 广场 水系其他审查监 督运行维 护排 水 /园 林 /道路 /交通 /建筑 等多 专业协 调与 衔接图 2-2 海绵城市低影 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途径 示意图8第 三 章 规 划第 一节 基 本 要求城市人民政府应作为落实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责任主 体, 统筹协调规划、 国土、 排水、 道路、 交通、 园林 、 水文等职能部门 , 在各相 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应 创新规划理念与方法, 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

20、新型城镇 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 应开展低影响开发专题研究, 结合城市 生态保护、 土地利用、 水系 、 绿地系统 、 市政基础设施、 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 因地制宜地 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目标, 制定城市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的实施策略、 原则和重点实施区域,并将有关要求和内容纳入 城市水系、 排水防涝、绿地系统 、道路交通等相关专项(专业)规划(详见本章 第三节) 。 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应在 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按低影响开发的总体要求和控制目 标,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相关内容纳入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应落实城市总体 规

21、划及相关 专项 (专业) 规划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 目标与指标, 因地制宜, 落实涉及雨水 渗、 滞、 蓄、 净、 用、 排等用途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 并 结合用地功能和布局, 分解和明确各地块单位面积控制容积、 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 透水 铺装率、 绿色屋顶率等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指导 下层级规划设计或地块出让 与开 发。有条件的城市 (新区) 可编制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雨水控制与 利用专项规 划, 兼顾径流总量控制、 径流峰值控制、 径流污染控制、 雨水资源化利用等不同 的控制目标, 构建从源头到末端 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 利用数字化 模型分析等 方法分解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 细化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要点, 供各级 城市规划 及相关专业规划编制时 参考; 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 建设时序、 资 金安排与保障措施。 也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积极探索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 统作为城市水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作为国家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 内容 , 对我国 未来城市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有长远影响, 应将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纳入生态城 市评价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通过单位面积控制容积、 下沉式绿地率 及其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